内容简介
尽管媒介所构建的文化景观丰富多样,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处处存在文化碰撞所产生的陷阱和危机,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与商业利益的共谋还在不断强化这一现实。有鉴于此,在如此的文化和传播现实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多角度开展对媒介中的文化现象、媒介影像建构等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使得读者能够透过媒介看到文化间的不同,以及媒介对特定国家或者文化形象所起的建构作用。
目录
第一部分 文化视角下的影视分析
顾国平制度与程序:美国电影中的自由和民主
李中泽浅论《绝望主妇》中女性角色与女权思想互动之效应
芈岚好莱坞类型片中男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分裂性及他者关系模式
贡伟浩浅析《指环王》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于兴武论美国“拓荒精神”在《星际穿越》中的影像阐释
第二部分 媒介中的形象建构研究
赵菁美国电视剧中的中国人形象探析
朱晓虎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阿拉伯人形象研究——以两部电影作为分析个案
张占军国外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的研究——以美国电影中被定型化的几个中国人形象为例
李伟娜也谈“中国形象”的建构与我国传媒发展对策——以三篇外媒对世博会相关报道为例
翟润梅从美英澳的《赴华旅游建议》看中国的国际形象
第三部分 文化传播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贵珍自我与他者:论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启示
李炳慧学者流动性对澳大利亚文化研究的影响——以约翰·费斯克为例
张占军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误读现象研究——以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例
李国庆美国第三次三K党媒介宣传转变及其危害
芈岚美俄网络安全基础概念界定的解读
梁虹文化价值观差异与对美文化传播效果——兼论《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发行
第四部分 国际社会文化热点问题研究
戴晓琦阿拉伯剧变:阿拉伯人对现代化、全球化的应战
顾国平美国对华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和非经济手段
李国庆美国第二次三K党运动及其妇女组织
张胜利试析美国非法移民政策的调整及其后效——以墨西哥非法移民为例
赵琛新德国对外语言促进政策执行分析——基于中间机构的作用机制
刘振堂侯宇翔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政局看西式民主
刘春辉试论普里什文及其作品中的自然文化观
精彩书摘
《文化构建与传播:媒介、形象建构与热点问题研究》:
三、美国当代“拓荒精神”的影像阐释及其新时代内涵
1.美国当代“拓荒精神”在科技领域的典型体现
如今的美国人血液里虽仍然流淌着开拓冒险的精神和勇气,但其表现形式与当初建立殖民地及后来的开发时期已有很大不同,美国当代的“拓荒精神”主要体现在科技领域,在科技开发和探索方面,美国人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开拓冒险精神,大胆创新研究的做法恰是其传统“拓荒精神”的延续和新时代体现。
在影片《星际穿越》中,面对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美国政府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美国航天局在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决定穿越星际,寻找另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新星球。面对完全陌生的空间和浩瀚无垠的星际,美国人选择的是铤而走险,开拓创新。当片中的老物理学家凯恩意识到未来的地球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事实后,决定秘密执行“第二计划”,即名义上送宇航员穿越星际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实则是不再让他们回到地球,而是让他们在新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而建造属于整个人类的新殖民地。美国传统殖民扩张的开拓者姿态又一次彰显了出来,他们有勇气、自信和能力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开拓出一个新的王国。而后,代表新一代美国力量的墨菲成年后,作为一名太空科学家,她不相信爸爸不能归来的事实。历经上百次演算,计算出了第五维度空间概念合理存在,不但救回了父亲,还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地球生态环境中。在五维空间下,地球万物的生存状态得以升华转变,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新状态。人类不再需要逃离地球,而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拓出全新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星际穿越”的故事或许不是真实的,但传统的“拓荒精神”这一美国民族文化特质却贯穿于影片的故事建构和叙事中,在科技领域得到了新的阐释。
2.美国当代“拓荒精神”中凸显的“使命感”特征
影片从始至终多次提到“为了人类”这个字眼,而不仅仅是所谓的“为了美国”。老物理学家凯恩用一生的时间去计算一个方程式,探索出“虫洞”的存在和星际穿越的可能。主人公库珀忍痛离开自己的家人,更面对着由于时间维度的差异,再回到地球时将可能和女儿年龄相差无几的事实。所有被派遣参加穿越星际任务的宇航员们,面对完全陌生的空间领域,面对着无法再回到地球的可能,毅然铤而走险。在星际穿越的过程中,即使是在孤军奋战的情形下,宇航员也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一个人默默地整理队员们采集好的数据,去完成尚未完成的使命。宇航员们的这般艰辛努力,源于以勇敢与冒险为主体特征的“拓荒精神”,但在影片中这一次的“拓荒之旅”已不再局限于对“幸福之乡”的向往和追求,而是为了地球和全人类的存在,并由此凸显了它的“使命感”特征。
追根溯源,这种“使命感”源于早期殖民地时期清教徒的天命意识和宗教使命感,“早期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确实怀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一种视自己为上帝的‘选民’,北美大陆为‘山巅之城’,对人类负有特殊使命的宗教理念根植于他们的灵魂深处”。美国文化虽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典型特征,但在整个美国文化发展历程中早期白人移民所秉承的白人盎格鲁一撒克逊清教文化始终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地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清教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根”。自殖民地时期起,将自己看作是上帝优秀选民的清教徒便赋予了其新大陆之旅一种使命感,认为他们是受上帝指引而来,在这片年轻而富有希望的土地上传播基督文明,拯救其他落后民族并救赎整个世界。随后,伴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西部大开发运动,早期的这种使命感也随之转化为一种国家使命感并逐渐内化成美利坚民族的重要特征。美国人自认为“美国人是特殊的上帝选民……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先锋……政治上的救世主已经来临,我们为美国做件好事的同时也就是施惠于世界”。
……
前言/序言
按照西方的概念,“culture”(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有耕作、居住、保护、崇敬等含义。18世纪时,德国从法语引入该词,将其定义为“讲文明或有教养的过程”。因此,西方的“文化概念”既指物质的实践活动,又与精神活动相关。事实上,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如雷蒙·威廉姆斯所称,该词是“英语语言中最为复杂的两三个词汇中的一个”。在他所归纳的“社会性”文化定义类型中,他指出,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不仅能够体现出艺术与知识中的某些含义和价值,也能够表现出社会惯例与日常行为中的含义和价值,有些是表面的,而有些则是深层次的,而文化分析主要在阐明一种特定生活方式中内隐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的构建与传播是跨文化的,既涉及自身文化,又涉及对象国文化,不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彼此互为参照而加以构建,其中外显的意义和价值是形式与表面的,如不同艺术之间的交流;而内隐的含义和价值则常常为表面的现象所掩盖,需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读。
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类,特性是仅以大众市场的文化产品为目标,具有针对大众、与商业利益密切关联的特点。大众文化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大众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毋庸置疑,大众传播技术从印刷、广播、影视直至互联网的不断升级与演进,使得信息获得了无限扩增和快速传播与蔓延的可能性,而这一切使得文化的分类以受众群体的多寡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显然,大众文化带有明显的消费时代的商业化特征。
同时,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便捷和快速,造成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在传播维度上的压缩,形成了文化意义层面的“地球村”。在这个“村子”里,不同文化在地域意义上的差异被日益缩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文化同质化的表现,比如全球范围内在都市景观、时尚、饮食,甚至音乐与绘画风格等方面出现的日益趋同的表象。但现实情况是,尽管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但在地域意义上的差异消减却并未能够带来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世界大同的和平景象,反而使得今天的世界充斥着由于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而带来的重重危机与矛盾,发生在美国本土的“9·11”事件以及当前ISIS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恐怖活动和恐怖威胁正说明了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文化冲突。正如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预言,未来引发世界性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而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毕竟,表象的雷同终究难以抹平其背后与历史传承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文化的实质性内涵,正是文化差异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形态。
因此,尽管媒介所构建的文化景观丰富多样,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处处存在文化碰撞所产生的陷阱和危机,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与商业利益的共谋还在不断强化这一现实。有鉴于此,在如此的文化和传播现实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多角度开展对媒介中的文化现象、媒介影像建构等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使得读者能够透过媒介看到文化间的不同,以及媒介对特定国家或者文化形象所起的建构作用。
文化构建与传播:媒介、形象建构与热点问题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文化构建与传播:媒介、形象建构与热点问题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