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洁西 著
图书标签:
  • 万历朝鲜战争
  • 东亚历史
  • 跨境人员
  • 情报网络
  • 封贡体系
  • 明朝
  • 朝鲜王朝
  • 16世纪
  • 军事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826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79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亚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是关于16世纪末东亚区域历史的专题研究,通过考察两种群体的跨境活动以及当时的情报网络探讨东亚整体性问题;通过考察日本丰臣政权对明朝封贡体系的挑战以及明朝的两种应对战略探讨封贡体系在当时的危机及其重构问题。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认为16世纪末的东亚已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面对来自日本的挑战,明朝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它作为东亚封贡体系核心国的不容动摇。

作者简介

  郑洁西,男,1981年出生。现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史、中外关系史,侧重于近世的中日、中朝、日朝关系史。曾任韩国高丽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兼任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在《学术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和《歷史学文摘》转载。曾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课题一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一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跨境人员
第一章 明朝军队里的外国兵
第一节 明朝军队里的日本兵
第二节 朝鲜战场上的暹罗兵
第三节 参加对日作战的黑人兵
结语
第二章 战争前后的在日明人
第一节 赴日明人群体
第二节 在日明人群体
结语

第二编 情报网络
第三章 万历二十一年潜入日本的明朝间谍
第一节 万历二十一年潜入日本的明朝间谍
第二节 万历二十二、二十三年明日交通的转机及挫折
结语
第四章 战争期间的两种丰臣秀吉情报
第一节 丰臣秀吉中国人说
第二节 丰臣秀吉死亡情报
结语
第五章 琉球国的情报角色
第一节 战争前夜的琉球情报
第二节 加入明朝对日情报体系的琉球国
第三节 琉球国参与明朝的对日间谍活动
第四节 万历二十六年琉球国对日本的情报活动及其对明朝战略的影响
结语: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情报体系

第三编 战与和:封贡危机
第六章 从“倭寇”到丰臣秀吉——战争前夜的备战战略
第一节 战争前夜的备战举措
第二节 浙江的军备扩充
第三节 御倭赏格的调整
结语
第七章 “征倭捣巢”——明朝的征讨日本本土动议
第一节 万历十九年:三种征讨日本的战略提议
第二节 万历二十年:张文熙的“征倭捣巢”建言
第三节 万历二十二年:许孚远提议“征剿日本”
第四节 万历二十六年:明廷定议征讨日本本土
结语
第八章 “借兵暹罗”——更大规模的东亚战争
第一节 “借兵暹罗”议案的提出
第二节 萧彦的上奏和“借兵暹罗”战略实施的中止
结语
第九章 沈惟敬两入倭营交涉事考
第一节 沈惟敬初人倭营交涉事考
第二节 沈惟敬再入倭营交涉事考
第三节 两套作战方案与平壤大捷
第四节 沈惟敬之功及其“枉状”
结语
第十章 册封史事考
第一节 沈惟敬赴日宣谕事考
第二节 大坂城册封情形考
结语
第十一章 交涉与妥协: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的和平条件
第一节 平壤战前的《兵部帖》
第二节 日军撤兵王京前后的和平条件
第三节 围绕《大明日本和平条件》的交涉与妥协
第四节 《大明日本和平条件》在明朝和朝鲜的传闻及其收缩
第五节 从丰臣秀吉降表、“三事”之约到《大明朝鲜日本平和条目》
第六节 关于陪臣赴日交涉
第七节 围绕王子人质日本问题的交涉与妥协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一
  在16世纪末的东亚世界里,活跃着这么一种特殊群体:他们或是外国人,因为特殊因缘跨出国界,最终效力于明朝军队;或是明朝人,穿梭往返于东亚海域,最后却终老于日本。而当时发生的东亚国际战争——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则为这些跨境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活动舞台。
  众所周知,万历朝鲜战争是发生于16世纪末的一场东亚国际战争。这场战争由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挑起,以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军登陆釜山为开始,以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日军在明、朝两国军队的联合打击下全线撤军回国为结束,历时长达7年之久。丰臣秀吉的军事侵略导致朝鲜王朝几近亡国。当时的明朝“扶危字小”,始终救护,最终将日本侵略军全部驱逐出境。这场战争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朝鲜的领土和主权,巩固了明朝的封贡体系,确保了东亚300年的和平,其意义极为深远。
  东亚人错综交叉的跨境活动是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特色。在这场战争中,不少日本兵在战斗中成为明军俘虏,而在和平谈判的战争间歇期(1593-1597),又有不少留驻朝鲜的日本兵不断主动向驻朝明军投降,这些日本兵多为明朝军队所收编,成为明军里掌握先进鸟铳战术的日本兵集团。而除了日本兵之外,明朝军队里还有暹罗兵、黑人兵等跨境兵团,与日本兵一样,他们也都是明朝军队的有机组成部分。战争前后的在日明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群体,其社会构成颇为复杂,已经较深地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的出身各自不同,赴日因缘彼此相异,但都为时代所推动,不由自主地卷进了万历朝鲜战争这场大规模的东亚国际战争中。这些在日明人中,甘为汉奸、为虎作伥、一意卖国者有之,不忘故国、矢志忠心、舍身报国者亦不乏其人。以上两类跨境群体的生息状况,折射出了当时东亚世界错综复杂的跨境活动和文化交流情况。
  二
  在万历朝鲜战争前夜,因为明朝的封贡体系和当时的东亚海上贸易,不少日本情报经由多种渠道在事先已经传人明朝。战争爆发后,相关各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比以往更为频繁,随之而来的是迅速膨胀的信息流通量。为了把握战争形势、谋求战略主动权,明朝开始积极主动地搜集和研究日本情报,专门派遣间谍潜入日本展开谍报工作。这些明朝间谍在日本各地展开各种情报活动,搜集和带回大量日本情报,对当时明朝的对日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当时的日本情报中,因为直接关乎战局的进退,明朝对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的相关情报要更为关心。战争期间关于丰臣秀吉的两种情报——丰臣秀吉中国人说和丰臣秀吉死亡情报的出现,无疑是明朝高度关注日本情报的集中体现。
  作为明朝的一个重要藩属国,琉球在明朝的对日情报网络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战争前夜,虽有民间渠道将日本情报传人明朝,但在最初并未引起明朝政府的足够重视。琉球以明朝藩属国的身份向明朝所提供的日本情报,对明朝来讲更加真实可信,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明朝的对日备战战略。此后,琉球加入明朝的对日情报体系,参与了明朝的对日情报活动。作为明朝对日情报网络中的一个环节,琉球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所提供的日本情报在明朝对日认识和对日战略上都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
  三
  从东亚人的跨境活动和当时的情报网络来看,16世纪末的东亚已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万历朝鲜战争对明朝封贡体系的冲击无疑是东亚整体性问题在国际政治上的又一重要体现。
  众所周知,14-16世纪东亚主要的国际性问题是倭寇。对明朝来讲,倭寇作为“南倭北虏”两大问题之一,几与明朝相始终。到了16世纪末,东亚海域的倭寇虽然已非大患,但这个问题并未完全消失,而且还存在再次恶化的可能。事实上,在万历朝鲜战争前夜,明朝也一直认为即将发生的是一场传统的“倭寇战争”,预想“倭寇”将在东部沿海大规模登陆,明朝军队则预先在东部沿海设防备战,所以明朝在战前的一切战略准备都是为了应付来自海上的“倭寇”。但最终的结果是,丰臣秀吉发动的是另外一场全新的“倭寇战争”,以大规模军团登
16世纪末的东亚:权力转移与文化碰撞 本书深入剖析了16世纪末东亚地区所经历的剧烈变革,聚焦于明朝、日本以及朝鲜半岛这三大核心行为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传统的权力结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酝酿之中。 第一部分:明朝的黄昏与内部张力 明朝,这个曾经的区域霸主,在万历年间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表面上的“万邦来朝”掩盖着深刻的内部危机。中央集权的衰弱、文官集团与宦官势力的犬牙交错,以及地方财政的枯竭,共同构成了帝国体制的内在脆弱性。 本书首先梳理了万历皇帝的统治哲学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实际影响。他的长期怠政,并非简单的个人懒散,而是对朝堂政治生态的一种消极回应,加剧了官僚体系的低效和腐败。我们详细考察了张居正改革的遗产及其在后期的瓦解过程,分析了财政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尤其是对白银货币化的过度依赖,使得帝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缺乏必要的经济韧性。 同时,对明朝社会经济图景的描绘是理解其战略选择的基础。东南沿海的商业繁荣与内部的土地兼并形成鲜明对比,社会阶层矛盾日益尖锐。这种内部的张力,极大地制约了明朝在处理外部危机——特别是来自东北女真部落和东部日本的威胁——时的决策速度和资源调动能力。我们还探讨了“抗倭援朝”的背景下,明朝军事力量的实际战斗力、后勤补给的组织难度,以及这场战争对国库和民生的长远损害。 第二部分:丰臣秀吉的野心与日本的统一 16世纪末的日本,正经历着从战国乱世到初步统一的历史性跨越。丰臣秀吉以其超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短暂而强大的中央集权。然而,这种统一的基础并不稳固,内外部矛盾都需要一个宣泄口。 本书着重分析了秀吉建立“大日本帝国”这一概念的内在驱动力。统一国内的武士阶层、转移内部斗争焦点、巩固新政权合法性,是其对外扩张战略的核心目的。我们细致考察了秀吉对朝鲜半岛的战略定位——将其视为通往明朝的跳板,而非终极目标。这种战略的傲慢与误判,是理解后续冲突的关键。 对日本军事力量的现代化程度及其组织结构的考察至关重要。火绳枪(铁炮)的广泛使用、强大的海军力量以及武士阶层的军事精神,使得日本在初期的进攻中展现出惊人的效率。然而,我们同时也揭示了日本在后勤保障、对复杂地形和气候的适应性,以及面对长期围城战时的战略短板。 第三部分:朝鲜王朝的夹缝生存与自我重塑 朝鲜王朝(李氏朝鲜)在这个十字路口面临着最为严峻的生存考验。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其外交政策长期以来围绕“事大主义”展开,高度依赖于明朝的庇护。然而,日本的入侵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本书详尽描述了朝鲜王朝在战争初期所遭受的毁灭性打击,从都城汉阳的陷落到王室的流亡。重点分析了朝鲜朝廷内部在应对危机时的路线之争——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拉锯。我们特别关注了以李舜臣为代表的军事领袖,在绝境中展现出的非凡才能。李舜臣领导的海军如何通过一系列关键性的海战,切断了日本的后勤生命线,从而为朝鲜的存续和明朝的驰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战争对朝鲜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大量人口的死亡、土地的荒芜,以及战后重建中的社会动荡。战争催生了地方义兵的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两班贵族的统治权威,为后世朝鲜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东亚地缘政治的重塑与文化渗透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通常被称为“壬辰倭乱”)不仅仅是军事对抗,更是一场涉及意识形态、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复杂博弈。 我们分析了战争如何加速了明朝、日本和朝鲜三国之间的技术和人员流动。例如,明朝的火器技术和军事组织经验被引入朝鲜,而日本的某些手工艺和管理经验也得以在朝鲜半岛传播。 战争的后果重塑了东亚的权力结构。明朝虽然成功击退了日本的入侵,但自身的国力也被严重消耗,加速了其在东北地区应对后金崛起的难度。日本虽然未能征服朝鲜,但其武士阶层对海外扩张的渴望并未完全熄灭,为后来的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背景。朝鲜则在战后重建中,更加强调对儒家正统的维护,同时也更加警惕外部世界的变化。 本书最终的论点在于,16世纪末的东亚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区域权力体系从中古向近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它揭示了一个在看似稳定秩序下,因内部失衡和外部野心交织而爆发的系统性危机,其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下一个世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圈内,它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也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作者对于“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在重大历史事件决策中的作用的剖析,尤其发人深省。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我们今天所依赖的信息渠道和决策模式,是否也潜藏着类似的盲点?书中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之间沟通障碍的细致描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他者”时普遍存在的误判与傲慢。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战争的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沟通困境的深刻寓言。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深深吸引,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历史著作那种干巴巴、流水账式的刻板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将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错综复杂的人物群像,编织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时而如大漠孤烟般沉静深远,聚焦于幕后权谋的幽微之处;时而又如火山喷发般热烈激昂,描绘出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残酷场景。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笔力遒劲,情感张力十足,让人读到酣畅淋漓,仿佛身临其境,呼吸着十六世纪末东亚的空气。这种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完美融合,让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史学研究,达到了引人入胜的阅读享受。

评分

从学术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东亚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高峰。作者的史料挖掘工作做得极其扎实,那些罕见的档案、私人的往来信函,甚至是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都被他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无比精密的论证体系。最让我称道的是其理论框架的创新性,它没有固守某一单一的解释模型,而是灵活运用了多种跨学科的分析工具,对当时的权力结构、信息流动和危机管理进行了多维度的透视。这种宏大叙事下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捕捉,使得整个论述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失扎实的说服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让人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豁然开朗,充满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呈现方式,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作者对于战争中后勤补给的描述,细致到了粮草的种类、运输的路线乃至士兵的伙食标准,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恰恰是支撑起宏大战争机器的骨架。例如,他对某一特定时期物资调配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分解和重建,精确到令人咋舌。这种对“可见的战争”背后“看不见的支撑系统”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军事史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眷顾的角落里,而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角落的光芒重新点亮,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花费的心思。封面设计大气磅礴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和烫金的书名,立刻就将人带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阅读体验极佳,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相信它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成为书架上可以世代珍藏的佳作。更不用说,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逻辑严谨,注释和参考资料的编排也十分考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种对历史的朝圣,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很薄的书,怎么那么贵,买不起啦啊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印刷排版均不错,有时间再细看。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发货很快,包装完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印刷精美,校笺精准,精品图书馆

评分

很薄的书,怎么那么贵,买不起啦啊

评分

商品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