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上的中国:典故

文字上的中国:典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 著,《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典故故事
  • 文字学
  • 历史
  • 语言学
  • 传统文化
  • 文学
  • 修辞
  • 国学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323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8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典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37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致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文字间,了解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思想,体会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致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中国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内容简介

典故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忽视的瑰宝,它蕴含了无数前贤先哲的嘉言懿行、高风亮节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蕴藏的丰富的从政经验、历史教训、聪明智慧和深刻哲理,足以让后人借鉴。可以说,典故是在我国灿烂的文化中逐渐陶冶、沉淀而成的一种文化结晶。
本书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以组织、整理,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解释、翻译,讲述一个个精彩的中国古代典故。此外,在每篇结尾还还加上了名家引用该典故的实例,使知识含量大化。同时,书中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图片,也使本书的文化内涵有了更丰富的呈现。
读典故,看文字上的中国!

作者简介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常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出版过众多优秀的国学类图书,如《中国历史悬疑真相》系列丛书、《细说大唐家庭》等图书。该编委会主编张虹、臧威威,其他成员包括蔡淑兰、张永忠、臧威威、韩振宇等人。张虹,女,当代作家,文字简练,历史观点独到,精研国学,得到众多国学专家的认可与赞赏,在推广国学方面贡献了许多力量。

目录

爱妾换马 / 1 安乐窝 / 3 拔山扛鼎 / 5 白虹贯日 / 7 白首同归 / 8 班超投笔 / 10 宝珠穿蚁 / 12 笔床茶灶 / 15 闭关却扫 / 17 伯喈倒屐 / 19 伯奇掇蜂 / 21 不累安邑 / 23 沧海遗珠 / 25 长门买赋 / 27 长沙不足舞 / 29 车胤囊萤 / 30 陈蕃一室 / 31 陈雷胶漆 / 33 鸱得腐鼠 / 34 厝火积薪 / 36 达摩面壁 / 37 大风之歌 / 39 大笑绝缨 / 41 大手笔 / 42 丹霞烧佛 / 44 帝衣溅血 / 45 东方朔偷桃 / 46 东床 / 47 东海孝妇 / 49 冬日可爱 / 50 冬青树 / 52 董狐直笔 / 53 董宣强项 / 56 斗酒彘肩 / 58 渡淮橘成枳 / 60 断袖分桃 / 62 夺笏击贼 / 63 夺锦袍 / 65 堕泪碑 / 66 阿堵物 / 68 鹅笼书生 / 70 垩鼻运斤 / 72 二竖为虐 / 74 范蠡泛五湖 / 76 风雪度蓝关 / 78 封狼居胥 / 80 冯妇搏虎 / 82 冯衍不遇 / 84 伏生传书 / 85 奉扬仁风 / 87 俯拾青紫 / 88 抚筝揽须 / 89 负薪行歌 / 91 干将莫邪 / 92 甘罗年少 / 94 割肉怀归 / 96 耿恭祷泉 / 98 功人功狗 / 100 狗盗鸡鸣 / 102 挂冠 / 104 郭璞青囊 / 105 汉阴抱瓮 / 106 呵壁问天 / 108 和氏之璧 / 110 弘演纳肝 / 112 红叶题诗 / 113 画虎反类犬 / 115 黄金台 / 117 黄石授书 / 119 鸡肋尊拳 / 121 鸡犬升天 / 122 击筑悲歌 / 124 疾恶如风 / 125 季雅买邻 / 126 季札挂剑 / 128 贾女香 / 130 江淹梦笔 / 132 郊寒岛瘦 / 133 接舆歌凤 / 134 结袜王生 / 136 结缨而死 / 138 借箸前筹 / 139 介推焚死 / 140 金谷堕楼 / 142 晋君听琴 / 145 荆棘铜驼 / 147 九方皋相马 / 148 酒浇垒块 / 150 酒喻圣贤 / 151 绝麟 / 153 绝缨会 / 155 柯亭笛 / 157 柯烂忘归 / 158 空弦落雁 / 161 孔鲤过庭 / 163 胯下之辱 / 164 昆池劫灰 / 166 兰亭会 / 168 郎潜白发 / 171 李广射虎 / 172 李斯黄犬叹 / 173 醴酒不设 / 175 力士脱靴 / 176 莲幕 / 178 梁狱上书 / 179 梁园宴雪 / 181 林宗巾 / 182 刘备失箸 / 183 刘伶病酒 / 185 六出奇计 / 187 龙盘虎踞 / 188 卢前王后 / 190 鲁连蹈海 / 191 鲁女忧葵 / 193 陆绩廉石 / 195 罗含梦鸟 / 196 马上得天下 / 197 马嵬血 / 198 卖饼北海 / 200 茅君骑鹤 / 202 梅妻鹤子 / 205 孟公惊座 / 206 孟母择邻 / 207 孟母断织 / 208 孟宗泣笋 / 210 南八男儿 / 212 南冠楚囚 / 214 南郭吹竽 / 216 南楼咏谑 / 217 南山铁案 / 218 泥封函谷 / 220 泥龟 / 221 牛衣对泣 / 223 牛渚燃犀 / 224 弄獐宰相 / 226 驽马恋栈 / 228 女娟救父 / 230 庖丁解牛 / 232 披裘钓泽 / 234 漂母恩 / 235 平原十日饮 / 237 七步诗 / 238 乞浆见女 / 240 千里莼羹 / 242 倩女离魂 / 243 青白眼 / 245 青牛紫气 / 246 卿言复佳 / 247 情伤荀倩 / 249 求田问舍 / 250 屈原沉湘 / 251 染指 / 253 人琴并绝 / 255 人彘 / 257 任安独存 / 259 三户亡秦 / 260 三箭定天山 / 263 三生石 / 264 三余读书 / 266 三字狱 / 268 桑榆晚景 / 271 商山四皓 / 272 生子当如孙仲谋 / 274 生刍致祭 / 275 石鼎联句 / 277 诗入鸡林 / 279 始皇射鱼 / 280 叔敖埋蛇 / 281 苏秦六印 / 282 孙康映雪 / 283 索米长安 / 284 贪泉励心 / 286 桃花源 / 288 桃李成阴 / 290 陶侃运甓 / 291 天女散花 / 292 田横五百士 / 294 铁笛惊龙 / 296 铁锁沉江 / 298 通家孔李 / 300 桐叶封弟 / 301 土偶桃梗 / 302 推敲 / 303 王侯宁有种 / 305 王徽之爱竹 / 307 瓮间毕卓 / 308 卧榻之侧 / 309 乌鹊填桥 / 311 毋忘在莒 / 313 五车书 / 314 五大夫松 / 316 伍员鞭尸 / 317 武安振瓦 / 319 误笔成蝇 / 320 席门穷巷 / 322 细柳营 / 323 下里巴人 / 325 相如求凰 / 326 湘妃斑竹 / 328 萧何追韩信 / 329 修月斧 / 331 徐福求药 / 332 掩鼻工谗 / 333 杨修鸡肋 / 334 一枕黄粱 / 337 一饭三遗矢 / 338 一点灵犀 / 340 一顾倾城 / 342 一言九鼎 / 344 殷浩书空 / 346 饮醇近妇 / 347 右军书扇 / 348 於陵灌园 / 350 玉镜台 / 351 玉女投壶 / 352 玉树后庭花 / 353 原宪贫 / 355 袁安卧雪 / 356 月老 / 358 曾母投杼 / 360 张良择留 / 361 赵氏孤儿 / 362 折五鹿角 / 365 终军请缨 / 366 终南捷径 / 367 周处斩蛟 / 368 周公吐哺 / 370 竹林七贤 / 371 捉刀人 / 372

前言/序言

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后的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
一般来说,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礼仪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部、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近代学者邓实定义国学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总的来说,国学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其博大精深之内涵,雄厚内敛之魂魄,足以令世人千百年传诵。可以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其中蕴含着前人洞察世事的精妙哲理。学习国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使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浸润和升华。
为让广大读者能够真正与国学亲密接触,《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在卷帙浩繁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选出一系列国学经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释疑、修饰、考证、援引等,汇编成为《国学典藏》丛书,以飨读者。
您现在所看到的《文字上的中国:典故》便是丛书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记载了无数前贤先哲的嘉言懿行、高风亮节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从政经验、历史教训,阐释了深刻的哲理,展现出聪颖的智慧,足以让后人借鉴。它们被历代作家运用到自己的诗文创作中,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凝聚成生动具体的典故。可以说,典故是在我国灿烂的文化中逐渐陶冶、沉淀而成的一种文化结晶。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典故已经显得陈旧、僵化,但绝大部分至今仍然充满魅力,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这部文学精释本——《文字上的中国:典故》,编者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以组织、整理,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翻译,以轻快活泼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典故。更为巧妙的是,编者在每一篇典故之后又加上了文学名家引用该典故的实例,使本书的知识含量最大化,希望能加深读者对于典故的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大量切合正文内容的彩色文物、艺术图片,使本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衷心地希望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希望读者在品味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甘泉。
文字上的中国:典故 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地图,一次聆听古人低语的奇妙旅程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河中,文字不仅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更是承载思想、情感、智慧的精魂。在这些字里行间,隐藏着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典故,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夜空。翻开《文字上的中国:典故》,你将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文化探索之旅,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触摸那些塑造了民族性格、影响了世代传承的深刻印记。 本书并非堆砌史料的枯燥论述,也不是简单的字词释义。它是一份精心编织的文化导览,以“典故”为钥匙,开启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们将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谚语、诗词背后的真实故事。你会惊叹于古人的巧思妙想,感佩于他们深邃的洞察力,更会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故事,却与我们当下鲜活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我们理解人情世故、处理人生困境的智慧源泉。 为什么是“典故”? 典故,是中国文化独特的基因密码。它们是历史的缩影,是智慧的结晶,是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一个典故,可能讲述一个荡气回肠的战争故事,也可能描绘一幅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可能揭示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也可能道出一个朴素的人生哲理。它们以简练而生动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抽象的思想概念,凝练成易于理解和传播的文化符号。 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不了解典故,就如同只看到一张地图,却不知道地图上每一个地标背后的故事。”《文字上的中国:典故》正是要为你讲述地图上的每一个地标,让你在阅读文字时,不再仅仅是看到孤立的词语,而是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思想,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本书带你领略怎样的“文字上的中国”? 本书的内容并非线性叙述,而是以主题、人物、事件等为线索,将散落在浩瀚中华文化中的典故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鲜活的文化画卷。 人物的缩影,命运的跌宕: 我们将走进那些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李广,到“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传奇的演绎。通过这些人物的典故,你将理解他们的性格、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以及这些人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你将看到,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名字,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拥有喜怒哀乐,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事件的回响,历史的镜鉴: 那些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同样化为了生动的典故,在文字中留下永恒的回响。“围魏救赵”的军事智慧,“草木皆兵”的心理战术,“图穷匕见”的惊心动魄,“背水一战”的勇气与决心。这些典故,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对战争、政治、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它们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其深远影响。这些历史的镜鉴,也为我们当下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哲思的闪光,智慧的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许多都通过经典的典故得以传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人生无常,“愚公移山”的坚持不懈,“杞人忧天”的过度担忧,“守株待兔”的侥幸心理。这些典故,如同散落在生活中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明辨是非,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们教导我们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情感的流淌,文化的温度: 典故不仅仅关乎历史和智慧,更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从“伯牙子期”的知音难觅,到“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歌;从“负荆请罪”的真诚歉意,到“投桃报李”的互助友爱。这些典故,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挚与复杂,理解中华民族对情谊、忠诚、孝道的珍视。它们让冰冷的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风俗的画卷,生活的印记: 许多生活化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也融入了典故之中。例如,“守岁”、“祭灶”、“端午”、“中秋”等,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寓意。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典故,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的氛围,传承民族的传统。 本书的独特之处: 深入浅出的解读: 我们力求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生动形象的叙述,来解读每一个典故。避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让任何一位读者都能轻松愉快地阅读。 多维度视角的呈现: 对于同一个典故,我们将尝试从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展现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意义。 关联性与启发性: 我们不仅介绍典故本身,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对当下的启示。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够引发思考,获得启发。 系统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书在内容上力求做到系统性,将相关的典故进行归类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通过生动的故事化叙述,增强阅读的趣味性,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在尊重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也尝试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这些古老的典故,力求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于当代读者。 谁适合阅读本书? 《文字上的中国:典故》适合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学生: 它可以作为课外读物,帮助你更生动地理解历史课、语文课上的知识点,提升文化素养。 职场人士: 学习和运用典故,能够极大地丰富你的语言表达,提升沟通能力,展现你的文化底蕴。 普通读者: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绝佳的选择。 对历史、文学、哲学感兴趣的人: 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文化世界的大门。 翻开《文字上的中国:典故》,你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 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的智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它们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会,去传承。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献给中华文化的礼物,一份邀你共同探寻文化宝藏的邀请。让我们一起,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古今,聆听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回响,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文字上的中国:典故》,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窗户,而每一个典故,都是窗户里闪耀着历史光芒的珍宝。作者的文笔如同涓涓细流,不急不缓,却能润物无声地打动人心。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讲述那些早已融入我们骨血的文化符号。读到“负荆请罪”时,我被蔺相如的胸怀和廉颇的坦诚所打动,也从中看到了古人对于承担责任和化解矛盾的智慧。作者对这个典故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典故不仅仅是过去的遗迹,它们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模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引申和启发,他不会强行灌输某种观点,而是通过对典故的梳理和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进行对话,一次又一次地被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所感动。

评分

《文字上的中国:典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的书,而且是用最直接、最经典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读物,毕竟“典故”二字听起来就有些严肃,但实际阅读起来,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学究气。举个例子,讲到“精卫填海”时,他没有简单地解释其含义,而是深入挖掘了精卫鸟的传说,以及这种不屈不挠精神所代表的人类面对困境时的顽强生命力。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故事到精神的升华,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很多典故,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而这本书则帮我把这些隐性的影响显性化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一些负面典故的处理,比如“掩耳盗铃”,他不仅指出了其荒谬,还引导读者思考,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以何种形式存在,让我们能够更警醒地审视自己。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饱学之士聊天,他用最朴实、最形象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华融入到日常的语言中,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文字上的中国:典故》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言为心声”的真谛,以及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所承载的厚重。我一直觉得,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延伸,而典故则是语言中最精华、最浓缩的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一颗颗串联起来,呈现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沉稳大气,但又不失温度。他不会刻意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平和、真诚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智慧,一种超越功利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分析这个典故的起源,阐述了古人对于真挚友谊的理解,让我对“君子”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原来这些普普通通的词汇,承载了如此多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智慧。

评分

这本《文字上的中国:典故》真的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那些穿越千年的故事,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些熟悉的汉字。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算是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那些 everyday 的词汇背后,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智慧闪光。比如“塞翁失马”,我以前只知道是个成语,大概意思是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它的出处、故事背景,以及古人对“福祸相依”这种辩证哲学的深刻理解。这种抽丝剥茧的讲解方式,一点点揭开文字的神秘面纱,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如何融入到语言的字里行间的。读到“卧冰求鲤”时,我不仅被其孝道精神所感动,更对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没有枯燥地罗列典故,而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将一个个典故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和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处世之道。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成语的起源追溯,比如“胸有成竹”这个词,原来最早是描绘画竹的技巧,后来引申为心中已有计划。这种跨领域的联想和引申,让我觉得语言本身就是一座宝藏,而这本书就是开启这座宝藏的钥匙。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中国字的角度都变了,仿佛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在对我诉说着一段段往事。

评分

初读《文字上的中国:典故》,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说文解字的书。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用最寻常的文字,变幻出最动人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无论是对历史细节的考据,还是对人物情感的描绘,都显得十分细腻生动。比如,当他讲述“破釜沉舟”这个典故时,他不仅仅解释了项羽的军事策略,更写出了当时士兵们的绝望与决心,以及这种决绝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书中的一些典故,我之前可能在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零星接触过,但这本书的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让我对它们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的观点也很独到,他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个典故,有时候会让我产生“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比如,他提到“画蛇添足”时,除了强调多此一举,还引申出一种对过度追求完美而弄巧成拙的警示。这种丰富的层次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国民读本,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

评分

京东服务一流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值得了!!!一定要买啊亲们!!!

评分

中国的历史故事挺有趣的。

评分

书非常好,质量很好,内容不错

评分

中国的历史故事挺有趣的。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值得了!!!一定要买啊亲们!!!

评分

¥28.80

评分

本书我很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错,不错

评分

本书我很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