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妾换马 / 1 安乐窝 / 3 拔山扛鼎 / 5 白虹贯日 / 7 白首同归 / 8 班超投笔 / 10 宝珠穿蚁 / 12 笔床茶灶 / 15 闭关却扫 / 17 伯喈倒屐 / 19 伯奇掇蜂 / 21 不累安邑 / 23 沧海遗珠 / 25 长门买赋 / 27 长沙不足舞 / 29 车胤囊萤 / 30 陈蕃一室 / 31 陈雷胶漆 / 33 鸱得腐鼠 / 34 厝火积薪 / 36 达摩面壁 / 37 大风之歌 / 39 大笑绝缨 / 41 大手笔 / 42 丹霞烧佛 / 44 帝衣溅血 / 45 东方朔偷桃 / 46 东床 / 47 东海孝妇 / 49 冬日可爱 / 50 冬青树 / 52 董狐直笔 / 53 董宣强项 / 56 斗酒彘肩 / 58 渡淮橘成枳 / 60 断袖分桃 / 62 夺笏击贼 / 63 夺锦袍 / 65 堕泪碑 / 66 阿堵物 / 68 鹅笼书生 / 70 垩鼻运斤 / 72 二竖为虐 / 74 范蠡泛五湖 / 76 风雪度蓝关 / 78 封狼居胥 / 80 冯妇搏虎 / 82 冯衍不遇 / 84 伏生传书 / 85 奉扬仁风 / 87 俯拾青紫 / 88 抚筝揽须 / 89 负薪行歌 / 91 干将莫邪 / 92 甘罗年少 / 94 割肉怀归 / 96 耿恭祷泉 / 98 功人功狗 / 100 狗盗鸡鸣 / 102 挂冠 / 104 郭璞青囊 / 105 汉阴抱瓮 / 106 呵壁问天 / 108 和氏之璧 / 110 弘演纳肝 / 112 红叶题诗 / 113 画虎反类犬 / 115 黄金台 / 117 黄石授书 / 119 鸡肋尊拳 / 121 鸡犬升天 / 122 击筑悲歌 / 124 疾恶如风 / 125 季雅买邻 / 126 季札挂剑 / 128 贾女香 / 130 江淹梦笔 / 132 郊寒岛瘦 / 133 接舆歌凤 / 134 结袜王生 / 136 结缨而死 / 138 借箸前筹 / 139 介推焚死 / 140 金谷堕楼 / 142 晋君听琴 / 145 荆棘铜驼 / 147 九方皋相马 / 148 酒浇垒块 / 150 酒喻圣贤 / 151 绝麟 / 153 绝缨会 / 155 柯亭笛 / 157 柯烂忘归 / 158 空弦落雁 / 161 孔鲤过庭 / 163 胯下之辱 / 164 昆池劫灰 / 166 兰亭会 / 168 郎潜白发 / 171 李广射虎 / 172 李斯黄犬叹 / 173 醴酒不设 / 175 力士脱靴 / 176 莲幕 / 178 梁狱上书 / 179 梁园宴雪 / 181 林宗巾 / 182 刘备失箸 / 183 刘伶病酒 / 185 六出奇计 / 187 龙盘虎踞 / 188 卢前王后 / 190 鲁连蹈海 / 191 鲁女忧葵 / 193 陆绩廉石 / 195 罗含梦鸟 / 196 马上得天下 / 197 马嵬血 / 198 卖饼北海 / 200 茅君骑鹤 / 202 梅妻鹤子 / 205 孟公惊座 / 206 孟母择邻 / 207 孟母断织 / 208 孟宗泣笋 / 210 南八男儿 / 212 南冠楚囚 / 214 南郭吹竽 / 216 南楼咏谑 / 217 南山铁案 / 218 泥封函谷 / 220 泥龟 / 221 牛衣对泣 / 223 牛渚燃犀 / 224 弄獐宰相 / 226 驽马恋栈 / 228 女娟救父 / 230 庖丁解牛 / 232 披裘钓泽 / 234 漂母恩 / 235 平原十日饮 / 237 七步诗 / 238 乞浆见女 / 240 千里莼羹 / 242 倩女离魂 / 243 青白眼 / 245 青牛紫气 / 246 卿言复佳 / 247 情伤荀倩 / 249 求田问舍 / 250 屈原沉湘 / 251 染指 / 253 人琴并绝 / 255 人彘 / 257 任安独存 / 259 三户亡秦 / 260 三箭定天山 / 263 三生石 / 264 三余读书 / 266 三字狱 / 268 桑榆晚景 / 271 商山四皓 / 272 生子当如孙仲谋 / 274 生刍致祭 / 275 石鼎联句 / 277 诗入鸡林 / 279 始皇射鱼 / 280 叔敖埋蛇 / 281 苏秦六印 / 282 孙康映雪 / 283 索米长安 / 284 贪泉励心 / 286 桃花源 / 288 桃李成阴 / 290 陶侃运甓 / 291 天女散花 / 292 田横五百士 / 294 铁笛惊龙 / 296 铁锁沉江 / 298 通家孔李 / 300 桐叶封弟 / 301 土偶桃梗 / 302 推敲 / 303 王侯宁有种 / 305 王徽之爱竹 / 307 瓮间毕卓 / 308 卧榻之侧 / 309 乌鹊填桥 / 311 毋忘在莒 / 313 五车书 / 314 五大夫松 / 316 伍员鞭尸 / 317 武安振瓦 / 319 误笔成蝇 / 320 席门穷巷 / 322 细柳营 / 323 下里巴人 / 325 相如求凰 / 326 湘妃斑竹 / 328 萧何追韩信 / 329 修月斧 / 331 徐福求药 / 332 掩鼻工谗 / 333 杨修鸡肋 / 334 一枕黄粱 / 337 一饭三遗矢 / 338 一点灵犀 / 340 一顾倾城 / 342 一言九鼎 / 344 殷浩书空 / 346 饮醇近妇 / 347 右军书扇 / 348 於陵灌园 / 350 玉镜台 / 351 玉女投壶 / 352 玉树后庭花 / 353 原宪贫 / 355 袁安卧雪 / 356 月老 / 358 曾母投杼 / 360 张良择留 / 361 赵氏孤儿 / 362 折五鹿角 / 365 终军请缨 / 366 终南捷径 / 367 周处斩蛟 / 368 周公吐哺 / 370 竹林七贤 / 371 捉刀人 / 372
这本书《文字上的中国:典故》,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窗户,而每一个典故,都是窗户里闪耀着历史光芒的珍宝。作者的文笔如同涓涓细流,不急不缓,却能润物无声地打动人心。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讲述那些早已融入我们骨血的文化符号。读到“负荆请罪”时,我被蔺相如的胸怀和廉颇的坦诚所打动,也从中看到了古人对于承担责任和化解矛盾的智慧。作者对这个典故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典故不仅仅是过去的遗迹,它们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模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引申和启发,他不会强行灌输某种观点,而是通过对典故的梳理和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进行对话,一次又一次地被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所感动。
评分《文字上的中国:典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的书,而且是用最直接、最经典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读物,毕竟“典故”二字听起来就有些严肃,但实际阅读起来,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学究气。举个例子,讲到“精卫填海”时,他没有简单地解释其含义,而是深入挖掘了精卫鸟的传说,以及这种不屈不挠精神所代表的人类面对困境时的顽强生命力。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故事到精神的升华,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很多典故,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而这本书则帮我把这些隐性的影响显性化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一些负面典故的处理,比如“掩耳盗铃”,他不仅指出了其荒谬,还引导读者思考,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以何种形式存在,让我们能够更警醒地审视自己。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饱学之士聊天,他用最朴实、最形象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华融入到日常的语言中,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文字上的中国:典故》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言为心声”的真谛,以及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所承载的厚重。我一直觉得,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延伸,而典故则是语言中最精华、最浓缩的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一颗颗串联起来,呈现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沉稳大气,但又不失温度。他不会刻意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平和、真诚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智慧,一种超越功利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分析这个典故的起源,阐述了古人对于真挚友谊的理解,让我对“君子”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原来这些普普通通的词汇,承载了如此多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智慧。
评分这本《文字上的中国:典故》真的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那些穿越千年的故事,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些熟悉的汉字。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算是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那些 everyday 的词汇背后,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智慧闪光。比如“塞翁失马”,我以前只知道是个成语,大概意思是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它的出处、故事背景,以及古人对“福祸相依”这种辩证哲学的深刻理解。这种抽丝剥茧的讲解方式,一点点揭开文字的神秘面纱,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如何融入到语言的字里行间的。读到“卧冰求鲤”时,我不仅被其孝道精神所感动,更对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没有枯燥地罗列典故,而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将一个个典故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和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处世之道。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成语的起源追溯,比如“胸有成竹”这个词,原来最早是描绘画竹的技巧,后来引申为心中已有计划。这种跨领域的联想和引申,让我觉得语言本身就是一座宝藏,而这本书就是开启这座宝藏的钥匙。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中国字的角度都变了,仿佛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在对我诉说着一段段往事。
评分初读《文字上的中国:典故》,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说文解字的书。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用最寻常的文字,变幻出最动人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无论是对历史细节的考据,还是对人物情感的描绘,都显得十分细腻生动。比如,当他讲述“破釜沉舟”这个典故时,他不仅仅解释了项羽的军事策略,更写出了当时士兵们的绝望与决心,以及这种决绝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书中的一些典故,我之前可能在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零星接触过,但这本书的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让我对它们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的观点也很独到,他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个典故,有时候会让我产生“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比如,他提到“画蛇添足”时,除了强调多此一举,还引申出一种对过度追求完美而弄巧成拙的警示。这种丰富的层次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国民读本,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
评分京东服务一流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值得了!!!一定要买啊亲们!!!
评分中国的历史故事挺有趣的。
评分书非常好,质量很好,内容不错
评分中国的历史故事挺有趣的。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值得了!!!一定要买啊亲们!!!
评分¥28.80
评分本书我很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错,不错
评分本书我很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