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人种、多族属、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从人种来看,早在距今4000-3000年间就有印欧人种、蒙古人种,以及他们的混合型人种的族群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迁徙,分布在天山南北和罗布泊地区,因此新疆也被称之为人种博物馆。园。研究地名的音转就是要解决地名的来源和异称问题,也就是地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例如阿克苏古地名:姑墨、亟墨、姑默、拨换,玄奘记作跋禄迦等,这些异称地名,需要以声音为线索,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同义关系。例如,“中国”的国外名称China(支那)的来源,就与音转有密切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源于瓷器,有的认为是“秦”的转音,冯承钧先生则认为“支那”来源于梵文cina。cina是“边鄙之称,源于雪山以北诸种之后,后以为中国之号”。《新疆地名的积淀与穿越:新疆地名历史语言学探源》从语源学的角度破解新疆地名历史。
作者简介
牛汝辰,研究员。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期刊编辑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期刊编辑学、语言学、地名学、中国文化、科技史、历史地理研究和诗赋创作。出版学术专著26部,发表论文130余篇。主要专著有:《西域底层地名探源——丝绸之路民族“化石”释读》《名实新学——地名学理论思辨》《中国地名掌故词典》《中国地名文化》《商业命名策划》《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中国测绘与人文社会》等。
目录
第一章 新疆民族历史
一、史前古代民族
二、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早期居民
三、中古西域民族
四、近代西域民族
五、新疆地域文化类型
第二章 新疆历代语言
一、古代西域语言史
二、汉语和印欧语
三、阿尔泰语系的语言
四、西域新疆的语言谱系
第三章 最底层:塞语(吐火罗语)地名层
一、塞种(吐火罗人)起源、迁徙及其名称考源
二、上古塞语(吐火罗语)地名考证
第四章 第二层:汉语地名层
一、汉族经营西域史
二、西域汉语地名考证
第五章 第三层:羌-吐蕃语地名层
一、西域羌-吐蕃简史
二、羌-吐蕃语地名考证
三、古藏文记载的西域地名
第六章 第四层:回鹘-维吾尔语地名层
一、回鹘-维吾尔族历史
二、《突厥语大词典》记录的西域新疆地名
三、维吾尔语地名举例
四、维吾尔语“喀拉”地名语义考
第七章 第七层:蒙古语地名层
一、西域蒙古族简史
二、新疆蒙古语地名阐释
第八章 第六层: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语地名层
一、新疆哈萨克族历史和地名
二、新疆柯尔克孜族历史和地名
三、新疆锡伯族历史和地名
第九章 古代西域地名汉字对音研究的语言学方法
一、西域地名族名审音勘同的困难
二、西域地名汉字对音的基本规律
三、西域地名汉字对音常见同名异译问题
四、西域地名汉字对音的语言学方法
地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新疆地名的积淀与穿越:新疆地名历史语言学探源》:
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汗王阿布尔海里对外大肆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凶狠残暴,进行野蛮统治,从而激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该汗国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汗的儿子克烈和加尼别克(吉来和扎尼别克)苏丹(苏尔坦)对阿布尔海里汗王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公开对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别克带着自己的部落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纷纷前来加入。
随着汗国的壮大,到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但是准噶尔汗封建贵族烧杀抢掠使哈萨克人民遭到灾难。1728-1730年,哈萨克族人民数次沉重地打击了准噶尔贵族的入侵。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噶尔的威胁。哈萨克三玉兹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中国,并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4-1883年,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000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了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大多数。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阿勒泰区(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清朝对哈萨克人民的专制统治。1912年阿勒泰的扎克热亚、拜穆拉等率领哈萨克使团到了北京。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俄侵略作出过重要贡献。19世纪后半叶,沙俄武力征服中亚,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使大批哈萨克牧民遭受到残酷统治。哈萨克人民不畏强暴,多次起义,打击了沙俄在中亚的统治。《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强迫伊犁各族人民迁移,遭到哈萨克人民的顽强抵抗。不仅如此,在1855年火烧俄国“贸易圈”的斗争中,在1871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战斗以及阿勒泰地区抗俄的斗争中,哈萨克人民均表现出了坚决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4-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哈萨克族人民进入了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1951年1月,甘肃省敦煌县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员会”。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甘青新三省边境哈族头人联谊会及各族团结会”。会上讨论了划分哈萨克族牧居区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权,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问题,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族的协议意见》。规定:甘肃以海子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尔图,上述地区为哈萨克族居住和放牧区域。青海都兰方面以格尔木为中心,东至达赍,西至乌图美仁,南至古尔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带为哈萨克族居住放牧区。
……
前言/序言
从人种来看,早在距今4000-3000年间就有印欧人种、蒙古人种,以及他们的混合型人种的族群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迁徙,分布在天山南北和罗布泊地区,因此新疆也被称为人种博物馆。距今2000年前后塞人、吐火罗人、汉人、羌人、大月氏人、乌孙人、乌揭人、匈奴人等就在新疆迁入徙出。隋唐以后突厥人、吐蕃人、回鹘人、蒙古人等形成了新的迁徙浪潮;清代之后,在不断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近代由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组成新的多元民族格局。
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陆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就已成为东西方民族频繁迁徙活动的区域。至先秦时期,属蒙古利亚人种的羌人已深入今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昆仑山一带,而吐火罗人、月氏人、乌孙人等印欧人种的人群亦曾一度到达河西走廊及中国北方的其他一些地区。其中后者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对于处在“丝路”中段,尤其是西域地区的古代民族构成、经济文化特征的形成等方面,曾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统一王朝的建立,使中国领土由分散格局转变为统一于一个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其中如周、秦、汉、唐、元、清这些朝代,都在前一朝代的版图基础上,拓展了中国的领土,使中国疆域内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并最终在清代稳定了中国的疆域范围。新疆也成为自古以来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地名的积淀与穿越:新疆地名历史语言学探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新疆地名的积淀与穿越:新疆地名历史语言学探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