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的评估理论与应用

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的评估理论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正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电网
  • 电力系统规划
  • 电力系统运行
  • 评估理论
  • 优化算法
  • 可靠性分析
  • 经济性分析
  • 电力市场
  • 新能源接入
  • 电力系统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6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3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先进能源智能电网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字数:4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首先,《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的评估理论与应用》对智能电网的新特征以及智能电网评估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传统评估方法的局限性与智能电网评估的新问题。然后,第2~5章对智能电网规划与评估理论的数学基础进行了系统介绍,包括经典评估理论与方法、经典规划理论与方法、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扩展,以及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在第6~15章,围绕智能电网的规划、运行和控制,介绍了基于传统和扩展的数学理论的智能电网规划与评估分析的模型与方法,包括智能电网技术效率评估、技术进步评估、动态评估、智能变电站技术成熟度评估、黑启动恢复方案评估、电磁环网运行方案评估、电动汽车充电决策方案评估,以及智能电网下的电力负荷预测、不确定条件下的源 网 荷协调规划、大数据相关技术用于智能电网评估。《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的评估理论与应用》提供了大量实例,既包含智能电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的宏观问题,也涉及智能电网环境下先进技术在规划与运行控制应用中的相关具体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智能电网特征 1
1.2 国内外智能电网规划与评估研究现状 2
1.2.1 综合评价模型 3
1.2.2 综合评价方法 4
1.3 传统电力系统规划与评估的方法 5
1.4 智能电网规划与评估的新问题 8
参考文献 13
第2章 经典评估理论及方法 17
2.1 层次分析法 17
2.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17
2.1.2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18
2.1.3 判断矩阵构造 19
2.1.4 一致性检验 20
2.1.5 重要度计算 21
2.1.6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22
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2
2.2.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概述 22
2.2.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23
2.2.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 25
2.3 主成分分析法 26
2.3.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思想 26
2.3.2 主成分分析法数学解释 26
2.3.3 主成分分析计算步骤 28
2.3.4 主成分分析评价流程 31
2.3.5 主成分分析法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概述 31
2.4 生产函数法 32
2.4.1 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33
2.4.2 生产函数的数学性质 34
2.4.3 技术进步的数量特征 35
2.5 系统动力学 37
2.5.1 系统动力学理论简介 37
2.5.2 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38
2.5.3 系统动力学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与步骤 39
2.5.4 系统动力学构模原理、方法 41
参考文献 41
第3章 经典规划理论及方法 43
3.1 线性规划 43
3.1.1 线性规划的定义和标准形式 43
3.1.2 线性规划问题解的概念和性质 44
3.1.3 单纯形法 45
3.1.4 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理论 47
3.2 非线性规划 49
3.2.1 无约束优化问题 49
3.2.2 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49
3.2.3 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 50
3.2.4 约束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53
3.2.5 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 53
参考文献 55
第4章 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扩展 56
4.1 基于云模型的新评估方法 56
4.1.1 定性指标及云模型的提出 56
4.1.2 云和云滴 56
4.1.3 正态云模型 57
4.1.4 定性指标处理步骤 58
4.2 超效率概念在数据包络法中的应用 58
4.3 灰色聚类分析法 59
4.3.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59
4.3.2 灰色聚类分析法原理 62
4.3.3 不同白化权函数及其特点 65
4.4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68
参考文献 69
第5章 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扩展 70
5.1 大规模数学规划的计算问题 70
5.1.1 模拟技术与智能算法 70
5.1.2 不确定规划模型的求解算法 73
5.1.3 不确定规划建模和算法问题的分析 73
5.2 鲁棒优化理论产生背景 74
5.2.1 不确定规划与鲁棒优化 74
5.2.2 鲁棒优化理论的发展 76
5.3 鲁棒优化模型及方法 78
5.3.1 鲁棒线性优化 79
5.3.2 鲁棒二次优化 80
5.3.3 鲁棒半定优化 81
5.3.4 鲁棒优化方法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82
5.3.5 小结 82
参考文献 83
第6章 智能电网技术效率评估 85
6.1 概述 85
6.2 技术效率描述 85
6.3 效率评估模型 86
6.3.1 技术效率评估模型 86
6.3.2 智能电网分配效率评估模型 89
6.3.3 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90
6.4 算例分析 91
参考文献 99
第7章 智能电网技术进步评估 101
7.1 概述 101
7.2 技术进步评估模型 102
7.2.1 广义生产函数模型 102
7.2.2 CD生产函数的适用性分析 104
7.2.3 测算智能电网技术进步的实现过程 106
7.3 算例分析 109
7.3.1 原始数据 109
7.3.2 结果分析 111
参考文献 116
第8章 智能电网动态评估 118
8.1 概述 118
8.2 智能电网建设动态特性 118
8.3 动态评估模型 119
8.3.1 模型结构设计 119
8.3.2 模型方程关系和参数 120
8.4 算例分析 122
参考文献 125
第9章 智能变电站技术成熟度评估 127
9.1 引言 127
9.2 智能变电站技术简介 128
9.2.1 IEC 61850标准 128
9.2.2 电子式互感器技术 129
9.2.3 在线监测技术 129
9.3 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 130
9.3.1 智能变电站技术成熟度指标体系 130
9.3.2 智能变电站技术成熟度评估理论方法选取 135
9.3.3 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法的智能变电站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 137
9.4 实例分析 141
9.4.1 智能变电站技术成熟度指标数据 141
9.4.2 层次分析法评估应用 143
9.4.3 灰色聚类分析法评估应用 147
9.4.4 结果分析 149
参考文献 155
第10章 智能电网中黑启动恢复方案评估 156
10.1 概述 156
10.2 总体思路及步骤 157
10.2.1 基于云模型的定性指标定量化过程 157
10.2.2 云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主要步骤 158
10.3 黑启动方案评估模型 159
10.3.1 联合DEA模型 159
10.3.2 黑启动方案评价模型 160
10.4 算例分析 161
参考文献 165
第11章 智能电网中电磁环网运行方案评估 167
11.1 概述 167
11.2 PSS/E和Python介绍 169
11.3 电磁环网运行评估方法 170
11.3.1 电磁环网运行指标 170
11.3.2 电磁环网运行决策系统 173
11.4 算例分析 173
11.4.1 sawvn算例分析 173
11.4.2 华东交流特高压电网皖南站附近电磁环网分析 175
参考文献 180
第12章 电动汽车充电决策方案评估 182
12.1 概述 182
12.2 电动汽车充放电特性分析 182
12.2.1 影响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因素 182
12.2.2 电动汽车电池特性 184
12.2.3 电动汽车的行驶特性 185
12.2.4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 186
12.3 电动汽车充电站内有序充电策略 188
12.3.1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管理模式 188
12.3.2 以电动汽车聚合商为主体的有序充电 189
12.3.3 以电网公司为主体的有序充电 196
12.3.4 以个体电动汽车用户为主体的有序充电 199
12.3.5 有序充电中的电价机制及激励机制 201
12.4 算例分析 205
12.4.1 假设条件 205
12.4.2 无序充电下的仿真计算 206
12.4.3 以电动汽车聚合商为主体的有序充电仿真计算 206
12.4.4 以电网公司为主体的有序充电仿真计算 209
12.4.5 以个体电动汽车为主体的有序充电仿真计算 210
12.4.6 有序充电中的电价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仿真计算 212
参考文献 214
第13章 智能电网下的电力负荷预测 216
13.1 概述 216
13.1.1 负荷预测分类 216
13.1.2 负荷预测一般步骤 218
13.2 负荷预测常用方法 219
13.3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负荷预测 222
13.3.1 城市化定义与特征 222
13.3.2 城市化主要构成要素提取 223
13.4 基于城市化特性的中长期负荷预测 224
13.4.1 基于城市化特性的中长期负荷预测建模思路 224
13.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224
13.4.3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法的中长期负荷预测 226
13.4.4 算例分析 227
13.4.5 总结 230
13.5 基于城市化特性的饱和负荷预测 230
13.5.1 基于城市化特性的饱和负荷预测建模思路 231
13.5.2 城市化要素主成分提取 232
13.5.3 主成分与负荷序列基频分量提取 232
13.5.4 饱和负荷预测实现 233
13.5.5 算例分析 234
13.5.6 总结 238
参考文献 238
第14章 不确定条件下智能电网源网荷协调规划 241
14.1 概述 241
14.2 不确定因素分析 241
14.3 不确定条件下规划模型 242
14.3.1 不确定参数在约束条件中 245
14.3.2 不确定参数在目标函数中 246
14.4 计算复杂度分析 248
14.5 算例分析 256
14.5.1 原始数据与参考系统 256
14.5.2 结果分析 258
参考文献 265
第15章 大数据相关技术用于智能电网评估 267
15.1 智能电网与大数据的关系 267
15.2 大数据在智能电网评估的应用 268
15.2.1 智能电网的数据特征 268
15.2.2 研究方法 269
参考文献 269
附录 271

前言/序言

  智能电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领域宽泛、环节众多,量化评估先进技术在电网智能化进程中取得的成效是一项极具挑战但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在当前智能电网中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并分析适应于电网智能化建设和发展的技术先进性评估方法,不仅能够分析智能电网运行中所处的状态,而且可以评判智能电网未来规划建设的合理性,为智能电网中技术发展的价值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不断深入,新技术将在电力系统各领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这也将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现有的成果中,尚未形成针对智能电网评估的理论体系,同时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为仅从单一角度分析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估体系缺乏关联性与全面性,并且智能电网技术评估与分析的方法也很不完善。因此,系统地阐述智能电网评估的概念,并与各领域的智能电网技术相结合,提出不同视角下的智能电网的评估方法体系,将其应用于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的分析中,解决先进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影响的评估问题,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智能电网规划、运行、控制中的评估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全书在内容上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深化研究规划与评估理论、方法,期望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完备的基础理论体系,达到基础性、通用性、体系性的目标,为智能电网相关评估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与数学工具。其次是探究基于提出的理论体系的智能电网相关领域的评估应用研究。在继承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理论研究,将其应用到智能电网规划、运行、控制的评估与技术经济分析中,初步形成了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评估分析的方法体系,实现了“理论一方法一工具”三者紧密互动与融合,为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与分析思路。
  第1章“绪论”阐述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内涵、覆盖领域,以及评估理论应用于智能电网各领域的研究现状,产生新问题之后,分基础和应用两个部分进入主体内容。基础篇(第2~5章)是本书的基础理论部分,系统地介绍本书研究智能电网规划与评估理论的数学基础,包括经典评估理论与方法、评估方法的理论拓展、经典规划理论与方法,以及近年来规划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篇(第6~13章)是本书的方法分析与应用部分,围绕智能电网的规划、运行和控制主要领域,介绍基于传统和扩展的数学理论的智能电网规划与评估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书中提供了大量实例,既包含智能电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的宏观层面问题,也涉及智能电网环境下先进技术在规划与运行控制应用中的相关具体问题。
  本书以解决智能电网规划与评估的理论方法为出发点,围绕当前电力系统相关领域的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新的现象及研究热点,在总结现有模型、方法的特点与不足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了具有一般变革与创新性的方法论,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评估理论体系的脉络,重点解决评估在规划、运行与控制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关键性技术。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其他学者应用相关评估理论进行电力系统评估分析的许多专著,在此向这些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部分研究工作先后得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50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37710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073110020)的资助,特此致谢。
  本书是我们近年来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部分内容取材于本课题组所培养的韩冬、徐潇源、许少伦博士,李磊、张良、张道天硕士,以及周云、李亦言、孙凯华等的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本课题组的孙云涛、倪兆瑞等协助校对了本书的初稿。
  清华大学康重庆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别朝红教授,以及华北电力大学谭忠富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全书的初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深表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和国家能源(上海)智能电网研发中心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为智能电网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推动我国智能电网评估理论向更高水平发展。尽管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对结构脉络、体系安排、素材选择与文字描述竭尽全力、精益求精,但限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真诚期待读者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16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电力系统动态性能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本书致力于深入探讨现代电力系统在复杂运行环境下的动态性能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控制策略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用户负荷的日益多样化,电力系统的动态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理解并有效控制这些动态变化,对于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电能质量以及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动态性能的理论基础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电力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的核心理论。我们将从经典的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出发,详细阐述其同步运行、暂态过程和次暂态过程中的数学描述。重点分析电力系统中各种扰动(如短路故障、发电机组甩负荷、新能源功率突变等)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包括电压、频率、转子角度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更先进的建模方法,例如考虑电力电子设备(如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逆变器、STATCOM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这些设备具有快速响应的特性,但也可能引入新的振荡模式和不稳定性。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分析这些新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后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包括其对系统阻尼、稳定性边界以及响应速度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振荡现象,包括低频振荡(LFO)、高频振荡(HFO)以及转子角度振荡等。对于每种振荡,我们将详细分析其产生机理、传播路径以及对系统稳定性的危害。我们将介绍多种分析工具和技术,如特征值分析、暂态仿真、模态分析等,并指导读者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诊断和评估系统的动态性能。 第二部分:先进的动态性能评估方法 本部分聚焦于提升动态性能评估的精度和效率。我们将介绍基于现代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的动态性能评估新方法。这包括如何利用实时量测数据(如SCADA、PMU数据)进行状态估计和动态参数辨识。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捕捉系统的动态行为,并提前预警潜在的 instability。 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例如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NN)、深度学习(DL)等,来构建电力系统动态性能的预测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学习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对系统稳定性的实时预测和风险评估。我们将介绍不同的模型训练方法、特征工程技术以及模型性能的评估指标。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滑模控制(SMC)等先进控制理论在动态性能评估中的应用。这些控制方法能够在线调整控制器参数,以适应系统状态的变化,从而在动态过程中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部分:动态性能的优化与控制策略 基于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深入理解和精确评估,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一系列先进的控制策略,用于优化电力系统的动态性能,提高其鲁棒性和可靠性。 我们将详细介绍事实协调控制器(PSS)的设计与优化。PSS是抑制低频振荡的传统而有效的装置,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PSS的原理、参数整定方法以及如何针对新能源接入导致的系统特性变化对PSS进行优化。 对于更快速的动态响应需求,我们将深入研究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和高压直流输电(HVDC)技术在动态性能控制中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将详细介绍STATCOM、SVC、TCSC等FACTS装置的控制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快速调节无功功率来稳定电压和抑制振荡。同时,我们还将探讨MMC-HVDC等新型直流输电技术在提升系统阻尼和支撑电网稳定性方面的潜力。 此外,本书还将重点介绍一种创新的控制理念——广义预测控制(GPC)在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控制中的应用。GPC能够基于对系统未来状态的预测,提前生成最优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对系统动态过程的有效干预。我们将详细阐述GPC算法的设计流程、模型辨识方法以及其在抑制多类振荡、提升系统鲁棒性方面的优势。 第四部分:特定场景下的动态性能分析与控制 考虑到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对电力系统动态性能带来的挑战,本部分将聚焦于特定场景下的动态性能分析与控制。我们将详细分析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接入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包括其固有的波动性、随机性以及对系统阻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相应的控制策略,例如利用储能系统(ESS)来平抑新能源的功率波动,以及如何设计新能源协调控制策略,使其在保证自身运行的同时,积极支撑电网的动态稳定。 本书还将探讨在直流电网和微电网等新型电力系统结构下的动态性能分析与控制。这些系统具有独特的拓扑结构和运行特性,对传统的控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介绍针对这些新型电力系统设计的先进控制算法,以及如何确保其在分布式运行和孤岛运行模式下的稳定性。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电力系统动态性能分析与控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电力系统将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本书的研究内容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应对未来电力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保障清洁、高效、可靠的电力供应。

用户评价

评分

“智能电网”无疑是当今能源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对这一复杂系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在“规划”与“运行”这两个核心环节。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智能电网规划的逻辑和方法,以及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对这些规划和运行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量化和衡量智能电网的性能。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评估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安全性,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评估技术和工具?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案例研究,展示评估理论在智能电网规划和运行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效果。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智能电网的规划和运行评估,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在当前的能源转型浪潮中,智能电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智能电网的“规划”与“运行”方面的理论与应用,尤其是在“评估”这一关键环节。我希望书中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衡量智能电网的绩效。例如,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评估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环境影响,以及其对用户体验的提升?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评估理论”的部分,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评估的哲学基础、方法论以及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的阐述。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量化评估技术,例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运行评估,或者基于机器学习的风险评估?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展示这些评估理论如何在真实的智能电网项目中得到应用,并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指南,帮助读者将评估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那就更加理想了。

评分

“智能电网”这个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复杂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系统地梳理和阐释智能电网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在技术、功能、管理等方面的根本区别?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智能电网技术,例如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高压直流输电(HVDC)、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DERMS)等?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规划”与“运行”这两个关键环节如何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评估”。例如,在规划阶段,如何预设评估目标,并在设计方案时就考虑评估的便利性?在运行阶段,又如何通过实际运行数据来反馈和修正规划中的不足?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评估闭环的思路和方法?对于那些希望构建高效、可靠、可持续的智能电网的专业人士来说,这部分内容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对于书中“评估理论”的部分尤为感兴趣。在我看来,一个缺乏科学评估体系的智能电网规划和运行,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甚至带来新的风险。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将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都纳入考量?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评估方法,如蒙特卡洛模拟、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说明如何将这些评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智能电网项目中。例如,在规划阶段,如何利用评估模型来选择最适合特定区域的智能电网技术方案?在运行阶段,又如何利用评估结果来优化电网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展示评估理论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智能电网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如果能够提供一些评估软件或工具的介绍,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的评估理论与应用》就足以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智能电网作为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其规划和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我一直关注着能源领域的最新动态,而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关键领域的机会。从书名来看,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强调“评估”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包含了如何量化和衡量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效果的方法论,这对于决策者、研究人员以及实际操作人员都至关重要。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评估理论”的部分。究竟是哪些理论框架被用来评估智能电网的性能?是传统的经济学评估模型,还是结合了信息技术、控制论等新兴领域的评估方法?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评估指标,例如如何衡量智能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安全性,乃至其对碳排放的减排贡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以便读者能够理解这些评估是如何进行的,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案例分析,展示这些评估理论在不同类型的智能电网项目中的应用,那就更好了。比如,对于一个大型城市智能电网的规划,或者一个区域性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运行优化,书中提供的评估框架能否提供有效的指导?

评分

我对“智能电网”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尤其是其“规划”与“运行”过程中的“评估”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复杂的主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智能电网规划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以及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准确地衡量智能电网的效益。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评估的各个方面,例如如何评估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安全性,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评估工具和技术,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评估中的应用,或者数字孪生技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案例研究,展示评估理论在智能电网规划和运行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智能电网的规划和运行评估,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我热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规划”的科学性。在一个日益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能源环境中,如何进行前瞻性、稳健的智能电网规划,是摆在所有能源从业者面前的一大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规划方法论,涵盖从宏观的能源发展战略到微观的设备选型、线路布局等各个层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规划模型,例如考虑了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动态规划模型? 尤其令我好奇的是,书中对于“运行”的评估将如何展开。智能电网的运行是一个动态、实时的过程,其性能评估需要高效、精准的手段。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对电网的可靠性、稳定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是否会涉及一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仿真评估,或者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识别运行中的异常模式?对于电网调度人员、运行工程师以及管理者来说,这些内容无疑将是他们日常工作的宝贵财富。

评分

在我看来,“智能电网”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科学的“规划”和高效的“运行”,而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评估”。因此,这本书的标题《智能电网规划与运行的评估理论与应用》立刻吸引了我。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够深入阐释“评估理论”的部分,揭示如何科学、客观地衡量智能电网的性能。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环境友好性等关键维度,以及如何为这些指标赋予合理的权重? 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应用”方面的内容。理论的落地需要具体的实践指导。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在智能电网规划和运行中实际应用的案例,并详细分析这些案例是如何运用评估理论来指导决策、优化方案、监控执行过程的。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评估工具来选择最优的电网架构、如何评估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效益,或者如何通过评估来提升电网的韧性?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并且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我的工作中应用这些评估方法,那将是极大的收获。

评分

关于“应用”的部分,我同样充满了期待。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展示如何将评估理论付诸实践。例如,在智能电网的规划阶段,如何利用评估工具来选择最优的电网架构、技术方案,以及投资策略?在运行阶段,又如何通过评估来监控电网的实时性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优化能源调度,提高运行效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评估工具或软件平台?如果能够介绍一些在国际上已经成功应用的案例,并对其成功经验和挑战进行深入剖析,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智能”的定义和衡量。智能电网的“智能”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还是数据分析能力的增强,抑或是对复杂系统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能力?如何量化和评估这些“智能”特性?书中是否会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电网评估中的作用?例如,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负荷需求,评估电网的稳定性,或者识别潜在的网络攻击?对于从事电网技术研发和运行维护的人员来说,这部分内容将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评估”二字,在我看来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如果能够真正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那么它将填补当前智能电网领域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评估理论”的部分,深入解析评估的哲学基础、理论框架以及数学模型。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评估的客观性、有效性、可行性等关键问题?是否会引入一些跨学科的评估视角,如系统工程、风险管理、运筹学等? 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论,帮助读者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比如,在评估电网的经济性时,是否会介绍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何评估投资回报率?在评估电网的可靠性时,是否会介绍如何计算故障率、停电时长等指标?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标准化的评估模板或软件工具,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上手,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实际项目中?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并对其评估过程进行详细介绍,那么其参考价值将大大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