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濕地區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

中國主要濕地區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興土 等 著
圖書標籤:
  • 濕地保護
  • 生態工程
  • 中國濕地
  • 濕地生態
  • 環境保護
  • 水利工程
  • 生態建設
  • 濕地修復
  • 生物多樣性
  • 環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7752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3232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頁數:308
字數:4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主要濕地區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是筆者在中國工程院谘詢研究項目“中國濕地保護和生態工程建設戰略與對策研究”成果和國傢973計劃課題“大規模圍填海活動時空演進和濕地生態格局變化”(2013CB430401)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寫的。《中國主要濕地區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共三篇十二章:第一篇論述瞭我國主要濕地區濕地的動態變化與保護,第二篇研究瞭我國濕地保護的若乾戰略與對策,第三篇總結瞭我國實施濕地生態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與模式。

目錄

目錄
第一篇 我國主要濕地區濕地的動態變化與保護
第一章 三江平原濕地的動態變化與保護 3
第一節 三江平原濕地的動態變化 3
一、三江平原濕地概況 3
二、三江平原濕地的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因素 4
第二節 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形成因素及類型特徵 5
一、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形成因素 6
二、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類型特徵 7
第三節 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環境調節功能 11
一、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蓄水與調洪功能 11
二、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淨化水質功能 13
三、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局地氣候調節功能 14
四、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碳匯功能 15
第四節 加強濕地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19
一、依法遏製濕地的開墾和破壞,落實濕地保護紅綫 19
二、健全濕地自然保護區體係,提高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能力 19
三、推進“兩江一湖”工程建設,以地錶水灌溉代替井灌種稻 21
四、防治農田退水帶來的濕地麵源汙染問題 21
參考文獻 21
第二章 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的保護與恢復 23
第一節 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概況 23
一、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範圍界定 23
二、若爾蓋高原沼澤生態係統類型及其分布特徵 25
第二節 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生態特徵 26
一、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生態結構組成 26
二、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關鍵生態過程 29
三、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的重要生態服務功能 31
第三節 若爾蓋高原濕地現狀分析 33
一、濕地類型、麵積及保護狀況 33
二、濕地退化狀況及原因 34
三、退化原因分析 38
第四節 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保護麵臨的挑戰 41
一、單一經濟模式下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 41
二、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矛盾突齣 41
三、法律政策、協調機製的不完善 42
四、退化趨勢 42
第五節 若爾蓋濕地保護與恢復對策 42
一、轉變利用思路,更新發展觀念 42
二、完善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保護的經濟保障機製和手段 43
三、探索濕地確權,加強法製管理 43
四、加強科學技術研究 44
五、開展退化濕地綜閤治理,妥善解決保護與利用矛盾 44
參考文獻 48
第三章 長江中下遊濕地的保護與管理 50
第一節 長江中下遊基本概況 50
第二節 長江中下遊濕地特徵 50
一、長江中下遊濕地概述 50
二、長江中下遊濕地保護與管理 52
三、長江中下遊濕地特點及分布規律 54
第三節 長江中下遊濕地資源及其利用現狀評價 55
一、長江中下遊濕地資源現狀評價 55
二、濕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及利用狀況評價 58
三、存在的問題與閤理利用建議 61
第四節 長江中下遊濕地管理現狀及其評價 63
一、長江中下遊濕地保護和管理現狀 63
二、受威脅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66
三、長江中下遊濕地保護與管理的建議 68
參考文獻 70
第四章 大江大河三角洲濕地動態變化及驅動因素 71
第一節 概述 7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數據源 72
一、濱海濕地範圍的確定 72
二、數據來源及處理 72
三、濱海濕地分類係統及解譯標誌 73
四、數據分析方法 74
第三節 遼河三角洲濕地景觀格局變化及驅動因素 76
一、遼河三角洲概況 76
二、遼河三角洲濱海濕地動態變化 77
三、遼河三角洲濱海濕地景觀格局演變 81
四、驅動因素分析 84
第四節 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動態遙感監測及驅動因素簡析 87
一、研究區範圍及概況 87
二、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麵積變化 89
三、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景觀格局特徵分析 93
四、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動態變化的驅動因素分析 97
第五節 長江三角洲濱海濕地時空演變與驅動因素分析 99
一、長江三角洲濱海濕地概況 99
二、長江三角洲濱海濕地時空演變分析 101
三、長江三角洲濱海濕地景觀格局演變分析 105
四、長江三角洲濱海濕地時空演變驅動因素分析 109
第六節 珠江三角洲濕地景觀格局變化及驅動因素 111
一、研究區簡介 111
二、珠江三角洲濱海濕地時空演變分析 112
三、珠江三角洲濱海濕地景觀格局動態 115
四、濱海濕地動態變化驅動因素分析 118
第七節 大江大河三角洲地區濱海濕地保護對策 121
一、濕地資源監測體係的構建與完善 122
二、完善濱海濕地管理與保護法律體係 123
三、逐步製定和完善濱海濕地保護體製與協調機製 124
四、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與教育宣傳 124
五、開展退化濕地恢復與重建,逐步構建濱海濕地補償製度 125
參考文獻 126
第二篇 我國濕地保護的若乾戰略與對策
第五章 我國濕地保護立法戰略研究 131
第一節 濕地立法的必要性 131
一、濕地生態係統的重要性 131
二、濕地麵臨的威脅 132
三、濕地立法對濕地保護管理的重要性 134
第二節 世界各地濕地保護立法狀況 137
第三節 我國的濕地保護立法 140
一、地方濕地立法進展 140
二、中央層麵的濕地立法 144
第四節 我國濕地立法的主要內容 145
一、濕地開發利用許可證製度 145
二、濕地生態用水保障製度 147
三、管理決策公眾參與製度 147
四、濕地保護部門閤作製度 148
五、國傢濕地公園製度 148
六、其他製度 149
參考文獻 152
第六章 加強濕地生態需水研究與建立濕地長效補水機製 153
第一節 濕地生態需水基礎理論和方法 153
一、濕地生態需水概念及特徵 153
二、濕地生態需水研究進展 154
三、濕地生態需水研究的關鍵問題 156
四、濕地生態需水研究的必要性 158
第二節 濕地生態補水機製的構建 159
一、濕地生態補水 159
二、濕地長效補水機製 161
三、國外濕地長效補水機製的經驗教訓 162
四、我國濕地長效補水機製的構建 164
第三節 我國濕地生態補水案例 165
一、湖沼濕地生態補水 165
二、河濱濕地生態補水 166
三、濱海濕地生態補水 166
參考文獻 167
第七章 實施濕地生態補償對策 173
第一節 濕地生態補償 173
一、濕地生態補償的必要性 173
二、濕地生態補償的概念和內涵 174
三、濕地生態補償原則 175
四、濕地生態補償措施 176
第二節 不同情形的濕地生態補償 177
一、負外部性的濕地生態補償 177
二、正外部性的濕地生態補償 178
第三節 濕地生態補償的國際經驗 180
一、國外濕地生態補償的發展曆程 180
二、國外濕地生態補償實踐經驗 181
三、美國濕地生態補償的主要製度 182
第四節 我國濕地生態補償的政策及問題 184
一、濕地生態補償的政策 184
二、濕地生態補償存在的問題 186
第五節 濕地生態補償機製的構建 187
一、加快立法進程,建立濕地占用補償製度 187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提高補償標準 187
三、明確補償主體,拓展資金來源,探索市場機製 188
四、構建多元化補償方式 188
參考文獻 189
第八章 氣候變化下濕地生態係統適應性管理 191
第一節 概述 191
一、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對地球錶層係統的影響 191
二、濕地是陸地錶層重要的生態係統 191
三、氣候變化對濕地保護管理提齣新的挑戰 192
第二節 氣候變化對我國內陸濕地生態係統的影響 193
一、氣候變化對濕地生態係統的影響方式 193
二、氣候變化對濕地分布及麵積的影響 194
三、氣候變化對濕地水文過程的影響 196
四、氣候變化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98
五、氣候變化對濕地碳循環的影響 199
第三節 濕地生態係統適應性管理策略 200
一、濕地生態係統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內容 200
二、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要點 202
第四節 適應氣候變化的未來研究重點 205
一、1990年,IPCC將適應與減緩列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兩項基本策略 205
二、我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瞭一係列政策和措施 205
參考文獻 207
第三篇 濕地生態工程建設
第九章 長江上遊濕地農業生態工程建設實踐 215
第一節 濕地農業工程的發展背景 215
第二節 濕地農業工程的框架體係 216
一、濕地農業工程的框架體係 216
二、濕地農業資源利用方式 216
第三節 長江上遊濕地農業工程案例 220
一、以荷花為核心的丘區濕地農業 220
二、以蒓菜為核心的山地濕地農業 222
三、水質淨化與生物生産互利共生的城郊型濕地農業 224
四、適應水位變化的水庫消落帶濕地農業 225
五、農傢樂生活汙水處理的微型濕地生態經濟係統 230
第四節 濕地農業工程發展展望 233
參考文獻 233
第十章 鬆嫩平原西部濕地農業生態工程研究與示範——葦-蟹(魚)-稻復閤生態工程 235
第一節 區域背景及研究區概況 235
第二節 退化蘆葦濕地的恢復 238
一、退化蘆葦濕地恢復的目標與原則 238
二、退化蘆葦濕地恢復的水文調控 239
三、退化蘆葦濕地的植被恢復 240
第三節 濕地葦-蟹(魚)-稻復閤生態工程模式研究與示範 243
一、葦田養蟹 243
二、葦田養魚 246
三、重度鹽堿地種稻技術 248
第四節 退化蘆葦濕地恢復和閤理利用的經濟與生態效益分析 251
一、蘆葦濕地恢復的經濟效益 251
二、葦-蟹(魚)模式的經濟效益 252
第五節 退化蘆葦濕地恢復的生態監測 253
一、蘆葦濕地的蒸散發監測 253
二、蘆葦濕地的局地氣候調節功能 254
三、蘆葦濕地的水質淨化功能 256
四、蘆葦濕地的光閤能力 256
五、蘆葦濕地的土壤CO2源-匯變化 257
參考文獻 258
第十一章 濕地淨化汙水生態工程 259
第一節 濕地淨化汙水生態工程的發展背景 259
第二節 濕地淨化汙水生態係統的分類與特點 260
一、錶麵流型濕地 261
二、潛流型濕地 261
三、垂直流型濕地 262
第三節 濕地淨化汙水生態係統的組成及其作用 263
一、各種透水性的基質 263
二、在飽和水和厭氧基質中生長的植物 264
三、好氧或厭氧微生物種群 265
第四節 濕地淨化汙水生態工程案例 266
一、鬆嫩平原西部自然蘆葦沼澤濕地的汙染淨化能力 267
二、鬆嫩平原西部鹽堿蘆葦沼澤淨化工程機理研究 268
第五節 濕地淨化汙水生態工程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272
一、濕地淨化汙水生態工程的優勢 272
二、濕地淨化汙水生態工程的不足 273
三、濕地淨化汙水生態工程展望 275
參考文獻 278
第十二章 紅樹林濕地地埋管道原位生態養殖工程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主要濕地區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的圖書簡介,但內容將嚴格圍繞該書未包含的主題進行闡述,確保描述詳盡、自然,且不透露任何與原書核心主題(中國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相關的信息。 --- 圖書名稱:《全球視野下的現代城市交通規劃與智慧物流網絡構建》 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特大城市群麵臨的交通擁堵、資源分配不均以及新興技術迭代對城市功能重塑的嚴峻挑戰。它摒棄瞭傳統的、以單一區域或特定生態係統為中心的分析模式,轉而采用宏觀的、跨尺度的、以人為本的係統工程視角,深入剖析瞭現代都市的“血脈係統”——交通流與物流網絡的動態優化策略。 本書並非探討自然生態係統的恢復與維護,而是完全專注於人造環境的精妙設計與高效運行。全書結構分為五大部分,共二十章,旨在為城市規劃師、交通工程師、政策製定者及智慧城市開發者提供一套前瞻性的理論框架與可操作的實踐指南。 ---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交通規劃的範式轉變(約300字)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城市交通規劃理論的發展脈絡,重點批判瞭“以車為本”模式的局限性,並引入瞭後現代城市主義視角下的“流動性公平”概念。我們詳細探討瞭全球主要超級都市,如東京、倫敦、新加坡和首爾,在應對人口密度激增和私人汽車保有量高企時的政策轉嚮。 核心內容集中在“需求側管理”(Demand Management, DM)的精細化應用,例如動態擁堵收費係統的定價模型構建、彈性公共交通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平颱的架構設計,以及如何通過城市形態規劃(如混閤土地使用和步行友好型街區設計)從根本上減少不必要的齣行需求。書中特彆分析瞭“15分鍾城市”理念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適應性研究,強調通過空間重組實現齣行效率的最優化,而非僅僅增加道路供給。 第二部分:智慧物流與城市末端配送的革命(約400字) 物流,作為現代商業循環的神經末梢,其效率直接決定瞭城市經濟的活力。本部分完全脫離瞭對自然資源保護的討論,轉而深入研究“最後一公裏”和“最後一百米”的配送難題。我們構建瞭一個多模態、多層次的城市智慧物流網絡模型。 書中詳細闡述瞭無人機、自動駕駛貨車(AGV)以及地下管道運輸係統在城市內部的協同工作機製。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提齣瞭基於量子計算啓發算法的動態路徑優化模型,該模型能夠實時處理數以百萬計的配送訂單,並預測突發性交通事件對配送時效的影響。此外,本書對城市物流樞紐(Urban Consolidation Centers, UCCs)的選址標準進行瞭定量分析,提齣瞭考慮土地成本、噪音汙染(非生態影響,而是居民投訴指標)和交通可達性的綜閤評估體係。對冷鏈物流中能源消耗的優化,也以純技術和經濟效益為核心進行闡述。 第三部分:數據驅動的交通安全與行為分析(約350字) 安全是交通係統的基石。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如何利用大數據、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構建一個“零事故預測係統”。我們摒棄瞭傳統的事故統計分析,轉而關注交通參與者的微觀行為特徵和意圖預測。 書中詳細介紹瞭利用高精度傳感器、邊緣計算設備獲取的駕駛員生理數據(如疲勞度監測)和環境感知數據(如惡劣天氣下的路麵摩擦係數估計)。我們構建瞭一個基於深度學習的“風險熱力圖生成器”,該生成器能提前數小時預測特定路段在特定時間段內發生I類或II類交通事故的概率,從而指導交通管理部門進行預防性乾預(如臨時限速或信號燈配時調整)。關於行人安全,重點研究瞭非機動車道的物理隔離技術和智能人行橫道信號係統,所有討論均圍繞技術實現和人因工程學展開。 第四部分:彈性交通基礎設施與韌性網絡構建(約300字) 本部分探討瞭在麵對極端城市事件——如大規模停電、網絡攻擊或恐怖威脅——時,如何確保城市交通係統不至於完全癱瘓。本書的“韌性”(Resilience)定義是係統在遭受衝擊後恢復正常運作的能力和速度。 我們詳細分析瞭能源基礎設施的冗餘設計,例如,如何利用分布式微電網為關鍵的交通控製中心和信號係統提供不間斷電源。在網絡安全方麵,書中提齣瞭針對交通控製係統的多層加密協議和入侵檢測係統(IDS)的部署方案。對於基礎設施本身的抗衝擊性,我們評估瞭新型復閤材料在橋梁和隧道建設中的應用,重點關注其耐受極端載荷和延長使用壽命的經濟效益,而非其環境兼容性。 第五部分:可持續融資與跨區域協同治理(約250字) 最終部分將目光投嚮瞭保障交通係統長期健康運行的經濟和治理結構。本書沒有涉及自然資源管理資金的籌措,而是專注於公共交通和基礎設施項目的資本化運作。 我們深入剖析瞭公私閤營(PPP)模式在軌道交通項目中的風險分擔機製、基礎設施資産證券化(ABS)的操作流程。在治理層麵,本書強調瞭跨行政區域交通一體化的必要性,並提供瞭建立統一的區域交通數據共享平颱和協調決策機構的法律及技術框架。核心目標是通過優化的財政模型和高效的行政協作,確保城市群之間的通勤效率能夠持續提升,支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目標。 --- 總結: 《全球視野下的現代城市交通規劃與智慧物流網絡構建》是一部麵嚮未來的技術與管理專著,它以嚴謹的工程學方法論,全麵解析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製度優化,重塑全球主要城市的交通流與物流脈絡,實現高效、安全、公平的現代都市運轉。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使其成為城市交通領域研究人員和實踐者的必備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特彆是“生態工程建設”這部分,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認為,單純的“保護”固然重要,但有時也需要積極的“建設”來修復和提升濕地的生態功能。因此,我非常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濕地生態工程的具體設計理念和實施方法。比如,在一些被過度開發的地區,是否可以通過人工濕地技術來重建具有淨化水質和提供棲息地功能的濕地?這些人工濕地的建設成本如何?維護管理是否復雜?而且,書中是否會關注不同地區濕地的生態承載能力?例如,在一些乾旱半乾旱地區,如何纔能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建設和維護濕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實際操作層麵的問題,並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濕地生態工程。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麵瞭解中國濕地狀況的窗口。從讀者的角度齣發,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當前中國濕地保護所麵臨的挑戰,不僅僅是自然退化,更包括來自人類活動的壓力,比如城市擴張、農業開發、汙染排放等等。書中是否會分析這些挑戰背後的深層原因,是政策執行不力,還是公眾意識不足?更進一步,關於“生態工程建設”,我希望書中能有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導。比如,在一些已經嚴重退化的濕地區域,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重建措施?是重新引入原生植物,還是構建人工濕地係統?這些工程的可持續性如何保證?會不會考慮到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讓保護和建設能夠惠及當地居民,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能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和方法。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題目《中國主要濕地區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充滿瞭期待,因為這正是我一直關注的領域。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生態環境的普通讀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濕地對於整個生態係統的關鍵作用,它們不僅是無數野生動植物的傢園,更是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淨化環境的重要“地球之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中國不同區域典型濕地的現狀,比如南方沿海的灘塗濕地,北方高原的沼澤濕地,甚至是西南喀斯特地區的季節性濕地,它們的生態價值和保護難點各不相同。書中對於“生態工程建設”的論述,我期望能看到一些創新的實踐案例,比如如何在河流下遊建設生態緩衝帶,如何利用微生物技術修復被汙染的濕地,或者如何通過恢復淹水周期來維持濕地的生態功能。我非常好奇這些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技術難題,以及如何剋服。

評分

關於《中國主要濕地區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書中關於“生態工程建設”的實踐部分。作為一名對環境保護充滿熱情的讀者,我深知許多濕地正麵臨嚴峻的挑戰,單純的封禁保護可能不足以恢復其原有生態功能。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盡地介紹一些成功的生態工程案例,例如,是如何通過人工措施來恢復濕地的水文過程,或者是如何通過植被重建來提升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分析這些工程項目的成本效益,以及它們在當地社區的接受度和可持續性。此外,我也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未來濕地生態工程發展趨勢的展望,比如,是否會更多地運用智能化技術,或者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閤,從而開創更有效的濕地保護和修復模式。

評分

這本書我確實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但光看書名《中國主要濕地區濕地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就足以讓我聯想到許多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問題。比如,在濕地保護方麵,書中是否深入探討瞭不同區域濕地的獨特性?例如,東北的黑土地濕地和南方的紅樹林濕地,它們在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以及麵臨的威脅上都有著天壤之彆。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不同類型濕地的保護策略,是側重於恢復其自然屬性,還是在人工乾預下實現功能性的維持?我對書中關於“生態工程建設”的部分尤其感興趣,這是否意味著一種將工程技術與生態理念相結閤的創新實踐?我很好奇書中會列舉哪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是否會有關於濕地淨化水質的工程,或者是恢復鳥類棲息地的生態廊道建設?這些工程的成效如何評估?有沒有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分享?畢竟,濕地保護並非易事,常常需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寶貴的思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