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共读:陶渊明诗选 石涛插图版

诗画共读:陶渊明诗选 石涛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信美术馆 著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诗歌
  • 石涛
  • 中国古典诗词
  • 绘画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经典
  • 诗画结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0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52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针对大众读者的诗词和艺术欣赏的普及读物。本书精选陶渊明文辞优美、通俗易懂的的佳作108首,生僻的字词都作了注音和注释。
2.陶渊明的诗淡而有味,意境深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当今生活节奏快速的社会,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找到自己心灵的桃花源。
3. 石涛,清初“四僧”之一,画史上*敢于创新的苦瓜和尚,用笔纵肆,墨法淋漓。尤其是石涛所绘十二开《陶渊明诗意图》,与诗文十分契合。
4. 陶渊明的诗是有声画,石涛的画是无声诗。诗画共读,赏心悦目。

内容简介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祖。他的诗,若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有魅力的杰作。本书精选其文辞优美、通俗易懂的的佳作108首,生僻的字词都作了注音和注释。
石涛,“清初四僧”之一,“我用我法”的大宗师,本书特别挑选103幅石涛佳作取精彩局部为配图。陶渊明的诗,平淡天真,隽永厚朴,景与情俱带画意。石涛画笔下的秋菊孤云、青松南山意境深远,笔与墨都是诗情。读诗赏画,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中信出版集团旗下子品牌。致力于艺术生活普及与美学通识教育,以主题策划与内容、故事资源为驱动,聚焦于“纸上展览”(图书)、“移动展览”(互联网课程)、“迷你展览”(书店微型展览)。中信美术馆希望与读者同行,在视觉的森林中,寻找美学的黄金叶子。

目录

时运并序 1
荣木并序 3
停云并序 5
和郭主簿二首 6
拟挽歌辞三首 11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16
还旧居 21
游斜川并序 22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 25
责子 27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9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31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33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35
杂诗十二首 37
归鸟 61
归园田居五首 63
酬刘柴桑 73
读山海经十三首 75
连雨独饮 101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103
和刘柴桑 105
己酉岁九月九日 107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 109
移居二首 110
形影神并序 形赠影 114
影答形 115
神释 119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121
与殷晋安别并序 123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 125
饮酒 二十首 127
止酒 167
九日闲居并序 169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171
于王抚军座送客 172
咏荆轲 175
拟古九首 176
答庞参军(四言)并序 195
答庞参军(五言)并序 197
咏贫士七首 199
乞食 212
有会而作并序 215

前言/序言


烟雨江南:苏杭园林与文人情思 引言: 江南自古便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栖居之地,其温婉秀丽的山水风光,滋养了无数诗词歌赋与精妙画作。尤其以苏州和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更是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代表。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探寻那些掩映在曲径通幽之中的亭台楼榭,感受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的深沉情思与生活美学。 第一章:姑苏城外,拙政与留园的诗意栖居 苏州,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以其精巧雅致的园林闻名于世。我们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拙政园。这座看似“拙于”园艺之作,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园内布局疏朗,水面开阔,以“借景”和“对景”的手法,将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水榭巧妙勾连。 我们将深入解析园中各景点的命名与意境。例如,“远香堂”的布局,是如何让游人在不同的时节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花香?“留听松阁”前的竹影婆娑,又寄托了主人怎样的避世情怀?拙政园的精髓在于其“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尺度感,它不是帝王宫苑的恢弘气象,而是士大夫阶层在尘世喧嚣中为自己营造的一方精神净土。 紧接着,我们将移步至留园。相比拙政园的明代遗风,留园更具清代园林的典雅细腻。书中所重点探讨的,是留园的“移步换景”艺术。沿着回廊缓缓前行,视野中的景物不断变化,如同翻阅一部立体的画册。特别是“冠云峰”的孤傲挺拔,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山峦叠嶂的视觉效果,这其中体现的,是对自然形态的精妙提炼与艺术夸张。 本章还会穿插引用明末清初文人对苏州园林的记述,例如文震亨、计成等人在笔记中对叠山理水理论的阐述,揭示这些园林设计背后的文人审美标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二章:西湖烟波:苏堤春晓与白堤的咏叹调 杭州,以一泓碧水——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西湖的魅力,在于其大气磅礴的山光水色与人文历史的交织。苏轼和白居易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对西湖的塑造功不可没。 我们将详细剖析苏堤与白堤。苏堤六桥,宛如玉带横卧湖面,它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观赏湖光山色的绝佳平台。我们探讨苏轼“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审美观如何体现在堤岸的疏密有致上,以及每年春天,堤上桃红柳绿与湖面烟波浩渺形成的反差美。 白堤则更显精致与灵动。我们重点研究断桥残雪与平湖秋月的意境营造。断桥之“断”,并非物理上的中断,而是一种视觉上的留白,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平湖秋月,则体现了中国人对月光的特殊情感——静谧、清冷、富有哲思。 本章还将引入历代画家对西湖的描绘。从宋代的“西湖十景”图卷,到清代的墨客临摹,西湖的形象是如何在视觉艺术中不断被固化和升华的?我们将分析画中山水布局的层次感,如何与诗词中的意境相呼应,共同构筑了后人心中永恒的西湖意象。 第三章:文人笔下的江南:闲适、隐逸与风雅 江南园林和山水,是文人思想的载体。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探讨这种环境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闲适的生活哲学: 江南的富庶为文人提供了退居田园的物质基础,但这并非简单的享乐主义。我们研究他们如何将日常起居融入到诗意的空间中。例如,在书房中如何根据季节更替调整光线与陈设,体现对“静”与“雅”的追求。书中将引用一些关于茶道、花卉养殖的片段,展示文人如何将日常琐事提炼为一种仪式感,对抗时间的流逝。 隐逸情怀的寄托: 虽然苏州园林多为士大夫所有,但其中蕴含的隐逸精神,与陶渊明的理想一脉相承。园林中的“曲径”“幽篁”“飞瀑”,都是在暗示一种与主流社会保持距离的姿态。我们分析,在明清时期,士人如何在保持功名与追求心灵自由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园林便成了他们精神出走的“桃花源”。 风雅的社交空间: 园林和西湖边的楼阁,也是文人雅集的场所。我们考察在这些地方举行的诗会、书画展览。这些集会不仅仅是文人间的互相唱和,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认与传承。从宴席的菜肴摆盘到插花的讲究,无不体现出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考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江南风雅”。 结语:流动的风景,不朽的文心 江南的园林与山水,是流动的风景,但它们所承载的文人情思与审美追求,却是不朽的。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无限的自由,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留一份清醒与雅致。本书旨在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梳理与意境的重构,让读者不仅仅是“看”到风景,更是“走入”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理解中国古典生活哲学的精妙所在。我们期望,此书能成为一扇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那些在烟雨江南中徘徊的文人,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传统主题的再创作抱着十二分的谨慎,生怕它落入俗套,变成廉价的商业复制品。然而,这本集子的处理方式,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超越”原作,而是选择了“对话”。那些插图的笔触,带着一种历经风霜的沉郁,与陶渊明晚年那种看透世事的豁达,形成了奇妙的张力。你会发现,画家对于“隐逸”的理解,并非简单的遁世避祸,而是如何在尘嚣中保持内心的澄澈。比如某几幅描绘山水竹林的画面,线条的疏密变化,恰恰对应了诗人内心挣扎与最终的释然。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把握。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漂亮”,而是需要你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耐看”,每一次回望,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像是老酒一般,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难得的“心流”体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能找到一处可以让人完全沉浸、不被打扰的精神角落太不容易了。这本图文并茂的选集,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单纯的“图解诗歌”,而是将诗人的生命状态和画家的审美情趣熔铸一炉。阅读时,我发现自己不再关注时间流逝,而是完全被那种古典的节奏所牵引——时而如溪流般潺潺,时而如高山般巍峨。最难得的是,这种体验是内外兼修的。书本的物理属性让人爱不释手,而内容本身则提供了精神的庇护所。它提供了一种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从陶渊明的视野中,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田园”和“归隐”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剂安神的良方,让人读完后,胸襟开阔,杂念顿消。

评分

初翻时,我最先留意到的是版式设计中对留白的运用,这在当代设计中已经成了稀缺品。大量的空白区域,与其说是“空着”,不如说是被“激活”了,它们承载了想象的重量。当诗句的意象被提炼到极致时,周遭的空白便成了读者自己心境的投影。我能感受到,编者在处理图文关系时,是深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道理的。他们没有将每一首诗都配图,而是选择那些意境最为开阔或最为深邃的篇章,辅以精心挑选的图作。这种“有选择的呈现”,反而让那些没有配图的诗篇,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让读者自己去完成最后的创作环节。这种留白哲学,体现了对读者智识的信任与尊重,让人读来倍感愉悦,绝非被动接受。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有执念的读者,我常常觉得,许多现代出版物在装帧和设计上用力过猛,反而喧宾夺主,冲淡了原著的力量。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其克制和得体。它的色彩控制得非常到位,没有使用那种刺眼的荧光或高饱和度的色彩,整体色调倾向于宋元时期的水墨雅致,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装帧的细节,比如书脊的缝线处理,还有封面那若隐若现的纹理,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感。阅读的过程,仿佛进行的是一场缓慢的、仪式感的仪式。它不像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藏、时不时拿出来摩挲的工艺品。这种对物质形态的尊重,反过来也提升了对文字本身的敬意,让人在接触它时,自然而然地就放慢了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画册,光是捧在手里,那份触感就让人心生欢喜。纸张的质地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复古感,仿佛能隔着岁月的烟尘,与百年前的文人墨客对饮。每一页的展开,都是一次对古韵的沉浸。尤其是那些图画的排版,看似随意,实则处处彰显着匠心。它们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插画,更像是画家在诗歌的留白处,用浓淡干湿、皴擦点染,将诗人心境的波动具象化了。读到“采菊东篱下”时,那远山的黛色与近处的篱笆线条,让人呼吸都慢了半拍,仿佛真能闻到泥土的清香。这本册子的设计,成功地搭建了一个视觉与文字交融的场域,让你在阅读诗句时,不再是孤立地咀嚼文字,而是被引入了一个完整的、有温度的艺术空间。对于那些珍视阅读体验胜过阅读速度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次精神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