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威廉 退尔(歌剧序曲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罗西尼威廉 退尔(歌剧序曲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罗西尼 作曲 著
图书标签:
  • 歌剧序曲
  • 罗西尼
  • 退尔
  • 总谱
  • 音乐教学
  • 古典音乐
  • 器乐
  • 合奏
  • 全国音乐院系
  • 教学谱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29829
商品编码:15016675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罗西尼威廉 退尔(歌剧序曲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原价:8.00元

作者:(意)罗西尼 作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540429829

字数:

页码: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生于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他很小就开始学习羽管键琴,10岁加入教会合唱团,12岁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14岁进波伦亚音乐学院深造开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37岁时罗西尼完成了他的第40部歌剧、根据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同名戏剧改编的《威廉.退尔》。在以后的40年里,他再也没写过一部歌剧,这在音乐史上一直是一个奇特的难解之谜。

内容提要


《威廉.退尔》以13世纪瑞士农民反抗奥地利暴政为题材,歌颂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争取独立的英勇斗争。主人公威廉.退尔是一个正直的神射手,在奥地利统治瑞士百年纪念日,总督高悬他的帽子,要行人向帽子敬礼。威廉.退尔和儿子路过而不从,总督要他射落放在百步之遥儿子头上的苹果。退尔虽一箭中的似飞快地拨出第二支箭,以便万一失手后立即射杀总督:总督发现后扣押了退尔.退尔逃脱并射杀总督.推翻了异族统治。《威廉退尔》序曲可以说是歌剧序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管弦乐配器与织体分析: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演进》 丛书信息: 本书为“西方音乐经典曲目深度解析丛书”的第三卷,专注于管弦乐队配器的发展脉络、织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对音乐表达的影响。 --- 第一部分:管弦乐队的早期形态与配器原则(巴洛克时期) 第一章:巴洛克乐队的构建与功能 本章深入探讨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管弦乐队的基本构成。重点分析当时乐队中占主导地位的乐器组,包括古提琴族(Viol Family)的地位、键盘乐器(羽管键与早期钢琴)在合奏中的持续作用(如持续低音Basso Continuo的实践),以及早期木管乐器(如双簧管的雏形、巴松管)的音色特点与加入乐队的初衷。 1.1 持续低音的艺术: 剖析大提琴、低音提琴、大键琴(或管风琴)如何协同构建和声骨架,以及即兴填充(Realization)在乐队织体中的重要性。 1.2 独奏与合奏的界限: 考察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与独奏协奏曲)中乐队与独奏乐器的关系,特别是“Tutti”段落的配器策略。 1.3 早期管乐的地位: 分析长笛(多为横笛Flauto Traverso)和双簧管(Oboe)如何从补充音色逐渐确立其独立声部,尤其是在法国乐队(如吕利与凡尔赛宫廷音乐)中的作用。 第二章:巴洛克织体的核心特征 聚焦于巴洛克音乐的复调(Polyphony)织体如何影响配器选择。 2.1 对位法的实践: 分析赋格(Fugue)与卡农(Canon)在乐队中的实现,强调各声部清晰的独立性而非音色的融合。 2.2 层次的清晰度: 探讨如何通过乐器种类和声部进行明确的层次划分,确保即使在复杂的对位中,听众也能分辨出主要旋律线。 2.3 节奏的驱动力: 考察连续的、均质的节奏型(如阿尔贝蒂低音的早期变体)如何支撑整体的织体密度。 ---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时期的标准化与清晰化(海顿、莫扎特时期) 第三章:管弦乐队的“定型”与功能重组 本章着重描述18世纪下半叶,管弦乐队如何从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演变为具有固定编制的“标准乐团”。 3.1 铜管乐器的制度化: 详述圆号(Horns)和定音鼓(Timpani)如何从临时性的音色点缀,转变为固定的和声支持组,及其在协和式音乐中的作用。 3.2 弦乐部的统治地位: 分析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在古典乐队中如何承担绝大多数的旋律、和声与织体填充工作。 3.3 木管的平衡术: 研究莫扎特如何引入成对的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用以增强和声色彩和旋律的对答,而非仅仅作为弦乐的补充。单簧管(Clarinet)的引入及其早期应用分析。 第四章:古典织体:透明度与对比 深入探讨古典主义作曲家如何利用配器手段实现清晰的结构感和情感的戏剧性对比。 4.1 主调音乐的胜利: 阐释主音织体(Homophony)下,配器如何服务于清晰的旋律与伴奏关系,强调音色的区分度。 4.2 动态的革命: 分析从渐强(Crescendo)到突强(Sforzando)等动态标记的普及,如何通过控制乐器组的加入与退出,来塑造乐章的结构和戏剧张力。 4.3 动机展开与配器色彩: 考察海顿与莫扎特如何通过将一个音乐动机在不同乐器组间进行“传递”或“转化”,实现织体上的丰富性与逻辑性。 ---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扩张与音色革命(贝多芬至瓦格纳早期) 第五章:贝多芬的配器突破与情感的深化 本章将贝多芬视为古典与浪漫的分水岭,分析他如何突破传统配器限制以表达宏大叙事和内心冲突。 5.1 乐团规模的扩大: 考察贝多芬对长号(Trombones)的正式引入(如《第五交响曲》),以及对低音铜管和定音鼓音量的需求增长。 5.2 织体的厚度与密度: 分析贝多芬如何通过将旋律分散到更广阔的音域,并用更厚重的和声层来支撑,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厚重感”。 5.3 木管的独立叙事: 探讨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木管乐器如何摆脱伴奏角色,承担起重要的对比性旋律线,甚至“对话”的角色。 第六章:浪漫主义初期的色彩探索与情感渲染 本章关注舒伯特、孟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在配器中对特定音色和氛围的追求。 6.1 抒情性配器的发展: 研究弦乐弱奏(如弱音器Mutes的使用)在营造私密、梦幻氛围中的效果,以及中提琴声部的增多与织体柔和度的关系。 6.2 铜管的烘托作用: 分析圆号在浪漫主义音乐中,如何被用于提供温暖、广阔的和声背景,而非仅仅是强调重音。 6.3 音色混合的实验: 探讨早期浪漫主义者如何开始有意识地将不同族群的乐器(如木管与弦乐的交叉使用)结合,以创造出新的混合音色,预示着后期对“色彩配器”的追求。 --- 第四部分:后期浪漫主义的音色矩阵与技术极限(瓦格纳、布鲁赫、早期理查·施特劳斯) 第七章:瓦格纳与管弦乐的“交响化” 本章聚焦于瓦格纳在歌剧配器中对管弦乐队功能提出的颠覆性要求,这些要求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交响乐创作。 7.1 乐器编制的极端化: 详述瓦格纳对铜管组的特殊要求,包括对低音大号(Tuba)的重视以及为特定作品定制的“瓦格纳低音大号(Wagner Tuba)”的音色需求。 7.2 主导动机的配器实现: 分析主导动机(Leitmotif)如何通过特定的、标志性的乐器组合或音色模式被固定下来,并在复杂的织体中保持辨识度。 7.3 织体的透明性与饱和度: 探讨瓦格纳如何在宏大的乐队规模下,依然能通过精妙的声部划分,实现织体的“半透明”效果,使复杂性和清晰度并存。 第八章:民族乐派与配器语汇的地域性 本章考察十九世纪末期,不同民族乐派(如俄国五人组、德彪西的先驱者)如何将本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管弦乐配器。 8.1 异域色彩的引入: 分析如曼陀林、吉他等民间乐器在被吸纳进标准乐队时的音色处理,以及对特殊打击乐器的偏爱。 8.2 织体密度的重新分配: 考察如何通过使用更多中低音区乐器(如中提琴、低音单簧管)来创造“沉重”或“阴郁”的音响效果,区别于德奥传统中的明亮感。 8.3 预测印象主义的色彩碎片: 简要提及早期尝试使用非传统音符组合和分散音型的配器手法,如何为20世纪的色彩配器奠定基础。 --- 结语:从功能到美学的转变 本书最后总结了管弦乐配器从服务于明确结构(巴洛克与古典)到服务于情感表达与音色描绘(浪漫主义)的根本性转变,强调了配器法不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技术,而是作曲家最核心的艺术语言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研究一些极富戏剧张力的段落时,特别留意了那些力度记号的排布。很多指挥和演奏者都知道,力度记号(p、f、crescendo等)经常会因为声部过多而相互重叠,尤其是在管弦乐队的全奏部分,力度对比达到最强时,那些标记往往会挤成一团黑色的墨块。然而,这本总谱似乎采用了某种巧妙的垂直对齐策略,使得不同声部的力度变化指示,即使在最拥挤的地方,也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清晰度。这不仅仅是印刷技术的问题,更是对音乐逻辑的深刻理解。它让你在快速阅读时,能够迅速捕捉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力度冲突”和“音响堆叠”,而不是花时间去分辨“这个渐强是给圆号的还是给大提琴的”。它帮你省下了阅读的“噪音”,让你能更专注于音乐的“信号”。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泛黄,纸张带着一股旧书特有的、混合着霉味和墨香的复杂气味,让人一翻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提琴的弓毛还未被现代合成材料替代的年代。我抱着它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带着点忐忑的,毕竟“教学总谱系列”这几个字的分量,足以让任何一个严肃的音乐学习者感到压力。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却出乎意料地清晰。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在清晰的印刷下,每一个音符的符干、符头都界限分明,连那些细小的连音线和装饰音符号,也清晰可见,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特别是那些和声标记和速度指示,它们被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既不干扰主旋律的视觉流动,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即时的参考。我之前用的好几个版本的总谱,总是在关键的转调部分,因为标记不清而导致我几次在排练时陷入尴尬的境地,但翻阅这本时,这种担忧似乎完全消失了。它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指挥家,在向你娓娓道来每一个声部的微妙关系,让人感到踏实,像是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向导,准备深入探索这部宏大的音乐结构。

评分

我拿到这本“教学总谱”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不是乐谱本身,而是它侧边的那个略微凸起的装订线。要知道,对于经常需要将总谱平铺在钢琴上或者乐谱架上的演奏者来说,装订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习体验的成败。这本书的装订极其扎实,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平摊开来,即便是翻到最中间的部分,它也不会像某些廉价的印刷品那样,顽固地合拢,把关键的小节线遮住。这种对实用性的考量,无疑是深谙音乐学习者痛点的体现。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让一本不平整的总谱保持打开,我不得不用两个沉重的节拍器把它压住,结果一不留神,节拍器的尖端还划伤了旁边的乐谱。而这本,完全没有这种烦恼,我可以专注于聆听脑海中想象的铜管组是如何与弦乐组进行对话的,而无需分心去对抗手中的物理载体。这种“无感”的体验,恰恰是优秀教学材料的最高境界——工具本身消失了,只剩下音乐本身。

评分

打开封皮,第一页的扉页设计简洁到近乎冷峻,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只有作者、曲目和出版信息,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反而更凸显了内容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它在调性标记上的处理。在那些频繁转调的段落,比如管乐声部突然进入一个远关系调时,变音记号的放置极为讲究,它们被设计得既不拥挤,又能确保一眼就能捕捉到。这不像有些版本,为了节省空间,把升降号挤压在一起,导致你必须眯着眼睛去辨认,到底是升了半个音还是直接转到了另一个调性。这本书的视觉层次感处理得非常好,层次分明的声部划分,让即便是初次接触复杂管弦乐配器的学习者,也能较快地建立起对整体结构的空间想象。它不是简单地复印了原始手稿,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可读性优化”,这才是“教学总谱”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手感带着一种温和的粗糙感,不同于现代高光纸那种刺眼的反射光。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阅读时,纸张的哑光质地让眼睛感到非常舒适,长时间的研读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视觉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花费数小时来分析复杂对位和配器细节的人来说,简直是救赎。我曾经尝试过用平板电脑阅读总谱,但屏幕的反光和手指滑动的延迟,总让我觉得少了一点与音乐的“物理接触感”。而这本实体总谱,当你用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密集的休止符时,那种细微的纹理变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非数字化的反馈。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对于细节的保留,即便是那些历史版本中容易被简化或遗忘的脚标注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显示了编者在追求清晰度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