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从“一带一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交通:从“一带一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宏 著
图书标签:
  • 一带一路
  • 交通发展
  • 国际合作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基础设施
  • 地缘政治
  • 全球化
  • 中国发展
  • 交通运输
  • 区域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交大出版社
ISBN:9787564354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9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球化纵深发展和中国和平崛起为背景,分析拓展“大交通”的内涵和外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发展的美好愿景,“一带一路”就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道路;“大交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全书从东西方产业、文化、文明、政治交汇发展的交通等角度,揭示了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和策略安排。

作者简介

陈光,男,1961年生,安徽濉溪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公共政策。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物宝天华国际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四川省重点软科学项目等研究项目40余项。主编出版“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出版著作13部。

目录

第一章 后全球化过渡期与中国 001
一、如何解释:当下纷乱的全球格局与再次失衡的世界 001
二、大国崛起:从工业革命到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演变 003
三、当下大国竞争:由经济竞争到跨国公司竞争到超级
项目竞争 005
四、拥抱全球化:全球主义与企业主义的黄金三十年 007
五、后全球化过渡期:突然到来的变化与不确定的世界秩序 009
六、未来预言:来自全球智库、政治家、企业家的观察与思考 010
七、秩序重建:增量再平衡机制与后工业文明新范式 012
八、三大力量:当下结构性能力与未来科技能力和
新生活方式张力 014
九、关键操作:政治力量与公司力量协同的大国竞争 016
十、超级项目改变世界:苹果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与
华为的全球战略 018
十一、中国机遇:总体解决之道的综合资源高权重比及
恰当的能力与机制呈现 019
十二、怎么办:以世界新秩序建构的优势角色总揽改革发展 022
第二章 从新一届政府到“新新重商主义”到超级项目 025
一、全球布局:逐渐清晰的“一带一路”总体战略 025
二、持续反腐:破与立的双重功效及建构新机制的先导任务 027
三、供给侧改革:基于国内外市场格局的关键举措 029
四、金融外交:亚投行、金砖银行启动中国财经外交的
升级版 031
五、强军计划:崛起大国与全球商业布局的必要保障 033
六、战略愿景:从“一带一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035
七、总体价值:发展导向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
“新新重商主义” 037
八、复杂问题简单化:用超级项目机制统合发展超越纷争 039
九、“新新重商主义”:有为政府通过优势企业发展超级项目的
公共政策安排 041
十、市场呼应:全球性总体需求与新一轮的重组浪潮 043
十一、新竞争力:通过超级项目契机推动结构调整与
中高速的再一个十年发展 045
十二、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的超级项目案例与模式 047
十三、中国的独特优势:综合而言中国超级项目的全球竞争力 050
十四、大并购:中国企业在非常时期的后发策略与重组战略 053
十五、《埃森哲报告》:中国企业全球梦想 055
十六、能力与使命:中国企业的系统梳理与优势企业点评 057
十七、国是型生意:体现国家总体竞争力的超级项目组合与
中国生意 060
第三章 超级项目与世界经济的增量再平衡 062
一、增量再平衡:超级项目推动各大经济体循环递进,
渐成世界经济的新雁型模式 062
二、超级工程:中国工业化快速进程的独特模式与经验积累 066
三、超级项目:技术经济统筹的总体竞争力呈现与
系统资源整合的基本方式 067
四、超级项目:从国内外经典案例抽象特质结合
中国实际进行定义 069
五、类型一:全球市场的产业链重组、价值再造与市场重构 069
六、类型二:创造新市场与新需求的新兴产业尤其是
战略性新兴产业 073
七、类型三:支撑与提升国家总体能力和需求的基础产业及
资源产业 076
八、类型四:强劲起动机制推动多变量、多主体
复杂资源整合与价值再造 079
九、类型五:改变区域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与方法或
带动系数高的牵引性大项目 082
十、类型六:国家间的战略互惠项目或区域共同市场的
领头羊项目 085
十一、类型七:各类特殊目的性大项目或关键性项目 087
十二、类型八:复合特性及资本手段与大金融手段超常
应用的特殊项目 089
十三、阶段性特征:超级项目的前期、中期与后期 090
十四、相关操作主体:孵化、投资、运营的相对分割与
全程融合 092
十五、关键能力:操作主体综合基本能力与逻辑推动能力
最为关键 094
十六、市场机制:超级项目与资本市场全程战略 096
第四章 示范性超级项目:中国高铁由单纯交通概念
变为产业带与城市群建设新战略 098
一、历史上中国参与的国际轨道交通建设 098
二、马新高铁:明确提出了大交通串联产业带与
城市群的发展计划 100
三、泛亚铁路:20年的研究、争议与共识的达成 102
四、实践与反省:中国高铁外交展开以来的问题梳理 104
五、中国高铁的全球化战略 106
六、高铁为主的轨道交通激活区域共同市场 108
七、国内新一轮高铁与其他轨道交通建设同样要考虑产业带与
城市群 110
八、新型轨道交通与后现代新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调整 112
九、高铁与其他轨道交通的超级项目特性 114
第五章 “一带一路”倡议:交通与“两化”的融合成为
基本操作形式 116
......

前言/序言


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与未来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近现代的特定区域发展战略或地缘政治构想,而是雄心勃勃地致力于探索人类文明的深层脉络、文化基因的演变轨迹,以及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文明体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塑造,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早期交融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人类文明的曙光——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到尼罗河畔的象形文字,从黄河流域的陶器符号到印度河谷的城市规划。我们深入考察了早期农业社会如何催生出固定的聚落、阶级分化以及对宇宙秩序的初步认知。重点在于,即使在信息传播极为缓慢的时代,文明的“种子”也已在无形中传播。 我们细致描绘了早期商业网络(如距今数千年前的地中海贸易圈和欧亚大陆早期的游牧民族通道)如何充当了知识和技术的早期“输血管”。例如,冶金技术的传播路径、早期数学概念的跨文化共享,乃至神话传说的相似性,都被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这些章节旨在说明,人类的进步从来不是孤立的“单点爆发”,而是基于早期、松散的互动网络构建起来的。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思想碰撞与全球性网络的雏形 进入古典时代,文明的复杂性与互动性显著增强。本书将重点分析三大核心文明圈——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地中海世界、以汉唐为代表的东方帝国,以及以笈多王朝和后来的伊斯兰黄金时代为代表的南亚与中东文明——如何构建了各自的知识体系和治理模式。 我们着重探讨了轴心时代的思想革命。从苏格拉底的诘问到佛陀的觉悟,从孔子的伦理秩序到犹太教的一神论,这些深刻影响了后世数千年的人类精神结构。这些思想并非诞生于真空,而是对当时社会压力、战争冲突和跨区域贸易活动的深刻回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详尽梳理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之路,更是思想、宗教与疾病传播之路)在连接东西方文明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分析了佛教如何东传并与本土文化融合,以及早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在广阔的贸易网络中实现传播与本土化。这些网络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期全球化”,它们证明了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如瘟疫、资源分配和帝国兴衰——促使各地寻求共通的解决方案或解释体系。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知识保存与文明的“错位”发展 中世纪常被视为黑暗时期,但本书采取一种更具辨析性的视角。我们强调了在西欧文明发展停滞或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他文明体如何扮演了知识的守护者和创新者的角色。 伊斯兰文明在代数、医学(如阿维森纳的《医典》)和天文学上的巨大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智慧的继承、消化与增补,并通过其贸易网络辐射至欧洲和非洲。同时,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遗产的继承者,也维持了东西方之间文化和商业的桥梁作用。在东亚,宋代中国的科技(如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成熟应用)代表了当时的世界技术高峰。 本部分的核心论点在于:文明的发展是非线性的。知识和创新的中心是流动的,正是这种“错位”的、有时是竞争性的交流,保证了人类整体知识库的积累,而非单一文明的孤立进步。 第四部分:全球化的加速与“现代性”的冲击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互动时代。本书审视了这一进程的复杂性:它既带来了物种、作物和技术的空前交流(如美洲的白银流入亚洲,马铃薯和玉米改变了旧大陆的人口结构),也伴随着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所带来的深刻创伤。 我们分析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如何跨越大西洋,影响了美洲的独立运动,并最终挑战了旧世界的等级制度。科学革命的普遍性——如牛顿力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标志着人类开始共享一套基于观察和实验的认知工具,这是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共同语言的初步形成。 然而,这种加速的全球化也带来了新的矛盾:资源掠夺、环境负荷的加剧,以及基于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现代世界的紧张局势,正是早期全球化结构性缺陷的延伸。 第五部分:共同的未来与跨越边界的挑战 在本书的收尾部分,我们转向当代。当前人类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流行病风险、网络安全、大规模移民压力——具有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这些挑战的共同特征是:它们不尊重任何既有的政治或文化边界。 我们探讨了国际组织、跨国科学合作以及全球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如何试图构建一套超越民族国家层面的治理与理解框架。本书强调,理解人类命运的共同性,不是要求放弃文化特性,而是要求认识到,支撑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经济体系和信息流,已经紧密耦合为一个整体。只有从宏大的历史和文明互鉴的视角,才能真正把握住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性议题,并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加公平的未来,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与哲学基础。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深沉的历史视角,让读者看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发展,无论多么遥远或古老,都构成了今日我们共同境遇的一部分。它是一部关于连接、冲突、学习和最终走向共存的人类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都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书名“大交通:从‘一带一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是关于交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更宏大的叙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古代商队驼铃声声,丝绸之路上的风尘仆仆,以及如今现代化的高铁、巨轮和飞机,它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连接着世界。我猜测,作者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交通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然后将目光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分析这一倡议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大交通”的内涵和意义。书中会不会涉及到具体的交通项目,例如亚欧大陆桥的复兴,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我对此充满好奇。我更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这种“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我看来,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普世价值,而“大交通”则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效的途径。我猜想,书中会用大量的篇幅来阐释交通互联互通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增进国家间的理解与信任,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和平、繁荣、开放、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雄心壮志。“大交通”这三个字,就已经足够引人遐想,它涵盖了陆海空天各种运输方式,承载着物质的流动,也承载着文明的交流。而“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将这种“大交通”的概念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再局限于区域性的互联互通,而是面向全球,连接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我猜测,书中会详细解读“一带一路”倡议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具体成就,例如一些标志性的工程项目,它们是如何克服地理上的困难,连接起遥远的国度。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种“大交通”的建设,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沿线国家的经济面貌,如何促进贸易往来,如何吸引投资,如何创造就业。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层面的升华,则让我对这本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猜想,作者会着重探讨,“大交通”的联通作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它如何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文化理解,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深刻探讨。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同时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书名“大交通:从‘一带一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如同一个宏大的命题,吸引我想要一探究竟。我个人对“一带一路”倡议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认为它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而“大交通”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要素。我猜测,书中会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高速铁路、港口、机场、油气管道等,以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大交通”在促进人文交流、文化互鉴方面的作用。当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跨越山海,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会随之交流碰撞,这本身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猜测,作者可能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一带一路”倡议下,交通互联互通如何为当地经济带来活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合作,进而推动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国家间关系,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这不仅仅是关于硬性的交通设施,更是关于软性的连接,关于人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大交通”这个词,在我心目中,总有一种连接世界、融通万物的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将其具体化、现代化,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新的生命。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宏大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引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猜测,书中会详细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具体内容,例如建设新的铁路、公路、桥梁、隧道,以及升级改造现有的交通网络。我更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大交通”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增长、贸易便利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我猜想,这本书也会探讨交通互联互通如何打破地理障碍,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从而拉近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距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或许,书中还会提及交通发展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绿色交通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交通建设的故事,更是在描绘一幅全球合作、共同繁荣的美好蓝图。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沉静而宏大的力量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大交通”三个字,简练而有力,勾勒出一种跨越山海、联通世界的宏伟图景。而“一带一路”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未来的桥梁,更是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蜿蜒曲折的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经济繁荣。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一带一路”这一具体倡议,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更加普世、更加富有哲学高度的概念的。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我猜测,书中会探讨交通运输在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仅是物质的流动,更包括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交融、理念的传播。或许,作者会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成果,例如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以及这些项目如何切实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大交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关键角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连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融合,一种共同繁荣的愿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