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作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之一,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著作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长三角区域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本书就是在这一报告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补充、修改后而形成的;本书内容详实、数据丰富,多数观点与结论出自实际调研、独立思考及对一手资料的分析,具有极强的原创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工具,在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基础装备。本书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特点,及其重点领域、前沿技术与产品进行了分析;对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和
国家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过程、特点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格局与特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要背景,从政策、管理及其产业
集群发展的几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宋志坚,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IEEE会员,HUMAP特聘教授。1982年2月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化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信息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12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晋升为教授。掌握日语与英语,1986与2003年先后在日本苍林车辆试验场和日本神户大学工学部进修或做高级访问学者。熟悉生物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图形图像学、基础医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从事过快速高精度三维重建研究、远程医疗关键技术研究、计算机虚拟手术、手术导航、医学虚拟内窥镜、生物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卫生部发展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公共项目、上海市成果转化项目,以及各类横向研发项目500万余元。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863”数字技术优秀作品奖;2012年宋志坚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项目“人脑动态建模、定位与功能保护新技术及其在神经导航中的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王威琪,7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工程技术分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分委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超声分会副主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兼医疗器械分会副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仪器仪表学报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委员。他在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位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WFUMB)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教育部二、三等奖省部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
杨胜利,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医药生物技术专家。1941年1月生,196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学委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技术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教授从事医药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科研、教学工作。是中国首批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科学家之一。先后开展新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大肠杆菌表达质粒及宿主工程、血红蛋白能量代谢工程、枯草杆菌蛋白酶蛋白质工程、分子伴侣等研究。所研制的青霉素酰化酶工程,表达量高,稳定性好,超过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主要从事肝癌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项目13项,已获奖4项,其中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杨胜利教授共发表论文9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26项。
《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这个书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特别是从一个经济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探讨哪些因素能够促进一个区域内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形成高效协同的网络。我非常想了解,书中会如何定义“战略”,是侧重于产业政策的引导,还是市场机制的发挥?会如何分析不同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比如一些可能存在的“技术孤岛”或者“创新瓶颈”?我预想,书中会提供一些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来佐证其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观点。比如,它可能会分析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是如何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协同研发、人才流动等方式,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内生增长动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提供一套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它或许会探讨如何平衡创新与产业化,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稳定且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评分《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度。我个人对于这种探讨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书籍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预设这本书会详细分析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以及区域经济体如何通过构建产业集群来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产业集群”的,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是单纯的企业聚集,还是包含了更为复杂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联动?更重要的是,关于“发展战略”,这本书会提出怎样的创新性观点?是强调技术突破,还是注重成本控制?是侧重于国内市场的深耕,还是放眼国际市场的拓展?我猜想,它会提供一些不同层级的战略选择,比如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的区域规划,以及企业层面的竞争策略。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本“路线图”,为有志于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有所作为的地区或企业,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可行的实施路径。
评分拿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会如何拆解“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毕竟,这不仅仅是几个企业凑在一起那么简单。我期待书中能清晰地阐述产业集群的内在驱动力,比如技术溢出效应、知识共享、供应链的优化等等,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中对于“发展战略”的解读。究竟是强调自主创新,还是合作共赢?是侧重于高端制造,还是兼顾仿制与创新并举?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帮助企业和政府在制定战略时,能够更精准地识别自身优势,规避潜在风险,并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比如以研发为核心的,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或是以服务配套为核心的,并分析它们各自适用的发展战略。另外,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在人才引进、技术合作、融资渠道、市场拓展等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策略,能够真正推动一个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从“有”到“强”。
评分读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的书名,我的脑海里immediately浮现出一些关于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图景。我一直认为,医疗器械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我猜想会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审视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个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它应该会剖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比如那些吸引企业聚集的“磁石效应”,以及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环境等外部因素如何影响集群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关于“战略研究”的深度解读。这套战略是关于如何在全球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来提升整体竞争力。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一些关于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的讨论,包括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服务平台等各方力量如何有效整合,共同推动产业的向前发展。这本书,或许能解答我关于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诸多疑问。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光看书名,我就觉得它应该是一本非常硬核、信息量爆炸的书。我本来就对医疗器械这个领域挺感兴趣的,尤其是它背后庞大的产业布局和创新驱动力。听说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以及如何通过战略规划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比如政府的政策引导、资本的投入流向、以及不同区域在产业分工上的优势互补。再者,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集和技术的迭代,不知道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那些成功的集群是如何吸引顶尖科研机构和优秀人才,从而形成强大的创新生态的?我预想它会提供很多生动的案例分析,可能会涉及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比如美国的硅谷、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或是国内一些正在崛起的区域。通过这些案例,或许能更直观地理解战略规划在产业集群中的具体落地方式,以及那些让集群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