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戒,是用来防非止恶的;定,是用来息虑静缘的;慧,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教人士修学的基本内容。《定慧初修》收录了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一组佛学讲演录。其中,前三篇是有关修习“戒”“定”“慧”三学论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观与参话头》为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先生所作),后六篇是作者对《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以及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所作的通俗的讲解。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出版说明
修止观与参话头法要
戒学
定学
慧学
修定与参禅法要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禅指月
禅净双修调和论
净土修法入门
净土三经的高下
禅、唯识、净土
观想和念佛
大道废有仁义
禅观研讲
静坐姿势——七支坐法
静坐的基本认识
修证与方法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般若正观略讲
从普贤行入三摩地
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
《心经》为般若法门精髓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照见五蕴皆空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般若就是无上咒
色与空的问题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教你一个咒子
空里谈空都是空话
五蕴一空依性起修
无量法门誓愿学
观与照是同是别
般若正修事理一定圆融
学佛从有寻有伺开始
境风吹识浪自有定盘心
轻轻从心头起观
讲个禅宗故事
苦由我来有我就有苦
四大并没有障碍你
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业
善念恶念都不沾
生死本空有何可怕
见性解脱能所双泯
自度自度快快自度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
一心皈命净土法门
几人念佛得到了一心不乱
与《药师经》合并参究
念佛是全心全意的想念
举一则念佛的笑话
临终时为何不能念佛
自欺、欺人、被人欺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穷极呼天痛极呼父母
“顽空定”的念佛法
但持正念 莫问黑烟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精彩书摘
树信依师,舍三学而业何修?德何进?三学者,戒、定、慧也。无戒而德莫全,无定而事莫成,无慧而智莫显。德者,仁也。慧者,智也。事者,勇也。释曰:戒定慧。孔曰:智仁勇。东方有圣人焉,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盖不同,即非圣人。古德云:同一鼻孔出气。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也。然学人致力于斯,每生多异,今以二法揭其咎。
一、志困平常。
尝自念言:是三学者,人人能作,人人能解,实无奇特,宁有胜行?以白乐天之贤,白鸟窠言,犹曰:三岁孩儿解得。况其余乎!惟以平视,遂忽不趋;无始沉沦,长劫没顶。古德讥日:近山无柴,近河无水。
二、心理怠忽。
未了当体圆成,无德不具,放心不系,怠忽趑趄,谓此三学,圣者所居,凡庸宁至?或云:法尔如是,何假他求。以智隍之精勤,未遇玄策,犹困半途。慧南之勇锐,不识云峰,尚落窠臼。况其余乎?惟以怠居,遂远离勇。古德日:几多鳞甲为龙去,虾蟆依然鼓眼睛。
此略立二支,余固不及也。依次第言:三学启当人之一行。
戒学
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密乘十四,优婆塞、优婆夷等,乃至八万细行,统曰戒也。无戒何以全德?德不全,行焉尚?尚行全德,君子胜行,莫尚乎此。行人无始落没天涯,还家路迷,荡不知返,邪师诡说,异论庞然。今欲回车,途何由识?此戒者,指途的要。依要而行,安全抵舍。故曰:佛涅粲后,以戒为师。《永嘉集序》曰:非戒不禅,非禅不慧。
或曰:湛堂准谒梁山乘,乘曰:驱乌未受戒,敢学佛邪?准捧手曰:坛场是戒邪?三羯磨梵行阿阁黎是戒邪?乘大惊。又有以戒定慧学,问一古德者。德日:我这里无如是闲家具。
又嵩岳元硅答乞戒者日: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又日: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罹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昏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无我,孰为戒哉?云云。如彼说,又何邪?
曰:是法非语言能诠、意识能缘。汝辈但紧紧记着、守着,无戒而德莫阶,无舟而海莫泛,则得矣。何也?在他既阶既泛之人,何德非戒,何行非戒,何事非戒。若然,持邪?犯邪?开邪?遮邪?开遮持犯之法以权,信愿行证之趣为实,因权及实,既及实已,云何是戒!云何非戒!然未济海者,因不可忘乃舟也。行人!行人!即应严守下之五戒:一杀、二盗、三淫、四妄、五酒。
又此五戒者,任何一戒,严守专工,悉能了彻本来,发明大事,况尽持乎?他方非计,以吾土言,道宣辈其先例也。
定学
《记》曰:知止而后有定。佛日:奢摩他。天台大小止观,定相干差,定名匪一。曰:定则不二。佛说无量法门,总摄止观。止者,心一境性。观者,抉择法慧。心一境性,缘无分别。抉择法慧,缘有分别。无分别断烦恼现行,有分别断烦恼随眠。二者相依,疾风扫叶。若曰偏废,必覆辅车。又止者,定也。观者,慧也。今以观糅杂于定学,共立一节者,盖以遍言,无止非观,无观非止。且欲于下文第四节开彼参话头等四法也。黄叶止啼,讵实义乎?是皆路途之方便,非及奥之良规。若及奥也,则此戒定慧学,皆为闲话,尚何所谓糅杂非糅杂邪?然此止观,亦开为二:
一、胜妙止观。先得止而后起观者。
二、刚顺止观。依学人功行、方便、次序不定。
曰止观。曰胜妙。曰随顺。种种名,种种法,悉以实诠人无我,法无我为其究竟。当人苟直下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无法,无法则无人,而大用繁兴也。曰止,曰观,讵不悖乎!其或未然,刺股封衾,宁忘载道。既载道也,而于此道起大障碍者,厥有多咎,今但及二。
一、昏沉。
心身于所缘境,无堪能性者,昏沉也。如心缘无念而定,久渐心昏身疲,继至睡眠等,修定行人最难辨者此耳。盖掉举易知,昏沉难捡。古人于此,乃开二门:一粗,二细。粗固无论,细为如何?谓于所缘境,稍不明显,心无策励,皆昏沉也。比来同辈,每印个似清净境界,或少许光影者,即日:得某定、某三昧。以余勘之,皆昏沉也。去圣日遥,谬阳焰而日清波,可无惧乎?
……
太湖大学堂丛书:定慧初修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太湖大学堂丛书:定慧初修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