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詹姆斯·弗格森 著,杨芳,王海民,王妍蕾 译,李小云 校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商品介绍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9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4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发展/非洲发展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内容简介

赞比亚一度被誉为“非洲的未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铜矿的出口使赞比亚的经济更加繁荣,铜带省因而成为“崛起的非洲”的完美象征。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赞比亚的城市经济迅速恶化,许多矿工食不果腹,艰难度日。本书探索了经济衰退期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应对。作者詹姆斯?弗格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铜带省矿工的动态生活画卷,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美]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美国人类学家,生于1959年。1985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1999~2003年任加州大学人类学系主任。2003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人类学系主任。2010年受聘为南非开普敦大学荣誉教授。弗格森教授的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学、发展研究和移民,主要关注南部非洲,涉及广泛的理论和民族志研究主题,以对国际发展项目的人类学和政治学分析著称,具有深刻的发展批判立场。其早期著作《反政治机器:莱索托的“发展”、去政治化和官僚权力》(1990)享誉学界。其代表作还有《全球化的阴影》(2006)、《文化、权力和地方》(1997)、《人类学的地点》(1997)等。他全新的研究成果《授人以鱼:分配的新政治学》,2015年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芳,1966年生于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讲师。1984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泰国亚洲理工学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专业硕士学位。自1998年起,长期从事社会学英语和发展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并承担全校选修课程“性别与发展”的教学工作。2011年出版《发展学专业英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妍蕾,1980年生于山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副教授。200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其间赴澳门大学交流一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别获中国农业大学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其间赴英国雷丁大学进修一年。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RCID)和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秘书。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发展研究、乡村治理及性别与发展等。

王海民,1966年生于山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副教授。1989年获沈阳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泰国清迈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89~1993年在农业部教育司外联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与环境效率研究、人口与发展研究、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对外援助研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1982年毕业于宁夏农学院(现宁夏大学),1984和1987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1989 在原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农村政策研究。1989年起任北京农业大学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后任国际农村发展中心主任。1990年赴德国及荷兰进修学习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学,1994年起在荷兰Ninmegen天主教大学进行发展社会学的在职博士研究(未完成论文)。1998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农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妇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顾问,英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英国国际发展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英国国际发展部新兴国家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OECD/DAC中国研究小组组长,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发展、扶贫,参与式研究与发展、性别与发展、公民社会与发展,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发展援助, 中非发展研究。先后作为世界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 联合国系统,以及双边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顾问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委软科学奖,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教育部社科研究奖,首届“友成扶贫研究奖”和全国扶贫系统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小云,1961年生于陕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发展研究、贫困研究和公益慈善等领域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和社会奖项,现任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主席、南方国家智库联盟(NeST)主席,是中国发展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在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方面均有原创性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发展理论、非洲发展研究、公益与社会转型等。

目录

致 谢【钟 玲 译】
第一章 理论上的铜带省——从“崛起的非洲”到衰落的民族志【钟 玲 译】
第二章 永久性的期待——流动工人、现代主义叙事及“全方位”城乡居住策略【徐秀丽 译】
第三章 乡村纽带,城市风格——文化二元性的理论阐释【周太东 译】
第四章 “回归故土”?——“返乡”流动的微观政治经济学【于乐荣 译】
第五章 家庭生活的期待——男人、女人和“现代家庭”【张传红 译】
第六章 亚洲的缩影——意指(signification)、喧嚣与都市主义风格【徐 进 译】
第七章 全球性的失联——驱逐与现代主义的余波【廖 兰 译】
后 记【廖 兰 译】
附 录:矿工来信【马洁文 译】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前言/序言

  译者序
  为什么非洲国家有些地方如今还战乱频仍、生活拮据?为什么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的“结构调整”之后,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状况却每况愈下?在手机微信拉低了人们的目光、传播着快餐式信息片段的浮躁中,詹姆斯·弗格森的作品能吸引我们坐下来,仰头闭目,展开思考。《现代性的前景》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田野调查数据、理论解释和人们理解现代性所需的知识。
  多数人在出国之后会更加爱国,是因为通过对所造访国家的社会经济、人文、政治环境的了解,与本国情况对比,会发现许多在自己国家司空见惯而所在国家的国民只能奢望的制度与事物,如义务教育制度、高速铁路,甚至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一个手电筒,都会使他们觉得新奇。当看到弗格森在非洲调研时的信息提供者在信中说“就我个人而言,虽心怀理想却苦无出路,因为我终其一生都在面对众多乱糟糟的事情”时,不禁回想起译者自2007年以来所访谈的非洲国家的普通民众所发出的共同心声。有些非洲贫困国家的知识分子甚至感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70年代,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是远远超过中国的,现在却衰落到这等地步,究竟是哪里出错了?”这一问题其实是发展的问题,包括发展的路径、制度、动力等诸多因素。而在发展制度的选择方面,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式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媒体上到处充斥着以西方现代化文化为基调的意识形态灌输,然而,其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能够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形态转型的可行措施。
  为什么要翻译这本书?
  走过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大街,你会看到矗立在主干道旁边的赞比亚铜业有限公司金碧辉煌的大厦。若非到过这个国家的铜带省,谁又能料到那里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令人热血沸腾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导的现代化期冀呢?若非居住在那里一年以上的时间,谁又能解释经济萧条导致现代化之梦破灭以后,“矿工返乡潮”的经历呢?首先,詹姆斯·弗格森以人类社会学家敏锐的目光、细腻的文笔,把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栩栩如生地呈现给了读者,足见该学者之学术功力。在这方面,该作品值得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行政管理者以及“走出去”到海外投资的人员分享与借鉴。选择这样的优秀作品进行翻译是该书中文版面世的缘起之一。
  其次,该作品反映了赞比亚铜带省的矿工们在落魄之后并不消极,而是选择努力理解他们自身的经历,尝试找到新的方法去理解动摇他们生活的宏观社会和经济变化,这可以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化提供至关重要的借鉴——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管理交互促进的系统发展过程,不能违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盲目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有三个重要阶段:一是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二是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三是农民逐渐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单纯的土地城市化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这只是具备了城市化的初始条件,但不充分。我国在21世纪以来推行的城镇化,大多只是土地的城市化。2016年,中央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新增1亿人口的户籍城镇化,这是在城镇化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伐。而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是人口城市化的核心要素,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使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有户籍,同时要有充分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是城镇化人口居住环境、文化心理与社区关系转型的过程,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微观体现,蕴含着重要意义。未实现这一步骤的城镇化实为“伪城镇化”。在这一点上,赞比亚铜带省的城市化过程失败的教训很值得我国借鉴。
  再次,该书对于促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得到沿线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会涉及大量对外投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其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而在任何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知识与文化的碰撞,这就需要明确谁是发展的主体,当地人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这就必须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不失时机地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体现我国发展的软实力,努力做到多方共赢。在这一点上,有一件事让译者感触颇深。2007年,译者在非洲对援非技术团队进行访谈时,发现许多国内派出的技术人员在穆斯林地区不修边幅,在炎热的夏季只穿大裤衩,光着背在大街上行走,引起穆斯林地区妇女的反感和抗议。译者在调研完毕之后,向我国驻当地的商务参赞反馈这一情况。他说:“你们应该早来,给他们介绍一下,会避免好多错误。现在的情况是‘来的人不写,写的人不来’。来的多数是援助人员和商务投资者,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有些学者没来过这里,他们竟然敢写!”当时译者的第一感觉就是,作为学者,还应该承担起社会文化普及的责任,联系实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翻译并介绍一些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助力,普及一些人文社会学知识。
  最后,该书作者的求真精神、务实态度与研究规范颇值得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借鉴。与此相呼应的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张玉林教授的观点,即“史诗性的研究需要史诗般的意识和胸怀,它意味着要以文明史的眼光去穿透发展主义的迷雾,以求真的精神去冲破现实政治的束缚,以超然的态度去摆脱所属学科的束缚而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以匠人的气质去对丰富驳杂的资料进行耐心的研磨,以追求对研究对象的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刻画和分析”。
  本书要点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衰退何以普遍而持久的,以及通过修正传统知识与方法来解释非洲的城市化。事实上,本书的一个关键论点就是:赞比亚最近的危机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危机,它还是一种意义上的危机,导致人们对自身经验的理解以及赋予这些经验重要性和尊严的方式遭到极大的破坏。正如作者所言,人类学家以及想要建构理解当代非洲理论框架的人们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当学术及大众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同样依赖于发展和进步、崛起与前进等比喻的时候,对衰退的普遍而持久的看法将意味着什么?面对目前非线性和反线性的发展模式,我们如何在现代化的某种目的论元叙事框架下修正传统的知识和方法论来解释非洲的城市化?
  作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人类学家用于解释社会现实的外部理论变成了民族志的描写对象。铜带省的民族志经典不仅在作者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中找到了共鸣,也在铜带省的城里人——作者的访谈对象的话语和思想里回荡。因此,该作品既不是铜带省古典民族志的简单续本,也不是对其直截了当的摈弃,而是某种更加复杂的东西。作者的目标不只是把铜带省的古典文献简单地当成历史和民族志的记录,而是当成一部历史和民族志的艺术品。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元叙事不仅是民族志学家洞观其“数据”的透镜,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据”。
  在理解作品方面,读者或许会感到的难点在于理论框架方面涉及诸多专业术语和大量的人名。例如,“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尽管十分模糊,但作者还是坚持用它来阐释一些社会经济以及政治背景,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强调对崛起和发展的线性目的论的废除仍是一个未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在非洲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中,这个任务几乎还没有开始;其次,建议目前有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不仅需要“把非洲考虑进去”,还需要在当代非洲的经验方面有足够的资质。作者认为铜带省的近况能促使学者们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理论和政治视角来看待现代主义的元叙事以及最近针对其提出的质疑。
  为了方便阅读,我们把相关专业术语以及频繁出现的人名按照英文原版的页码进行了翻译,以便读者在阅读时参考。
  感谢所有为本书中文版的面世提供支持的人。尤其要感谢参与翻译的下列人员:钟玲(致谢、第一章)、徐秀丽(第二章)、周太东(第三章)、于乐荣(第四章)、张传红(第五章)、徐进(第六章)、廖兰(第七章、后记)、马洁文(附录:矿工来信)。
  李小云教授为本书的出版进行了前期策划和后期译稿的校对。武晋老师为本书争取到由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支持的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的资助。我们对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致谢
  为完成这个项目,我有太多的人要感谢,在这里我却只能向他们中的几位表达我的谢意。
  我在赞比亚的两次田野调查(1985年10月到1986年9月;1989年7~8月)都得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和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ies,ACLS)的资助。之后几年,我在伦敦和比利时的图书馆及档案馆的多次访问也都得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社会科学学院的资助。不过本书中的结论、观点以及其他论述并不代表以上机构的观点,而是笔者本人的观点。
  本研究是在赞比亚大学非洲研究所(现已改名为经济和社会研究所)的协助之下完成的。我深深感谢该所主任奥利弗·萨萨(OliverSaasa)先生和该所研究官员伊尔泽·姆旺扎(IlseMwanza)女士一直以来对该项目的不懈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不可能完成。
  该研究也是与赞比亚联合铜矿有限公司(ZCCM)的官员们亲密合作的结果,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奉行一项令人嘉许的政策:不仅允许而且支持社会研究。我尤其要感谢的是时任赞比亚联合铜矿有限公司人事部代理副主任B.C.亚姆巴亚姆巴(B.C.YambaYamba)先生,是他批准了我的研究项目。我也要感谢时任赞比亚联合铜矿有限公司恩卡纳(Nkana)分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汉加·默罕格(KhanjaMohango)先生,是他在1985~1986年帮我安排在基特韦西恩卡纳(intheNkanaWestsectionofKitwe)的租房事宜,并为我在社区服务部提供了一个办公的地方。社区服务部的官员们也给予了我大量帮助,我要特别感谢时任该部主任的贝森·罗毕(BesonLombe)先生,以及杰拉尔德·柯那尼(GeraldKenani)先生。我也感谢曾帮助我获得大量有用信息的铜矿服务局的许多官员,尤其是乔·哈桑(JoeHassan)先生和彼得·钱达(PeterChanda)先生,他们慷慨地花费了大量宝贵时间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本研究还得到了赞比亚矿工工会许多官员的大力协助,其中首推柯施塔·圣阿姆(KoshitaSheng’amo)先生(时任研究官员,后任副秘书长、秘书长),他不仅在许多方面向我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也充当了我在田野调查期间的顾问,在社会和政治事务方面与我分享了他的真知灼见。
  我同样要感谢的还有帕斯莫尔·哈姆柯玛(PassmoreHamukoma)先生和他的太太奇卢菲亚·妮契托-哈姆柯玛(ChilufyaNichto-Hamukoma),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温暖和友谊,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好友约翰(John)和玛格丽特·姗顿(MargaretShenton)夫妇的陪伴令人愉快,这对于我的意义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想象不到。
  我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助手摩西·穆通多(MosesMutondo)自始至终协助我,在此我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他对铜带省场面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让人觉得他俨然就是一个天生的民族志学家,这也是我努力通过遍布全书的简短描述——“人物观察”来承认的一个事实:他细心观察他周围的社会世界,每次听到他的评论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也深受启发。
  在帮助我完成此项目的所有赞比亚人中,我最需要感谢的是那些成为我的受访者的矿工,特别是他们中那些多年来一直与我保持联系的人,这样我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他们在离开城市带薪工作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生活轨迹。他们自愿为我的项目提供帮助让我非常感动。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兑现我向他们许下的诺言,即通过与他们的合作能够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问题,这样他们未来的生活或许会变得更好。
  除了感谢曾经在赞比亚帮助过我的这些人,我还要感谢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许多学者。本项目的最初构想得益于我的老师萨莉·法尔克·莫尔(SallyFalkMoore)和简·盖尔(JaneGuyer)的教导和鼓励。在那之后的数年中,我曾把本书中的部分章节展示给数十位听众,并收到了许多学者提出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其中最重要的评论者包括莉萨·玛琪(LiisaMalkki)、弗莱德·库珀(FredCooper)、阿克修·古普塔(AkhilGupta)、比尔·毛雷尔(BillMaurer)和黛布拉·斯皮图尼克(DebraSpitulnik)。我的一个研究生里卡多·奥瓦乐-巴哈姆(RicardoOvalle-Bahamon)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角色。1989年夏天,他作为我的研究助手在赞比亚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工作,在与他令人兴奋的交谈中,我的许多想法得以变得更深刻。另一个研究生艾里克·卡尔多(EricKaldor)不仅对本书进行了批判性阅读,还为本书编制了索引。
  本项目的图书馆工作主要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赫尔辛基大学进行。赞比亚大学出版社也为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亨利埃塔·莫尔(HenriettaMoore)和梅根·沃恩(MeganVaughan)撰写的《砍伐树木:性别、营养与赞比亚北部省份的农业变迁(1890-1990)》。该书为如何撰写一部同时反映社会变化(在社会安排中不断变化的经验性模型)与“社会变迁”(历史地看待这些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志记录”绝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基线数据”)的著作,提供了一个经验上鲜活有力、理论上复杂高深的样本。他们给了我最后完善这本书的灵感,我认为至少在某些方面我的书与他们的著作有类似姊妹篇的关系。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现代性的前景:赞比亚铜带省城市生活的神话与意义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