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套装上下册)

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法,李修建,贾静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美学
  • 明代美学
  • 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美学经典
  • 文化遗产
  • 古代文学
  • 哲学
  • 思想史
  • 审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115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80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9
套装数量:2
字数:8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总体来看,明代可以说是美学史上重要的转折期、过渡期,这一时期上承宋代以后传统文学艺术的逐渐衰落,下接清代通俗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终至高潮。与前代相比,明代新兴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对外交流增多,给整个明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审美风尚等方面都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就美学思想来看,明代是一个思想解放、重情重性、审美趣味丰富、注重生活美学的时代(尤其在中后期表现突出)。明代美学资料丰富驳杂,资料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关联,所以对其进行分类实在不易。虽然如此,为了论述的条理性,《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套装上下册)》还是按照文艺美学、哲学一宗教美学、天下美学、生活一工艺美学,分成四编。

目录

全书导读

第一编 文艺美学
本编导读
一、文章美学
宋濂
文原
刘基
苏平仲文集序
曾鼎
文式序
文式卷上
第一养气法
第二抱题法
第三明体法
第五立意法
苏伯衡
空同子瞽说(节选)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李梦阳
驳何氏论文书
杨慎
升庵集·论文
归有光
项思尧文集序
归震川先生论文章体则
通用则
立论正大则
用意奇巧则
遣文平淡则
造语苍劲则
叙事典赡则
辞气委婉则
神思飘逸则
譬喻则
引证则
将无作有则
化用经传则
引事论事则
抑扬则
尚论成败则
一正一反则
……

第二编 哲学一宗教美学
第三编 天下美学
第四编 生活一工艺美学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套装上下册)》:
  震泽长语·文章
  世谓“六经”无文法。不知万古义理,万古文字,皆从经出也。其高者远者未敢遽论,即如《七月》一篇,叙农桑稼圃,《内则》叙家人寝兴烹饪之细,《禹贡》叙山水脉络原委,如在目前,后世有此文字乎?《论语》记夫子在乡、在朝、使傧等容,宛然画出一个圣人,非文能之乎?昌黎序如《书》,铭如《诗》,学《书》与《诗》也,其它文多从《孟子》,遂为世文章家冠。孰谓“六经”无文法。
  “六经”之外,昌黎公其不可及矣。后世有作,其无以加矣。《原道》等篇,固为醇正。其《送浮屠文畅》一序,真与孟子同功,与“墨者夷之”篇当并观。其它若《曹成王》、《南海神庙》、《徐偃王庙》等碑,奇怪百出,何此老之多变化也?尝怪昌黎论文于汉,独取司马迁、相如、扬雄,而贾谊、仲舒、刘向不之及,盖昌黎为文主于奇,马迁之变怪、相如之闳放、扬雄之刻深,皆善出奇。董、贾、向之平正,非其好也。然《上宰相第一书》,亦自刘向疏中变化来。
  先秦文字,无有不佳。余所尤爱者,乐毅《答燕惠王书》、李斯《上逐客书》、韩非子《说难》。可谓极文之变态也。其后,汉文帝赐匈奴、南粤王书亦似之。文帝其所谓有德者之言乎?
  《太极图》、《西铭》,未论义理,其文亦高出前古。
  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不觉其为韩也。若拘拘规效,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则陋矣。所谓“师其意,不师其词”,此最为文之妙诀。
  圣贤未尝有意为文也,理极天下之精,文极天下之妙。后人殚一生之力以为文,无一字到古人处,胸中所养未至耳。故为文莫先养气,莫要穷理。
  韩子《进学解》,准东方朔《客难》作也;柳子《晋问》准枚乘《七发》作也,然未尝似之。若班固《宾戏》、曹子建《七启》,吾无取焉耳。《史记·货殖传》,议论未了,忽出叙事;叙事未了,又出议论,不伦不类。后世决不如此作,文奇亦甚矣。
  吾读柳子厚集,尤爱山水诸记,而在永州为多。子厚之文,至永益工,其得山水之助耶?及读元次山集,记道州诸山水,亦曲极其妙。子厚丰缛精绝,次山简淡高古,二子之文,吾未知所先后也。唐文至韩、柳始变,然次山在韩、柳前,文已高古,绝无六朝一点气习,其人品不可及欤。
  《史记》不必人人立传。《孟子传》及三驺子,《荀卿传》间及公孙龙、剧子、尸子、吁子之属。卫青、霍去病同传。窦婴、田蚧、灌夫三人为一传。其间叙事,合而离,离而复合,文最奇而始末备。《汉书》两龚同传,亦得此意。
  《史记》不与张骞立传。其始附卫青,而于《大宛传》备载始末。盖大宛诸国土俗,皆骞所归为武帝言者也。骞没后,诸使西域者亦具焉。事备具而有条理。若《汉书》,则大宛、张骞各自为传矣。
  《史记·董仲舒传》不载“天人三策”,贾谊与屈原同传,不载治安等疏,视《汉书》疏略矣。盖《史记》宏放,《汉书》详整,各有所长也。
  《史记·张苍传》叙至迁御史大夫,忽入周昌。周昌后又人赵尧。赵尧抵罪,又入任敖。任敖后仍入张苍,事核而文奇。四人皆相继为御史大夫者也。
  ……

前言/序言

  这套七卷本《中国美学经典》,是为中国美学史这一学科的新提升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同时由于中国美学史学科在结构上和思想上的特殊性,在推进这一学科时,将把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一些关键问题凸显出来,将把中国现代文化在全球互动中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凸显出来,从而使中国美学史学科得到新的提升,其意义又不仅仅在中国美学史学科。
  一、《中国美学经典》的学术史背景
  美学是一门最能透出中西差异,从而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的学科。中国古人对天地间审美现象方方面面的欣赏以及对之进行的理论总结,有完全不低于西方人的思想高度,并有令人赞叹的独具特点,显示了中国思想的特色和深邃,然而,却并没有从美学这一学科的角度呈现出来。因此,中国古代有文论、诗论、书品、画品、小说评点、戏曲评点、山水鉴赏、园林论说等,还有哲人、儒生、道人、释家以及各类人士关于美的言说,却没有一本用“美”命名的论著。
  也许正因为这一巨大差异,美学在中国学术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到了先锋作用。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家同时也是思想大家的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刘师培,都把美学放到了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重要位置,四人都在美学原理和中国美学史上做了重要工作。在中国美学史学科的开创性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1908)、《宋元戏曲考》(1913)、《屈子之文学精神》(1906)、《红楼梦评议》(1904)等,刘师培的《论美术援地区而论》(1907)、《原戏》(1904)、《舞法起于祀神考》(1909)、《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1919)等,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912)、《以美育代宗教》(1932)等,梁启超的《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1924)和《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1922)、《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1923)、《情圣杜甫》(1922)等,实绩巨大。继之而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方东美、宗白华、邓以蛰等大家。方东美的《生命情调与美感》(1931)、《生命悲剧的二重奏》(1936)等,宗白华的《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1940)、《中国诗画里的空间意识》(1949)、《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1943)、<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等,邓以蛰的《画理探微》(1935-1942)、《六法通诠》(1941-1942)、《书法之欣赏》(1937-1944)等,在把中国美学研究推向深入的同时,极大地突出了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经典:宋代卷(套装上下册) 内容简介 一、 宋代美学: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中国美学经典:宋代卷(套装上下册)》深入剖析了宋代(960年—1279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美学成就。宋代,一个以文治著称、士人精神高度自觉的时代,其美学思想并非简单的重复前朝,而是在吸收唐代恢宏气象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内向的、向理性的回归与升华。本卷不仅梳理了宋代美学思潮的源头与流变,更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如何将哲学思辨、宇宙观、生命体验,精妙地融入到艺术创作的各个门类之中,塑造出一种“理趣盎然,韵味悠长”的独特气质。 (一) 哲学与美学的交融:宋代理学与“格物致知” 宋代理学,特别是程颢、程颐和朱熹所代表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美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卷详细论述了“理”作为宇宙本体与道德准则,如何成为宋代艺术家和理论家们追求的终极境界。 “理”的物化与审美对象化: 学者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在日常可见之物中体察宇宙的秩序与精微。这种对“理”的探求,使得审美不再停留在感官愉悦层面,而是上升为对世界本质的洞察。美不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理”的自然流露,强调“天然去雕饰”。 “气”与“意”的再定义: 针对唐代盛行的“气势磅礴”,宋代美学更注重“气韵生动”中的“气”所蕴含的内在生命力和微妙变化。同时,“意境”的追求转向含蓄、内敛,要求作品在有限的形态中蕴含无限的哲思,体现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二) 视觉艺术的革命:从“神似”到“形似”的辩证统一 宋代绘画艺术被誉为中国古典绘画的巅峰。本卷通过对院体画、文人画的细致比较,揭示了视觉美学观念的重大转变。 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面对日益城市化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山水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士大夫安放精神的“理想家园”。李成、范宽、郭熙等大家的作品被深入分析,探讨他们如何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的透视法则,营造出既具象又超验的空间感。特别对郭熙《林泉高致》中的“三远”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人物画的“情态”与“神韵”: 宋代人物画摆脱了唐代的丰腴与程式化,转向对个体生命状态和复杂心理的捕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全景,以及对市井百态的细腻刻画,体现了宋代对“真”的审美回归。 花鸟画的科学精神: 宋徽宗时期的院体花鸟画,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写实功力,这背后是对自然物象进行细致观察和科学描摹的成果,体现了理学思辨在图像学中的投射。 (三) 器物美学:简约、内敛与实用哲学的典范 宋代的陶瓷、家具、建筑等实用艺术品,将宋代美学推向了极致的日常化与精英化统一。 瓷器:釉色与造型的哲学对话: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审美风格被系统梳理。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体现了对自然微妙变化的极致追求;哥窑的“金丝铁线”开片,则是对器物在时间中产生痕迹的欣赏。宋瓷的美学核心在于造型的简洁、釉色的纯粹,以及对残缺、不对称的审美容纳(如钧窑的窑变)。 建筑与园林:虚实相生的空间艺术: 宋代园林审美强调“师法自然”的更高层次,即通过叠石、理水、花木的布局,模拟自然山水的意境,创造出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内心体验。 (四) 文学与诗词:瘦劲、含蓄的审美取向 宋代文学的审美转型集中体现在诗词的变革上。 宋词的鼎盛: 词作为“艳科”,在柳永的通俗化和苏轼的“以诗为词”的融合中,完成了从配乐歌唱到独立文体的飞跃。本卷重点分析了苏轼对词体意境的拓展,他将哲理、史论、禅思注入婉约的词体之中,形成了“豪放”一派,打破了传统词的柔靡之气。 诗歌的“理趣”: 宋诗,特别是黄庭坚所倡导的“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强调对前人诗句的拆解、重组与增益,追求诗句的凝练与密度,体现出高度自觉的“技巧美学”。 二、 结论:宋代美学的核心价值 本套书最终总结了宋代美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提供了一种典雅、理性、注重细节和内在精神的审美范式。宋代美学倡导的是一种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内心平静、在有限形态中追求无限意蕴的生活哲学,其影响至今未绝,是理解中国文化精神脉络的关键所在。 --- (此为《中国美学经典:宋代卷》的独立介绍,与您指定的《明代卷》内容无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规范性上也做得非常扎实。我注意到脚注和参考文献部分极其详尽,这对于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引用都直接指向了原始文献的出处,显示了编纂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不是泛泛而谈。更难得的是,尽管内容专业性很强,但它并没有陷入故作高深的学究腔调中。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深奥的哲学思辨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语言,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考究,也能让初次接触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找到一个平易近人的入口。这种平衡的拿捏,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算是非常出色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很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和典雅的气息。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留白和题字的搭配,简洁却又蕴含深意,让人一翻开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古典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文的排版,字体的大小和行距都调整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很多古籍的影印本常常因为扫描质量或排版粗糙而影响阅读体验,但这本不同,它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做了很好的数字化处理,清晰度很高,细节纹理都得以保留,让人感觉像是直接面对原件在欣赏。而且,作为套装书,上下册的配套感很强,无论是从内容划分还是装帧风格上都能看出编者的用心,这种对文化载体的尊重,是真正懂书的人才能做出来的。

评分

我花了好些时间来仔细品味这本书的选材角度。它并没有将“美学”简单地等同于“艺术作品的罗列”,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之中。比如,书中对文人雅士的日常器物、园林布局乃至服饰纹样的分析,都体现了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常常是从一个具体的物象出发,层层剥茧地引申出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审美规范,使得原本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意境”方面的笔力,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东方韵味,并非简单的翻译就能传达,而是通过对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让读者能够真正“进入”到那种氛围里去感受。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让我对明代——这个在历史上充满活力和矛盾的时期——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可能只关注于其政治或文学成就,但通过这套书,我看到了其审美是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合上书本后,那种对精致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中那种内敛、含蓄的“美”的再确认,久久没有散去。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那个承前启后、光彩夺目的明代时期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密度极高,但行文却不枯燥。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他们懂得如何将繁复的史料和理论观点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中。举个例子,当谈及某种特定的绘画技法时,作者会立即引用相关的诗词片段来佐证其意境的表达,这种跨媒介的印证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体验。有些学术著作读起来像是冰冷的教科书,但这套书读起来更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智者在古老的画廊中漫步,他既能点出名画的精妙之处,又能娓娓道来其背后的时代故事。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新的历史面纱,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又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回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