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亚洲电影蓝皮书2017》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内地电影产业与创作,中国香港电影产业与创作,中国台湾电影产业与创作,韩国电影产业与创作,日本电影产业与创作,印度电影产业与创作,泰国电影产业与创作,马来西亚电影产业与创作,越南电影产业与创作,伊朗电影产业与创作,新加坡电影产业与创作,菲律宾电影产业与创作,以色列电影产业与创作。
作者简介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影协产业与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农村电影委员会副主任。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审查中心特邀专家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著有《入世后中国电影产业检视——一个全球化的视角》《在夹缝中求生存——香港左派电影研究》《镜像之鉴——韩中电影叙事和受众比较研究》《映画:香港制造》《影视概论教程》等书。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内地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2016-2017年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6-2017年中国内地电影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6-2017年中国内地电影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6-2017年中国内地电影创作重要现象
附录资料
第二章 中国香港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2016-2017年中国香港电影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6-2017年中国香港电影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6-2017年中国香港电影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6-2017年中国香港重要影片:《寒战2》
附录资料
第三章 中国台湾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2016年中国台湾电影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6年中国台湾电影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6年中国台湾电影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6年中国台湾重要电影与导演:《日曜日式散步者》《楼下的房客》与赵德胤
附录资料
第四章 韩国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2016-2017年韩国电影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6-2017年韩国电影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6-2017年韩国电影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6-2017年韩国重要电影:《釜山行》《小姐》《军舰岛》
附录资料
第五章 日本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2016年日本电影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6年日本电影产业重要现象
第三节 2016年日本电影创作概况
第四节 2016年日本重要电影:《你的名字》《新哥斯拉》
附录资料
第六章 印度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2016年印度电影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6年印度电影创作概况
第三节 2016年印度重要电影:《摔跤吧!爸爸》
附录资料
第七章 泰国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一节 2016-2017年泰国电影产业状况
第二节 2016-2017年泰国重要导演
……
第八章 马来西亚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九章 越南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十章 伊朗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十一章 新加坡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十二章 菲律宾电影产业与创作
第十三章 以色列电影产业与创作
精彩书摘
《亚洲电影蓝皮书2017》:
2.流观审美替代静观审美
显然,时代变化导致的审美嬗变在影响着创作的方向,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的屈就。网络时代带来的审美是和传统的艺术审美有所区别,最为明显的是内省性的“静观审美”逐渐平淡,而外在的视听“流观审美”得到凸显。审美是从文字时代文人情趣派生出的高尚意义,需要琢磨内在性意义,也需要人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慢慢地咀嚼审美对象之中的寓意,因此,朝向的通路是对思想内涵深邃的感受。所以美或者艺术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审美趋向一直左右着我们对古诗或者是戏剧里人物之间的情绪、眼神、身形等的理解。但是“静观审美”需要有条件,特别是需要有修养、时间和体察的心态,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变成了一个奢侈。网络带来的巨量的信息,急速的眼球选择让人们失去了耐心和时间留驻,而且催促了静观审美的逐渐远去。新的流观审美,也就是动态的图像审美,逼视最快的时间引起你注意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主宰性因素,而慢慢地沉浸其中和沉静观赏日渐不易,喧嚣关注和眼球注意力的取向让个性的选择和自我趣味的琢磨失去动力。可怕的是这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尤其新一代人,以为这就是我们的合理要求而自觉沉入。不能忽略,一些研究者把研究青年的趣味当成了必然而推波助澜,认为你必须屈就于大众或者年轻人的心理,否则你的创作就不能得到实现。这显然只是基于一种讨好的趣味标准,也就是把市场作为唯一标准,而丢弃了培育审美和教育提升的文化责任。在这被动的走向下,文人的审美逐渐就变成了一个异类,大众审美似乎成了一个合理合法和正常的选择。然而这两者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转换却被舍弃。不言而喻,艺术的根本,不是为了简单的物质生产,而是为了摆脱物质生产之后的有余暇的心态,审美地感知生活的趣味、大自然的美好和艺术作品所传达出入们心目中的那种余裕的精神情感的满足,这也是艺术存在的基础。长期以来世俗占据上风与市场唯一性霸占地盘,驱赶走了艺术的生存空间。然而这种需要超越世俗,强化自我意识的精神目标,却让位于群体趋同,失去了精神感知世界的情感审美,让市场唯一的标准去除了审美的价值。大家都认为好的东西才是好的市场衡量标准,对于艺术而言,无论从创作上还是接受感知上,都不是个体性的独特创新。
3.群体性抹杀个体性
艺术的个体性创造意义毋庸置疑。干变万化的个性感受和需求,导致其他的个体独特的美妙收获,可以给自己感化而呈现多样不同的满足。显然简单的趋同取向,大家都说好就跟风而造就的当下粉丝的群体聚集和屈就于市场的共同性,有可能无需自我沉静的感受,而只要随大流同声迎合等等,改变了静观审美的微妙多样,推崇流观审美的不良倾向。培育审美主动性是和创造审美相互关联的。艺术审美基于内心对生活的感知,形成独特的看待生活美感的创造起点,主动地去表达创造,形成个体的美感表现就是一种精神创造。作为作品,当然需要别人的理解,而阅读或观看转化成为一种再创造,所谓接受美学所赋予的连环创造的精神审美。,在这里无论是创作还是接受再创造理解,都是一个审美精神所引导的过程。但我们逐渐发现艺术时常变成了一个被动的感知。基于没有观众接受的作品就不能成立的市场原则,和单一大众接受的原则一起,取代了艺术应该是允许激发每个个体在共同审美氛围中独特的差异性感受原则。忽略审美不以功利性为目标却认同市场共有利益为标准的走向,让创作从一开始就要臆测市场需求,以及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习惯”,创作变成了利益盘算的对象。然而,无论创作这~方还是接受这一方,甚至于评价这第三方,都慢慢默认被动的感知,影视越来越俯就市场甚至以大数据来论证以往喜好的绝对性,让创作去适应而得到最大化的盈利,已经在青春片、动作片、喜剧片等一窝蜂上吃过大亏,因为艺术感知其实忌讳趋同,趋同就导致粉丝的拥戴,而不是个人的欣赏的多样性,难免形成对艺术认知的趋附性偏差。一般而言爱屋及乌固然有心理合理性,但粉丝共戴的群体簇拥,却未必是欣赏艺术妙方,时常构成群体盲从而对审美的一种损害。个性的艺术创造未必能为大众所接受,但独特的艺术审美成为排他性对象却需要深思,固化的认知何以满足精神的不断求新期望?更不用说朝向哲学的独特思考,和不能接受时代不断前进所需要的创新。比如芭蕾舞后的现代舞,古典诗歌后的现代诗歌,传统小说后的魔幻小说,传统美术后的后现代装置艺术等等。打压了这种个体创造性,不以个性审美的宽容度来寻求新意,变成了因循守旧要依附于市场,以群体市场的共性压制创新的时候,艺术就狭隘了,世俗了。艺术显然会带有自我的偏爱,也难免因艺术感知的偏执而多意,这实际上对于审美的客观做丰富的补充。
……
亚洲电影蓝皮书2017 [Blue Book of Asian Film]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亚洲电影蓝皮书2017 [Blue Book of Asian Film]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