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跟师一日一得(理法方药) | ||
| 作者: | 曾培杰//陈创涛 | 开本: | 16开 |
| 原价: | 29.8 | 页数: | 200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4-05-01 |
| ISBN号: | 9787509174449 | 印刷时间: | 2014-05-01 |
| 出版社: | 人民军医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我拿到这本大部头时,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和排版,非常精良,完全对得起“汇典”这个名字。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查阅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籍引文,也能看得清楚明白。不过,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对不同历史时期避讳变化的梳理。我之前总是将避讳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但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避讳如何从最初的宗教、礼仪需要,一步步演变成权力体系的工具。比如,书中对明清时期文字狱背景下的“文字避讳”有着非常深入的剖析,它不仅仅罗列了被避讳的字,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避讳字背后的政治意图和文化心理。阅读时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书后的索引反复查阅,才能完全理解某些特定时期避讳规则的微妙之处。它不是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扔到一边,而是那种需要你带着笔和笔记本,边读边思考、边做标记的案头书。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带着一种“找茬”的心态去翻阅的,想看看这个“汇典”到底收录了多少冷僻的例子。结果大失所望,因为它根本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冷僻字大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结构和逻辑。它不是简单地按朝代罗列,而是将避讳的类型进行了精细的划分:有帝王讳、祖先讳、圣贤讳、甚至还有职业讳——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喜欢它对“变通”处理方式的探讨。在实际操作中,古人总会有一些聪明的“绕道走”的方式来规避忌讳,比如使用同音或近音字替换,或者干脆采取增删笔画的方式。这本书对这些“曲线救国”的文字游戏记录得非常详尽,让我体会到古代文人是如何在严苛的规制下保持语言的生命力的。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它同时提供了一种了解古代社会治理弹性边界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部《历代避讳字汇典》简直是文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其中,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新的乐趣。比如,我本来以为对唐宋时期的避讳了解得够多了,可是在书里看到关于“讳讳”的专门章节时才惊觉,原来当时的避讳制度远比教科书上描述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避开皇帝的名字,还涉及到对祖先、圣贤,甚至是某些特定地名的忌讳。这本书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很多例子都是从碑刻、地方志甚至是私人信函中挖掘出来的,这让那些抽象的制度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宋代为了避讳某位皇帝的“讳”字,导致地方官署名字的更改,那条注释细致到连更改前后的字形对比都列出来了,这种工匠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对我来说,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人言行举止中那种小心翼翼的敬畏之心。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心理史。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感到非常惊喜。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籍整理爱好者,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因为避讳导致字迹模糊或者难以辨认的段落。过去我只能依靠经验去猜测,错误率很高。自从有了这本《汇典》,我的工作效率简直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它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避讳知识体系,我可以快速地定位到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的避讳规则,然后去比对那些存疑的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出处作为佐证,这让我的整理工作有了坚实的学术后盾。我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了一张精确的藏宝图。唯一的“抱怨”可能就是,这本书太厚重了,带着它出门很不方便,但每次我回家把它捧到书桌上,那种充实的满足感又会立刻涌上来,觉得所有的不便都是值得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关于“话语权”的思考。当我们今天谈论语言的自由和表达的畅快时,回溯到古代的避讳制度,会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文字的严格控制,不仅仅是皇权的体现,更是一种深入到民间日常生活和文化习惯中的强大约束力。这本书用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一个社会是如何通过对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的限制,来构建和维护其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的。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将古代的避讳与现代社会中某些约定俗成的“政治正确”或“行业黑话”进行对比。虽然形式和动机截然不同,但其背后的“不许说”的文化逻辑,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有着微妙的共通之处。这本汇典不仅仅是在“收集字”,更是在深挖隐藏在这些字背后的、那个时代无声的权力对话。我建议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权力结构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细细品读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