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二程相关研究人员、大中小学教师、教育学专业学生、文化旅游研发者等 创新性。《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程颢、程颐二先生的书院教育活动和历史影响,弥补了目前相关研究之不足。
采用“遗址考察”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前沿性。笔者辗转河南、重庆、山西、湖北等地,对二程书院教育遗址进行详尽考察,充分收集一手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二程集》等经典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系统考辨了二程的书院教育活动和历史影响。
对书中出现的古文献和生僻字词采用翻译、注释或阐释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臻达准确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结合。
内容简介
程颢、程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其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杰出的教育建树为孔子之后所少有。书院教育活动方面二程更是贡献卓越:二程曾到开封、洛阳、晋城、扶沟、涪陵等地10余所书院讲学,由他们亲手创建的书院就有7所;二程书院教育活动推动了宋代书院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促进儒学走向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程朱理学。
《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通过对程颢、程颐书院教育活动的遗址考察与文献分析,全面展现了二程的书院教育活动,对于当代学者研究二程书院教育、大学生修身治学,大众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书院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于相关部门开发二程书院文化旅游项目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黄思记,生于1971年11月20日,河南省永城人,教育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双导师。1989年7月河南省永城师范学校毕业,开始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2008年9月考入河南大学,师从刘志军教授攻读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2012年9月再次考入河南大学,师从李申申教授。
从教二十余年间,担任小学、初中校长12年;执教的学科有小学语文、数学、体育,初中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大学教育原理、教育哲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与评价和中外教育比较,发表学术论文14篇,参撰著作3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6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序(李申申)
第一章 二程档案
第一节 生活时代
第二节 何方人士
一、安徽说
二、湖北说
三、河南说
第三节 人生简历
第四节 阶段划分
第二章 东京为师二程书院
第一节 东京开封
第二节 二程居汴
一、东京科考
二、程颢居汴
三、程颐居汴
第三节 二程书院
一、书院地标
二、历史沿革
三、何去何从
第三章 晋城兴学程颢书院
第一节 誉满晋城
一、今古晋城
二、为政晋城
第二节 程颢书院
一、石碣为证
二、走进书院
三、历史影响
第四章 扶沟扬道大程书院
第一节 执政扶沟
一、桐丘扶沟
二、在扶时间
三、扶沟身影
第二节 大程书院
一、走进书院
二、历史沿革
三、遗诗赏析
第五章 居洛讲学程氏书院
第一节 西京洛阳
一、圣城洛阳
二、历史沿革
三、西京洛阳
第二节 二程居洛
一、同在洛阳
二、余弟居洛
三、鸿儒之交
第三节 程氏书院
一、书院特点
二、讲学著述
第六章 洛学重地嵩阳书院
第一节 嵩阳书院
一、嵩山之阳
二、历史沿革
三、走进书院
第二节 洛学重地
一、讲学嵩阳
二、传播洛学
第七章 点易传经沟深书院
第一节 点易之洞成就圣典
一、编管涪陵
二、点易洞瞻
三、《程氏易传》
第二节 钩深书院文脉代传
一、北岩十景
二、文脉绵延
第八章 著书讲学伊川书院
第一节 伊川书院
一、历史沿革
二、书院现状
第二节 著书讲学
一、著书立说
二、收徒讲学
三、伊川赞歌
第九章 春风明道书院景贤
第一节 春风书院
第二节 明道书院
一、户县明道书院
二、上元明道书院
三、濮阳明道书院
结语 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基本特征与历史影响.
一、基本特征
二、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明道先生行状
二、伊川先生年谱
致谢
前言/序言
程颢、程颐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并称二程,河南洛阳人。作为同胞兄弟,二人共同配享孔庙先贤,这在中国儒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
儒学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圣人之道”经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等圣贤的发展与传播,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家治理的政治哲学。自魏晋南北朝至五代十国,佛道日益盛行,儒学逐渐式微。早在唐代,韩愈就发出了排佛崇儒、承继道统的号召。而真正完成承继道统历史使命的则是宋代的一批学者,他们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合理借鉴佛道之长,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焕然一新的程朱理学,成为宋元明清主导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中的“程”即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二兄弟,他们确立了道统论,构建了程朱理学体系。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指出:“二程兄弟确立道统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道统就是真理的传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大。”另外,程朱理学还广泛地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文化发展。
二程及其洛学思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文化强国之国策的确立,对于二程及其洛学的关注和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各种二程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各类二程学术研讨会相继召开,各地二程纪念场馆的重修与重建……
二程兄弟长期躬身于教育实践,被称为“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其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杰出的教育建树为孔子之后所少有。他们所到之处,倡学一方,办书院、讲经典,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把四书作为整体,纳入书院教学内容之中,并对四书亲为注疏;他们及其弟子与再传弟子在办学中将其思想发扬光大,成就了一个时代继往开来的新儒学——宋明理学。但是,综观当前的研究状况,对于二程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这与二程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特别是对于二程书院教育活动的考察和研究,除郝万章先生的《程颢与大程书院》一书外,鲜有其他成果出现。可以说,对于二程相关书院遗迹的考察和抢救,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二程书院教育活动的系统研究已是当务之急和基础工程。基于此,黄思记博士从程颢、程颐二兄弟创建书院与书院讲学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书院的历史沿革、遗址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考察,历经数年,写成《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一书,弥补了当前相关研究之不足。
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探寻宋明理学思想播撒的足迹 引言 二程,即北宋的程颢与程颐,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发展。二程书院,作为他们讲学授徒的重要场所,不仅是传播理学思想的摇篮,更是宋代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本书《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并非对二程书院的简单介绍,也非对二程思想的学术论述,而是试图通过一种“寻迹”的方式,深入挖掘二程书院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实践,探究其教育理念如何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以及这些活动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可能被史料忽略的细节,力求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具体的二程书院教育图景,展现理学思想如何在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第一章:书院的地理人文与早期教育环境 在踏上寻迹之旅前,有必要先了解二程书院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孕育的早期教育氛围。二程书院,或称明道书院,主要位于洛阳。洛阳作为千年古都,自古以来便是文化重镇,文脉昌盛。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书院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沃土。 地理因素的影响: 洛阳的气候、地貌以及交通便利性,都可能对书院的选址和日常活动产生微妙的影响。例如,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否为学子提供了宁静的学习环境?便利的交通是否便于各地学子前来求学,也便于学者之间的交流?我们将尝试从文献中搜寻蛛丝马迹,描绘出书院周边的自然景象,以及这些景象可能对教学产生的启示。 人文底蕴的积淀: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怎样的思想传统?当地的民风、士风又对书院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文献中寻找与洛阳相关的历史记载,探究这座城市如何成为理学思想生长的沃土。 早期教育的雏形: 在二程书院正式建立之前,当地是否存在其他的教育形式?二程兄弟在洛阳的早期讲学活动又是如何展开的?这些零散的记载,或许能勾勒出书院教育模式的萌芽。 第二章:二程书院的设立与初期运作 二程书院的建立并非偶然,它承载着二程兄弟传播理学思想的宏愿。本章将重点关注书院的设立过程及其初期的运作模式,探索其教育活动是如何有条不紊地开展的。 书院的选址与建筑: 不同的书院选址往往蕴含着主人的教育理念。书院的规模、布局,如是否有讲堂、斋舍、藏书楼等,这些硬件设施如何服务于教学活动?我们将在史料中寻找关于书院建筑的零星描述,并结合当时的建筑风格,推测其功能设计。 初期师资与生源: 书院的生命力在于其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二程兄弟作为核心教师,其授课方式、治学态度又是如何?又有怎样的学者或门人在此汇聚,成为书院的骨干力量?前来求学的学子又来自何方?他们的学识背景和求学动机又如何?我们将通过对二程门人的记载,来窥探书院的师资构成和生源特点。 早期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猜想: 尽管具体的课程表可能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二程的思想和教学特点出发,推测其早期的教学重点和大致的课程安排。例如,他们是否侧重于《诗》、《书》、《礼》、《易》等经典的研读?是否强调“格物致知”的实践? 第三章:二程书院的教学实践——“道问学”的生动体现 “道问学”是二程思想的核心,也必然是二程书院教育活动的主旋律。本章将深入探究书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践行“道问学”的,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模式。 讲学与问答: 讲学是书院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二程兄弟的讲学风格是怎样的?他们是滔滔不绝地阐述,还是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问答环节在教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试图通过记录二程语录的文献,捕捉其讲学时的语境和互动方式。 “居敬持志”的训练: 理学强调“居敬持志”,即通过内在的修养来达到对真理的体悟。书院是否为学子提供了相关的实践训练?例如,静坐、反省、日记等是否被鼓励?这些内在的训练如何与外在的讲学相结合? “格物致知”的实践探索: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重要方法论。在书院的学习中,学子们是如何实践“格物”的?是否进行过实地考察?是否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人事现象的观察来探究事物的道理?本章将重点搜寻与此相关的零散记载,即使是片言只语,也可能揭示出当时教育的真实面貌。 辩论与讨论: 学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碰撞。书院内是否组织过辩论或讨论会?这些讨论如何促进学子对理学思想的理解和深化? 第四章:门人弟子与思想的传承 二程书院不仅是思想的孕育地,更是思想传承的桥梁。本章将聚焦于二程的门人弟子,探究他们如何在书院的学习中受到熏陶,以及他们如何将二程的思想发扬光大。 杰出门人的成长轨迹: 诸如吕大忠、谢良辅、游酢、尹焞等二程的杰出门人,他们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他们在书院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积极的参与者,还是重要的记录者? 书院的学术共同体: 二程书院是否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共同体?学子之间、师生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学术共同体如何促进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著作与传播: 门人弟子如何记录和传播二程的思想?是整理师说,还是发展创新?是否存在专门的著作或文献,记录了书院的教学活动和思想传播?我们将搜寻与此相关的文献,并尝试分析其内容。 第五章:书院活动的外延与社会影响 二程书院的教育活动并非仅仅局限于书院内部,它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章将尝试探讨书院教育活动的外延,以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及教育体制的可能影响。 教育理念的社会化: 二程的思想如何通过书院的教育,逐渐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这种思想的传播是否改变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对后世书院教育的影响: 作为宋代书院教育的典范,二程书院的模式和理念对后世的书院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存在直接的模仿或借鉴? 文化交流的载体: 书院是否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是否促进了宋明理学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 道德教化与社会责任: 理学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书院的教育活动是否也包含对学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否引导他们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结语 《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并非一部枯燥的史料堆砌,它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寻迹”,从二程书院这个具体的教育场景出发,重新审视宋明理学思想的传播过程,感受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独特魅力。本书希望能够勾勒出二程书院教育活动的生动图景,展现理学思想在实践中的活力,并为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史提供一个更为具象的视角。通过对书院地理人文、初期运作、教学实践、门人传承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探究,我们试图还原一个鲜活的二程书院,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学者们在求索真理道路上的艰辛与辉煌。这本书,是对二程书院一次充满敬意的回眸,一次对教育精神的深刻追问,也是一次对历史文脉的细致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