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带领专业团队倾力翻译并郑重推荐。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书的两位作者对本书不断进行着修订与完善。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节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并扩展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格异常与犯罪、校园暴力与职场暴力、现代恐怖主义、对儿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内容;反映了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根据DSM-5进行了更新。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又可为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检法司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甚至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监狱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作者简介
Curt R. Bartol博士 曾在大学从教30余年,教授过生物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司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与法律等课程。他曾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创办司法心理学研究生项目并担任研究生院院长。作为注册临床心理学家,他在地方、市级、州级和联邦执法机关担任警方顾问已超过25年。他的著作包括《司法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反社会行为:一种发展的观点》(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犯罪和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and Behavioral Profiling)及《心理学与法律》(Psychology and Law)等。
Anne M. Bartol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刑事司法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大学从教20年,教授司法学、社会学和新闻学课程,并在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担任社工。她还与Curt R. Bartol合著了《司法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反社会行为:一种发展的观点》《犯罪和犯罪心理画像》及《心理学与法律》等著作。她是《刑事司法与行为》(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的书评编辑和主管编辑,并发表过多篇有关女性和刑事司法、农村地区法院以及司法心理学历史方面的文章。
译者简介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心理学家。出版过专著《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主持翻译过《犯罪心理画像》《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及犯罪心理画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心理问题,家庭暴力的心理影响,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犯罪高危人群心理评估等。
第一章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理论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
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界定与测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
总结和结论
第二章 犯罪行为溯源:发展风险因素
累积风险模型
发展级联模型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
父母和家庭风险因素
心理风险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三章 犯罪行为溯源:生物因素
遗传与反社会行为
心理生理因素
环境风险因素
神经心理学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四章 犯罪行为溯源:学习和情境因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
挫折导致的犯罪
情境煽动和犯罪行为的监管
道德脱离
总结和结论
第五章 攻击和暴力
攻击的定义
攻击的理论观点
攻击和暴力中的社会学习因素
攻击的认知模型
外显性攻击和隐蔽性攻击
媒体暴力的影响
总结和结论
第六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定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本质和程度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理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干预和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七章 犯罪与人格异常
何为人格异常
行为描述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
人格异常的心理测量
人格异常的核心因素
女性的人格异常
种族或族群差别
未成年的人格异常者
神经生物学因素和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者的童年
对人格异常犯罪者的治疗
总结和结论
第八章 犯罪与心理失常
精神疾病的界定
能力和刑事责任
特殊辩护和条件
心理失常的暴力
危险性和风险评估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杀人、伤害、亲密伴侣与家庭暴力
定义
杀人者的人口学及其他因素
心理学对杀人的研究
亲密伴侣暴力
家庭暴力
杀婴
总结和结论
第十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侦查心理学
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
多重杀人者
系列杀人者
滥杀者
校园暴力
职场暴力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一章 现代恐怖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实例
恐怖组织分类
恐怖分子的类型
追随者和领袖:谁参加和谁组织
恐怖主义社会心理背景
恐怖分子的动机和辩解心理
心理效应与恐怖主义的本质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二章 性侵害
定义和统计
性侵对被害人的影响
易发生性侵的因素
性侵者的特点:谁会性侵他人
强奸的分类
对性犯罪人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三章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
对儿童性侵害的发生率和流行率
性侵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性侵儿童者的特点
认知扭曲
男性性侵害儿童的模式分类
互联网带来的性侵害
性交易
对性侵儿童者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四章 入室盗窃、强闯民宅、偷窃及“白领”犯罪
入室盗窃
偷盗和偷窃机动车
诈骗和身份盗用
偷窃商店
白领犯罪和职务犯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五章 暴力侵财犯罪、网络犯罪和恐吓犯罪
抢劫
网络犯罪
跟踪骚扰
劫持人质犯罪
纵火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六章 药物滥用与犯罪
未成年人药物滥用
关于滥用药物的一致发现
毒品的主要种类
致幻剂
兴奋剂
麻醉品
俱乐部毒品:镇静安眠复合药物
酒精
药物滥用与暴力
总结和结论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第 十 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本章目标
有关侦查心理学和犯罪心理画像的述评和界定。
五种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及参与重罪侦查的应用介绍。
概述有关系列杀人及被害人的研究。
概述有关滥杀和被害人的研究。
探讨导致多重杀人的犯罪,如校园和职场暴力。
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32人被杀,17人受伤。
在2009年11月得克萨斯州胡德堡城中心发生的武装暴力案件中,有13人被杀,32人受伤。
在2011年7月挪威发生的暴力案件中,有77人死于爆炸和枪击。
在2012年7月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奥罗拉电影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50人受伤。
在2012年8月威斯康星州奥克里克(Oak Creek)的锡克教(Sikh)寺庙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6人被杀,4人受伤。
在2013年9月华盛顿特区海军大楼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3人受伤。
2015年8月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参加祷告的9人被枪手射杀,这名枪手在拿出枪射击前,与这些遇难者平静地坐在一起有一个半小时。
2015年9月在俄勒冈州的一所社区大学,枪手进入教室开枪射杀了9名学生和1名老师,还有一些人受伤。
本章将讨论的滥杀案件说明一个人在一次案件中能够造成大量人员死伤。尽管杀人犯罪是第九章的主题,但是我们在本章将考察一类非常特殊的杀人案,会涉及特殊的心理学概念。上面列举的每一案例以及本章引用的各种案例的作案人都事先筹划了袭击,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在本章中,我们再次讨论杀人犯罪,关注其异常但非罕见的方式,包括上述滥杀案件和系列杀人案。系列杀人是指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接二连三地杀死诸多被害人。恐怖行为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属于多重杀人的一种形式,随后将会介绍。后,因为校园和职场暴力案件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类案件将会在本章中分别讨论。
尽管恶性枪击案件不断增加,但本章讨论的杀人案件仍然属于极端犯罪形式,相对较少。即使数量较少,我们仍要考虑到这些案件对于一个社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社会交往和情感生活的影响。他们带来的恐惧和恐怖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改变生活方式。而且,这类犯罪极易引起媒体的关注,某些媒体的报道还相对客观,但更多的报道缺乏一种社会心理视角的解读。当然,这也很重要,因为这类案件易受媒体关注和报道,从而也就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些案件研究者知道,还有些案件研究者并不一定知道。对于这类犯罪案件,行为科学家们经常试图进行理论解释,并将其作案人员分类。这种做法可以为司法部门提供帮助,锁定作案人员,或者预测并预防将来的案件。尽管能够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但是预测将要实施多重杀人案件的作案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讨论多种多重杀人案件之前,探讨一下目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值得的。
侦查心理学
在近几年,公众相当关注犯罪心理画像和侦查心理的研究领域。读者无疑也非常熟悉流行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和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中出现的情节。在流行电视剧《犯罪心理》中,演员所饰演的侦查角色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Behavioral Science Unit,BSU)的工作人员。本章提到的犯罪心理画像并不限于侦查严重的杀人犯罪,也可以用于一般性的未侦破案件,比如系列杀人案件、系列抢劫案件或者系列盗窃案件,而不只是本章开始时提到的可以很快知晓作案人员是谁的滥杀案件。但是,对于已知作案人员的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能够让我们了解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实施杀人犯罪,并预防类似案件。但是,必须强调的是,预测多重杀人案件的作案人是不可能的。
专业领域和学术界常常避免使用犯罪心理画像(profiling)这个词。其中有许多原因。,因为这项技术在美国没有被规范,一些缺乏学历和经验的人也能够自称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有些人在媒体上以犯罪心理画像师自居接受采访或写相关博客。有时,他们的预言非常随意。第二,这些画像师倾向于依靠直觉,而非科学数据。基于现实经验的直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有数据支持仍存在风险。我们将在下文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第三,曾有人撰写这一主题的个人经验性著作,但对这项“技术”中不完美的地方总是轻描淡写。第四,在小说和娱乐媒体中将犯罪心理画像师神化了,把他们描述得似乎永远不会犯错,似乎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的犯罪案件。基于这些原因,出于更加专业的考虑,这一领域真正的专家更愿意称自己为“行为分析师(behavioral analyst)”或“侦查心理学家(investigative psychologist)”,而不是犯罪心理画像师。
侦查心理学被英国利物浦大学侦查心理学中心主任大卫·坎特(David Canter)解释为将心理学的研究和原理运用于对犯罪行为的侦查之中。侦查心理学要力图回答犯罪侦查工作中的三个基本问题(Canter & Alison,2000):
1. 哪些犯罪行为的重要特征可以用来帮助锁定嫌疑人并成功地将其绳之于法?
2. 怎样通过犯罪行为中显现的人物性格特征来推断嫌疑人的性别?
3. 还有哪些犯罪案件也可能是这个人实施的?
这三个问题是侦查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无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还是英国都能够被接受。客观公正地说,这才是心理学对犯罪侦查科学介入的独到之处。近些年,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家基于经验与观察积累数据,来帮助侦查人员破解侦查中的犯罪难题,提供相关的咨询。例如,在美国有大量的警察和犯罪心理学会的成员以及美国心理学协会第18分会—警察与公共安全学会的成员,这些组织致力于进行侦查心理学的研究,同时为执法部门提供有关的咨询服务。
在本章,因为“犯罪心理画像”这一术语已经被广泛使用,在随后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仍保留这一术语。但是,犯罪心理画像也有不同类型,其效果也各不相同。无论相关的公开出版物如何表述(Bartol & Bartol,2013),我们在此将犯罪心理画像分为五种类型进行讨论。不过,必须强调的是,犯罪调查工作中可能涉及不止一种类型。而且,本文所总结的类型并不限于多重杀人案件。
本书从心理学视角聚焦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不都是犯罪)。事实上,所有犯罪或实施反社会行为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都深嵌于复杂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并受其系统的影响。有关“犯罪问题”的意义深远的理论、好的研究、有应用价值的知识都要求我们理解有许多层面的事件—从个体到个体的家庭、同伴、学校、邻里、社区、文化乃至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毫无疑问,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个体犯罪的原因重在探寻决定性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注重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反社会行为。例如,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都在研究个体的犯罪路径,已有的共识是犯罪人出现犯罪行为可有多种发展路径。一些人在早年就开始表现出犯罪行为,而另一些人成年后才出现犯罪行为。此外,一系列风险因素也能使个体出现反社会行为,而这种风险同时也将保护性因素与这些个体隔离开来。对发展路径的研究并不只着眼于心理因素,还与对儿童心理学和青春期的研究同时进行。除了对发展路径和认知能力的研究,当代研究还聚焦于生物心理学和犯罪的关系,探讨遗传和生物因素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犯罪人都有心理缺陷,其中只是一部分人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与障碍。有时,心理严重失常的人会实施犯罪;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因为心理失常才犯罪的,真正心理失常的人所实施的典型犯罪往往情节轻微。一些极端的情况,如滥杀或其他令人发指的案件,主要因为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而让许多人得出精神病患者非常危险的结论,但这是没有根据的。许多犯罪人有滥用药物的问题,这种麻烦有时会导致人出现心理失常。情感正常的人照样会犯罪,情感正常的人有时也会被判缓刑、被拘留或在监狱服刑。本书的前几版和本版仍然认为,犯罪人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结果。有些人的犯罪行为往往只发生在人生的某一时期,一般是在青春期偶尔出现犯罪;还有一些实施严重犯罪且不断重复犯罪的人,其犯罪生涯往往起始于人生早年;另有一些人只有一次性的、突发的严重罪行。
本书旨在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介绍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书后附上的大量参考文献证实了本书的综合性特点,然而本书不可能将所有被界定为犯罪行为的相关研究和模型尽数囊括。我们只是选择了较为典型的犯罪行为和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果你特别关注某一种犯罪、某一个理论或模型、某一套犯罪预防或治疗的方案,而在这里没有找到,我们仍然希望你喜欢本书呈现的内容。
本书第一章不仅介绍了对犯罪的界定,还介绍了对犯罪状况的估计。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美国,许多重罪的发生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极少引起公众的注意。本书的组织体系是从一般到具体。前几章着重讨论了个体和社会的风险因素、发展原则、有关攻击性的心理学(包括其生物学倾向)。我们还保留了有关异常人格的话题,因为它一直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后面的各章着重关注具体的犯罪类型,其中一部分是非常普通或常见的犯罪,也有一些类型虽然发生得不多,但其严重危害性总会引起媒体的关注,进而引发相关的研究。
本版新内容
第十一版是在第十版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最显著的变化是它反映了最新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每一章都有更新的文献和案例。本书延续了之前共16章的结构。当然,有些主题被删除了,也有些主题是新增的或得到了扩展。具体的改变如下:
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有关反社会行为的研究报告,包括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如网络跟踪和网络欺凌),还有对入侵计算机的网络犯罪的研究。
本书第一章更新了统一犯罪报告的犯罪统计数据和最新采集的犯罪数据。
在关于个人风险因素的一章中,介绍了特定的环境毒素(例如,铅、镉、汞、锰),这些毒素可以在人的早年对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有关性犯罪的章节也有大幅度修改。最明显的是对性犯罪的分类系统和对性犯罪者的类型信息进行了更新。
所有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相关的内容因其第五版(DSM-5)新近出版也得到了更新。其中就心理失常的诊断进行了讨论,同时介绍了如何根据DSM列出的目录对犯罪表现进行鉴别。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讨论了累积风险模型与发展级联模型,并在全书重申了反社会行为的风险因素既有积累的过程,也会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与彼此动态地交互作用。
有关未成年人的研究文献继续单独成章,但有关未成年人的许多话题仍然会穿插在其他章节中(例如,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性罪犯以及少年被害等)。
亲密伴侣暴力仍然放在关于家庭暴力一章中,并单设了一节进行讨论,以反映研究者对此领域的关注。这一版本还覆盖了特定人群,如黄昏恋、非异性恋伴侣,以及在执法者或军人的家庭中发生的亲密伴侣暴力。
除了累积风险模型和动态级联模型,还有许多研究模型也引人关注,包括斯坦伯格(Steinberg)提出的青春期脑发育的双系统模型、异常人格的双过程模型和性犯罪的三路径模型。虽然最新的有关犯罪行为的一般性理论还没被提出,但是许多论证概念的模型已被提出并得到了关注。
关于恐怖主义的一章介绍了为何有人会加入恐怖组织并以独狼的方式行动等新的研究。
有关药物滥用和犯罪的一章做了较大幅度的更新,包括介绍了不断涌现的药物及其潜在危险性。
每一章都至少有一个专栏。专栏的内容供读者选择性阅读。其主题既有介绍当代热点话题的(例如,互联网导致的犯罪),又有对研究性内容的介绍(例如,有关旁观者冷漠的研究),还有对实施项目的介绍(例如,帮教违法少年或性犯罪者的项目)。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内容,这些专栏里还包括了可讨论的问题。
除了专栏,教学材料还包括68张表,它们是作者根据公开的文献整理创建的。另外还有16张图。在新版本中,每一章开头还都保留了“本章主旨”,“关键词”和“思考题”仍附于章末。
本书更新的内容还包括犯罪案例和案例解析,以及涉及的相关概念。前一版的一些案例和解析(例如,劫持人质案、校园枪击案、狙击杀人案)仍然保留,同时也涵盖了之前讨论过的心理学概念,但有超过半数的案例都是新近发生的,这些案件涉及心智失常辩护、滥杀、恐怖活动和法人犯罪等。
除上述新特点外,第十一版的特点还包括:
更加关注女性犯罪。
更多地介绍了滥用药物的信息,特别是未成年人滥用的药物。
用更多的篇幅论述了神经心理因素对反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在犯罪风险评估的方法中呈现更好的结构化专业判断。
更多地强调学龄前的经历对预防反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熟悉以前版本的读者在第十一版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第九版和第十版中,第一章对少年司法进程、少年司法历史以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介绍得较少。而第十一版用了一章来介绍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发展路径的研究,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诸多研究还会在其他章出现。我们还删除了有关对未成年人开办的训练营的内容,而增补了更多关于循证矫治的内容,例如,多系统治疗、家庭功能性治疗和密切跟踪项目。
在第十版中,我们没有讨论某些类型的性犯罪,如卖淫和露阴癖。我们也没有具体介绍监狱和拘留所里的暴力以及由拥挤或条件限制引起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极少关注那些由政府机构里的公务员实施的政治领域内的犯罪,尽管我们为这一话题开设了一个专栏。然而,鉴于这类问题一直都很重要,我们希望教授们会找到一种方法,将其中一些主题放在课程之中。
本书是学习犯罪行为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犯罪与违法、司法心理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教材,所承载的资料是30多年的课堂教学的成果。偏重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使本教材与其他犯罪学教材有所不同,因为后者更偏重社会学基础。本书的主旨是围绕复杂的犯罪话题尽可能引用并介绍有关犯罪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要感谢以下教授和学者,他们在审读本书第十版时提供了许多有帮助性的改进建议。他们是美国犹他大学的Larry Bench;美国伊利社区学院的Tomasina Cook;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斯坦尼斯洛斯分校的Phyllis Gerstenfeld;美国休萨托尼克社区学院的Edward Keane;美国麦肯商业与技术学院的Kelly Roth;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的Christopher Salvatore;美国圣伊丽莎白学院的Jeffrey Segal;美国马里兰大学的Ben Stevenson。
我们衷心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Curt R. Bartol
Anne M. Bartol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之前可能习惯于将犯罪行为简单地归咎于“坏人做坏事”,而这本书则教会我,要用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书中对“认知失调”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犯罪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抱着“犯罪”的目的,而是在某些心理失衡的情况下,逐渐接受并合理化自己的错误行为。同时,书中对“家庭暴力”和“童年创伤”与犯罪之间联系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童年时期,这引发了我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体系的深层反思。这本书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犯罪,不再被情绪所左右,而是试图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机制。
评分翻开《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我就被卷入了一个充满谜团的世界,但这些谜团并非令人费解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精心编织的、基于科学分析的逻辑推理。书中对“罪犯的心理特征”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或狡猾,或偏执,或歇斯底里,但无一例外,都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扭曲和裂痕。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模仿犯罪”的章节,这让我认识到,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成为犯罪的催化剂,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传播和社会效应,书中对此的剖析鞭辟入里。同时,我也在书中看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韧,看到个体在极端压力下所爆发出的能量,无论是走向毁灭还是走向重生,都充满了令人深思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人性”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它既可以孕育出天使,也可以滋生出魔鬼,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微妙的平衡线上行走。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我一直对犯罪心理学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之前接触到的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通俗化,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次拿到《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翻开第一页就感觉不一样了。作者并非仅仅罗列那些令人发指的犯罪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形成这些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心理动因。从童年经历、家庭环境,到社会因素、认知偏差,再到人格特质、精神疾病,书中层层剥茧,将那些看似无法理解的极端行为,一点点地还原到可供分析的心理轨迹上。我尤其被书中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详尽解读所吸引,那些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的个体,在书中被描绘得立体而可怖,但同时又引发了我对他们如何形成的深深思考。书中举出的案例,虽然残酷,却引人入胜,让我不禁代入其中,试图去揣摩犯罪者的想法,去理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犯罪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那些我们极力想回避的阴暗面。即使是对犯罪心理学毫无基础的读者,也能在书中找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清晰易懂的解释,仿佛有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带领你一步步走进这个神秘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
评分不得不说,《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不仅仅是讲述犯罪,更是在解读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理性选择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的比较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视角,却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犯罪行为的发生,让我看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和深度。书中对于“犯罪预防”和“矫正心理”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这项研究的实用价值。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为我们如何构建更安全的社会、如何帮助那些迷失方向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任何对人类行为、社会问题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不仅能够拓宽你的视野,更能够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之前,我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些通俗读物和影视作品,总觉得那些都是虚构或者被夸大了的情节。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且通过大量真实案例进行佐证,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触目惊心的犯罪世界。书中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犯罪者的行为模式、以及被害者的特征,真的可以勾勒出犯罪者的基本画像,这简直就像是为破案提供了“蓝图”。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犯罪的心理分析,例如连环杀手、性犯罪者、金融犯罪者等等,都各有侧重,深入浅出,让我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罪犯有了更为具体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满足了我对“猎奇”心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理解犯罪,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制止犯罪,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心理学都有所涉猎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将两者有效结合的读物,而《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心理层面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宏观因素在塑造犯罪行为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社会学习理论”的阐述,让我对“近墨者黑”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在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其行为模式受到周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仿佛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逐渐拖入泥沼。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社会制度的失灵、法律的漏洞以及媒体的渲染如何在某些情况下助长了犯罪的发生,这些都引发了我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读完关于“犯罪亚文化”的章节,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情节,那些看似独立的犯罪个体,其实可能都隶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拥有着一套自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本书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犯罪,就必须跳出个体狭隘的视角,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它让我意识到,解决犯罪问题,绝非仅仅依靠严刑峻法,更需要从社会根源上进行治理和干预。
评分这部《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的书,简直就是一本侦探小说,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却比任何虚构的阴谋都更加真实和震撼。作者在分析犯罪心理时,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并且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案例之中,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识别欺骗”的章节,那些关于微表情、语言模式、以及非语言信号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仿佛自己也掌握了一些“读心术”。而且,书中对“从众心理”和“群体压力”在犯罪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让我对集体作恶的现象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犯罪并非个别“异类”的行为,而往往与更广泛的社会心理现象息息相关。
评分这部《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语言流畅且富有力量,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在娓娓道来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案例时那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既不回避血腥和残忍,又能保持科学的严谨性,不带个人情绪的褒贬。书中对“犯罪动机”的剖析尤其精彩,从最初的生理欲望,到复杂的心理需求,再到极端的意识形态,作者层层递进,将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犯罪动机,梳理得清晰而有条理。我常常在阅读时,忍不住停下来,尝试着去推断接下来的发展,去猜测犯罪者下一步的行动,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这场智力博弈之中。而且,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犯罪者标签化为“坏人”,而是努力去揭示他们之所以如此的心理机制,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为他们的行为开脱,但却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都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一直觉得,人性的善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这本书,更是将这种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被害者心理”的探讨,让我感到格外触动。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关注犯罪者的心理,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卷入不幸事件的人们,他们的恐惧、无助、以及在创伤后的心理恢复过程,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犯罪对个体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也更加体会到心理援助和法律救助的重要性。书中关于“犯罪心理的演变”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一个看似普通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和压力下,也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这引发了我对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选择的深度思考。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划分人群,而是需要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多重因素。这本书让我更加 empathy(同理心),也更加警醒。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外在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对人性深处总想一探究竟的读者来说,《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无疑是一份绝佳的礼物。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那些隐藏在平静生活表面下的暗流涌动。书中对“报复心理”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怨恨、愤怒、以及对正义的扭曲追求是如何将一个人推向深渊的。同时,我也在书中感受到了人性中那股微弱但又强大的“良知”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可能存在着一丝救赎的希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犯罪心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窥探欲,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我们所爱的人。它是一本让你在阅读后,会忍不住反复思考,并且对生活产生更深刻洞察的书。
评分书不错,挺好看!
评分难道就不能用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箱子???嘛 书完全挤走样 翻起来了
评分正品
评分凑单买,一直想买的书
评分京东自营,物流杠杠滴!上午下单,傍晚就到了!赞?!书不错?
评分书不错,挺好看!
评分还没看的。。。
评分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推荐
评分书不错,挺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