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无机化学

简明无机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淑鸽 编
图书标签:
  • 无机化学
  • 化学
  • 教材
  • 大学
  • 理工科
  • 基础
  • 简明
  • 学习
  • 化学学科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16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0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7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针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为适应当前高校教学普遍面临的学时少内容多的局面而编写。
本书内容上注重与中学教材的衔接及与后续课程的联系,重点突出了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物质的结构、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等基础知识;并给出了无机化学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与无机化学或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良性衔接;同时也增加了学科中的前沿进展和杰出科学家轶事,激发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
《无机化学》撰写风格简明、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科院校其他专业的普通化学、大学化学教材使用,并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彭淑鸽,河南科技大学,基础系教研室主任、教授,
教学工作:
自2005年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着本学院和材料学院的无机化学教学工作。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的“新型自清洁玻璃”获2016年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赛三等奖,2015河南省挑战杯二等奖二项。
科研成绩:
当前研究的方向为无机有机复合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新型石墨烯基催化剂设计与制备、新型自清洁玻璃的设计与制备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4项,重点参与(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通过科技厅鉴定项目3项。撰写编著《插层复合材料》一部,以作者发表(接受)论文30余篇;其中在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20篇,EI收录4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教育厅自然科学优 秀论文一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13项,目前授权10项。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1
1.1.1 化学的研究对象 1
1.1.2 化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1
1.1.3 化学的重要性 2
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2
1.2.1 古代无机化学 2
1.2.2 近代无机化学 3
1.2.3 现代无机化学 4
1.3 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4
第2章物质的聚集状态/6
2.1 气体 6
2.1.1 气体的特征 6
2.1.2 气压的产生与测量 7
2.1.3 理想气体 7
2.1.4 实际气体 10
2.1.5 气体分子运动论 12
2.2 液体 14
2.2.1 液体的特征 14
2.2.2 液体的蒸发 14
2.3 固体 16
2.3.1 固体的特征 16
2.3.2 晶体与非晶体 16
2.3.3 晶体的结构 17
本章小结 20
科技人物:范德华 21
奇妙的物质第四态:等离子体(plasma) 22
复习思考题 23
习题 24
第3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26
3.1 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 26
3.1.1 氢原子光谱 26
3.1.2 玻尔理论 27
3.2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28
3.2.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8
3.2.2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 29
3.2.3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29
3.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30
3.3.1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30
3.3.2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31
3.3.3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32
3.3.4 波函数的空间图像 34
3.3.5 四个量子数 36
3.4 核外电子的排布 39
3.4.1 原子的轨道能级图 40
3.4.2 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42
3.4.3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44
3.5 元素周期系 48
3.5.1 元素周期律 48
3.5.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48
3.5.3 元素周期性 50
本章小结 57
科技人物:门捷列夫 58
科技动态: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60
复习思考题 63
习题 64
第4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6
4.1 共价键理论 66
4.1.1 价键理论 67
4.1.2 杂化轨道理论 73
4.1.3 分子轨道理论 78
4.1.4 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比较 84
4.1.5 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 85
4.2 离子键理论 87
4.2.1 离子键的形成 87
4.2.2 离子键的特征 88
4.2.3 离子的极化 88
4.3 金属键理论 91
4.3.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91
4.3.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91
4.4 分子间力 93
4.4.1 范德华力 94
4.4.2 氢键 97
本章小结 98
科技人物:鲍林 99
科技动态: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02
复习思考题 107
习题 108
第5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10
5.1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范畴 110
5.2 基本概念与术语 111
5.2.1 系统与环境 111
5.2.2 状态和状态函数 111
5.2.3 过程和途径 112
5.2.4 反应进度 113
5.2.5 热化学标准状态 114
5.3 热力学第一定律 114
5.3.1 功和热 114
5.3.2 热力学能 116
5.3.3 热力学第一定律 116
5.4 热化学 117
5.4.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17
5.4.2 热化学方程式 118
5.4.3 盖斯定律 119
5.4.4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120
5.5 化学反应的方向 125
5.5.1 反应方向的概念 125
5.5.2 反应焓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126
5.5.3 反应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127
5.5.4 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129
本章小结 135
科技人物:吉布斯 136
科技动态:人工制备金刚石的热力学分析 137
复习思考题 139
习题 140
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43
6.1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范畴 143
6.2 化学反应速率 144
6.2.1 反应速率的定义 144
6.2.2 平均反应速率 144
6.2.3 瞬时反应速率 146
6.3 反应速率理论 147
6.3.1 碰撞理论 147
6.3.2 过渡态理论 149
6.4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50
6.4.1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51
6.4.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53
6.4.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57
本章小结 159
科技人物:阿仑尼乌斯 160
科技动态:绿色化学与催化剂 162
复习思考题 164
习题 164
第7章化学平衡/167
7.1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 167
7.1.1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167
7.1.2 化学平衡的定义 168
7.2 平衡常数 169
7.2.1 标准平衡常数 169
7.2.2 实验平衡常数 172
7.2.3 多重平衡规则 173
7.2.4 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 173
7.3 平衡常数K 与ΔrGm 的关系 175
7.3.1 K 与ΔrGm 的关系 175
7.3.2 可逆反应的方向性判据 176
7.3.3 ΔfGm、ΔrGm 与ΔrGm 的关系 177
7.4 化学平衡的移动 177
7.4.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77
7.4.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80
7.4.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81
7.4.4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82
7.5 勒夏特列原理 183
本章小结 183
科技人物:勒夏特列 184
科技动态:选择合理生产条件的一般原则 185
复习思考题 186
习题 187
第8章酸碱平衡/190
8.1 电解质溶液 190
8.1.1 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特点 191
8.1.2 强电解质溶液的解离特点 191
8.2 酸碱理论的发展 194
8.2.1 酸碱质子理论 195
8.2.2 酸碱电子理论 199
8.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00
8.3.1 水的解离平衡 200
8.3.2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02
8.3.3 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205
8.3.4 酸碱指示剂 209
8.3.5 影响解离平衡的因素 211
8.4 缓冲溶液 214
8.4.1 缓冲溶液的概念 214
8.4.2 缓冲作用的原理 215
8.4.3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216
8.4.4 缓冲范围 219
8.4.5 缓冲能力 220
8.4.6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原则 221
8.5 盐类的水解 222
8.5.1 盐类水解的概念 222
8.5.2 盐类水解的水解常数 223
8.5.3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226
本章小结 227
科技人物:路易斯 228
科技动态:一种新型的强电解质——离子液体 229
复习思考题 230
习题 230
第9章沉淀-溶解平衡/233
9.1 溶度积和溶度积原理 233
9.1.1 溶度积常数 233
9.1.2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 235
9.1.3 溶度积原理 236
9.1.4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237
9.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238
9.2.1 沉淀的生成 238
9.2.2 沉淀的溶解 240
9.2.3 分步沉淀 243
9.2.4 沉淀的转化 245
本章小结 246
科技人物:侯德榜 247
科技动态: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248
复习思考题 249
习题 250
第10章氧化还原平衡/252
10.1 氧化还原反应 252
10.1.1 基本概念与术语 252
10.1.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54
10.2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 256
10.2.1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转移 256
10.2.2 原电池 257
10.2.3 电极电势 260
10.3 电极电势和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263
10.3.1 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263
10.3.2 电极电势与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 263
10.3.3 电极电势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264
10.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264
10.4.1 能斯特方程 264
10.4.2 能斯特方程的应用 266
10.5 电极电势的应用 269
10.5.1 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 269
10.5.2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70
10.5.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270
10.5.4 衡量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程度 272
10.6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273
10.6.1 元素电势图 273
10.6.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274
本章小结 276
科技人物:能斯特 277
新型绿色电池——氢氧燃料电池 278
复习思考题 279
习题 280
第11章配位平衡/283
11.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84
11.1.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284
11.1.2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285
11.1.3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287
11.1.4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288
11.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290
11.2.1 价键理论 290
11.2.2 价键理论的优缺点 297
11.3 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297
11.3.1 晶体场理论 297
11.3.2 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301
11.3.3 晶体场理论的优缺点 304
11.4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304
11.4.1 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 304
11.4.2 逐级稳定常数 306
11.4.3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308
11.5 配位平衡的移动 310
11.5.1 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310
11.5.2 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 311
11.5.3 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 313
11.5.4 配离子之间的平衡 315
本章小结 316
科技人物:乔根森 317
科技动态:奇特的“三明治”结构——二茂铁 319
复习思考题 321
习题 322
第12章d区金属——过渡金属(Ⅰ) /325
12.1 d区元素通性 326
12.1.1 单质的物理性质 326
12.1.2 金属活泼性 326
12.1.3 氧化值 327
12.1.4 配位性 327
12.1.5 离子的颜色 328
12.1.6 磁性 328
12.1.7 催化性 329
12.2 钛副族元素 329
12.2.1 钛副族元素概述 329
12.2.2 钛副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 333
12.3 钒副族元素 335
12.3.1 钒副族元素概述 335
12.3.2 钒副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 337
12.4 铬副族元素 339
12.4.1 铬副族元素概述 339
12.4.2 铬副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 342
12.5 锰副族元素 348
12.5.1 锰副族元素概述 348
12.5.2 锰的重要化合物 349
12.6 ⅧB族元素 351
12.6.1 铁系元素 351
12.6.2 铂系元素 358
科技人物:玛丽·居里 362
科技动态:新型功能性分子——多酸化合物 364
复习思考题 367
习题 368
第13章ds区金属——过渡金属(Ⅱ)/371
13.1 铜族元素 371
13.1.1 铜族元素的通性 371
13.1.2 铜族元素的单质 372
13.1.3 铜族元素的冶炼 373
13.1.4 铜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 375
13.1.5 铜族元素与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比较 382
13.2 锌族元素 383
13.2.1 锌族元素的通性 383
13.2.2 锌族元素的单质 384
13.2.3 锌族元素的冶炼 385
13.2.4 锌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 386
13.2.5 锌族元素与碱土金属元素的性质比较 392
科技动态:最严重的汞中毒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 393
复习思考题 394
习题 395
第14章f区金属——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398
14.1 引言 398
14.2 镧系元素 399
14.2.1 镧系元素的通性 399
14.2.2 镧系元素的单质 403
14.2.3 镧系元素的分离 404
14.2.4 镧系元素重要的化合物 405
14.3 锕系元素 409
14.3.1 锕系元素的通性 409
14.3.2 锕系元素的单质 411
14.3.3 锕系元素重要的化合物 411
科技动态:我国富有的战略资源——稀土材料 413
复习思考题 414
习题 415
习题答案 416
附录 424
附录1 常见物理常数 424
附录2 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298.15K) 424
附录3 一些物质的热力学数据(298.15K) 425
附录4 常见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98.15K) 429
附录5 溶度积常数(298.15K) 431
附录6 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432
附录7 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298.15K) 434
附录8 化合物的分子量 435
附录9 一些金属冶炼的主要过程和反应 437
附录10 水溶液中的离子颜色 439
附录11 常见有色固体物质的颜色 439
参考文献 440

前言/序言

机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类各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机化学课程既有自身的丰富内容,又承担着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的任务,引导大学新生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从中学向大学过渡。一本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机化学教材会为学生实现未来目标提供坚实的化学基础。
本书编者均为一线化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机化学教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经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知识与现代化学进展的结合,对参考资料进行了合理的加工、取舍,或者重新撰写,力求编写出一套深入浅出的简明机化学教材。
本书编写根据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机化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吸取了国内外机化学教材的优点,具有如下特色。
(1)针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为适应当前高校教学普遍面临的学时少、内容多的局面,本书在编写上偏重于基础理论;注重对学生逻辑关系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机化学的桥梁作用,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走进化学世界。
(2)教材内容在编写中不追求面面俱到,偏重于基础理论;对难度较大的理论部分和结构部分,采用深入浅出的撰写方式,既适合用作课堂教材,也适合学生自学。
(3)对于元素化学本教材以简明为主,注重与高中化学课程和大学后续课程的衔接,删除了主族元素;内容上注重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性质与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4)每章增加科技动态,主要介绍机学科中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本学科前沿领域,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并对利用资源、改造自然和为人类造福起重要作用。
(5)每章增加科技人物,主要介绍机学科中一些杰出的科学家。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之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家的勤奋精神和作为成功人的必备素质。
(6)每章最后增加本章小结,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重要知识点和重要公式的复习。
(7)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了适量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由彭淑鸽任主编,王俊岭、谷广娜任副主编。编写分工如下:彭淑鸽(第1、5章,科技人物和科技动态)、王俊岭(第10、12章)、郑英丽(第3、4章)、卢敏(第8、11章)、刘红宇(第2、6、7章)、谷广娜(第9、13、14章)、米刚(各章的习题与参考答案)。最后由彭淑鸽负责统一整理、修改和定稿。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编写中编者参考了国内外优秀的机化学教材以及相关科技文献,在此向这些教材及科技文献的作者一并致谢。同时感谢河南科技大学教材出版基金和河南科技大学“千人计划”的经费资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期再版时得以改正。

编者于河南洛南
2017年7月
《新编有机化学:结构、反应与合成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相关工程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我们聚焦于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经典与现代有机反应的机理,并全面介绍有机合成的策略与前沿技术。 第一部分:有机分子基础与结构解析 本部分奠定有机化学的基石。从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理论出发,详细阐述了σ键、π键的形成,并深入探讨了共振理论、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等)对物质物理性质(如沸点、溶解度)的影响。 电子效应与酸碱性: 重点分析诱导效应(I效应)和共轭效应(M效应)在稳定或不稳定电荷中心中的作用。酸碱性部分超越了传统的Bronsted-Lowry理论,结合Lewis酸碱理论,详细解析了脂肪族和芳香族体系中各类官能团对酸度和碱度的微调机制。 立体化学的精髓: 立体化学是理解手性分子功能性的关键。我们详细介绍了构型(R/S、E/Z命名法)和构象分析(A值、张力分析)。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外消旋体、消旋化过程以及手性识别的原理进行了透彻的讲解,特别关注了生物体内手性药物的作用机制。 光谱学结构确证: 现代有机化学离不开结构解析。本书系统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NMR,包括¹H、¹³C、二维技术如COSY, HMQC, HMBC)、红外吸收光谱(IR)、质谱(MS)的理论基础和数据解析方法。强调如何结合多重谱学数据,精确推断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第二部分:经典有机反应机理与应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有机反应的“语言”——反应机理,覆盖了亲核取代、加成、消除等核心反应类型,并引入了新的反应范式。 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 详细对比了SN1、SN2、SN2'反应的动力学、立体化学控制,以及E1、E2、消除/取代竞争的规律。探讨了溶剂效应、离去基团能力在反应路径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 碳碳键形成反应: 碳骨架的构建是合成化学的灵魂。重点讲解了烯醇/烯醇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的反应,包括Aldol缩合、Claisen缩合、Michael加成。同时,对格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在羰基亲核加成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 氧化还原反应的精细调控: 氧化的选择性是合成中的一大挑战。讨论了醇、醛、酮、烯烃的经典氧化方法(如PCC, PDC, Jones试剂,以及更温和的Swern氧化和Dess-Martin氧化)。还原方面,详述了金属氢化物(LAH, NaBH4)的选择性还原能力,以及催化氢化反应的立体化学控制。 芳香族化学的深化: 不仅仅停留在亲电取代(SEAr)的基础知识上。本书详细探讨了其反应活性顺序的电子基础,并引入了更复杂的反应,如Vicarious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VNS) 以及金属介导的芳基化反应。 第三部分:现代合成策略与前沿技术 本部分面向合成化学的最新发展,介绍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 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 这是近三十年有机合成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详细介绍了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包括Suzuki-Miyaura、Heck、Sonogashira、Buchwald-Hartwig胺化等。分析了催化循环(氧化加成、插入、还原消除)的关键步骤和配体的设计对反应效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自由基反应与光氧化还原催化: 介绍了自由基反应的引发、传播与终止机理。重点关注了新兴的光氧化还原催化(Photoredox Catalysis),讲解如何利用可见光驱动原本难以进行的单电子转移过程,实现复杂的C-H键活化和官能团化。 有机催化与不对称合成: 摒弃对昂贵或有毒金属催化剂的依赖,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展现出极大的潜力。本书详细介绍了Proline催化的Aldol反应,以及相关的胺催化和非共价氢键催化体系。不对称合成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手性催化剂或手性辅助剂,实现高对映选择性的转化,这是制药工业的关键技术。 合成设计与逆合成分析: 介绍了E.J. Corey提出的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思想,包括官能团等价物、合成子(Synthon)的概念。通过大量的实例,指导学生如何从目标分子出发,系统性地设计出合理的合成路线,并评估不同路线的效率与可行性。 第四部分:有机功能基团的深入探究 本部分针对特定重要官能团进行专项讨论,突出其在复杂分子构建中的独特作用。 含氧杂环与环氧化物: 深入研究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包括酸催化和碱催化下的区域选择性。讨论了环氧丙烷、四氢呋喃等重要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含氮化合物的调控: 胺类化合物是生命体系的核心。详细讨论了胺的官能团保护与脱保护策略,胺类衍生物(如酰胺、磺酰胺)的合成,以及重要的胺基官能团转化(如Curtius重排、Hofmann降解)。 硫、磷有机化学概述: 对有机硫化合物(如硫醚、砜)和有机磷化合物(如Wittig试剂、磷酸酯)的结构特点和合成应用进行了简要而有针对性的介绍,为学生未来接触生物磷脂或农药化学打下基础。 本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每章末均附有大量深入的思考题和实验拓展建议,旨在培养读者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结构洞察力以及解决复杂合成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特别是那些能够解释物质世界运作机制的学科,怀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无机化学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而《简明无机化学》这个书名,给我一种踏实而又充满希望的感觉——它暗示着内容的精炼与高度概括,不会让我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从最根本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比如,我对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详实的解答。同时,我也期待它能触及到一些更前沿的领域,比如在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等方面的无机化学应用,这样我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感受到科学的进步和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刻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包装精美,设计简洁大气,书脊上的“简明无机化学”几个字清晰有力,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学术读物。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手感也相当不错,那种略带韧性的触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分量。我一直对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奥秘充满好奇,化学这门学科,总觉得它像是一门打开物质世界大门的钥匙,而无机化学更是其中的基础。虽然我并非专业出身,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比如水垢的形成、金属的锈蚀、甚至是我们呼吸的空气,都与无机化学息息相关。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带我走进这个奇妙的领域。我设想着,它或许会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无机物的性质、反应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许,它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化学史故事,让学习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如果它能解答我关于“为什么盐是白色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会灭火”这类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道理的问题,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知识,更能激发我探索科学的热情,让我看到无机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贡献。

评分

作为一名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充满探究精神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构成我们世界的基石——那些在元素周期表中闪耀的元素——感到着迷。这本书的书名《简明无机化学》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清晰、直接的信号,它承诺的是一种直击本质、不冗余的学习体验。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复杂的化学概念,抵达清晰的认知彼岸。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阐述诸如化学键的形成原理,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原子会以如此多样的方式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质。同时,我也渴望了解各种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比如酸、碱、盐以及氧化还原反应,这些概念在许多科学领域都扮演着核心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这些看似抽象的化学原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从地壳的构成到大气层的成分,再到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化学过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描绘出无机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开发新资源方面的潜力,那将极大地满足我的求知欲。

评分

最近对化学领域产生了一些新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基础性的学科,因为我觉得理解了最根本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更复杂的事物。看到《简明无机化学》这本书,感觉它的定位非常准确,就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性地介绍无机化学的核心概念,从原子、分子到更复杂的配合物,希望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我尤其关心它对于化学反应机理的阐述,例如,是否能用直观的方式解释催化剂的作用,或者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无机材料,如陶瓷、玻璃、金属合金等的制备原理和性能特点,如果能有所涉及,那将是锦上添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扎实的无机化学知识体系,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我期待能够收获到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并能够将书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哪怕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化学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 STEM 领域的初学者,一直以来对无机化学这个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础的学科之一。这本书《简明无机化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它内容的高度概括性和简洁性,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全面地阐述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周期性律以及各种无机物的分类和性质。我特别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种重要的无机反应,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等,并且最好能给出一些经典的实验例子来说明这些反应的发生机制和条件。此外,如果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无机化学在现代工业、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那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清晰的无机化学知识框架,为我将来更深入地学习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