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野生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開發動物資源,首先必須認識動物,給每種動物以正確的名稱,通過詳細錶述並記錄動物種類、自然地理分布、生物學習性、經濟價值與利用等信息,規範各類動物物種的種名和學名,對特有種、珍稀種、經濟種等重大物種的保護管理、研究利用等事件做客觀記載,為後人進一步認識動物提供翔實的依據。
本捲經野外標本采集,鑒定浙江天目山半翅目一同翅亞目共計29科230屬336種,包含瓢蠟蟬科2屬3種;扁蠟蟬科1屬1種;粒脈蠟蟬科2屬2種;飛虱科26屬32種;蟬科17屬21種;角蟬科6屬7種;葉蟬科82屬126種;粉虱科6屬13種;癭綿蚜科4屬4種;扁蚜科1屬1種;群蚜科1屬3種;毛管蚜科4屬5種;大蚜科4屬4種;斑蚜科7屬8種;毛蚜科2屬3種;蚜科27屬47種;斑木虱科1屬1種,同木虱科1屬1種,扁木虱科2屬1種,木虱科3屬8種,個木虱科4屬6種;旌蚧科1屬1種,綿蚧科2屬2種,粉蚧科10屬14種,氈蚧科2屬4種,蚧科3屬3種,鏈蚧科1屬1種,壺鏈蚧科1屬1種,盾蚧科7屬12種。同時,作者對實際研究過的種類做瞭比較詳細的形態描述,每個種均列有生物學、有關文獻和地理分布等,並編有分種檢索錶。
本動物誌不僅有助於人們全麵瞭解天目山豐富的動物資源,而且可供農、林、牧、畜、漁、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者參考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蠟蟬總科Fulgoroidea
一、瓢蠟蟬科Issidae
濛瓢蠟蟬屬Mongoliana Distant,1909
1.1 濛瓢蠟蟬Mongoliana chilochorides(Walker,1851)
1.2 矛尖濛瓢蠟蟬Mongoliana lanceolata Che,Wang et Chou,2003
福瓢蠟蟬屬Fortunia Distant,1909
1.3 中華福瓢蠟蟬Fortunia sinensis(Ouchi,1940)
二、扁蠟蟬科Tropiduchidae
條扁蠟蟬屬Catullia Still,1870
1.4 條扁蠟蟬Catullia vittata Matsumura,1914
三、粒脈蠟蟬科Meenoplidae
花虱屬Nisia Melichar,1903
1.5 粉白花虱Nisia atrovenosa(Lethierry,1888)
蘇瓦花虱屬Suva Kirkaldy,1906
1.6 長翅蘇瓦花虱Nisia longipenna Yang et Hu,1985
四、飛虱科Delphacidae
1.7 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Still,1854)
1.8 擬褐飛虱Nilaparvata bakeri(Muir,1917)
1.9 僞褐飛虱Nilaparvata muiri China,1925
1.10 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fith,1899)
1.11 煙翅白背飛虱Sogatella kolophon(Kirkaldy,1907)
1.12 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6n,1826)
1.13 黑邊梅塔飛虱Metadelphax propinqua(Fieber,1866)
1.14 白條飛虱Terthron albovittatum(Matsumura,1900)
1.15 白脊飛虱Unkanodes sapporona(Matsumura,1935)
1.16 黑額長唇基飛虱Sogata nigrifrons(Muir,1917)
1.17 白脊長跗飛虱Kakuna kuwayamai Matsumura,1935
1.18 琴鐮飛虱Falcotoya lyraeformis(Matsumura,1900)
1.19 白帶奇洛飛虱Chilodelphax albifascia(Matsumura,1900)
1.20 鈎突淡脊飛虱Neuterthron hamuliferum Ding,2006
1.21 綠長角飛虱Toyoides albipennis Matsumura,1935
1.22 東洋飛虱Orientoya orientalis Chen et Ding,2001
1.23 黑斑紋翅飛虱Cemus nigropunctatus(Matsumura,1940)
1.24 三刺刺突飛虱Spinaprofessis triacanthus Ding,2006
1.25 叉飛虱Garaga nagaragawana(Matsumura,1900)
1.26 鞭突叉飛虱Oaraga flagelliforrnis Ding,2006
1.27 東眼山新叉飛虱Neodicranotro pis tungyaanenisis Yang,1989
1.28 白胸世紀飛虱Shijidelphax albithoracalis Ding,2006
1.29 額斑匙頂飛虱Tropidocephala festiva(Distant,1906)
1.30 二刺匙頂飛虱Tropidocephala brunnipennis Signoret,1860
1.31 黑匙頂飛虱Tropidocephala nigra(Matsumura,1900)
1.32 白帶奇節飛虱Mirocauda albilineana Chen,2003
1.33 短頭飛虱Epeurysa nawaii Matsumura,1900
1.34 帶紋竹飛虱Bambusiphaga fascia Huang et Tian,1980
1.35 乳黃竹飛虱Bambusiphaga lacticolorata Huang et Ding,1979
1.36 長綠飛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Matsumura,1910)
1.37 扭麯大叉飛虱Ecdelphax tortilis(Kuoh,1982)
1.38 漢陰偏角飛虱Neobelocera hanyinensis Qin et Yuan,1998
第二章 蟬總科Cicadoidea
一、螽蟬科Tettigarctidae
二、蟬科Cicadidae
(一)姬蟬亞科Cicadettinae
暗翅蟬屬Scieroptera Still,1866
2.1 颱灣暗翅蟬Scieroptera formosana Schmidt,1918
紅蟬屬Huechys Amyot et Serville,1843
2.2 紅蟬Huechys sanguinea(De Geer,1773)
碧蟬屬Hea Distant,1906
2.3 碧蟬Hea fasciata Distant,1906
加藤蟬屬Katoa Ouchi,1938
2.4 加藤蟬Katoa tenmokuensis Ouchi,1938
萊古蟬屬Lycurgus China,1925
2.5 中華萊古蟬Lycurgus sinensis Jacobi,1944
(二)蟬亞科Cicadinae
草蟬屬Mogannia Amyot et Serville,1843
2.6 蘭草蟬Mogannia cyanea Walker,1858
2.7 綠草蟬Mogannia hebes(Walker,1858)
2.8 大鼻草蟬Mogannia nasalis(White,1844)
蟪蛄屬Platypleura Amyot et Serville,1843
……
第三章 角蟬總科
第四章 粉虱總科
第五章 蚜蟲總科
第六章 木虱總科
第七章 蚧總科
參考文獻
中文名索引
拉丁文名索引
前言/序言
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西北部,在臨安市境內,主峰海拔1506m,是浙江西北部主要高峰之一。有東西兩峰遙相對峙,兩峰之巔各天成一池,形如天眼,故而得名。天目山屬南嶺山係,中亞熱帶北緣,“江南古陸”的一部分,是我國著名山脈之一。氣候具有中亞熱帶嚮北亞熱帶過渡的特徵,並受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較深,形成季風強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適宜、復雜多變的森林生態氣候類型。
天目山峰巒疊翠,古木蔥蘢,素有“天目韆重秀,靈山十裏深”之說。天目山物種繁多,珍稀物種薈萃,以“大樹華蓋”和“物種基因寶庫”享譽天下。天然植被麵積大,而且保存完整,森林覆蓋率高,擁有區係成分非常復雜、種群十分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獨特的環境資源,構成瞭以地理景觀和森林植被為主體的穩定的自然生態係統。保護區現麵積為4284hm2,區內有高等植物249科1044屬2347種。銀杏、金錢鬆、天目鐵木、獨花蘭等40種列為國傢重點保護植物,浙江省珍稀瀕危植物38種,野生銀杏為世界唯一幸存的中生代孑遺植物;天目山有脊椎動物包括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等近400種;其中屬國傢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雲豹、金錢豹、梅花鹿、黑麂、白頸長尾雉和中華虎鳳蝶等40餘種。由於其生物豐富多樣,因此在1996年加入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為世界級保護區;在1999年被中宣部和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天目山動物考察活動已有100多年曆史。外國人的采集活動主要集中於20世紀40年代之前,采集標本數量大,影響深遠。我國早期動物學傢留學迴國後,也紛紛到天目山考察,並發錶瞭一係列論文。所有這些,為天目山聞名世界奠定瞭基礎。50年代之後,天目山更成為浙、滬、蘇、皖等地多所高校的理想教學實習場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復旦大學、西北農學院(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杭州植物園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等省、市的自然博物館的許多專傢曾到天目山采集動物標本,增加不少新種和新記錄。當時浙江的各高校,如原浙江農業大學(現為浙江大學)、原浙江林學院(現為浙江農林大學)、原杭州大學(現為浙江大學)、原杭州師範學院(現為杭州師範大學)等學校的師生更是常年在天目山進行教學實習和考察,特彆是2001年《天目山昆蟲》的齣版,都為本次研究奠定瞭堅實基礎。眾多動物學傢來天目山考察,並發錶大量新屬、種,使天目山成為模式標本的重要産地,從而進一步確立天目山動物資源方麵的國際地位。
野生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野生動物資源首先必須認識動物、給每種動物以正確的名稱,通過詳細錶述並記錄動物種類、自然地理分布、生物學習性、經濟價值與利用等信息,規範各類動物物種的種名和學名,對特有種、珍稀種、經濟種等重大物種的保護管理、研究利用等事件做客觀記載,為後人進一步認識動物提供翔實的依據。本誌引證詳盡、描述細緻,既有國傢特色,又有全球影響,既有理論創新,又密切聯係地方生産實際。因此,該地方動物誌是一項浩大的係統工程,是反映地方乃至國傢動物種類傢底、動物資源、永續利用動物多樣性的信息庫和社會的寶貴財富;也是反映一個國傢或地區生物科學基礎水平的標誌之一,是永載史冊並造福於子孫萬代的韆鞦偉業的係統科學工程;還是國際上多學科、多部門一直密切關注的課題之一。
為係統、全麵地瞭解天目山動物種類的組成、發生情況、分布規律,為保護區規劃設計、保護管理和資源閤理利用提供基本資料。分彆在1999年7月和2011年7月,浙江天目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浙江農林大學(原浙江林學院)等單位共同承擔瞭全球環境基金項目“天目山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調查監測和數據庫建設”和國傢林業局“浙江天目山自然保護區昆蟲資源研究”。經過13年的工作,共采集動物標本45萬餘號,計有5000餘種,其中有大量新種和中國新記錄屬種。
《天目山動物誌》的齣版不僅便於大傢參閱,也為讀者更全麵、係統地瞭解天目山動物資源,瞭解這個以“大樹王國”著稱的綠色寶庫,提供瞭豐富的資料和理論研究基礎。同時,本書的齣版還有助於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為自然保護區的規劃設計、管理建設和開發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從而真正發揮齣自然保護區的作用和功能,為構建國傢生態文明,以及綠色浙江、山上浙江、生態浙江和五水共治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於解決人類共同麵臨的水源、人口、糧食、資源、環境和生態安全等全球性的問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
本係列捲得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尹文英院士,河北大學印象初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德牛教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楊潼教授,浙江大學何俊華教授和南京農業大學楊蓮芳教授等國內動物學傢的關懷和指導,得到國傢林業局、浙江省林業廳和浙江農林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和同行的關心和鼓勵,得到浙江天目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廣大乾部職工的大力支持;感謝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康樂院士欣然為本係列捲書作序。在此,謹嚮所有關心、鼓勵、支持和指導、幫助我們完成係列捲編寫的單位和個人錶示熱誠的感謝。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錯誤或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殷切希望對本書提齣批評和建議。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一部名為《天目山動物誌(第四捲)》的圖書的簡介,內容將專注於該書不包含的內容,並盡可能詳盡地描述其所涵蓋的範圍,同時避免提及《天目山動物誌(第四捲)》本身。 --- 《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與保護研究》 書籍概述 本書聚焦於中國西南地區,特彆是雲南、貴州、四川南部等喀斯特地貌區,對該區域內豐富多樣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群落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科學考察、分類整理與生態學研究。該地區以其復雜多變的地質構造、獨特的石灰岩溶蝕景觀和獨特的小氣候條件而聞名,孕育瞭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之一,是許多特有物種的最後避難所。本書旨在全麵梳理該區域的爬行綱和兩棲綱動物的現狀、演化曆史及其麵臨的保護挑戰。 第一部分:西南喀斯特地區的地理與生物地理格局 本部分首先對研究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進行瞭詳盡的描述,包括氣候帶的劃分、海拔梯度、水文特徵以及喀斯特地貌發育的類型(如峰叢、窪地、溶洞係統)。隨後,深入探討瞭生物地理學背景,分析瞭哪些地理屏障(如大型河流、高海拔山脈)和哪些地質事件(如新生代構造抬升)塑造瞭當前的兩棲爬行動物區係組成。內容詳盡描述瞭滇黔滇中高原、雲貴高原北緣等關鍵區域的特有性指數,並繪製瞭不同物種群落的地理分布圖譜。 第二部分:爬行綱動物(Reptilia)的係統分類與生態學研究 本捲對該區域的爬行動物進行瞭詳盡的物種描述,涵蓋瞭龜鱉目、有鱗目(蛇亞目與蜥蜴亞目)的全部已知物種。 重點闡述不包含的內容: 不涉及鳥類學、哺乳動物學或昆蟲學研究。 本書的重點完全集中在冷血變溫動物上,因此不會齣現任何關於天目山地區飛禽走獸或昆蟲生態的記錄、標本描述或行為學觀察。 不關注化石記錄或古爬行動物學。 所有研究均基於現存活體或近期采集的標本。因此,關於該地區史前爬行動物的演化軌跡、更新世或更早地質年代的骨骼遺跡分析,均不在本書的探討範疇之內。 不包含形態學上的極細微差彆對比(如牙齒或鱗片微結構)。 雖然書中包含詳細的形態測量數據,但其主要目的是服務於物種鑒定和係統發育分析,而非專門針對特定物種的微觀形態學分類爭論。例如,對於某一特定蜥蜴屬內種間關於腹鱗數量的差異,本書僅作記錄,而不會深入探討其演化驅動力。 不涉及與熱帶雨林相關的生態係統研究。 盡管西南邊緣地區與熱帶季風林接壤,但本書的地理界限明確劃定在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及周邊過渡帶。因此,關於西雙版納或中越邊境熱帶雨林特有的兩棲爬行動物群落的詳細分析,不作為本書的核心內容。 具體物種群落分析(爬行類): 蛇類: 重點分析瞭蝮蛇科(如竹葉青屬的特有種)、遊蛇科(如一些洞棲或半水生的蛇類)的地理分布格局。詳細記錄瞭它們在不同海拔和生境(如石林、溶洞入口、季節性溪流)中的捕食策略和活動周期。 蜥蜴類: 詳盡描述瞭壁虎科、石龍子科以及特有的飛蜥科物種。研究關注瞭它們如何適應崎嶇的石灰岩基質,包括變色能力、攀爬附著機製的初步觀察。 第三部分:兩棲動物(Amphibia)的係統發育與棲息地特異性研究 本部分集中於對該地區多樣化的蛙類、蟾蜍類以及蠑螈類的研究。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水係統和季節性積水窪地為兩棲動物提供瞭獨特的繁殖環境。 重點闡述不包含的內容: 不包含兩棲動物的病毒學或病理學研究。 雖然書中會提及種群數量的下降,但未涉及蛙壺菌(Chytridiomycosis)等病原體在當地種群中的流行率、傳播機製或分子流行病學分析。 不涉及人工繁育與物種復壯技術。 本書是基礎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所有研究均基於野外記錄與標本分析,未包含任何關於圈養繁殖技術、遺傳管理或野外放歸的實驗數據或指南。 不進行詳細的聲學分析。 針對蛙類的鳴叫,本書僅記錄瞭發現時間、地點及初步的鳴叫形態描述,但未進行高精度的聲譜分析來區分近緣種間的求偶信號差異。 不描述淡水魚類或水生無脊椎動物。 雖然兩棲動物的生存依賴於水體,但本書嚴格限製在脊椎動物的範圍,因此對構成其食物來源或棲息地的水生昆蟲幼體、甲殼類或魚類不進行單獨的分類或生態學描述。 具體物種群落分析(兩棲類): 蛙類與蟾蜍: 關注瞭如姬蛙屬、雨蛙屬等在溶洞或季節性水體中繁殖的物種。分析瞭其繁殖周期的特殊性,以及如何利用地下水係統規避季節性乾旱。 蠑螈類: 記錄瞭分布在溶洞濕潤環境或高山溪流中的蠑螈物種,特彆關注瞭其對水質變化的敏感性。 第四部分:保護生物學與威脅評估 本部分基於前三部分的物種數據,對西南喀斯特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群落的保護現狀進行瞭綜閤評估。分析瞭生境破碎化、農業擴張、非法貿易(特彆是針對部分珍稀龜鱉類)以及氣候變化對這些對環境變化高度敏感的物種的影響。內容側重於基於地理信息係統(GIS)的棲息地適宜性模型構建,以期為劃定保護區域提供科學依據。 總結 本書為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的科學工作者、環境保護機構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瞭一部詳實、嚴謹的區域性參考手冊,其核心價值在於對該地區特定物種群落的野外發現、分類鑒定及初步生態學研究的全麵整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