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窠金文印

融窠金文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海龙 著
图书标签:
  • 金文
  • 印章
  • 篆刻
  • 书法
  • 中国古代艺术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艺术史
  • 青铜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203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669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收录尹海龙金文印作品一百余件。其中有:无色声香味触法、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复归于无物、凤质龙文光华相映、莫使金樽空对月、忽逢幽人如见道心、鱼龙潜跃水成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不知老之将至、能如婴儿乎、晏处超然、群贤毕至、嘉福久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安得食客三千同享彝尊乐万年、千金散尽还复来、克己复礼为仁、温故而知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敏则有功公则说、君子以文会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宽则得众、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寿如金石佳且好兮、人间有味是清欢、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若其天放如是得之、萧散在琴尊、不知老之将至、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共君一醉一陶然、唯有秋风共明月、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谿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炷名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等。

作者简介

尹海龙,1970年生于黑龙江省庆安县。199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1997年毕业分配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创作部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内页插图


《融窠金文印》:穿越千年的印记,静观历史的沉浮 《融窠金文印》并非一本寻常的图录,也不是一篇学术专著。它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一次与古老文字和铸造技艺的对话。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便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门后流淌着的是数千年的时光,回响着的是铸造工匠的汗水与智慧,闪烁着的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璀璨光芒。 一、 熔铸于心的艺术,印证不朽的文明 “金文”,指的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中国早期重要的文字形式之一。它承载着那个时代最原始的记忆,记录着宗法、祭祀、战争、赏赐等重要的历史信息。每一个金文,都仿佛一位沉默的证人,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而“印”,在中国文化中,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信物功能,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权力的标志,一种艺术的载体,更是一种思想的凝聚。 《融窠金文印》正是将这两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拘泥于对单一器物或单一字体的罗列,而是致力于展现金文印章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整体风貌。书中收录的并非市面上常见的金文拓片,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印章实物或高清复原影像。这些印章,或方正庄重,或灵动飘逸,或朴拙遒劲,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先民们对文字的理解与创造。 二、 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古人的匠心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收录的精美金文印章,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工艺。书中并没有生硬地进行考据和论证,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去感受每一件器物背后的故事。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年代,工匠们如何将滚烫的青铜熔液注入精心雕刻的印模之中?那些弯曲、点画、撇捺,是如何在高温与冷却的过程中,凝固成永恒的形态?书中对铸造工艺的描绘,将是充满想象力的。它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凭借对材料的理解、对形制的把握,以及对线条的敏感,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从泥范的雕刻,到金属的冶炼,再到最后的打磨抛光,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 同时,书中的文字会引导我们去解读金文的含义。它会介绍一些常见的金文部首,解释其演变的过程,让我们了解这些古老的文字是如何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通过对印章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窥探古代社会的生活片段,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感受他们对世界、对神灵、对祖先的敬畏之情。 三、 丰富的视觉盛宴,静谧的艺术享受 《融窠金文印》在视觉呈现上,力求达到极致。书中采用高品质的印刷和精美的版式设计,旨在让每一幅金文印章的图像都栩栩如生。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印章表面的锈蚀痕迹,感受金属的质感,甚至能仿佛触摸到那历经沧桑的纹理。 不仅仅是印章的整体形态,本书也会对一些细节进行特写展示。例如,字体的结构、笔画的粗细、转折的力度,甚至是微小的砂眼或铸造瑕疵,都可能成为展现工艺水平和历史印记的独特之处。这些细节的呈现,将让读者对金文印章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信息有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还会通过一些巧妙的图文搭配,来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信息量。例如,可能会配以与印章内容相关的古代场景图,或是对同一字体的不同风格进行对比展示,让读者在视觉的享受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四、 一本值得珍藏的读物,一种跨越时代的体验 《融窠金文印》并非一本速读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它适合那些对中国古代文化、书法艺术、青铜器铸造技艺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对历史充满好奇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收获。 翻阅此书,你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能在一幅幅精美的印章图像和流畅的文字叙述中,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你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悟到艺术的魅力,更会惊叹于中华民族在文明初期的创造力与智慧。 《融窠金文印》是一本能够陪伴你长久的读物,它将是你书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不经意间,带你进入一个更加广阔而深邃的文化世界。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那些愿意倾听它诉说,愿意与它一同沉淀,一同感受历史脉搏的你。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融窠金文印》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细节所打动。比如,作者在分析金文的结构和章法时,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文字演化过程变得形象易懂。又比如,在论述印章的钮制时,会细致地讲解不同钮制的象征意义和使用场合,让我了解到,一枚小小的印章,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敬畏之心,也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学术研究,是可以做到既严谨又富有美感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融窠金文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提到的关于文字的演变、印章的审美,以及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何与我们现代生活产生连接。例如,书中对金文书法艺术性的阐述,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建筑上的纹饰,器皿上的图案,甚至是一些logo的设计,似乎都能看到金文留下的痕迹。而书中对印章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的讨论,也让我对“印”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评分

说实话,最初我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是冲着“金文”来的,但真正让我沉醉的,却是书中关于“印”的那一部分。作者对于古代印章,尤其是金文印章的论述,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印章的材质选择,到刻印技法的演变,再到不同时期印章的形制、钮制,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鞭辟入里。我尤其惊讶于书中关于不同材质印章的特性及其对印文风格的影响的分析,比如玉印的温润、铜印的庄重,甚至是有趣的象牙印的细腻。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将金文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到印章的艺术中,探讨了如何将金文的古朴、雄浑之美,通过刀笔的变化,呈现在一方小小的印面上。这种跨界的融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和审美。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作者在介绍金文和印章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掌故、文人轶事,让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文字和文物,一下子有了温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某个朝代的金文铭文,作者会描述当时某个重要人物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场景,或者这些铭文是在什么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被镌刻的。这种叙述方式,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仿佛在阅读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它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些古老的印记,与我们息息相关。

评分

《融窠金文印》在排版和插图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对于一本涉及古文字和印章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大量的金文拓片、印章照片,以及不同时期印章的线图,都清晰地呈现了文字和印章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珍贵文物的特写镜头,那些精美的纹饰、细致的雕刻,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人叹为观止。而且,图文并茂的设计,让我在阅读文字描述时,能够直观地看到实物,加深了理解,也避免了枯燥的阅读体验。即使是对古文字和印章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片,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

阅读《融窠金文印》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金文演变过程的细致梳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文字的形态,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金文的地域性、风格化差异,甚至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演变。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金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零散的字形,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一些著名金文铭文的解读,不仅仅是释义,更包含了对铭文背后故事的挖掘,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重要的事件,通过这些古老的文字,重新在我眼前展开。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金文符号,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记忆。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融窠金文印》无疑是一本“宝藏”级别的书籍。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金文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征,更深入地挖掘了金文与古代印章艺术之间的深层联系,这种“融”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我看到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辉映的奇妙之处。书中对“融窠”这个概念的阐释,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文字和印章的简单集合,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升华。

评分

读《融窠金文印》,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博学和严谨。书中引用的文献、考证的史料,都显得非常扎实,既有大家风范,又不失趣味性。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出土文物、文献记载,并且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很少有那种“一家之言”的论调。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可信度非常高,读起来也更加安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分析,这让我觉得非常受益。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深沉的底色上,烫金的“融窠金文印”几个字,古朴而又充满力量,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名字里带着“金文”和“印”这样的字眼,立刻勾起了我对古代文字和印章艺术的好奇心。拿到手后,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让人心生欢喜。我一直觉得,一本书的呈现方式,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蕴含着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的态度。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珍视和致敬。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融窠”到底是指什么,又和金文、印章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未知的探索感,让我对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仿佛即将踏上一段寻古探幽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审美的提升。通过《融窠金文印》,我开始更加关注文字本身的美感,以及印章艺术所蕴含的独特韵味。那些古朴的字形,遒劲的线条,以及印章的布局和章法,都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我甚至开始尝试临摹一些金文,虽然进展缓慢,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与古人进行着一场心灵的交流。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璀璨夺目的瑰宝,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探索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