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3組養老故事,40年前行軌跡,80個實踐樣本,勾勒上海養老全景,破解大城養老睏局。
內容簡介
本書捨棄瞭自上而下的大視角迴首曆史,而是聚焦基層,特彆是街鎮社區和實務機構,觀察和梳理三十多年上海養老改革發展的實踐。全書十三章以及遴選的80個實踐樣本,從不同角度為讀者講述養老發展的故事,從微觀層麵探求大城養老的發展路徑、應對方法和工作成效,自下而上地勾勒上海養老服務的全景。同時,延伸閱讀中整理瞭大量的資料匯編和案例介紹,希望能增強內容的可讀性、事件的真實性以及工作的操作性,供廣大讀者瞭解上海養老,供行業實務人士藉鑒,也供專傢學者研究參考。
作者簡介
《大城養老》編委會,由上海市民政局組織相關專傢、養老一綫的資深記者、從事老齡工作一綫工作多年的工作者組成。上海市民政局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組成部門,工作內容涉及到救助、慈善、社會事務、婚姻登記、區劃、優撫、老齡、殯葬、救濟、地名、社會福利等多類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精彩書評
首部全麵反映上海養老服務發展曆程和實踐探索的書。
—— 央廣網
目錄
從“樓上”到“樓下”
——適老環境改造的本土化探索>85
一個人“住”,一群人“助”
——社區非正式照料體係的構建>101
傢門口的記憶“守護神”
——失智癥傢庭的社會支持>123
有所醫、有所養,晚年與健康相伴
——醫養結閤的深度變革>141
直麵“用工荒”:你從哪裏來?
——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的突圍>159
養老公共服務“守門人”
——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製度的誕生 >175
科技,讓養老服務“從心所欲”
——智慧養老的普及>189
“養老住區”的熱發展與冷思考
—— 一道尚未破解的課題>205
附錄>217
附錄1 上海實踐樣本清單(本書)>217
附錄2 上海養老服務發展大事記(1979—2017年)>222
附錄3 上海養老服務主要文件清單(2013—2017年)>232
後記 >239
精彩書摘
大上海的“一張床”
——養老機構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行政推動
連續20年將床位建設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逐步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補與懲雙重導嚮,“挖”與“增”相互結閤,確保目標和指標落地。
政策支持
從條綫製定措施到市政府齣颱文件,優惠扶持辦法從“16條”到“30條”,再到構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撐體係,不斷加強政策保障力度。
規劃引導
市、區兩級編製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確定床位規模總量,明確空間導引、配置標準、選址要求、用地兼容及存量提升改造方麵的具體要求。
行業監管
在全國率先齣颱《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將養老機構服務納入法製軌道,推進機構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開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監督行動。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新增養老床位的邊際成本水漲船高,但上海建設養老床位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歇。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市養老機構床位數要達到16萬張左右。
快速老齡化讓上海不敢懈怠,政府齣颱瞭養老床位建設的剛性指標,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床位建設。短短幾年間滬上養老機構數量快速增長,建設方式、運營模式、服務類彆日漸多元化。
社會養老理念一天天轉變,養老院早已不再隻是老年人“瞭此餘生”的去處,養老床位不再是單純的一張床,附著其上的需求越發多元。老年人希望從養老機構獲得一種生活、一種預期;政府考慮的不僅僅是供需平衡,還有養老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於是養老床位的結構調整和功能提升問題也被提上議程,比如過去不被重視的失能失智人群現在成瞭最優先的公共服務對象。
假如一個人在上海老去,隻要他有需要,就該擁有一張養老床位。大傢理所當然都這麼認為,直到有一天人們發現上海的養老床位不夠用瞭。過完21世紀頭一個十年,這種感覺開始變得強烈,上海“一床難求”的說法似乎成瞭一種社會焦慮。
如果隻看數據,上海的養老床位不僅逐年增加,而且增幅不小。官方統計顯示,到“十五”末期也就是2005年底,上海一共有5萬張養老床位。到“十一五”末期也就是2010年底,這個數字翻瞭一番,增加到10萬張。這意味著從2006年到2010年五年間上海新增的養老床位數量等於此前幾十年存量床位數的總和。
“10萬+”年份像個分水嶺,在那之前,不太有人擔心養老問題;在那以後,關注養老資源供給的目光日漸焦灼。大上海寸土寸金,新建養老床位的邊際成本逐漸遞增,各方一度充滿壓力。但在隨後五年,上海還是建成瞭2.6萬張床位,到2015年底,全市養老床位總數達到瞭12.6萬張。勉力完成“十二五”指標以後,“十三五”規劃又提齣到2020年全市養老機構床位數要達到16萬張左右。上海城市“老”得太快,公共服務供給拼命追趕社會需求。
2000年,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上海戶籍人口的18.3%。十年後,老年人口比例變為23.4%,增長瞭5.1個百分點。隨後五年,23.4%又膨脹成30.2%,增長瞭6.8個百分點——仍然是以2010年為分水嶺,後麵五年的增量超過瞭前麵十年的總和。
老齡化的列車加速瞭,曆史上我們從未遇見過老年人群占比如此之大的人口結構。養老機構床位數是養老公共服務的顯在指標,也是牽引人們認識老齡社會和老齡服務的重要路標。長達十多年的床位追逐戰,是上海城市應對老齡社會的一種寫照。等一張床,30年?
閔行區社會福利院有600張床位,平均每年離開的老年人大約有五六十人,空齣的床位可以接收新來的老年人。
2014年6月,等待入住福利院的老年人有1400多名。不顧情境純粹做道算術題,排隊排到瞭將近30年之後。
上海中心城區條件稍好一點的公立養老機構,皆是這樣門庭若市。
時間倒退一些年,養老院裏完全是另一種畫麵。很多床位無人問津,社會輿論習慣性地把父母入住養老院視作“子女不孝”。如今社會對養老機構的接受度高瞭,但床位卻捉襟見肘。養老床位建設連續多年進入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清單。
床位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成本。地價、物價和人工成本一路飆高,同樣是造一所養老機構,十年前的投入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徐匯區一位民營養老院院長2008年投資瞭一傢擁有66個床位的養老院,房屋年租金18萬元,租約簽瞭8年。等到2016年續租時,房東要價每年180萬元。
另一方麵,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支付意願和支付水平卻沒有太大變化。
2017年發布的“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上海地區)”報告顯示,當被問及願意以每月多少費用入住養老機構時,77.7%的老年人希望低於3000元,隻有2.7%的老人願意支付每月5000元及以上的費用。
新增床位沒有迴鏇餘地
上海尤其是中心城區新建養老機構有種種難處,但在負有民生“托底”責任的政府看來,確保養老床位增速與老年人口增速的匹配,是沒有迴鏇餘地的事。
所謂“匹配”,最重要的依據是上海在“十一五”期間提齣的“9073”養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傢庭自我照顧,7%的老年人社區居傢養老服務、3%的老年人機構養老服務。這是上海依據國際經驗和本土調研確立的數據,它定下瞭養老公共服務投放的路徑和養老公共資源配置的比重。養老床位建設指標正是依據3%機構養老需求推算而來。
2014年,上海市發布瞭一份有關養老設施布局的專項規劃,以2020年為期,對養老設施建設提齣剛性要求。規劃以2020年戶籍老年人口數作為基數,增加10%的預留空間,按照17.8萬張床位進行用地底綫管控。中心城區和郊區分彆按照區域老年人口的2.5%和3%建設養老床位,預留空間則是為瞭兼顧2020年以後年戶籍老年人的增長,同時考慮外來常住人口的養老需求。
建設指標分到各個區縣,引齣一輪“床位挖潛”行動。各區縣製定瞭自己的專項規劃。地處市中心的老靜安區麵積最小、空間最少,相關部門測算該區每個床位的建設成本有28萬元,甚至達到80萬元。老靜安區提齣打破街道的行政邊界,讓養老機構“跨街道”資源共享,如此,新增養老設施就可嚮需求集中的區域配置。老靜安區還在存量空間上動腦筋,把餘姚路上一幢八層小樓改造成配有292張床位的養老院,把武定路上一傢快捷酒店改造成配有167張床位的樂寜老年福利院。
承擔不少大型居住區建設任務的浦東新區,把養老設施建設嵌入到每個“大居”的規劃中;多個區縣嘗試政府資源轉型利用,長寜區把虹橋路上一個股權結構復雜的商務辦公用地、清池路上一處屬於政法係統的用房改為養老機構用地,虹口區把區綠化市容局下屬的房産資源劃撥給區民政局,改建為虹口區第三福利院。公共財政無力包辦海量的床位需求,社會力量逐步參與提供養老服務,短短數年間,上海養老機構的建設方式、運營模式、服務類彆迅速多元化,養老機構有公辦的、民辦的,也有公建民營的;有床位上韆的大型機構、床位50張以上的標準機構,也有床位不足50張的“小微機構”;有固守本土經驗的,也有引入日本式、美國式、丹麥式服務的,不一而足。
一張床的公平性問題
癱瘓在床的60歲老年人和身體硬朗的80歲老年人,應該讓誰進養老院?如果前者傢境富裕,後者是獨居孤老,又該讓誰優先?每個機構管理者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公辦機構的床位分配事關公平。上海拎齣瞭一根盤梳養老資源的基綫——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把養老床位、居傢養老服務、老年護理床位等涉老公共資源放到一個盤子裏,對所有需要服務的老年人,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評估,綜閤考量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得齣評估結果,隨後按一到六級匹配養老服務。公辦養老床位納入統一需求評估體係,機構收住老年人有瞭颱麵上的標準,養老資源逐步嚮需求更迫切的群體傾斜。公辦養老機構收住老年人的平均年齡普遍上升,比如政府部門和社會資本閤作創辦的頤和苑,護理區域老年人的平均年齡都在80歲以上;2014年開業的徐匯區第三老年福利院,老年人平均年齡高達84.1歲。
公辦養老機構越來越關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年人。過去,失能失智老年人普遍不受歡迎,照料他們難度太大、成本太高。但現在,已有部分機構以失智老年人照料作為服務特色,比如公辦的上海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公辦民營的樂緣養老院等。老年生活的“一畝田”養老院一度隻是老年人“瞭此餘生”的去處,好像人在養老院除瞭吃飽穿暖彆無他求。老年人從躺倒到離世,在美歐平均約3年,在中國平均約10年,中國老年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太短。但是社會健康理念在變,大傢學會瞭追求“健康的長壽”。這樣一來,養老床位就不再隻是一張床,而是一套服務、一種生活、一份預期。2015年,滬上首傢由PPP模式建設的養老機構頤和苑在金山區成立。頤和苑有田園、果園各150畝,每位入住老年人可以分得一小塊“自留地”。頤和園負責人覺得,一個還在享受生命而不隻求“活著”的人,腳下和心裏都該擁有“一畝田”。
PPP是指“社會資本與政府閤作模式”,作為“十二五”時期唯一被納入PPP試點的養老機構項目,頤和苑獲得瞭上海市級建設財力補貼。頤和苑是民辦非企業,帶有公益性質,投資者不能以此謀取個人利益。上海市發改委要求隻有“土地性質鎖定、機構性質鎖定”的養老機構可以申報PPP試點項目,頤和苑符閤的民非身份滿足瞭“非營利”門檻。申報試點成功後,頤和苑獲得瞭市級財力3000多萬元建設補貼,這和一般的財政補貼不同,等於政府占股,政府往頤和苑的理事會派齣一名理事,監管日常運營。
頤和苑一期建瞭10棟樓共858張床位,6棟用作養老院,供生活自理型老年人入住,4棟是養護院,接受需要護理的老年人。入住養老院需要8萬元床位保證金,再每月支付人均5000元左右的床位費和管理費。這個標準高於一般公辦養老機構,低於商業性養老公寓。民政部門聯閤物價部門,請第三方對頤和苑進行瞭成本會計核算,再按照物價部門給齣的成本核算錶,製定養護區和護理院的費用標準,護理費用分成一到六級,“隻能低不能高”。養護院屬於護理區域,收費標準由政府定。養老院配套的護理院90張床位納入醫保,同樣按政府指導價收費。也就是說,投資者隻決定占總床位半數左右的養老床位的費用。PPP概念在國內的興起始於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全會提齣“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鼓勵非公有製企業進入公共服務等特許經營領域,打開瞭社會資本參與提供公共服務的大門。適逢中國人口結構迅速老化,養老服務供需嚴重失衡,以PPP方式提供養老服務,被視作推動養老服務和養老産業發展的途徑之一。而上海,早早給齣瞭一份試水報告。
延伸閱讀》》
上海養老床位的飛速增長,緩解瞭“一床難求”的矛盾,這得益於市、區兩級政府高度的思想統一、密集的政策支持。編製“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又進一步引領並確保瞭床位的落地。在養老機構大發展的同時,注重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探索人性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發展之路。
1.1上海養老機構發展概覽
1979年,上海由政府舉辦的養老機構包括4傢市級福利院、4傢區屬社會福利院以及42傢農村敬老院,主要滿足城市“三無老人”與農村“五保老人”的基本供養問題。
20世紀80年代起,上海開始探索有傢老人寄養,開始接納有傢庭的社會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養老機構由救助型嚮福利型轉變,由供養型嚮康復型轉變,由封閉型嚮開放型轉變。
1998年,上海在全國率先齣颱《上海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此後的每年,上海市政府都把新增養老床位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確保建設任務落實。
2014年,上海在全國率先頒布《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進一步強化瞭各級人民政府履行養老機構的規劃、建設、指導、監管等方麵的職能;強調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明確通過補助投資、購買服務、完善投融資政策等方式,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運營養老機構;強調促進發展與規範管理並重。
……
前言/序言
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中國麵對的現實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一項長期的發展戰略。
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多次對加強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業發展作齣重要指示和係列講話,全麵係統地闡述瞭新形勢下老齡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要求做到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閤應對,成為做好新時期老齡工作的總綱領、總遵循、總指導。
上海於197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早於全國21年。2000年,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20%,進入深度老齡階段;2015年,首次突破30%;截至2016年底,上海戶籍老年人口總數已達457.79萬,占比31.6%。根據預測,到2018年底,戶籍老年人口將突破500萬,2020年將到540萬,2045年至2050年將達到峰值。上海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高齡化進程,與快速的城市化發展以及經濟轉型升級、社會結構調整交織在一起,決定瞭這座特大型城市無論在過去還是未來,都必須直麵挑戰,積極迴應問題,努力創新實踐。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建設,始終把養老工作作為構建老齡工作大格局的重中之重,全力推進;始終把養老服務需求作為數百萬老年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始終把服務夕陽人群的朝陽産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麵,大力培育。麵對在全國最早齣現的一係列難題,上海養老事業在探索中起步,在起步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早在20世紀80年代起,就全麵啓動瞭公辦養老機構建設;1992年,市政府實事項目首次將送餐、定期送醫上門等為老服務項目列入其中,之後新增養老床位連續20年列入市政府實事;1998年在全國率先齣颱《上海養老機構管理辦法》,並形成瞭一係列養老地方性標準和規範;2001年,在全國最早齣現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2004年開始,又在全國率先實施社區居傢養老服務,並逐步形成“六助”項目,大規模開展上門服務,成批量建設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助餐點等設施。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上海提齣瞭構建“9073”養老服務格局的發展目標。短短五年時間,養老床位數量從5萬躍升到10萬,相當於前50年建設總量;十多年時間,社區居傢養老服務覆蓋人數從300人直綫上升到30萬人,增長1000倍;同時,“老夥伴計劃”、“適老性改造”、“喘息服務”、“護老者培訓”等多個項目,著力提升傢庭自主照料能力。到“十二五”末,上海基本形成瞭以居傢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結閤為輔助的社會養老服務格局。
2013年,國務院齣颱瞭《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乾意見》。上海以此為契機,積極貫徹國傢要求,全麵加強頂層設計,2014年齣颱《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建設的實施意見》,提齣構建“五位一體”的社會養老服務體係。以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為引領,擴大養老床位、社區居傢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符閤特大型城市特點的嵌入式養老服務等新型供給模式,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供給體係;聚焦支付保障、醫養結閤、護理隊伍建設、信息化支撐等四個短闆突破,全麵健全養老服務保障體係;明晰政府與市場在養老服務領域的邊界,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積極性,發揮各類主體的作用,緻力於形成完善的養老服務政策支撐體係;促進基本養老公共服務與養老服務需求有效對接、公平匹配,建立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體係;通過加強準入監管、日常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打造科學有效的養老服務行業監管體係。“五大體係”建設的實踐創新,標誌著上海養老服務業進入瞭全麵深化、深度改革、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迴顧上海養老服務發展之路,有徘徊、有艱辛,有創新、有突破。起步時篳路藍縷,過程中不曾懈怠,未來更是充滿挑戰也充滿可能。本書捨棄瞭自上而下的大視角迴首曆史,而是聚焦基層,特彆是街鎮社區和實務機構,觀察和梳理三十多年上海養老改革發展的實踐。全書十三章以及遴選的80個實踐樣本,從不同角度為讀者講述養老發展的故事,從微觀層麵探求大城養老的發展路徑、應對方法和工作成效,自下而上地勾勒上海養老服務的全景。同時,延伸閱讀中整理瞭大量的資料匯編和案例介紹,希望能增強內容的可讀性、事件的真實性以及工作的操作性,供廣大讀者瞭解上海養老,供行業實務人士藉鑒,也供專傢學者研究參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代又一代的實踐者砥礪奮進,一步又一步的足跡嚮前延伸,養老服務永遠在路上。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上海正在全麵建設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在新的階段和新的起點上推動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讓生活在上海的老年人健康地長壽、快樂地生活,幸福地安度晚年。
大城養老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大城養老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