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力量--透过黑猩猩看人类

想象的力量--透过黑猩猩看人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松泽哲郎 著,韩宁,张鹏 译
图书标签:
  • 动物行为学
  • 灵长类动物
  • 黑猩猩
  • 认知科学
  • 人类学
  • 进化心理学
  • 想象力
  • 意识
  • 科学普及
  • 行为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5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7635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想象的力量》这本书有几大看点。一是作者松泽哲郎为灵长类研究领域有独特贡献的学者,尤其他对黑猩猩使用石器以及黑猩猩认知文字符号的系统研究,代表了灵长类学研究的一个新水平。二是通过考察黑猩猩的认知和行为,深刻揭示了人类心智和行为的一系列特点,例如在亲子互动、后代教养以及想象和预见上,黑猩猩已有复杂的群体适应,并显示了一定程度的操作水平,而人类在此基础上又有质的提高。三是从人类与黑猩猩的比较中提出,发达的想象力是人真正异于黑猩猩的重要特点,从而肯定了理想对人生之重要意义。四是作者毫无保留地披述自己投身黑猩猩研究的心路历程,尤其年轻的读者可以从中感悟:科学家其实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有一种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加上契而不舍的浓厚兴趣,才成就了他们干出一番事业。这本书是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应当尤其被年轻的科学爱好者所喜爱。

内容简介

  人类究竟是什么?数十年来,作者松泽哲郎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始终贴近黑猩猩从事研究。黑猩猩与人类在进化上较接近,作者通过深入了解黑猩猩,为读者认识人类心灵的独特之处,认识亲子关系、教育、社会等的起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视角。本书不仅揭示黑猩猩的社会性互动和四肢协调特点,对“直立行走造就人类”的看法提出质疑,而且推出新假设,进一步完善“人何以为人”的理论,更以观察和实验的成果为依据,细致评述黑猩猩对工具使用的学习以及对数字和颜色的认知与记忆,为灵长类研究作出卓越贡献。作者还为年轻学者指出了很多有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全书充满了对灵长类学科发展及后继人才培养的期待。

作者简介

  作者:松泽哲郎,现任日本京都大学杰出教授,日本猿猴中心理事长,《灵长类》(Primates)学术期刊主编,日本学术学会会员。曾任国际灵长类学会主席,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获得日本紫色缎带勋章等荣誉。自年起致力于了解黑猩猩的心智,年起每年赴非洲进行野生黑猩猩的生态调查,通过黑猩猩研究来探寻人类心智、行为的进化起源。著有《人类的近亲黑猩猩 —小爱和她非洲的伙伴们》《黑猩猩的认知和行为发展》等。

  译者:韩宁,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兼任京都大学灵长类学与野生动物科学研究生项目中国协作员。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年-年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主要译作有《不会吧,淘气鬼》之《幸运魔盒》、《人类的近亲黑猩猩 —小爱和她非洲的伙伴们》等,创作有小说《花之年轮》、《诚まこと》。

  译者:张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导。-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人类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学者。兼任联合国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物种保护委员会委员、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秘书长。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译者前言思考并快乐着的科学家引言心智、语言和情感1

第一章心智的历史学5
心智无法残留在化石里6
不同人种在同一时期生活7
与进化近亲比较,与相似者比较8
黑猩猩是人科物种9
基因组的差别11

第二章生活史: 人类是共同抚育后代的14
野生黑猩猩的栖息地15
黑猩猩的生活21
文化的差异25
社会27
生活史30
祖母或外祖母这个角色33
育儿37
黑猩猩的父亲是“心灵支柱”38
人类: 共同抚育39

第三章亲子关系的发展: 人类靠的是微笑和对视43
亲子关系的进化43
搂着母亲的孩子和抱着孩子的母亲44
相互凝视46
仰面朝上躺着,伸手伸脚的黑猩猩宝宝46
人类的婴儿为何胖嘟嘟50
仰面朝上的姿势促使人类进化51

第四章社会性: 人类有分工合作57
对视、新生儿微笑及新生儿模仿57
做同样动作63
模仿和过家家游戏66
会传染的哈欠71
自我认知72
从模仿到理解他者感受73
伸出援助之手76
欺骗79
社会智力发展的四阶段80

第五章工具: 认识的深度83
各种各样的工具84
用野外实验方法研究黑猩猩的工具使用86
利手88
工具使用的发展90
行为语法91
使用工具与使用符号的同形性99
带有递归结构的认知105
理解“他者之心”的“心”106
一例反证式的科学研究108
灵长类考古学109

第六章教育和学习: 人类通过传授和认可116
类人猿的语言习得研究116
以哲学拷问的方法来做科学研究118
老鼠的裂脑研究120
采用研究人类世界同样的方法去研究黑猩猩眼中的世界122
什么是“相同的环境”?124
基于参与式观察的认知发展研究128
生活在灵长类研究所里的黑猩猩131
搭积木的认知发展136
不传授的教育和通过见习的学习139
先传授后认可的教育方式142
黑猩猩与自闭症143
脑的发育145
学习的临界期146
文化传播148

第七章语言与记忆: 权衡理论150
颜色的分类151
颜色的名称习得与类别划分156
基本颜色词158
图形文字系统160
图形文字的构成161
等价性不成立163
以斯特鲁普效应确认等价性167
记忆170
权衡假说175

第八章想象的力量: 我们会陷入绝望,也会心怀希望,因为我们是人类178
黑猩猩的绘画与人类的绘画178
黑猩猩不会绝望181
拓展想象的时空182

尾声与我们的进化近亲相依184
饲养环境下的黑猩猩185
自然栖息地中的野生黑猩猩188
绿色走廊项目189

后记195

参考文献199

精彩书摘

  想到这些,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件事情。
  2006年9月26日,生活在灵长类研究所的雷欧——当时24岁的雄性黑猩猩,突然从颈部以下全身麻痹瘫痪,诊断结果是患了急性脊髓炎。我立刻召集渡边祥平、兼子明久、渡边朗野、宫部贵子、林美里等年轻教员、兽医、饲养员,把他们和研究生们很好地组织起来,为雷欧开展了每天24小时的看护。
  就这样,多亏了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好不容易才把雷欧的命保住。但是,此后雷欧完全动不了,这样一来就得了严重的褥疮,腰和膝盖的皮肤溃烂化脓,褥疮严重到都露出了骨头(图63犪),体重从原来的57公斤锐减到35公斤。看到他瘦弱、罹患褥疮而躺着的样子,我想若是换作我的话,大概会受不了吧。
  我想,并不是我不能忍受肉体上的痛苦,而是会陷入这样的心境:“就这样活着,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从而会对将来不抱希望,唯有倍受绝望感的折磨吧。
  换作是我,会失去生存的希望,而这个黑猩猩在如此的状况之下,却全然没有一点改变,丝毫没有沮丧的样子。他完全像个没心没肺爱捉弄人的小孩,人来的时候,把嘴里含着的水“吡”地喷到人身上,尽做这样的事情。若是被喷的人叫着“哎呀”逃开的话,他就高兴得不得了。
  也许真有神明保佑,雷欧的病体正在渐渐恢复,上肢能够像图63那样吊着东西,从而让身体站起来;脚也会动了,可以像企鹅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这种情况真令人感到欣慰!
  通过雷欧的事例我忽然想明白了。人何以为人?“想象”是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我认为“想象”是人类的特征。
  黑猩猩生活在“现在、此处的世界”,也就是当下的世界里。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拥有卓越的记忆力,能够记住瞬间呈现在眼前的数字。他们绝对不会像人类那样,既思考百年后的未来,又缅怀百年前的过去,还心里牵挂着住在地球另一边的人们。
  以更短的时间和更狭窄的空间范围而论,黑猩猩也具有想象力。黑猩猩会制造工具钓白蚁,会在砸开种子之前把做砧板的石头调平整。在短时间的范围内,黑猩猩当然也能预见未来。但是,他们不能向远方推测未来,不会预见一年后的收成而种田。黑猩猩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广度与人类不同。这暂且作为我目前的结论。
  由于生活在当下的世界里,黑猩猩不会绝望,不会思考:“自己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也许就连明天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去烦神。
  与此相对,人类很容易心生绝望。但是,人类拥有与绝望一样强大的能力,就是想象未来的能力。凭借想象的能力,人类心怀希望。不论境遇如何残酷、暗淡,也抱有希望。
  人类究竟何以为人?答案就在于想象的力量。在想象的力量驱使下,抱有希望。我想这就是人类!

前言/序言

  人类究竟是什么?数十年来,作者松泽哲郎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一直贴近黑猩猩从事研究。黑猩猩与人类在进化上最接近,作者通过深入了解黑猩猩,为读者认识人类心灵的独特之处,以及教育、亲子关系、社会进化等的起源,提供难得与宝贵的视角。本书不仅揭示黑猩猩的社会性互动和四肢协调特点,对“直立行走造就人类”的看法提出质疑,并且提出新假设,进一步完善“人何以为人”的理论,更以观察和实验成果为依据,细致评述黑猩猩的工具使用学习,还有对数字和颜色的认知记忆能力,相关的成果堪称作者在灵长类研究领域里独到而卓越的贡献。书中体现了作者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并以大量珍贵的摄影资料展示黑猩猩行为与认知的证据。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年轻学者指出了很多有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全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灵长类学科发展及后继人才培养之殷切期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即将出版《想象的力量》中文版,这让我十分喜悦。我一直期待着看到这本著作在中国读者中激起水花涟漪。
  本书作者松泽哲郎(Tetsuro Matsuzawa)教授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灵长类学家之一,曾担任国际灵长类学会主席,而我对他的敬重更多是因为他能够四十年如一日专注黑猩猩行为认知科学研究。这种匠人精神是当前中国社会最需要倡导的一种精神!
  人类是世界上唯一会问“我是谁?从哪儿来?上哪儿去?”的生物。松泽哲郎教授认为,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最佳途径之一是深入研究作为人类近亲的灵长类。黑猩猩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与人类最相似的,他们和我们在基因上的差别仅有1��2%不到。松泽哲郎教授强调把黑猩猩作为人类的外群(outgroup),有助于认知人类自身的许多问题。对此,我想用下面的一个比喻来说明: 月球是宇宙间离地球最近的天然星体,我们祖祖辈辈在地球上生活了数百万年,无数智者为此耗尽毕生心力,最终才明白地球是个球体。但其实,要是若干万年以前就有“外星人”用他们的宇宙飞船把当时的智人送上月球,让他们往地球瞟上一眼,这问题也许早就迎刃而解了。
  科学家在工作中最应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发现,填补人类知识的空缺;第二,教育,让科学精神和知识得以传承;第三,传播,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公众可接受的知识体系。松泽哲郎教授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他领导的黑猩猩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堪称人类对自身社会行为起源认识的巅峰,其中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是: 人类的记忆能力远不及黑猩猩,但人类的想象力却是黑猩猩所不具备的。《想象的力量》就是在汇集他们众多科研成果基础上所推出的一本科普大作,对黑猩猩的生活、行为、社会、语言、情感以及心智都给出了科学客观的描述,却又不时展现作者的一些感悟、心得和对黑猩猩、对研究事业的喜爱之情。全书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增长科学知识过程当中处处感受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睿智、热情与爱心。
  龙勇诚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顾问阿拉善SEE西南中心首席科学家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首席顾问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客座教授2017年3月31日
  中国读者朋友,你们好!很荣幸也很高兴,能把我的信息传递给中国的读者们。
  这本书通过黑猩猩研究的视角来探讨人类心智的起源。人类特有的是什么?何为人性?我们从哪里来?这些是我研究的关键问题。人类和黑猩猩在几百万年前有共同祖先,因而了解黑猩猩就是为了解人类。
  我从1977年10月10日开始研究黑猩猩,那一天我邂逅了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一个黑猩猩宝宝。我给这个1岁的雌性黑猩猩取名为小爱,她是我的研究伙伴。这样就开始了研究黑猩猩心智的“小爱项目”。我研究黑猩猩的独特之处是让实验室与野外的研究并重。从1986年开始,我就开始去非洲西部几内亚的博所考察野生黑猩猩。每一年我都会回到非洲,在黑猩猩的自然栖息地了解他/她们真正的丛林生活。把实验室研究与野外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更完整地勾勒出我们进化近邻——黑猩猩的情况。
  本书的日文原版出版于2011年2月,恰逢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太平洋海岸东北地区大地震(日本“3?11”大地震)惨剧的前夕。震级为9级的特大地震之后,接踵而至的是狂澜滚滚的海啸,我们损失惨重: 15894人丧生,2562人至今下落不明。地震和海啸还侵袭了福岛核电站,灾难所造成的核辐射问题至今仍在继续。灾难夺走了生命,破坏了财产,没有什么能够抹去活着的人们的记忆,然而也没有什么能够摧毁人们继续活下去的希望。本书恰巧出版在“3?11大灾难”之前,预示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感谢人类这种独特的能力——想象力,使得我们仍抱有希望,而不论现实的情况是多么糟糕与阴郁。这恰好就是本书首次出版时希望传达给人们的主要信息与初衷。
  我在京都大学当学生的时候就喜欢登山,曾在1973年和1984年两次尝试攀登位于尼泊尔和印度边界的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6米)。接着转向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后又在1989年登顶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木孜塔格峰(6973米),1990年登顶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希夏邦马峰(8027米)。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碰巧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发现了野生黑猩猩的文化多样性,这激发了我去了解人类的文化起源。1994年我第一次去云南,了解中国美丽的自然与文化多样性,那也是我与本书译者之一的韩宁第一次相见的时候。她当时刚刚本科毕业,为我和同事担任英汉、汉英口译。从那以后,她常常来京都大学进一步了解“小爱项目”。她目前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是翻译此书的理想人选,因为她在实地详细了解了我的研究,并做了直接的采访。她还带她的学生黄珊去了日本东北地区的地震和海啸灾区。
  还有很多的中国人做了大量工作,让《想象的力量》这一中译本得以问世。我感谢让本书出版的人们,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我尤其感谢张鹏教授参与翻译,并从灵长类学角度为本书把关,还为本书的中译本提供出版经费。在我担任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期间,张鹏曾在所里攻读博士学位。我还要感谢龙勇诚教授,他是我在云南进行野生金丝猴研究的长期合作伙伴;还要感谢李保国教授,他在我担任国际灵长类学会主席期间(2012—2016年),创立了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并担任理事长,开展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合作。我现在有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研究的高洁和进行野外研究的刘杰。她/他们继续推进比较认知科学,通过比较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心智来了解人类心智的起源。
  我希望此书成为黑猩猩研究和中国读者之间一座小小的桥梁,并特别希望吸引年轻读者。我也想看到本书的影响力能延伸到未来。本书讲述的是塑造人类的想象的力量,基于想象的力量我们能够拥有希望,而希望是通往更好未来的信念——这就是我的中文版《想象的力量》冀望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信息。

  松泽哲郎2017年5月29日
  思考并快乐着的科学家
  我们会陷入绝望,也会心怀希望,因为我们是人类。
  ——松泽哲郎


《想象的涟漪——黑猩猩行为的洞察与人类心智的映照》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最亲近的亲属——黑猩猩的引人入胜的探索,它不仅仅是对这些令人惊叹的灵长类动物的行为进行的细致观察,更是一扇通往理解人类自身心智奥秘的窗户。作者以深厚的生物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学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图景,揭示了黑猩猩身上那些令人惊奇的“人性”特质,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人类思维、情感和社会结构的演化根源。 本书的叙事并非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田野考察故事、详实的实验数据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作者并没有将黑猩猩置于一个与人类割裂的孤立研究对象的位置,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条贯穿两个物种的共同线索,即“想象”——一种在更广阔意义上,指代生物体感知、理解、预测和创造的能力。通过观察黑猩猩如何运用工具、如何进行复杂的社会互动、如何表达情感,乃至如何表现出某种形式的“文化”传承,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我们曾经认为独属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在黑猩猩身上早已孕育萌芽。 黑猩猩的智慧图景:超出预期的认知边界 书中,作者首先着力描绘了黑猩猩令人惊叹的认知能力。我们常常习惯于将黑猩猩视为“初级的”人类,但本书却会颠覆这一刻板印象。通过对黑猩猩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详尽记录,读者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工具使用”的定义。从简单的树枝掏 termite,到利用石头敲碎坚果,黑猩猩的工具使用已经展现出其“设计”和“目的性”的雏形。更令人着迷的是,研究者们观察到,不同黑猩猩群体之间,甚至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会发展出不同的工具使用技巧,这似乎暗示着一种原始的“技术传承”,一种跨代际的知识传递,虽然形式简单,但其意义非凡。 在社会认知方面,黑猩猩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它们具有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个体之间存在着联盟、竞争、合作与背叛。作者通过描绘黑猩猩之间微妙的社交博弈,如“政治策略”的运用,展示了它们对其他个体意图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关系的维护和利用。例如,黑猩猩会观察并预测其他同类的行为,并据此调整自己的策略;它们懂得“送礼”以巩固关系,懂得“讨好”来避免惩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会表现出“同情心”,对受伤或痛苦的同伴进行安抚。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本能反应,而是需要对社会环境进行细致的解读和评估,这无疑是复杂认知能力的体现。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黑猩猩的沟通方式。虽然它们没有人类语言的语法结构,但它们的叫声、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却能传达丰富的信息。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现了黑猩猩如何通过不同的叫声来表达警告、求偶、召唤以及愤怒等情感。更有趣的是,一些研究表明,黑猩猩在学习和模仿人类手语时,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它们并非机械地重复,而是能够将学习到的手语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这不禁让人思考,语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在认知演化中的真正作用。 想象的火花:从猿类到人类的心智跳跃 “想象”作为本书的核心概念,在黑猩猩身上得到了多维度的展现。作者认为,黑猩猩的工具制造和使用,不仅仅是解决眼前问题的本能,更蕴含着一种“预见未来”的早期形态。它们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加工,这本身就包含了对工具完成后的功能的“想象”。例如,当它们需要敲开坚硬的坚果时,它们会寻找一块大小合适、形状适宜的石头,并将其带到坚果旁,这个过程包含了对工具使用结果的预判。 在社会互动中,黑猩猩的“欺骗”和“策略性行为”,同样是“想象”的体现。它们能够模拟他人的心理状态,预测他人可能的反应,并以此来设计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身的目的。例如,一只黑猩猩可能会故意隐藏自己的意图,以便在更有利的时机获得食物;或者,它会利用其他个体的注意力分散,来完成自己的某个行动。这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推测”,是形成更复杂认知和行为的基础。 更深层次的“想象”体现在黑猩猩的“模仿”和“学习”过程中。当它们观察其他黑猩猩成功地使用某种工具或解决某种问题时,它们会尝试模仿。这种模仿并非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理解了行为的“目的”后,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优化。作者认为,这种有意识的模仿和学习,是文化传承的萌芽,是“知识”得以积累和发展的关键。 人类心智的映照:黑猩猩如何揭示我们的根源 本书最令人振奋的部分,在于作者如何将对黑猩猩的观察,巧妙地映射到人类心智的演化上。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高度智慧和复杂社会的物种,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我们与黑猩猩共同的祖先所拥有的认知基础之上。黑猩猩身上展现出的工具使用、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以及学习能力,都可以看作是人类复杂心智的“胚胎”或“前身”。 例如,黑猩猩的工具制造能力,可以看作是人类发展出火、发明车轮、创造语言的最初动力。对环境的改造和对工具的依赖,是人类文明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石。而黑猩猩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互动模式,则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中的联盟、竞争、合作和伦理道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社会关系,或许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在我们的猿类祖先的群体中,以更为原始的形式上演。 书中还探讨了“情感”的共通性。黑猩猩表现出的喜悦、悲伤、愤怒、恐惧,以及它们对家庭成员的依恋和保护,都与人类的情感体验有着深刻的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通性,进一步拉近了我们与黑猩猩的距离,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物学根源紧密相连。 作者也借此引发了对“意识”和“自我”的哲学思考。当看到黑猩猩展现出某种程度的自我意识,例如在镜子中认出自己,或者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意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黑猩猩是否拥有我们所理解的“自我”?这些问题,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却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去探索生命和智慧的本质。 超越物种的界限:尊重与共存的呼唤 《想象的涟漪——黑猩猩行为的洞察与人类心智的映照》并非仅仅是一本科学著作,它更是一部呼唤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著作。通过对黑猩猩的深刻洞察,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并非是独立于自然界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生命形式息息相关。黑猩猩身上的“人性”闪光,不仅让我们对生命的多样性感到惊叹,更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以更尊重、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它们。 本书在语言上力求生动有趣,避免了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黑猩猩的世界,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作者在行文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知的敬畏,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学的严谨性。 总而言之,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旅程,从黑猩猩那令人惊叹的行为模式中,窥见人类心智的深层结构和演化轨迹。它将挑战你固有的认知,拓宽你的思维边界,并最终引导你对“人”的定义进行一次深刻的审视。通过黑猩猩这面镜子,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看见我们与这个星球上其他生命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大胆而又和谐,黑猩猩的眼神里仿佛藏着千言万语,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当时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它的,一下子就被那种神秘又充满智慧的气息所吸引住了。拿到书后,我立刻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科学叙述变得生动有趣,仿佛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精心编排的纪录片,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黑猩猩个体行为时的那种人性化的笔触,让冰冷的动物行为学研究充满了温度和情感。读到一些关于它们社会结构和情感互动的描写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深思,思考人类自身在这些方面的复杂性与共通之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黑猩猩的观察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某些本质。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出版方显然也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质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插图和照片,它们并非简单的配角,而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工具。那些黑白或彩色的图像,精准地捕捉了书中描述的关键瞬间,无论是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还是群体互动的空间布局,都为文字的描述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视觉佐证。如果没有这些高质量的视觉材料,很多复杂的社会动态恐怕难以被清晰地构建在大脑中。这使得这本书在学术性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佳作,无论是作为入门读物还是作为深度研究的参考都非常合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让你在紧张的探究和豁然开朗的顿悟之间来回穿梭。我记得有一次,我完全沉浸在描述的一次复杂的群体决策过程中,那种紧张感让我几乎屏住了呼吸,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雨林之中,目睹着它们是如何在微妙的权力平衡下达成共识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好奇心,总是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然后用详实的证据和逻辑严谨的分析来解答,但又不会把话说死,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行揣摩和想象。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对灵长类动物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关于“理解”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他者”的尊重和好奇心的持久激发。作者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审视角度去评判或归类这些智慧的生灵,而是像一个谦逊的学生,耐心地学习和记录。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使得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尽管主角不是人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进化树上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的许多行为模式,我们的社会构建的底层逻辑,可能都可以追溯到那些与我们共享着远古祖先的亲戚身上去。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自然界,乃至看待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更加警惕“先入为主”的判断,更加愿意去探索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动机。这是一次深刻的、关于同理心的拓展之旅。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智能”和“道德”边界的认知。我们常常习惯于将人类的复杂情感和思维模式视为独一无二的堡垒,但书中对黑猩猩展现出的那些精妙的合作、甚至是近似于“欺骗”和“原谅”的行为描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作者在不经意间,通过这些非人类的案例,提出了许多直击人类文明核心的哲学命题。比如,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利他行为才会成为最优选择?复杂社会中的规则是如何无意识地被建立和维护的?这些思考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理论探讨,而是根植于生动的观察和详尽的记录之中,让人信服而又震撼。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心智的刷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