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研究》錶現標準是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對於保障與監測國傢教育質量有著獨特的作用。在基礎教育改革邁嚮縱深之際,研製錶現標準將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必然訴求,是建立教育質量監測與保障體係的需要,是落實我國課程標準的需要,也是走齣教室教學睏境的需要。
以作者的話來說,《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研究》不過是開啓瞭一段“浪漫的探險”,對錶現標準做瞭一些嘗試性的前期探索:澄清瞭錶現標準的內涵,嘗試建構瞭學科素養模型,提供瞭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開發的多樣化路徑,厘清瞭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的編製技術,嘗試開發瞭一個本土的錶現標準案例。
作者特彆指齣,關於錶現標準還有許多亟待探索之處。比如,錶現標準有其固有的學科立場,但齣於培養完整的人的考慮,應全麵促進學生誇學科素養的養成。那麼,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如何實現課程統整?更重要的是,如何善待那些錶現標準無法錶達的教育結果?這樣充滿人本關懷的思考與反省暗藏於理性化的嚴謹的研究設計之下,使得本書的思考增添瞭幾分深邃。
內容簡介
《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研究》在我國“追求公平,提高質量”教育改革背景下,《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研究》主要從“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三個方麵對錶現標準展開探討:首先,《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研究》通過考察國際教育發達國傢或地區的教育改革中錶現標準的地位與作用、我國錶現標準的缺席所導緻的問題,指齣我國何以亟需錶現標準。接著,《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研究》通過考察錶現標準的曆史演變,明晰瞭現代意義上的錶現標準與學科素養的關係,以及錶現標準的內涵,進而探討瞭學科素養的基本內涵,並基於各國教育標準與大型的國際評價項目的考察構建齣學科素養模型的分析框架,剖析瞭如何通過學科素養模型實現學科素養嚮錶現標準的轉化。最後,在綜整當今國際上有關錶現標準的研製程序與編製技術,結閤本土背景提齣研製程序的建議、藉鑒或建構瞭相關編製技術,並據此開展瞭一個探索性案例研究。
在我國即將進入“基於素養的教育”的時代,《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研究》在學理上厘清瞭核心素養、學科素養、錶現標準等重要概念,在操作層麵剖析、建構瞭相關錶現標準研製程序與技術,為我國將來研製錶現標準提供瞭一定參考,也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教育管理人員提供瞭教育教學與管理的實踐指導。
作者簡介
邵朝友(1973— ),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現任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嚮為教育評價、課程開發。已刊發30多篇文章,在CSSCI/人大復印資料刊物上刊發或轉載10餘篇文章,已齣版1本專著(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簽約1本教材(浙江大學齣版社)。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論/001
一、研究背景/001
二、文獻評析/002
三、研究設計/011
第一章 我國何以亟需錶現標準/018
第一節基於標準的國際教育改革趨勢/018
一、迴應社會挑戰的改革共識:素養導嚮/018
二、規定高要求的教育輸齣:教育標準/020
三、建立一緻性的教育體係:基於標準/022
第二節 我國深化課程改革對錶現標準的呼喚/025
一、課程標準的發展睏境/026
二、教師教學的實踐睏境/028
第二章 錶現標準的曆史演變與界定/032
第一節 經驗化階段/032
一、從standard詞源考察談起/032
二、評價的寵兒:經驗判斷/035
第二節 具體化階段/038
一、1862—1917:曆史深處的迴眸/038
二、1918—1949:課程先驅的遺産/040
三、格拉澤的貢獻與苦果/042
第三節 概括化階段/046
一、對學習結果的再認識/046
二、1988:教育標準的裏程碑/048
三、教育標準的普及時期/050
第四節 錶現標準的界定/054
一、定義演進/054
二、概念界定/056
三、內涵解析/058
第三章 錶現標準的當代知識基礎:學科素養/062
第一節 學科素養解讀/062
一、素養與相關用語辨析/062
二、教育領域的素養概念/063
三、學科素養:錯解與正名/068
四、確定學科素養的邏輯起點/071
第二節 學科素養模型及驗證/072
一、學科素養模型的考察/072
二、學科素養模型的分析框架/076
三、學科素養模型的驗證/081
第三節 學科素養模型在錶現標準研製中的作用/085
一、架接錶現標準與教育目的/085
二、提供編製錶現標準的參照框架/088
第四章 基於學科素養錶現標準的研製程序/091
第一節 組織架構/091
一、人員的組織/091
二、任務與分工/092
三、時間與經費/094
第二節 研製路徑/094
一、先驗路徑/094
二、後驗路徑/095
三、整閤路徑/097
第三節 研製流程/099
一、始於內容標準的研製流程:馬裏蘭州經驗/099
二、始於學科素養模型的研製流程:瑞士經驗/100
三、始於課程總目標的研製流程:颱灣地區經驗/102
四、始於核心素養的研製流程:澳大利亞經驗/109
第四節 比較與藉鑒/114
一、比較/114
二、藉鑒/115
第五章 基於學科素養錶現標準的編製技術/118
第一節 確定轉化學科素養為錶現標準的方式/118
一、演繹方式/119
二、歸納方式/120
第二節 選擇錶現標準的呈現方式/121
一、呈現方式的歸類/122
二、不同類型呈現方式的啓示/125
第三節 擬定錶現水平/126
一、擬定錶現水平層級與名稱/127
二、撰寫錶現水平描述語/132
第四節 確定錶現樣例/141
一、確定錶現樣例的途徑/141
二、確定錶現樣例的選擇:研製錶現性任務/141
第六章 基於數學建模素養錶現標準開發:以“圓的周長”為例/146
第一節 案例開發設計/146
一、開發目的/146
二、主題選擇與樣本確定/147
三、人員組織與數據收集/148
第二節 案例開發過程/148
一、確定“圓的周長”學習要求指嚮數學建模素養/149
二、研習擬定錶現標準的基本技術/150
三、依托技術擬定第一稿錶現標準/152
四、通過專傢谘詢擬定第二稿錶現標準/153
五、基於測試與反饋擬定第三稿錶現標準/154
六、根據專傢與教師谘詢確定最終錶現標準/157
第三節 案例整體反思/158
一、訪談數據的分析/158
二、基於訪談發現的建議/161
結語/164
參考文獻/166
後記/174
精彩書摘:
前言/序言
我們正在經曆一場史無前例地追求教育質量的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作為學業質量要求的標誌——錶現標準被世界各國視為監測、保障國傢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然而,錶現標準在我國缺席已久,嚴重阻礙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保障體係的建立,探討錶現標準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我國“追求公平,提高質量”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書運用曆史研究法、問捲調查法、案例研究法,具體探討“我國何以亟需錶現標準”、“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是什麼”、“如何研製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三個基本問題。為此,本書安排瞭六章內容,其中第一章,第二、三章,第四、五、六章分彆迴答瞭這三個問題。
我國何以亟需錶現標準?第一章通過考察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瑞士、芬蘭、新南威爾士、颱灣等國傢或地區的教育改革,指齣錶現標準在當今基於標準的國際教育改革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反觀我國,由於錶現標準的缺席,導緻教育係統的發展方嚮迷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法深入推進。
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是什麼?通過考察錶現標準的曆史演變,第二章明晰瞭現代意義上的錶現標準源於學科素養,是學科素養的錶徵,並將其界定為:以課程與教學為取嚮,指嚮學科素養要求,描述學生掌握內容標準程度與證據的規範化學習結果。第三章進一步探討瞭學科素養的基本內涵,並基於各國教育標準與大型的國際評價項目的考察構建齣一種由學科素養、學科主題、認知要求、錶現水平、問題情境構成的學科素養模型的分析框架,進而重點剖析瞭如何通過學科素養模型實現學科素養嚮錶現標準的轉化。
如何研製基於學科素養的錶現標準?第四章先從組織架構、研製路徑、研製流程三個方麵考察、比較各國與地區錶現標準的研製程序,進而基於這些國際經驗和本土現實,就我國將來開發錶現標準所需的研製程序做齣瞭理性的思考。接著,第五章聚焦於錶現標準的編製,係統地探討瞭把學科素養具體化為錶現標準基本構成要素所需的四項關鍵技術,即明確學科素養轉化為錶現標準的方式、選擇錶現標準的呈現方式、擬定錶現水平、確定錶現樣例。進而,結閤上述的程序與技術,第六章開發瞭一個基於數學建模素養的錶現標準案例,期望通過與實踐的對話,以說明開發基於學科素養錶現標準的專業性與復雜性,為我國將來研製錶現標準提供參考經驗與建議。
隨著我國對課程標準內涵的深入認識,研製錶現標準必將成為我國未來課程標準的發展方嚮,上述三個問題的迴答將為錶現標準研製提供應有的藉鑒與貢獻。
《教育的溫度: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育的轉型》 一、 時代呼喚:教育的深層變革 在信息爆炸、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顯疲態,難以適應社會對人纔提齣的多元化、高層次需求。我們正站在一個教育轉型的關鍵節點,未來的公民不再僅僅是知識的貯備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應用的實踐者,以及復雜問題的解決者。教育的使命,也從“教給學生什麼”轉嚮“培養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根本性的轉變,要求我們深入審視教育的本質,重塑教育的目標,並探索與之匹配的教育路徑。 《教育的溫度》一書,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對教育的深層變革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與前瞻性的思考。它不僅僅是對現有教育睏境的描摹,更是對未來教育發展方嚮的有力探索,旨在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政策製定者以及關心教育的社會各界,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和切實可行的路徑。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喚醒、激發並培育學生內在的潛能,讓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理解知識的意義,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不斷成長。 二、 核心理念:溫度與能力的雙重維度 本書提齣的“教育的溫度”並非情感的泛濫,而是指一種關懷學生、尊重個性、理解差異的教育態度。這種溫度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耐心傾聽、真誠鼓勵,對學生睏惑的細緻解答,對學生錯誤的包容引導,以及在教育過程中始終將學生視為獨立個體,而非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能夠為學生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讓他們敢於嘗試、勇於探索,從而更有效地學習和成長。 與“溫度”並行不悖的是“能力”的培育。本書將能力置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強調能力的養成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貫穿於教育的各個環節。它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智力技能,而是涵蓋瞭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社會情感能力等多個維度。這些能力的培養,旨在讓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挑戰,並在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的素質。 本書認為,溫度與能力並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充滿溫度的教育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他們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反之,當學生在各項能力的提升中獲得成就感,他們的自信心也會增強,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會隨之提高,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教育的溫度,為能力的蓬勃發展提供瞭肥沃的土壤;能力的不斷精進,又反過來印證瞭教育溫度的價值。 三、 轉型路徑: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育的實踐指南 《教育的溫度》一書,深刻闡述瞭教育轉型從“知識傳授”轉嚮“能力培育”的必要性,並提供瞭詳實的實踐路徑。 課程與教學的重塑: 情境化與項目式學習: 課程設計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以真實世界的問題、項目或主題為載體,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例如,通過組織一次社區環保項目,學生需要學習科學知識來分析汙染成因,運用數據分析能力來評估影響,培養團隊協作能力來分工閤作,並鍛煉溝通能力來嚮公眾傳播信息。 跨學科整閤: 打破學科壁壘,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融會貫通,培養學生係統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研究某個曆史事件時,可以結閤地理、經濟、社會學、文學等多個視角,讓學生理解事件的深層動因和多重影響。 探究式與發現式學習: 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方式主動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給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評價體係的革新: 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閤: 評價的重點不再僅僅是考試分數,而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錶現,如參與度、思考深度、閤作情況、問題解決策略等。引入形成性評價,通過觀察、訪談、作品分析、錶現性任務等多種方式,及時瞭解學生的發展狀況,並給予針對性的反饋。 多元化評價主體: 除瞭教師評價,還引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甚至邀請傢長參與評價,形成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體係,全麵反映學生的成長。 能力導嚮的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將側重於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否具備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否能在團隊中有效協作等,而非僅僅考察知識點的記憶程度。 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學習的促進者與引導者: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權威,而是學生學習旅程中的夥伴和引路人。他們需要設計富有啓發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反饋。 學生發展的支持者與關懷者: 教師需要瞭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需求和興趣,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和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終身學習者與研究者: 教師自身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研究教育教學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 傢校社協同育人: 構建教育共同體: 強調傢庭、學校、社會之間教育責任的共享和協作,形成教育閤力。通過傢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社區實踐等多種形式,讓傢長和社會積極參與到教育過程中,共同關注並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利用社會資源: 積極整閤社會教育資源,如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企業等,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實踐機會,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 四、 結語:點燃教育的希望之光 《教育的溫度》一書,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前瞻性的理念和實踐性的指導,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充滿人文關懷與能力導嚮的教育藍圖。它鼓勵我們跳齣傳統教育的樊籬,以更加溫暖、更加多元、更加麵嚮未來的視角,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與使命。 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動,更是對未來教育發展方嚮的積極探索。它呼喚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愛心與智慧,用科學與創新,去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去澆灌他們能力成長的幼苗,去溫暖他們前行的道路。相信通過教育的這場深刻轉型,我們能夠培養齣更多具備人文情懷、擁有創新精神、能夠適應未來挑戰的優秀人纔,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這,正是“教育的溫度”所能帶來的,最深遠、最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