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进步史

极简进步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纳德·赖特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进步
  • 极简主义
  • 思想
  • 文明
  • 发展
  • 人类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15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239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文化、人类学读者

^ 科技的不断发展是引领人类进步还是毁灭?

^ 完全的民主会使人幸福还是堕落?

^ 许多的人类文明在这个世界上灭亡了,我们今天的文明还能存在多久呢?

----------

英国国宝级非虚构类创作大师罗纳德·赖特一本震撼白宫的惊世小书。

加拿大独立书店畅销榜,荣获书商协会藏书票奖,英国《卫报》隆重推荐。

----------

《极简进步史:人类在失控中拨快末日时钟》是一本不到200页的小书,却在出版后因令人信服的惊世内容震撼了美国白宫,成为英美加三国政客面对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经济问题、科技问题、战争问题等国际重大问题的必读参阅资料。英国国宝级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著名作家罗纳德·赖特享誉西方世界的作品,凭借本书,使罗纳德·赖特与凯文·凯利(《失控》作者)、侯世达(《GEB》作者)、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当今社科作家中的“四大奇才”!原版《极简进步史》出版十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奖无数,并影响了多国政府的决策和国际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仅独揽加拿大独立书店畅销榜,荣获书商协会藏书票奖,英国《泰晤士报》年度好书,英国《卫报》也满分推荐。2017年,中文简体版终于正式发行。


内容简介

《极简进步史:人类在失控中拨快末日时钟》是一部构思精巧、文句启发人心的通俗读物,同是也是一部对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科技、环境等多方面展开反思的进步读物,不仅梳理了人类自石器时代直至21世纪的今天,文明发展中所经历的好与坏,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反思,提醒今日的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要跌入陷阱之中,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以及人类物种的灭绝。本书在英美加三国出版十年来获得剧烈反响,引发了民众持续的热烈讨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一本值得引进佳作。

作者简介

罗纳德·赖特,著名人类学家、历史作家、评论家,写历史著作时带有文人气息与笔触,评论则满载知识份子的关怀及尖锐的嘲讽。

赖特最初于剑桥大学主攻人类学,后前往加拿大深造,并在大西洋两岸来回奔波:演讲、授课、写作。赖特认为,自己人类学学者的背景对写作十分有帮助,人类学家能清楚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写作的本书在出版后也获得了英国《泰晤士报》年度好书、加拿大《环球邮报》年度好书的荣誉。


精彩书评

罗纳德·赖特是加拿大的智慧珍宝,他用文字带领读者们浏览了地球上各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异常丰富的历史之旅……白宫必读的杰作!

——《纸与笔》书评杂志


作者用巧妙的句子和启迪人心的想象力,提出了尖锐却带有说服力的观点。

——《卫报》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高更的问题

第二章 伟大的试验

第三章 傻子的天堂

第四章 金字塔结构

第五章 工具的反叛


精彩书摘

有个喜好逻辑谬论的人,曾经把专家定义为“那些对越来越少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多的人,直到有一天他们会一无所知。”很多动物都很专门化,它们的身体是为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而调适的。专门化带来了短期的回报,但是从长期来看会把动物带入进化的死胡同。当剑齿猫科动物的猎物灭绝后,它们也会跟着灭亡。

现代人类,也就是我们,是一个全才人种。我们没有尖利的牙齿,没有爪子,体内也没有储存的毒液。相反,我们制造并使用工具和武器,比如刀、矛和有毒的箭头。一些初级的发明,比如保暖的衣物和简单的水上舟船,使得人类在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结束前可以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人类的专门化体现在大脑上。人类大脑通过文化与自然发生互动关系的灵活性,成为了人类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面对新的威胁和需求的时候,文化比基因要更加迅速地做出调整和适应。

但是,正如我在前一章里所提到的,这里还是存在风险。当文化变得越来越精细,科技越来越强大,文化自身就变作了笨重的专门化产物,极其脆弱,并且在极端情况下会致命。原子弹,一个从弓箭到子弹之后的逻辑性进步,成为了第一种能够导致人类灭亡的科技。这就是我所说的“进步的陷阱”。而即使回到遥远的石器时代,远比原子弹简单得多的科学技术也可以诱导并摧毁当时的人类社会。

在上一章里,我提出了保罗·高更在他1897 年画作中的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去往何方?在实用层面上,人类学已经回答了前两个问题:我们现在知道人类是大约五百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猿类的久远后裔。现代猿类也是从同一个猿类种群里演化而来,但是,它们是我们的亲戚,而不是我们的祖先。我们和黑猩猩以及大猩猩的主要区别在于,过去的三百万年间,我们越来越少地受到自然的塑造,越来越多地被文化所影响和塑造。我们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制造的试验生物。这项试验是前所未有的。而我们,在无意中从事了它,并从来没有对它进行过有效的控制。这项试验现在正以高速进行着,

其规模也已是非常庞大。从20 世纪初以来,世界人口已经增长了差不多四倍,而全球经济这个衡量人类对自然负担的粗略数据,则增长了四十多倍。我们已经来到了必须把这个试验控制在理性范围的阶段,并且要防范现在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险。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果我们失败了,就是说毁灭或者破坏了生物圈,以至于它不再能够支撑我们的发展,那么大自然就会耸耸肩,认定让猿类来操控试验室可能在短期内还挺有意思,但是长久来说,是一个很糟糕的主意。

我们已经造成了如此多的物种灭绝,最后在化石层的记录里,人类对地球的统治可能会显现得如同陨石撞击给地球所带来的影响那样。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影响与当年彻底打垮恐龙的那颗小行星相比,只能算是一颗很小的小行星。但是,如果由人类的影响造成的物种灭绝持续更长时间,或者如果我们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指的是那些由超级核大国拥有的大量的真家伙,那么接下来的这层化石,就会真实地显现出地球生命中一页巨大的空白。

我在前一章里指出,史前时期,就像有历史一样,已经告诉了我们好人不会获胜。说得好听点儿,我们现代人是很多残暴胜利者的后裔;说得难听点儿,我们就是种族终结者的后代。我们很可能是那些不断消灭了对手的人的后裔——这样的灭绝在三万多年前,我们的尼安德特表亲令人不解的灭亡时达到了顶峰。无论事件的真相如何,它都标志着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端,同时也是旧石器时代三个阶段中的最后一个短暂的阶段,大约占整个旧石器时代时间的百分之一。

在这一章里,我要探讨我们能够从第一个进步的陷阱中——狩猎方法的改善和进步,最终结束了旧石器时代——学到了什么;并且,我们如何通过发明了农业而逃离了陷阱,引领开始我们最伟大的试验:世界文明。然后,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急迫的问题:文明自身是否会成为另一个陷阱,甚至更大的一个陷阱?旧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三百万年前,其标志是粗犷的正向人

类进化的第一批野兽制造了第一批初始性的工具;旧石器时代结束于仅仅大约一万两千年以前,当时,大冰原最后一次退化到了两极和山脉,等待着下一步的气候变化。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讲,三百万年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如果把地球生命算作一天,那三百万年只相当于地球生命里的一分钟。但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旧石器时代是时间的深渊,它占据了人类存在时间的99.5%。从旧石器时代出发,我们昨天才缓慢爬上了文明柔软的床。

即使是我们的现代亚种群,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的出现,也要比最古老的文明还要早十到二十倍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以主观的人类经验来衡量的话,也就是用作为个体生命的总和来看待,生活在文明世界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时期。文明并没有很深远的时间长度,但是它的广度很大。因为它既是人口大爆炸现象的因,也是果,所以人口大爆炸现象至今仍在延续。

我该说得更清楚一些,这里我对“文明”和“文化”的界定是从技术的、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的。我所指的文化是任何一个社会的知识、信仰和行为实践。文化可以是一切:从素食主义到食人主义;贝多芬、波提切利,还有在身体上穿孔;你在卧室、洗手间以及你选择的教堂(如果文化允许你自由选择教堂的话)里做的所有事情;还有所有的科技,从劈开的石头到原子裂变。而文明则是一个具体的文化类型:大型、复杂的社会,其核心特点是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驯化。不同文明具有不同的构成和表象,但通常都有城镇、城市、政府、社会阶层,以及专门化的职业分工。

所有的文明都是文化或者文化的集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

考古学家们基本上都认同世界上第一批文明属于主要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或者现今伊拉克所在地的苏美尔文明和埃及文明,这两处文明都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现。到公元前一千年的时候,文明在世界上呈带状出现了,最显著的包括印度、中国、墨西哥,以及欧洲的一部分地区。

从古到今,文明的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以及整体素质,都要比所谓的野蛮人更好。但是,与文明相联的道德价值观是华而不实的:经常,这些道德价值观被用来印证对其他更弱势社会的攻击和统治的正当性。在殖民统治的巅峰时期,法国人有他们自己的“文明使命”;而英国人则有自己的“白人的负担”,当然这负担的重量被自动化武器分担了。正如西莱尔·贝洛克(Hilaire Belloc)在1898 年时写道,“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有马克西姆机关枪,而他们没有。”今天,华盛顿宣称自己在领导和保护着“文明社会”,而这些美国人的传统最初可是以驱逐和消灭当地最早的原著民为开端的。

罗马斗兽场、阿兹特克祭祀、宗教法庭的火刑,纳粹集中营,所有这些都是高度文明社会的作品。[6]单单在二十世纪,就有至少一亿人死于战乱,其中多数是无辜的民众,野蛮人也没有做得比这还糟。站在斗兽场和集中营的门前,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唯有放弃文明可以确保道德进步这一希望。

当1930 年代甘地来到英国就有关印度自治的问题谈判时,一个记者问他对于西方文明的看法。刚刚访问了伦敦贫民区的甘地回答说:“我觉得那是个非常好的想法。”如果我的语气听起来对文明太严苛的话,那是因为我和甘地一样,希望文明能够实现它的承诺,实现成功。我宁愿住在一间房子里,而不是岩洞里。

我喜欢伟大的建筑和好书。我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是猿类,世界是圆的,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都是太阳。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要经过几千年的时日才能够从过去“混乱和古老的夜晚”里扭转过来。因为自身的各种残酷,文明是一项珍贵并值得继续进行下去的试验。它也是非常不稳定的:当我们在进步的阶梯上向上爬的时候,每爬上一层,我们就把下面的梯级给蹬掉了。没有回去的可能了,除非顶着灾难性的风险。那些不喜欢文明的人,恨不得立马看到文明摔倒在自己的脸上,但他们应该记住,除了文明,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支撑我们今天这样数量和状态的人类继续生存下去。

今天,旧石器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们几乎都不会再想到那个时代。可是,旧石器时代的结束离我们如此之近,仅仅比基督降生以及罗马帝国成立再往前六倍的时间而已,以至于自从人类离开洞穴之后的所有巨大的变革,都是文化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一个像我们这种寿命很长的种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难以实现生理上的巨大演化。这就意味着,当文化和科技不断累积的同时,人类天生的脑力就无法跟上了。

正如约翰逊博士(Dr.Johnson)在笑话里所嘲讽的,如果一个苏格兰人在小时候就被抓住的话,他还是个可造之才。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孩童如果被我们从篝火边掳走,然后在我们中间长大的话,他或她会和我们有同样的机会去获得一个宇宙物理学或者计算机科学的学位。借用一个电脑操作上的比喻,我们人类是在一台距离上一次升级已有五万年或者更久的电脑上运行着21 世纪的软件。这个比喻可以帮助解释许多现在新闻上报道的事情和现象。


前言/序言

梅西讲座系列


梅西讲座是由加拿大广播公司广播电台、阿南西出版社以及多伦多大学梅西学院共同赞助支持的系列讲座。该讲座于1961年创立,旨在纪念英联邦加拿大总督文森特·梅西,其核心目标在于鼓励和促进各个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人士和团体把当代社会感兴趣的原创性研究结果更广泛地传播开来。本书内容来自2004 年名为“进步简史”的梅西讲座,该讲座同时也是2004 年11 月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广播电台名为“思想”的系列节目之一。


关于作者


罗纳德·赖特生于英格兰,现居住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其父亲是加拿大人,母亲是英国人。作为小说家、历史学家和散文家,赖特在上述三个专业领域都曾经获得奖项,其文字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版本出版。成为作家之前,他在剑桥大

学和卡尔加里大学学习考古学,并于1996 年被卡尔加里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的非虚构类著作包括一本讲述美洲历史的畅销书《玛雅和失窃大陆间的时间》,该书荣获“戈登蒙塔多奖”,并且被《独立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选为年度最佳书籍。他的第一本小说《科学罗曼蒂克》获得了英国“大卫海哈姆奖”的虚构类奖;该小说也被《环球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评选为年度图书。本书是罗纳德·赖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获得了加拿大书商协会“藏书票奖”的年度非虚构类作品奖,还得到英、美、加三国媒体的一致褒奖。美国媒体曾就此书发表评论说:“真应该让白宫里的那群人读一读!”



《光影流转:一部视觉艺术的百年变迁史》 导言:凝视的权力与图像的革命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初,一个世纪以来视觉艺术领域所经历的深刻、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变革。我们试图从“观看”这一最基本的人类行为出发,探讨技术、社会思潮以及哲学观念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理解和再现世界的方式。 从传统的架上绘画到瞬息万变的数字影像,视觉艺术不再仅仅是模仿现实的工具,它成为了一种权力、一种语言、一种自我存在的证明。本书将深入剖析,在每一次艺术运动的浪潮中,艺术家们是如何挑战既有的视觉秩序,并重新定义“美”与“真实”的界限。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开端与现实的破碎(1900-1945) 第一章:光影的捕捉与时间的凝固 本章将追溯摄影术成熟后对传统绘画的冲击。不再需要依赖精细的写实技法来记录瞬间,画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们细致考察印象派如何瓦解了光线的绝对性,以及立体主义如何从多个维度解构了三维空间,将平面转化为一个充满智力思辨的场域。毕加索与布拉克的工作,不仅是形式上的革命,更是对笛卡尔式清晰逻辑的一次有力挑战。 第二章:情感的喷发与潜意识的景观 一战的创伤催生了对理性世界的深刻怀疑。本章集中探讨达达主义的荒诞与反逻辑,以及超现实主义如何通过梦境、弗洛伊德的理论,将艺术的疆域拓展至人类潜意识的幽深之处。达利、马格里特等人的作品,揭示了日常表象下隐藏的、令人不安的真实。视觉不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而是内在冲突的投射。 第三章:速度、机械与纯粹的形式 我们将转向对未来主义的狂热崇拜——对速度、机械化和暴力的歌颂。这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迷恋,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结构主义和构成主义。在俄国和德国的先锋艺术家中,纯粹的几何形式被视为建立新社会秩序的基石。从马列维奇的“黑方块”到包豪斯的教学实践,艺术被赋予了社会工程学的使命。 第二部分:战后世界的焦虑与媒介的膨胀(1945-1970) 第四章:抽象表现主义的“在场”与行动的痕迹 二战结束后,艺术的中心转移至纽约。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标志着艺术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对艺术家本体存在的强调。波洛克的滴画,不仅仅是颜料的堆积,更是身体、意志与画布之间发生的“事件”。本章分析了这种“行动绘画”如何将艺术的完成过程置于作品本身之上,强调了创作时的即兴与内在驱动力。 第五章:从消费社会中打捞符号 随着战后经济的繁荣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崛起,波普艺术以一种戏谑而直接的方式回应了这一变化。安迪·沃霍尔对丝网印刷的运用,彻底模糊了“原作”与“复制品”的界限。本章探讨了波普艺术如何将商业符号、名人偶像纳入严肃艺术的殿堂,挑战了艺术界长期以来对“原创性”和“高雅”的执着。 第六章:极简主义与艺术的消亡 与波普艺术的喧嚣相对,极简主义则追求一种极致的去人性化和客观性。唐纳德·贾德等艺术家主张“特定物”(Specific Objects),强调艺术品作为物理实体的存在本身,而非其所代表的任何意义。本章将分析这种对艺术媒介本质的还原,如何为后来的观念艺术铺平了道路,艺术家开始思考:什么是艺术? 第三部分:观念的胜利与经验的重塑(1970-2000) 第七章:语言即图像:从文本到观看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崛起,将艺术的重心从“观看”彻底转向了“思考”。本体论的质疑成为核心议题。约瑟夫·科苏斯提出的“一和三把椅子”,迫使观众审视符号、图像与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章探讨了语言学和符号学如何渗透进视觉艺术,使图像的生产与解读成为一种哲学行动。 第八章:身体的政治与边缘的叙事 七十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艺术、后殖民艺术等思潮将焦点投向被主流历史所忽略的身体经验与身份政治。艺术家们利用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媒介,直接介入社会议题。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对身体极限的探索,以及辛迪·雪曼对身份角色的扮演与解构,揭示了视觉再现中权力结构对个体经验的规训。 第九章:媒介的多元化与装置的介入 录像艺术(Video Art)的普及,为艺术家提供了连续动态叙事的新工具。本章分析了比尔·维奥拉等人在录像中对时间、空间和感官体验的精妙操控。同时,大型装置艺术的兴起,要求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必须进入作品所创造的环境中,成为体验的一部分。空间和时间被主动地建构出来。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涌现与后图像的未来(2000至今) 第十章:屏幕的渗透与虚拟现实的焦虑 进入新千年,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数码摄影的普及,使得“不可复制”的传统光影魅力受到挑战。本章探讨了数字修图技术如何进一步削弱了我们对“眼见为实”的信任。艺术家们开始利用 CGI、生成艺术等技术,探讨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边界消融。 第十一章:信息的超载与视觉的疲劳 在社交媒体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生产和遗忘。本章关注艺术家如何应对这种视觉饱和的状态。一些人选择回归手工技艺以求慢下来,另一些人则致力于通过数据可视化或批判性设计,来重构混乱的信息流,试图在海量图像中提炼出新的意义层次。 结语:永恒的凝视与未完成的图像 视觉艺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尝试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从油彩到像素,工具在变,但核心的冲动——记录、质疑、创造——从未停歇。本书最终呈现的是一幅未完成的图景:未来的视觉语言正在此刻,以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被塑造和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持警醒,并持续学习如何更深刻地去观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避开了学术论文的僵硬和网络文章的浮躁,形成了一种既有学识底蕴又不失亲和力的独特腔调。读起来感觉像是与一位博学多识、又极其善于沟通的朋友对谈。作者善用类比,将抽象的哲学思辨或技术原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对于某个概念的解释,他可能会引用一个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作为参照,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接地气”又不失深度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主题变得平易近人。我经常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某段话的精妙之处,甚至想立刻与人分享。这种让你忍不住想要主动思考和讨论的特质,是判断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激发了思考的欲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感到头脑中思维的电流在活跃地运转。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论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感。很多通俗读物为了追求可读性,常常会采取非黑即白的简化处理,将历史人物或事件塑造成完全的英雄或恶棍。但这本书明显避免了这种倾向。它坦诚地揭示了每一次“进步”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以及那些伟大发现者们身上的人性弱点和时代局限性。作者没有对过去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力求去理解当时的语境和驱动力。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可靠和有分量。它让我们明白,人类的演进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充满了迂回、倒退和意外的岔路口。读到一些关于早期科学实验失败的描述时,我深有体会,那些看似‘必然的’成功背后,是无数次不为人知的曲折尝试。这种对真实历史肌理的还原,让阅读体验更加扎实,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保持了一种更加清醒和谦卑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简直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我向来不太喜欢那种拖沓冗长的历史著作,它们往往在细节上纠缠不清,让人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握。然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和精准。它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聚焦于某个决定性瞬间的微小细节,感受历史的温度;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迅速拉远镜头,展示一个时代风貌的全景图。特别是作者在论述不同领域知识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影响时,那种构建知识体系的架构感,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再把物理学、社会学、艺术等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展示出文明进步的复杂性和统一性。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以往困惑的问题都有了更清晰的脉络,不再觉得那些知识点是散落的珍珠,而是被串联成了璀璨的长链。它成功地将“知道”提升到了“理解”的层面,这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终于找到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科普读物,作者的叙事功力真是了得。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没有大段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宏大而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的巧妙安排,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串联起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那些至关重要的突破。读着读着,我仿佛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亲历了那些伟大的发明、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书中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非常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这种深度挖掘,让原本以为已经很熟悉的知识点,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于我这样对历史和科技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宏观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理解“现在”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富有画面感,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也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引导,让我轻松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未来的展望部分的处理方式。很多关于历史演进的书籍在结尾处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盲目乐观地预言一个乌托邦,要么是悲观地渲染末世景象。而这本书的处理则显得无比成熟和富有洞察力。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关键的问题,迫使读者去直面当前的技术爆炸和伦理困境。他清晰地梳理了我们站在哪些历史的肩膀上,又面临着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站在历史的终点眺望未来”的视角,让人感到震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未来可能的技术,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社会结构、个体认知带来的深远影响。读到这里,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更像是一个共同的思考者,参与到这场关于人类命运的严肃讨论中去。这正是优秀的历史著作应有的力量——它让我们不仅懂得过去,更让我们有能力去审慎地面对和塑造未来。

评分

据说是极简史的终结者,买了看看

评分

这本书我是期待了很久,只是简单看了下作者的生平,就已经能知道这本书存在于世的意义有多大了。虽微小但不寂灭,虽短暂却永恒!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观点独特!!!

评分

对古代文明的灭亡有了新的说法,总的来说就是人多作死

评分

正版,屯书……………………………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京东送货快,服务好,常有优惠活动,性价比高,很满意。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有塑封保护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