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的横空出世,迎来了一场施毒与防毒的较量!细数一战早期毒气战中的施毒、防毒装备与相关战术。
日俄战争中,俄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看英日联手,如何吊打沙俄!
从广州失陷,到三次大沽口之战,再到火烧圆明园,详述近代中国如何被一步步打落深渊。
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之际,军事文官——卢象升挺身而出!回顾其为挽救明末危局而展开的种种军事行动。
海报:
一战期间,化学武器横空出世,成为比枪炮更令人畏惧的存在,由此展开了一场施毒与防毒的较量!作为一种大面积杀伤性武器,毒气如魔鬼般肆意收割生命,甚至不分敌我!
日俄战争前,举步维艰的朝鲜和妄想“驱虎吞狼”的清政府,皆无力抵抗帝国主义国家,只能任其以本国领土为战场展开厮杀。而战争期间,稳操胜券的俄国,竟然输给了刚崛起的日本!战事是如何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不是绥抚,就是避战;即使接仗,也是因为威胁到北京和皇帝!详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分析近代中国是怎么被一步步打落深渊的。
明末社稷垂危,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不断。风雨飘摇之际,卢象升挺身而出,为大明朝出谋划策、积极奋战,“虽千万人吾往矣”,*终在与清军交手时战死沙场!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四十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刘萌: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信息管理双学士学位,对航空史和兵器战术史有浓厚的兴趣,译有《现代空中武力》一书,并发表多篇军事历史类文章。
明忆:军事历史爱好者,平日对各种历史类外文书刊略有涉及,致力于欧美近代历史题材文章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曹变蛟:爱好研究明末袁毛公案、农民军史和部分南明史相关,以及太平天国史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
佑陵:九零后历史爱好者,居于巴山蜀水间,热衷于明史与古代战争史的学习研究,喜欢挖掘历史中少有人留意的细节,对汉、明两朝历史有较多涉猎。
前言
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战早期毒气战的装备和战术(1914—1916)
钳制巨熊的英日联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远东惨败
荡然无存的“天朝”颜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大厦将倾,独臂难支——明末军事危局与卢象升传略
1915年4月22日下午5点,伴随着尖锐的“嘶嘶”声,大量气瓶喷出的氯气聚集在德军阵地前,形成一堵厚重的云墙向法军阵地飘去。很快,法军战壕的守卫者们就在这种从未见过的黄绿色浓云中惊慌失措,他们本能地四散奔逃,而德军步兵则紧跟在毒气云后面。由于法军阵地上大部分官兵失去作战能力,纵深防御和野战炮兵近距离支援也陷入瘫痪,战线很快就被德军突破。不过在某些区域,德军的攻势陷入了停顿,尤其在侧翼比利时和加拿大军队的阵地上——毒气仍然停留在那儿。在法军阵地中心的扇形区域内则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用一名德军军官的话来说就是:“敌人像一群受惊的绵羊一样逃跑。”受到毒气攻击的英军由混杂着苏格兰高地团的加拿大军组成,法军则由阿尔及利亚军团构成。浓密的毒气云给防守该区域的协约国军队留下了极其惨痛的印象,甚至在后方都引起了巨大的混乱。那些回到战线后方的法军官兵,很多都还来不及庆幸,就倒毙在了前往卫生所的途中。
紧跟在毒气云后方小心翼翼前进的德军士兵见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场面:协约国士兵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胳膊伸得老长,像是要逃离毒气袭击的样子。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那些伤兵和快要死去的士兵趴在地上拼命挣扎,喘息,咳嗽,从肺里大口大口地吐出黄色黏液,然后慢慢死去。凡是和氯气接触过的金属全都生了锈:纽扣、表壳、硬币都变成了暗绿色;步枪的金属部分全都锈坏了,看上去就像在泥淖中浸泡了好几个月似的。
德军趁机夺取了英法联军的前线阵地,还夺下了他们的预备阵地,就连数月来爆发最激烈争夺战的协约国交通枢纽点——兰赫马尔克村都被德军轻松占领。一些还能走动的法军士兵都逃走了。英国人突然发现在他们扇形战区内的通路和桥梁上挤满了撤退的士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指着自己的喉咙示意。到下午6点前,甚至在10英里(1英里=1.609344千米)外的地方,氯气云团仍然能使人咳嗽,刺痛人的眼睛。快到晚上7点时,法军所剩无几的枪炮声也沉寂下来。
其实,氯气并不能直接使人窒息,但它能刺激人的支气管和肺的内壁,使人中毒。一旦气管和肺发炎,就会分泌出大量液体,堵住气管,使口内生出水泡,液体充满整个肺部。为了逃避被氯气毒害,有些士兵竭力把嘴巴和鼻子埋到土中,有些士兵则惊慌失措地逃走,但试图远远逃离烟云的人由于呼吸急促反而中毒更深。毒气使他们呼吸困难,憋得脸色发青,有的士兵甚至因为剧烈的咳嗽,导致肺部破裂;由于血液无法携带氧气,氯气受害者的嘴唇和面部呈现出天蓝色。后来英军的一份死亡报告称这些被害者:“被淹死在自己的分泌物之中。”在这次攻击中,协约国军队共有800—1400人丧生,另有2000—3000人受伤。据德军第35工兵团的战斗日志记载:此时战斗中,德军共俘虏协约国士兵5000人,缴获大炮60门——但大部分炮的尾栓皆被锈坏不能使用了。
——摘自《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战早期毒气战的装备和战术(1914—1916)》
在超级英雄电影《神奇女侠》中,新式毒气被影片中的反派认为是能扭转战局的秘密武器。那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被大量使用的毒气,真的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吗?是否确如影片描述的那样,只有德国才是挑起毒气战的反派,而协约国却未曾沾染呢?《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战早期毒气战的装备和战术(1914-1916)》将揭开这一谜团。
日俄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一场影响东亚乃至世界格局的列强之争。在这场战争中,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远东扩张计划宣告破产,而日本这个新兴列强则依靠英国这一得力盟友击败了俄国这个老牌强国。这就是《钳制巨熊的英日联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远东惨败》一文所要描述的。
1856年,英法联军以“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虽然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奇袭成功,但更多的却是在咸丰帝的绥抚政策下,被英法联军一路横扫。期间,还出现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叶名琛闹剧,以及宁愿割地赔款也不让外国使臣驻京的外交奇闻。《荡然无存的“天朝”颜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所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屈辱历史。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十二日,明兵部尚书卢象升遭遇清军合围,身中四矢三刃而死。清代文人方苞评述道:“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那么,这位大明末期兼具能力、忠诚与品德的兵部尚书,为何会孤军战死?《大厦将倾,独臂难支——明末军事危局与卢象升传略》将细数卢象升所面对的明末危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大概是“回味悠长”了。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结束,更像是一场思想的启蒙。我合上书页后,脑海中反复出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情节,而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探讨的那些深刻议题——关于自由的代价,关于个体在集体面前的意义,以及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哲思性的探讨,被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命运之中,使得它们显得无比真实和紧迫,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提出了足够多的优质问题,迫使你放下书本,去思考自己对这些宏大命题的看法。这种能激发读者进行二次思考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它留下的余韵,像一壶温热的茶,需要时间慢慢品咂,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醇和深度。
评分啊,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纹理和深沉的色调,瞬间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氛围里。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装帧的质感,它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书籍那样随便,而是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份量感。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觉到作者在文字选择上的匠心独运。那些开篇的引言,不长,但字字珠玑,像是从古老的卷轴里拂去尘埃,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叙事节奏的方式,他似乎深谙“欲扬先抑”的精髓,总是在看似平淡的铺陈中,暗流涌动着巨大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赶紧翻页,去探究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正故事。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篇幅不小的作品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了我极高的满足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世界观的构建上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高度。它不是那种为了宏大而宏大的架空设定,而是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经过严谨考证的基石。作者在构建这个独特的时空背景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逻辑自洽能力。我尤其佩服他对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的描绘,那些看似边缘的小人物,他们的生存法则和行动逻辑,都深深植根于这个世界的规则之中,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的复杂网络。当我读到一些关于不同派系之间博弈的章节时,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旁观者,清晰地看到了利益链条是如何运转,道德底线是如何一步步被试探和突破的。书中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习俗的描写也相当出色,那些陌生的地名和独特的风俗习惯,都带着一种强烈的异域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脑海中不断构建出清晰而立体的画面。这本书的“世界感”极强,它成功地把我带离了现实的维度,进入了一个完全自洽的、有血有肉的设定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掌控能力,老实讲,是我近期读过的作品中最值得称赞的一点。它的整体结构像一个巨大的钟摆,在紧张和舒缓之间来回摆动,拿捏得恰到好处。你不会觉得故事在某个阶段变得拖沓冗长,也不会因为情节推进过快而感到信息量过载。作者似乎非常懂得何时需要浓墨重彩地描绘一场决定性的冲突,何时又该放慢脚步,让角色喘口气,让读者消化一下刚刚发生的一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前的布局,他总会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片段来铺垫,等到高潮来临时,那种爆发力是水到渠成的,而非生硬的强加。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张力,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让我在阅读时几乎无法停下,总想知道下一个“转折点”会在哪里出现。它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保持着通俗小说的阅读流畅度,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平衡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复杂的情感和宏大的背景像丝线一样细密地编织在一起。我读到一些关于人物内心挣扎的段落时,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能切身感受到角色们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无助与抗争。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但却能用最精炼的词汇勾勒出最复杂的场景和心境。举例来说,描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动作场面,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光影、细微声响的捕捉,将那种压抑和突兀感渲染到了极致,读起来让人呼吸都为之一滞。这种将“写实”与“写意”完美融合的笔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韵律感,仿佛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在欣赏一出精心编排的默剧。对于习惯了直白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稍微适应一下这种内敛而富有层次感的表达,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阅读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一系列的丛书我每本必收 ,是一套不错的战史丛书。
评分这一系列的丛书我每本必收 ,是一套不错的战史丛书。
评分让历史更详细,图文并茂。很好。
评分前有“中亚屠夫”阿古柏疯狂入侵@,后有英、俄推波助澜意图渗透中国西北,看左宗棠如何顶住各方压力挥师西进,恢复山河社稷! 从额尔齐斯河到太平洋,甚至到美洲,俄国版图疯狂扩张的背后,是什么驱使它一路东进? 详述席卷山东、牵制北方大半兵力的“孔有德之乱”,如何给风雨飘摇的明帝国以沉重打击,又如何为皇太极的征服事业再添助力。 揭开活跃在公元前地中海世界的凶猛“巨兽”——桨帆战舰的神秘面纱,再现激烈的海权争夺战! 牧野之战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是仁义之师吊民伐罪,还是一场早有预谋、里应外合的歼灭战?
评分指文的图书文章质量,印刷水平一直很不错,唯一的缺点的价格虚高。好在京东自营店的活动价格很不错。
评分 匈奴的起源、形成与崛起,汉帝国的征服者时代,武帝晚年及死后西汉政局的转变。西汉前期的内忧外患,和亲政策的得与失、成与败,与百越、西南夷、朝鲜间的战争。继业者战争大背景下,托勒密王朝女法老阿西诺二世爱弟者的传奇一生。“清政府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镇南关之役的前因后果和具体经过。丰臣秀吉死后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纷争,关原合战前东西军的布局准备与前哨战。古代战场上的好盔甲应该具备的几大要素。明嘉靖朝那些以少胜多的武人。
评分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特拉布宗作为拜占庭帝国的残存势力之一在1453年后又坚持了数年之久。它是何时出现,又是怎样消亡的呢?在日俄战争中首次登场,这个存续时间不长却又经历颇丰的兵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他们在日俄战争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长达68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乾隆皇帝将之纳入“十全武功”——平定准噶尔之役。唐刀作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兵器,其真容如何?且看《战争事典032》
评分买给朋友的,货到付款,我也是尽心尽力了滴!!!领券凑单免运费,两眼昏花看不清。不容易的哟!!!
评分你的职业规划在不在未来的潮流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