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西方文明深入比较辨析,力图子啊世界文明的整体视域中认识中华文明的内在优势,在人类历史的演化发展中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在全部秩序的转型背景中探究中国未来的治理方略。遵循的基本方法是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准确地确认史实、表述史实而不做任意主观增减和改动(述而不作),并相信史实系列所昭示的内在规律,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或参照(信而好古)。
现为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专注于“国学”融合中西的创新发展和经世致用,致力于以中华文明复兴为指向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建设,在经学、史学和社会科学、复杂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简 目
导论…………………………………………………………………………………… 1
上篇 文明根基
第一章 语言与文字……………………………………………………………… 27
第一节 人类语言的起源…………………………………………………………… 28
第二节 中西语音的比较…………………………………………………………… 35
第三节 中西语法的比较…………………………………………………………… 45
第四节 中西文字的比较…………………………………………………………… 55
第二章 思维与科学……………………………………………………………… 73
第一节 人类思维演化的历程……………………………………………………… 74
第二节 中西科学思维的比较…………………………………………………… 202
第三节 中西数学思维的比较…………………………………………………… 283
第四节 中国传统科学的主体…………………………………………………… 322
中篇 历史演进
导言………………………………………………………………………………… 397
第三章 氏族部落社会………………………………………………………… 409
第一节 氏族部落社会的一般情形……………………………………………… 410
第二节 氏族部落社会的中国谱系……………………………………………… 423
第四章 城邦封建社会………………………………………………………… 444
第一节 城邦封建社会的生成…………………………………………………… 445
第二节 城邦封建社会的演化…………………………………………………… 457
第三节 城邦封建社会的“正名”……………………………………………… 480
第五章 军国主义社会………………………………………………………… 490
第一节 军国主义社会的生成…………………………………………………… 491
第二节 军国主义社会的史实序列……………………………………………… 494
第六章 德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生成演化…………………… 510
第一节 德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成………………………………… 513
第二节 德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化环节…………………………… 538
第三节 德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期……………………………… 544
第四节 德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期……………………………… 592
第五节 德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期……………………………… 651
第六节 德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期……………………………… 735
第七章 德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 ——组织机理 ………………… 861
第一节 政治制度………………………………………………………………… 862
第二节 社会文化………………………………………………………………… 911
第三节 经济模式………………………………………………………………… 988
第四节 国际关系………………………………………………………………… 1055
下篇 未来方略
第 八 章 预 测 …………………………………………………………………… 1117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史回顾……………………………………………………… 1118
第二节 发展预测………………………………………………………………… 1141
第 九 章 国 策 …………………………………………………………………… 1163
第一节 意识形态………………………………………………………………… 1164
第二节 政治制度………………………………………………………………… 1185
第三节 文化教育………………………………………………………………… 1208
第四节 经济社会………………………………………………………………… 1252
第五节 国际政治………………………………………………………………… 1303
全书结语 ………………………………………………………………………… 1338
重要图表一览 …………………………………………………………………… 1344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发展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仔细研读,但仅从目录和前言来看,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书中“文明优势”的提法,让我不禁联想到中国悠久的哲学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社会治理模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些“优势”的,是强调其独特性,还是着眼于其普适性?在“历史演进”这一章节,我期望能看到作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剖析,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能够挖掘出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驱动力,比如技术创新、思想启蒙、社会结构变迁等。作者是否会关注中国历史上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是如何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而当目光转向“未来方略”时,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科技革命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中国将如何平衡自身发展与国际责任?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太空探索等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布局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无疑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值得我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融合感,仿佛能看到中华文明悠长的历史脉络,又预见到其奔涌向前的未来。拿到手中,厚重感扑面而来,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能够将“文明优势”这个宏大的概念具象化,并且与“历史演进”这样充满时间维度的过程相连接。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历朝历代中国在科技、哲学、艺术、社会组织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并分析这些优势在漫长的岁月中是如何孕育、发展、甚至传承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和鲜活的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明的根基之深厚,力量之持久。同时,对于“未来方略”的部分,我更是充满了好奇。在当下这个全球化浪潮汹涌、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如何能够立足于自身的文明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引领世界走向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包容的未来?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或者是一种宏观的战略构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这本书将如何描绘中国在21世纪乃至更远未来的宏伟蓝图。
评分这本《中国引领世界》的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让人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深远的视野。我对于“文明优势”的探讨很感兴趣,不知道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阐释?是民族性格中的坚韧不拔,还是几千年未曾中断的文化传承?亦或是独特而成熟的哲学智慧?我相信,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崛起,就必须深入其文明的根源。而“历史演进”的章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能揭示中国历史发展背后那些深刻的逻辑和规律。比如,古代中国在统一、分裂、改革、创新等周期的循环中,是如何不断积淀和升华自身文明的?书中会不会分析不同朝代的兴衰,以及这些经验教训对于当下中国发展的启示?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未来方略”了。在全球格局重塑、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中国将如何扮演一个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角色?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战略设想,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合作、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可以贡献哪些独特的智慧和方案?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中国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标题,我就被它所蕴含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中国引领世界(文明优势、历史演进与未来方略)》,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中国未来走向的窗户。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并阐述中国的“文明优势”的?我猜测,这可能涉及中国在集体主义、和谐共生、尊重秩序等方面的深厚传统,亦或是其在科技发明、工程建造、艺术审美等领域的独特贡献。如果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这些优势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历史演进”的维度,让我对本书的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能够揭示中国历史发展中那些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例如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制度变迁对中国文明形态的影响。是否会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以及中国如何凭借其特有的方式应对这些挑战,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而“未来方略”,则更是吸引我关注的焦点。在当前世界格局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如何能够利用其深厚的文明积淀和不断增强的实力,为全球发展贡献独特的解决方案?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战略性构想,从而勾勒出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未来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中国引领世界》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自信和力量,而其副标题“文明优势、历史演进与未来方略”更是将其主题阐述得淋漓尽致。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在于“文明优势”的探讨。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和分析中国文化中那些独特性和普适性的特质,例如其长期的哲学思考,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独特建树。我相信,这些精神财富是理解中国发展脉络的关键。而“历史演进”则是我期待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希望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不仅仅是回顾那些重大的事件和王朝更迭,更重要的是挖掘中国文明在漫长岁月中是如何不断自我革新、适应变化、并最终塑造出今日中国面貌的。作者是否会分析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得到发展和丰富?最后,“未来方略”的章节,无疑是最具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的。在当前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国将如何运用其独特的文明优势和深厚的历史经验,为世界贡献新的发展理念和合作模式?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在全球治理、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具体设想,从而描绘出一幅令人期待的中国未来发展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