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经典·先锋字帖 古帖今临:钢笔临写瘦金体

笔墨经典·先锋字帖 古帖今临:钢笔临写瘦金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徽宗 著,李放鸣 书写
图书标签:
  • 书法
  • 钢笔字
  • 瘦金体
  • 字帖
  • 临摹
  • 古帖今临
  • 笔墨经典
  • 书法练习
  • 字体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9302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2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笔墨经典·先锋字帖 古帖今临:钢笔临写瘦金体》以兴趣培养、知识传授、临写古帖为重点,练字与书法兴趣培养同时兼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李放鸣,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先后任解放军某团政委、中国现代汉字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总课题组研究员,分课题《书写与欣赏学力培养与研究》(CTF120166—87)课题组组长。
  李放鸣书法主攻欧体、柳体,研习晋唐小楷,曾以一幅钢笔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入选全国硬笔书法邀请展,其后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编写首本字帖《钢笔楷行书技法》入选全国首届硬笔书法系列评比展并获“十佳字帖”奖之后,已编辑出版了上百种毛笔和硬笔书法教材,其编写的字帖因版式新颖、教法独特、用笔精练、结构规范而广受学校师生和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喜爱。曾参与全国竞写受聘《中国钢笔书法——学生普及教程》编写。作品入选北师大版《语文》课本书法示范;《解放军报》《中国书法报》《中国当代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中国钢笔书法》《中国收藏》均有专题报道和作品介绍。
笔墨经典·先锋字帖:宋徽宗瘦金体临习指南 一、本书缘起与定位:在经典与创新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中国书法艺术,尤其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这一独特书体风格的深刻致敬与现代传承的思考。瘦金体,以其瘦硬挺拔、骨力内蕴、飘逸洒脱的艺术风貌,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是宋代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然而,对于现代习书者而言,深入理解并有效驾驭这种极具个性的字体,往往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古帖原貌的难以完全把握,二是现代书写工具与生活习惯与古代笔法的冲突。 《笔墨经典·先锋字帖:宋徽宗瘦金体临习指南》并非简单地复制或再现古代碑帖,而是致力于成为一座连接古典精髓与当代实践的桥梁。我们深知,真正的传承,绝非墨守成规的模仿,而是对古人精神的汲取与创造性转化。本书的核心目标,是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尤其是使用现代书写工具(如钢笔、中性笔)进行练习的人群,提供一套系统、科学、且富有启发性的临习路径。 我们摒弃了传统字帖中过于强调“一比一复制”的僵化要求,转而聚焦于“神韵”的捕捉与“结构”的拆解。本书的“先锋”之意,在于突破传统文房四宝的限制,探讨当钢笔的笔尖触及纸面时,如何有效地模拟出瘦金体特有的“筋骨感”与“锋芒毕露”。 二、结构解析:瘦金体的核心要素解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对瘦金体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帮助学习者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框架。 1. 骨力之源:线条的力度与走向 瘦金体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瘦硬的线条。我们细致分析了其起笔的“尖锐入纸”、行笔的“中锋侧锋交替运用”以及收笔的“回锋与撇捺的挑出”。特别针对钢笔的书写特性,我们区分了提按的幅度变化,强调如何在保持笔画均匀粗细的同时,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即便使用墨水较淡的钢笔)来体现力量的层次感。 横画: 分析其上扬的趋势与“燕尾”般的收笔处理。 竖画: 强调其挺拔如铁的正直性,以及收笔处微小的内擫。 撇捺: 重点讲解其尖锐的起笔和向外舒展的力道,这是体现“瘦”与“利”的关键。 2. 结构之妙:平衡与欹侧的艺术 瘦金体的结构往往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动势,追求“险中求稳”的平衡感。本书通过对大量经典范例的对比研究,归纳出其结构布局的几大原则: 中宫收紧与四面开张: 如何在保持字心紧凑的同时,让横竖撇捺向外充分伸展,形成疏朗的姿态。 左右呼应与穿插避让: 分析不同偏旁部首之间的空间关系,如何处理笔画的交叠与穿插,确保整体的疏朗而不松散。 字形的高瘦处理: 探讨宋徽宗如何通过拉长竖笔和调整重心,使整体字形呈现出修长俊秀的视觉效果。 三、钢笔临写专章:工具与技法的现代转换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钢笔临写”的实践指导。我们认识到,使用钢笔练习瘦金体,不能简单地用钢笔去模仿毛笔的饱满度,而应发挥钢笔工具自身的优势。 1. 笔尖的选择与掌控: 推荐使用硬尖或中等粗细的钢笔尖。详细指导初学者如何控制笔尖的倾斜角度,以更好地表现瘦金体锐利的转折。 2. 速度与节奏的再现: 瘦金体讲求一气呵成,其流畅性与速度感至关重要。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分解练习,鼓励学习者先慢速稳定地建立结构,再逐步加快速度,体会赵佶书写时的“不假思索”的韵味。 3. 墨痕的虚拟化: 钢笔的墨水流出相对稳定,难以产生飞白。我们引导学习者通过“提笔的瞬间”和“顿挫处”的用力变化,在心理上构建出毛笔特有的枯湿浓淡变化,即使是单色墨水,也能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四、临习路径设计:从“描红”到“意临”的阶梯 本书的临习部分设计了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旨在确保学习者能够稳扎稳打,避免急于求成而形成僵硬的“匠气”。 第一阶段:结构定位与单字解构 此阶段以楷书基础不弱的学员为假定对象。我们精选了瘦金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十个基础字,进行精确的“米字格”与“田字格”定位练习。重点在于捕捉每一个笔画的精确落笔点和出锋角度。 第二阶段:连贯性与章法训练 在掌握了单个字形后,本阶段转向对连贯性的训练。选取宋徽宗《千字文》及其他诗词的片段,进行短句的临写。此时的练习重点转向笔画之间的气韵贯通,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安排,初步接触“章法”概念。 第三阶段:自由创作与风格融入 此阶段鼓励学习者脱离范本,尝试用自己的钢笔,临写自己喜欢的诗词。此时,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开始发挥作用——学习者不再是机械地临摹,而是有意识地运用瘦金体的结构原则和线条特点,将古人的美学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现代书写习惯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意临”示范,展示如何保持瘦金体的“瘦硬”,同时融入个人的“洒脱”。 五、文化内涵的延伸:瘦金体背后的宋代美学 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本书的最后一章,穿插了对宋徽宗时代美学思想的浅析。瘦金体之所以“瘦”,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宋代理学盛行,追求精微、内敛、理性的审美趣味密不可分。理解这一点,能帮助习书者在运笔时,多一分“雅致”,少一分“拙气”,让临习成果更具书卷气。 通过本书,我们希望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真正领会到,学习一种古老的书体,并非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慢下来、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美的独特路径。本书,即是您开启这段“瘦金风骨”之旅的坚实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大气、专业,并且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精神。它没有采用那种哗众取宠的炫技手法,而是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功打磨入手,步步为营地引领读者进入瘦金体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运笔速度和力度的对比分析,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但通过范本字迹的细微差异,已经清晰地传达了深层次的书法原理。它成功地将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实用性完美结合,提供了一个既能继承传统精髓,又方便当代人练习的绝佳平台。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钢笔瘦金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入门和进阶指南。

评分

试着在上面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临写区域的纸张吸墨性非常好,钢笔走墨流畅,几乎没有洇墨现象,这对于保持字迹的清晰度至关重要。而且,这种纸张的韧性很好,即使反复涂改擦拭,也不会轻易起毛或破损,这对于我们反复琢磨笔画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某些难度较高的笔画转折处,似乎特意加深了墨迹的浓度,这种微妙的提示作用,有效地帮助我修正了以往容易出错的部位。这种从使用者体验出发的设计理念,让人在练习过程中感到非常顺畅和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色调和精致的烫金工艺,透着一股古典又现代的气息。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上乘,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笔来试一试。装帧的硬挺度恰到好处,既能保证书籍的平整,又不会过分笨重,很适合日常携带和翻阅。装订线的设计也相当考究,无论翻到哪一页,都能平铺得很顺畅,不会出现中间部分被遮挡的情况,这点对于临摹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可以确保每一笔的细节都能清晰可见。整体来说,从拿到手的第一印象就能感受到设计者对细节的打磨,完全符合我对一本高品质字帖的期待。这种用心制作出来的书,光是看着就觉得是一种享受,让人更有动力去投入练习。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书法教学的典范,每一页的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拥挤杂乱,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显得单薄。特别是那些范字的展示区域,大小适中,字形结构清晰可见,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关键笔画的走势。而且,作者在关键笔画处似乎加入了一些细微的指示,虽然没有冗长的文字说明,但仅凭这些视觉上的引导,就足以让人心领神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比起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注解,更能激发学习者自身的领悟力。这种注重视觉感受和直观学习的编排,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学习习惯,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状态,专注于笔法本身。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练习钢笔书法的爱好者,我深知一本好的字帖对于提升书法的关键性作用。这本书在选取字帖内容上的独到眼光,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既有传统帖的精髓,又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现代的审美倾向,仿佛是跨越时空的一场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平衡感,每一个字形都显得既有力量又不失灵动,这对于模仿者来说,提供了极高的学习标准。有些字帖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韵的传达,而这本书明显注意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去“理解”这种书体背后的精神气质,这一点,是很多普通字帖难以企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