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硬木家具传统修复技法》语言朴实,图文并茂,读之亲切易懂。用饱含情感的口述风格,将父子多年积累的修复技法和经验,作了细致人微的形象描述。将工具、材料、技法乃至干活时的身心感受娓娓道来,并讲述了木工历史及自家故事,涉猎广泛有趣,读之毫无生涩之感。
更可贵之处在于,文中还用了很多旧时修复匠师们随口常说的行话。把这些几近失传的“活化石”术语见之文字,成为古典家具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王继众,1952年出生,北京人。1969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学习木工大木作10年。1979年在北京龙顺成硬木家具厂拜王庚祥先生为师,专习古旧硬木家具修复技术,至今从事古家具修复工作30余年,亲手修复古旧家具不计其数。通过他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他在传统硬木家具修复的技法上不断摸索,积累了丰富的修复经验。他求真务实、技术精湛,通晓各流派硬木家具的结构造型特点,曾参加故宫博物院馆藏木器和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家具的修复。2016年获得中华木作大师称号。
王岳,1982年出生,2007年1月毕业于北京市房地产职工大学,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专科,2010年7月北京交通大学艺术设计本科毕业。现为北京玩具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在父亲的熏陶下,耳濡目染,自幼喜欢古家具。从19岁开始随父学习硬木家具修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修了和古家具极为接近的中国古建筑课程,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经十几年的努力,已能独立进行古1日家具修复。结合所学古建知识,用榫卯连接方式自制微缩古建模型,于2012年12月在中华世纪坛参力口汇报展出。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硬木家具修复技艺传承人。2016年获得中华高级木作师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概论
壹 硬木家具修复工具及应用
贰 硬木家具材质
叁 硬木家具的榫卯结构
肆 硬木家具的修复
伍 硬木家具修复辨析
附文
后记
前言/序言
王继众、王岳父子撰写的《硬木家具传统修复技法》是本好书,是本珍贵的好书。
古典家具修复技艺,是历代匠师口口相传的,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华绝技。那些残破如柴的古旧家具,经修复后便会变得光灿如新!这手艺如点土成金般令人惊叹。
在我小时候,全家夏日在院子里吃饭总围着一张弯腿小桌,但这张老旧小桌残破的几乎散了架,摆放时总会有部件脱落下来,重新敲打组装它便成了我们费事的饭前“仪式”。后来,母亲终于抱着一堆散件去了金鱼池附近的一家铺子修理。不久,一张端正油亮的修好的异常坚固的“新桌”摆在了院中。后来我才知道,那间整日叮当作响的铺子是鲁班馆街上修古旧家具的作坊。
鲁班馆是北京天坛附近的一条街巷,明清以来街上聚集着几十家修制古典家具的店铺作坊。因街中建有鲁班祠和木业会馆,故人们称其为“鲁班馆”。
清末,宫中裁撤造办处,一批手艺高超的匠师,把宫中绝技带到了这里。在那动荡的年代,京城许多珍贵的古旧家具大都在此流落辗转。因清代造办处的匠师都是皇家从全国优选征调来的,能综合体现全国的最高水平,故鲁班馆的木工技艺也就兼容了苏、广、闽、晋等各地流派的工艺精华。可以这么说,当初鲁班馆的匠师,大都是身怀绝技,见过世面的良工哲匠。
王继众的恩师王庚祥老人,便是鲁班馆最后一代修复名师。后来,鲁班馆店铺作坊合营成了北京“龙顺成”硬木家具厂。王庚祥老人仍是厂内有名的修活高手。
其实,王庚祥也是我的老师之一。因我们住得近,他退休后也为我修过很多古旧家具,我对古典家具的很多知识和理解,就是从老人那里得到的。
王继众年轻时师从王庚祥学习修理硬木家具,深得王庚祥鲁班馆技法真传。王岳在学习了古建专业后,又随父学艺,独立操作修复古旧家具已十几年,其理念技法直承父辈,继承了鲁班馆技艺精髓。
近年来,王岳又以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和担当,悉心整理父亲所传的传统修复技法。挖掘梳理,照相绘图,经历数载,几易其稿,终成此书。
此书语言朴实,图文并茂,读之亲切易懂。用饱含情感的口述风格,将父子多年积累的修复技法和经验,作了细致人微的形象描述。将工具、材料、技法乃至干活时的身心感受娓娓道来,并讲述了木工历史及自家故事,涉猎广泛有趣,读之毫无生涩之感。
更可贵之处在于,文中还用了很多旧时修复匠师们随口常说的行话。把这些几近失传的“活化石”术语见之文字,成为古典家具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书小意义大,它结束了千百年来古旧家具修复技艺传承只能靠师徒间“口口相传”的历史,使历代匠师用智慧心血积累的珍贵技法不致失传,也使这门维护着中国古典家具文明之光百年传继的精湛手艺得以书面记载。它向更多的有心了解、学习、研究这门技艺的人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历史上很多技术书籍都是由会写字但又没技术实践的文人撰写的,把道听途说得来的技法写成文字,总会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含混和谬误,而这本书则是由会操斤弄锯的两代技术人用多年的实践和经验写就,是他们父子心血的真诚传授。故此书清晰可靠,不妄不虚。
望这本凝结着三代人切身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承载着京城鲁班馆古法修复传统技法的好书,广为流传。愿其为中华文明的传继,发出异彩光芒。
《中世纪欧洲手抄本插图艺术探源》 图书简介 一、 导言:光影中的信仰与知识的载体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手抄本插图艺术的起源、发展、风格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宗教和社会意义。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手抄本不仅是知识传承的唯一途径,其精美绝伦的插图更是那个时代艺术、信仰、政治权力的集中体现。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珍贵手稿的细致分析,揭示这些“流动的图书馆”中隐藏的视觉语言和工艺秘密。 我们将从早期基督教晚期的手抄本传统出发,考察古典遗产如何被基督教化,并逐步演化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重点关注手抄本插图从单纯的文本注释,发展成为独立的、叙事性极强的视觉艺术的过程。 二、 早期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奠基(公元500-900年) 本章将聚焦于爱尔兰和英格兰的“岛屿艺术”风格,如著名的《凯尔斯的书》(Book of Kells)。我们将详细解析其标志性的缠绕纹饰(Interlace)、动物变形(Zoomorphic forms)以及复杂几何图案的构造原理。这种风格融合了凯尔特本土的金属工艺传统与地中海的装饰母题,形成了早期中世纪最具原创性的视觉表达。 随后,我们将转入查理曼大帝推动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古典罗马艺术的复兴成为主题。重点分析了卡洛林王朝的抄写中心,如图尔斯(Tours)和兰斯(Reims),以及在这些地区发展出的更加清晰、写实的肖像画和福音书插图。我们将比较它们与早期拜占庭艺术之间的影响与区别,特别是人物造型和空间处理上的变化。 三、 罗马式艺术的地域性与叙事张力(公元1000-1150年) 进入罗马式时期,手抄本艺术展现出强烈的地域多样性和宗教教化目的。本章将细致考察不同地区的风格特征: 1. 德国和意大利的宏大叙事: 分析以《希尔德斯海姆的本笃会士圣经》为代表的作品,探讨其厚重、充满力量感的线条和对《启示录》等末世主题的生动刻画。 2. 法国的《圣徒传》与小型化趋势: 考察在修道院外新兴的世俗抄写作坊(Scriptoria)的出现,以及插图尺寸的相对缩小和叙事焦点从宏大历史转向个人圣徒事迹的变化。 3. 装饰母题的演变: 详细研究卷轴边饰(Borders)中“怪兽”(Grotesque)的出现,这些非理性、充满想象力的生物如何象征着原始的混沌或异端,以及它们在视觉上如何框定神圣文本。 四、 哥特时代的辉煌与世俗化(公元1150-1500年) 哥特时期是手抄本艺术的巅峰,也是其向世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本章将侧重于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1. “自然主义的曙光”: 分析受13世纪意大利绘画(如乔托)影响,手抄本插图中光影处理、人物情感表达和三维空间感的显著提升。我们将考察“圣母像”描绘中母性温情的引入,以及服饰褶皱处理的写实化。 2. 巴黎的艺术中心地位: 重点研究巴黎大学周边的世俗抄写市场,特别是“教授版圣经”(Bibles Moralisées)和“私人祈祷书”(Books of Hours)的盛行。后者以其精细的日程场景、季节劳作图和贵族肖像,成为了研究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3. 法兰德斯与“细密画的革命”: 深入探讨15世纪早期,以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为代表的佛兰德斯画师如何将油画的透明感和对光线的精妙捕捉引入到微缩画中。本书将详述他们如何利用蛋彩和矿物颜料模仿油画的层次效果,以及这种技术革新对早期荷兰绘画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 工艺揭秘:材料、技术与工匠的秘密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创作技术的细致复原性分析。我们将揭示手抄本制作的完整流程: 1. 羊皮纸的准备: 从动物皮的挑选、浸泡、刮擦到抛光,以及如何根据文本需求裁切和折叠羊皮纸以形成“书帖”(Quires)。 2. 颜料的获取与制备: 追溯黄金(金箔与金粉)、群青(天然青金石)、朱砂和各种植物染料的来源和研磨工艺。本书将详细阐述“媒介剂”(Binder)——如蛋清、阿拉伯树胶——如何影响颜料的附着力和最终的光泽。 3. “彩饰”(Illumination)的层次: 区分“抄写员”(Scribe)、“书法家”(Calligrapher)和“彩饰师”(Illuminator)各自的职责,并剖析彩饰师如何从打底稿、铺设金属箔、着色到最终的描边和高光点缀的精细步骤。 六、 结语:中世纪艺术的永恒遗产 本书最后将总结中世纪手抄本插图艺术作为中世纪文化百科全书的地位,并探讨其在文艺复兴早期如何被印刷品取代,但其美学原则和叙事技巧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版画和早期油画的发展。通过对这些脆弱而华丽的文本的重构与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信仰至上、技艺登峰的失落世界。 读者对象: 艺术史、中世纪研究、书籍史、宗教文化研究的学者、学生,以及对手工艺复原和中世纪生活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 字数: 约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