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艺术轻技术、重宏观轻细部”一度成为“中国式”通病,细部忽视导致的形象粗陋、场所丢失,使建筑的品质大打折扣。随着国民文化品位的提高,徒有其表的粗放作业和不规范作业将失去市场,为人摒弃。与此同时,国外建筑师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进入中国。如何使自身的设计理念与细部生产技术尽快与国际接轨?面对挑战和竞争,中国建筑师何去何从?
为弘扬细部意识,自2003年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立足德国DETAIL杂志的高级平台,出版了《建筑细部》(Architecture & DETAIL)(中英文双语版,双月刊), 通过引进世界水平的细部理念与细部手法,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工程公司和生产厂商等提供丰富、及时的细部信息参考和互动的交流空间,实现技术与艺术、设计与生产的同构,从而提高相关专业人士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
本期《建筑细部》杂志的主题是“屋顶”。
屋顶不但是建筑的第五立面,也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有助于在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创造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着调解作用。本期杂志通过多个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屋顶的多种设计可能性。屋顶的不同形式和多种坡度为建筑师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工具,建筑师可以借此设计出与任何情况都能匹配的建筑。另外,屋顶也可被打造成人工景观、充满艺术设计的景观,或者凭借自身的力量成为是自然天成的景观。
本刊作者为位于德国慕尼黑的DETAIL杂志社。DETAIL是具有五十余年历史的世界建筑与工程杂志。作为德国建筑与工程细部方面的专业杂志,DETAIL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魅力绽放——多语种(德、汉、英、法等)的发行网络覆盖欧、美、亚等洲,为各地的读者提供前沿、深入、细致的行业资料。
艺术设计的景观,或者凭借自身的力量成为是自然天成的景观。
编者按
细部专题探讨
建筑与自然
报道
斯图加特滑板运动场
新水岸别墅
临时空间模块:杜本多夫某研究大楼
伊丽莎白时期风格的剧院
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关室”的砖外壳
反射亭
迈阿密设计区迪奥专卖店
大连恒隆广场
第2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村
工程实录
Brekkuskogur的度假小屋
Vetroz某儿童看护中心
德累斯顿某住宅
孔斯蒂图西翁公共图书馆
吐根堡地区的山顶缆车站
La Madeleine媒体图书馆
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
“大家的森林”
格丹斯克某剧院
日本宫原绳纹文化遗址博物馆
象山中心校区的博物馆和会议中心
新迦南的格雷斯农场基金会中心
新技术
孟买华盖式建筑
犰狳形拱顶
新产品
屋顶与排水系统
可持续性重建
健康与休闲
办公室
太阳能光伏系统和太阳能热利用
拿到这本《建筑细部:屋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第一眼吸引我的,是书中的插图质量。通常这类专业书籍,插图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那些剖面图、节点详图,线条清晰,比例准确,标注到位,能够让人一眼就看懂复杂的结构关系和连接方式。比如,书中对某种经典坡屋顶瓦片铺设的剖面图,清晰地展示了基层、防水层、保温层、通风层以及瓦片之间的搭接关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这种细节的呈现,远比文字描述来得直观和有力。我一直觉得,建筑的灵魂就藏在这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而屋顶作为建筑的“帽子”,其细部的处理更是关乎整体的美感和功能的实现。这本书显然抓住了这一点,并没有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连接点、每一个转角、每一个边缘的处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屋顶排水系统的设计,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坡度设置,还包括了落水管、天沟、溢流口等一系列配件的尺寸、材质和安装方式,这些细节决定了房屋是否能有效地抵御雨水侵蚀。书中关于屋顶构造的图解,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建筑内部的窗户,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屋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每一层材料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建筑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口”的质量,而屋顶的收口,则是最重要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这本书以“细部”为切入点,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些关键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的探索。书中对屋顶边缘、女儿墙、天窗、烟囱等突出构件的防水构造处理,讲解得尤为细致。我过去在观察一些老房子时,经常会发现屋顶边缘有渗水的痕迹,这本书的详图让我明白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让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去避免。书中对不同防水材料的应用,如卷材、涂料、金属泛水板等,以及它们在各种复杂节点上的搭接和固定方式,都做了非常清晰的图示和说明。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屋顶泛水处理的章节,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坡度、排水槽的设计以及泛水板的安装,来确保雨水能够有效地排出,避免积水和渗漏。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对于建筑的长期耐久性和居住者的舒适性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或现在从事与建筑相关工作的人,我深知一份优秀的建筑图纸和一本详细的施工指南对于项目的重要性。《建筑细部:屋顶》这本书,就如同一个高质量的施工手册,为屋顶部分的建造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书中的每一处细节图,都如同一个精确的测量工具,指导着施工人员如何准确地进行切割、连接和固定。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金属屋顶泛水处理的节点详图,这些详图清晰地展示了泛水板的尺寸、搭接长度、固定方式以及与墙体连接处的密封处理,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屋顶的防水效果。书中对不同屋顶构造的施工顺序和注意事项的提示,也极具指导意义。比如,在进行瓦屋顶施工时,书中会强调基层处理的重要性,以及瓦片铺设时应注意的错缝和搭接。这种从设计到施工的完整性,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实用价值,它能够帮助施工人员避免常见的错误,提高工程质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金属质感的屋顶图案,配合简洁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工业美学和专业严谨的气息。我一直对建筑的细节处理,特别是屋顶的构造和设计非常着迷。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功能性构件,更是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氛围营造的关键。这本书能在一期专门探讨屋顶,并且是2016年6月这个看似平常的日期,就预示着它可能包含了相当深入的、具有时代印记的观察。卷号和总期号的标注,也表明了这是一本有体系、有连续性的出版物,可能是在某个系列期刊中的一期,这种定位通常意味着内容的深度和学术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建筑细节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能够找到一本如此专注于屋顶细节的书,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屋顶案例,从坡屋顶的形态变化到平屋顶的防水处理,从传统木结构屋顶的榫卯工艺到现代钢结构屋顶的轻盈大胆,这些都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涵盖屋顶的材料选择,比如瓦片的种类、金属板的连接方式、沥青卷材的应用等,这些材料的特性直接影响着屋顶的美观、耐久性和经济性。再加上我对屋顶的保温、隔热、排水、采光以及可能的光伏一体化等技术细节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心中对屋顶知识体系的一大空白。
评分我一直对建筑中那些能够体现设计者匠心独运的细节感到着迷,而屋顶的“收口”与“处理”,无疑是展现这种匠心最好的载体。《建筑细部:屋顶》这本书,恰恰将这些精妙之处一一呈现。书中对屋顶通风构造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建筑能够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而有些则容易潮湿发霉。它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设置通风口、通风层以及利用屋顶的自然坡度来实现有效的空气流通。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天窗、老虎窗等屋顶采光和通风构件的细部处理印象深刻。这些构件的设计,既要考虑采光和通风的功能,又要保证屋顶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这其中涉及到的节点设计和材料选择,都充满了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从而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作品。
评分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建筑,特别是屋顶背后逻辑的视角。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屋顶看起来如此美观,而有些则显得笨拙?为什么有些屋顶能抵御严寒酷暑,而有些却问题不断?这本书的出现,解答了我许多疑问。它用清晰的图示和专业的语言,解释了屋顶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重力的分散、荷载的传递、排水的顺畅以及通风的合理性。书中对不同坡度屋顶的受力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屋顶在强风或大雪天气下会发生形变。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懂建筑”的方式,让我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而是能“理解”屋顶的构造和设计背后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建筑屋顶案例的剖析,通过分析这些建筑的屋顶设计,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师是如何在功能、美观和经济性之间做出平衡的。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建筑领域。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其细部的处理,不仅仅关乎美观,更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居住舒适度。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细节解决方案的书籍,而《建筑细部:屋顶》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关于屋顶排水系统的图解,详细展示了天沟、落水管、雨水斗等配件的尺寸选择、安装间距以及与屋顶边缘的连接方式,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信息。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屋顶与墙体连接处的防水处理,详细介绍了不同的泛水材料、施工方法以及密封材料的选择,这些细节的精准处理,是避免屋顶渗漏的关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屋顶,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工程学原理和精细的工艺要求。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建筑外观细节的呈现,更在于它深入到了屋顶结构和材料的内在逻辑。我一直对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屋顶作为建筑的“外套”,其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耐久性、保温隔热性能以及经济性。书中对各种屋顶材料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对于金属屋顶,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金属板(如彩钢板、铝镁锰合金板)的连接方式,还分析了它们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防腐蚀处理。对于传统的瓦屋顶,书中则详细介绍了陶瓦、水泥瓦、沥青瓦等不同种类瓦片的铺设方法,以及其在保温、隔音、防火方面的性能差异。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屋顶隔热材料的章节,详细介绍了不同隔热材料(如岩棉、挤塑板、聚氨酯泡沫)的导热系数、厚度要求以及施工要点,这对于我理解如何让建筑在夏季保持凉爽、冬季保持温暖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不同类型屋顶的分类和深度剖析。我之前一直对一些标志性的屋顶形态感到好奇,比如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坡屋顶,或是那些充满未来感的异形屋顶。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这些屋顶的详尽解读。它不仅仅是展示图片,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屋顶背后的设计理念、技术挑战以及所采用的建造方法。例如,书中对一个采用了大跨度拱形屋顶的体育馆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其结构体系、钢材的连接节点、防水层的处理以及采光顶的设计。这些内容让我对现代建筑的结构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对书中关于传统木结构屋顶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些精妙的榫卯结构,即使在没有现代连接件的情况下,也能形成稳定坚固的屋顶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书中对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与屋顶形式的关联分析也很有价值,比如在多雪地区,坡度较大的屋顶有助于积雪滑落,而在炎热地区,轻质、反射率高的屋顶材料则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这种从地域文化、气候条件到建筑形态的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屋顶的设计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建筑设计中,屋顶是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之一,它决定了建筑的轮廓和性格。《建筑细部:屋顶》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其中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完美结合。书中不仅展示了屋顶的结构和构造,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屋顶形式所蕴含的美学理念。比如,书中对那些具有独特造型的当代屋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设计师是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创新运用和结构的重塑,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屋顶与环境融合的探讨,例如,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屋顶的设计来呼应周围的自然景观,或者如何利用屋顶的形态来引导视线,从而提升建筑的整体艺术品位。书中对一些历史建筑屋顶的分析,也让我领略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屋顶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