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由日本著名染织家箕轮直子倾情力作,是一本非常全面基础的植物染色入门图书,涵盖了基本的染色容器和工具,囊括了草木、蔬果、花卉等经典染材,包罗了煎煮染、生叶染、鲜花染等传统染色工艺。本书图解清晰,说明详细,易学易做,十分适合植物染色新手入门。让你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植物染色的不凡魅力。收集身边的常见染料,拿起衬衫、丝巾等物品,让我们一起玩转草木染!
内容简介
你也可以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染出zui清新、zui自然的颜色。当你的衬衫、丝巾、鞋子……遇上了神奇的草木染色,它们是那样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本书详细介绍了染料、基础染色方法、染色步骤、染色案例和染色色样,还包罗了煎煮染、生叶染、鲜花染等传统染色工艺,图解清晰,易学易做。让我们在日本染织大师的带领下,让我们一起见证色彩师法自然的妙趣,或艳丽或朴素,随你所愿!
作者简介
箕轮 直子
日本染织家,生于东京并在此居住。毕业于日本共立女子大学染织专业,日本余暇文化振兴会乐习论坛会长,同时也是“厨房?花草?染色讲座”的主编,对手织和草木染色技法有独到的研究,其座右铭是“让染色更简单”。2011年在日本品川区五反田开设“手织草木染色Studio A Week”。著有《草木染色大全》 《手织大全》《居家草木染色法》等诸多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由日本著名染织家箕轮直子倾情力作,图解清晰,说明详细,易学易做。染料寻常易得,天然环保,以极低成本就能让各种日常小物焕发新颜!
目录
4 前 言
9 第一章 将身边的物品用作染料
10 用野草染色
12 用树木染色
14 用香草染色
16 用花瓣染色
18 用染料店里的物品染色
20 用市场上的物品染色
22 用厨房材料染色
22 用秋天的果实染色
22 用落叶染色
23 第二章 基础染色法
24 容器和工具
26 染色前须知
28 染色时需要的草木量
28 媒染
30 基础染色法① 对小物件进行染色
34 基础染色法② 对毛线进行染色
38 基础染色法③ 对大块布进行染色
42 专栏 挂线架的使用方法
43 第三章 用多种染料染色
44 用红花染色
48 用康乃馨花瓣染色
51 用柿漆染色
54 用枫叶染色
56 用芙蓉花(玫瑰茄)染色
59 用落叶染色
62 用土染色
66 用咖喱粉染色
69 用蓼蓝青叶染色 ①
72 专栏 培育蓼蓝
73 用靛蓝干叶染色
76 用蓼蓝青叶染色 ②
78 用粉末蓝染色
83 专栏 搭钩的使用方法
84 乐享染出缤纷的色彩!
88 第四章 草木染色色彩一览
101 专栏 线桄的使用方法
103 第五章 草木染色 随心染色
104 对藤筐进行染色
106 对纽扣和饰带进行染色
108 对5 元店里的小物件进行染色
111 第六章 实用专栏集
112 将棉染为深色
113 专栏 豆汁预处理
114 重复利用草木染色
116 染料一览表
122 染色常用词汇
126 后记
127 译后记
精彩书摘
……
用野草染色
原野或空地上随处可见的植物种类繁多,比如春有杉菜、油菜花、羊蹄和鬼针草;夏有艾蒿、葛蔓、蕺菜和老鹳草;秋有黄花、芒草、蓟和野葡萄的果实。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植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多能染成一种大地色,黄色也好,灰色也罢,抑或是浅驼色、土黄色等。初春的蒲公英,总是贴着地面生长,因此并不是很引人注目。但是到了晌午,黄色的花瓣就会一下子舒展开来。夏天,蒲公英的叶子和茎都生长得很快。如果只收集花瓣的话就太浪费了,因此还应该使用整棵蒲公英来染色。使用草木染色时必须要有足够的量。只要发现一株,其周围必定有很多株,因为它们是簇生植物,只要认真观察周围就能找到。如果采集的当天不进行染色的话,这些原野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掉,之后就不太好染色了。zui好是提前找到植物的所在地,并在染色当天早上采集;或者也可以在前一天采集好,然后用报纸裹好放起来。
用树木染色
我家四周高楼林立,院子只有巴掌大小,但是却种了许多树。树篱旁的野梧桐树枝有一米
多长,用长长的修剪后的树枝可以染出柔和的肉色,用树参可以染出黄色。秋季金桂飘香,待香味散尽时,还可以将树枝作为染料,染出明亮的颜色。当地的园艺师一年为我家修剪一次庭院,闲聊时我会问他:“这里有没有种胡桃的人家啊?”住在公寓里的人总是很期待政府修剪灌木丛和路边树木。如果想知道什么时候修剪杨梅、榉树、银杏、樱花和糙叶树等,问下管理办公室或市政府就会得到大概的时间。到时候就可以从修剪掉的树枝中选一枝合适的运回家。此外,如果附近有木匠所的话,还可以让他们给处理成刨花或碎块。刨花和碎块没必要很小,这样染色时会比较方便。但如果碎块不太新鲜的话,就不能用来染色了。使用时选择尚留有木头香味的碎块,碎块的使用量为待染色纱线或布的数倍。一般来说夏天比较适合染色,因为这时候树木长势较旺。但我觉得择日不如撞日,只要染料到手就可以进行染色。
……
前言/序言
前 言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名染织家,而非染色家。
尽管这两个词的日语读音相同,但我不仅负责染色,而且还利用草木染色后的毛线和布做手工编织。
我所写的书多半是染色方面的,因此当我说我做手工编织时,别人的反应往往是:“什么,你居然还做手工编织?”对于我来说,染色和手工编织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我zui开始感兴趣的是手工编织。
我与手织机的初次邂逅是在中学时期,当时我在戏剧俱乐部担任舞台监督。文化节活动上有一个叫作“仙鹤报恩”的节目,当时有一句台词是“你绝对不要偷看”,然后就只听得织布机的声响。为了录下这种声响,我去了所在大学的见习室。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手织机。窗外是居于闹市中心的学校,屋内则是机杼声,虽然原始,但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让我着迷。
进入大学后,我想我终于可以摸到梦寐已久的手织机了,谁知第一次的作业竟然是染色。编织用的线是我从手工艺店买的,不过织布用的线需要自己进行染色。一开始,我为了染出很棒的颜色,学习了各种化学染料的使用方法。之后老师告诉我说,“用这个可以染出非常优雅、柔和的颜色”,然后拿出了类似于褐色木屑样的物品。
那是干燥后的杨梅树皮,我按照老师说的把树皮煮了,结果真的染出了优雅的深黄色,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想来我感兴趣的出发点大概正是源于这种“不可思议”吧!之后,我开始用染料店里销售的干燥植物进行染色,或者看到书上写的可以染色的植物后,去山里寻找这种植物。不过在草木染色中,zui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身边居然有多种植物可以用作染料。比如本书中的洋葱皮和泡过之后的咖啡残渣,这些原本是废弃的东西。
虽然不能折樱花枝用作染料,但是熏菜用的樱花碎屑很容易就可以弄到手。还有艾蒿、问荆、一枝黄花这些空地上随处可见的杂草。无论何时都让我乐此不疲。
在带有院子的家中居住时,我经常用庭院树木来染色,于是便起了个 “庭院树木染色工房A Week”的名字。现在,我在家乡的市中心开了一家店,将店名改成了“Studio A Week”。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体验到草木染色和手织的乐趣。每次看到窗外的高楼时,我都会想起自己对染织感兴趣的出发点。如果此书能让大家享受到染色的乐趣,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尘封的印记:中古欧洲的织物与信仰》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欧洲社会中,织物、染色技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宗教、社会等级和经济变迁的复杂关系。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史描述,旨在揭示在那个以信仰为核心的时代,一块布料如何成为身份的象征、精神的载体以及跨越地域贸易的桥梁。我们将从原材料的获取、染料的来源、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不同阶层对色彩的占有权,构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古欧洲生活图景。 第一章:自然之源与地中海的色彩贸易 中世纪的色彩,其获取本身就是一场地理上的远征与对自然资源的精细提取过程。本书首先聚焦于欧洲本土的天然染料,如茜草(Madder)提供的深沉红色调,这在教会和贵族服饰中是至高无上的颜色。我们将详细考察茜草的种植、收获与浸渍过程,对比其在不同土壤和气候下的色泽表现。 同时,对更高贵色彩的追求,推动了横跨欧亚的贸易网络。书中详尽分析了“红宝石”——胭脂虫红(Cochineal/Kermes)。尽管地中海沿岸的虫媒红在早期占据主导,但随着十字军东征和威尼斯、热那亚等城邦的崛起,来自东方或北非的更稳定、更鲜艳的红色染料,如早期对胭脂虫的误解与实际应用,构成了复杂的经济博弈。 更引人注目的是蓝色。靛蓝(Indigo)的稀有和昂贵,使其成为权力与虔诚的终极体现。我们追溯了靛蓝从印度次大陆经由阿拉伯商人抵达欧洲港口的过程,分析了它如何挑战并最终部分取代了本土的菘蓝(Woad)。菘蓝作为本土替代品,其提取难度和最终呈现的暗淡蓝调,与靛蓝的耀眼光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鸿沟。 第二章:修道院的秘技与手工艺人的世界 在中世纪早期,知识的保存与技术的传承往往集中于修道院。本书考察了在手抄本的插画之外,修道士们在纺织和染色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技术的记录者,也是早期的质量控制者和配方持有者。例如,某些特定宗教仪式服饰所需的特定色度,需要严格遵循拉丁文手稿中的指示。 随着城市的发展,手工艺人逐渐形成了行会制度。行会对于染色技术的垄断是中世纪经济的核心特征之一。我们将深入探讨城市中的Dyers' Guilds(染色工匠行会)如何运作。这些行会严格规定了学徒的年限、原材料的采购渠道、以及成品的价格和质量标准。任何试图绕过行会、使用“非法”或“劣质”染料的行为,都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这种对技术的严格控制,既保证了特定时期产品的一致性,也阻碍了技术的自然演化。 书中将特别关注对羊毛、亚麻和丝绸的处理差异。丝绸,作为异域奢侈品,其染色技艺往往需要依赖来自拜占庭或伊斯兰世界的工匠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保密的,并与贵族宫廷的庇护紧密相连。 第三章:色彩的社会编码:从法典到日常 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是等级森严的,而织物的颜色则是最直观的社会编码系统。本书详尽分析了欧洲各国颁布的“奢侈品法”(Sumptuary Laws)如何干预色彩的使用。这些法律并非仅仅是道德规范,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例如,在许多地区,只有国王、大公爵或享有特定领地的贵族,才被允许在公众场合穿着纯正的紫色或深靛蓝色长袍。平民,即使富裕起来,也常常被禁止使用这些“高级”色彩,而被迫满足于灰色、棕色以及由菘蓝和茜草的低浓度溶液染出的柔和色调。这种对色彩的“占有权”,构成了贵族阶层维护自身合法性的无声武器。 本书还将探讨宗教对色彩的象征意义的固化。白色象征纯洁与神性(常用于圣餐布或初阶神职人员),黑色代表忏悔与禁欲(修道士的道袍),而红色和金色则直接关联于基督的受难与上帝的荣耀。这些象征意义在艺术、文学和日常礼仪中被反复强化,使得织物上的颜色具有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神学重量。 第四章:技术革新与中世纪晚期的动荡 中世纪的晚期(约1300年至1500年)见证了纺织业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在佛兰德斯(Flanders)和意大利北部。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扩张,开始对传统的行会体系和奢侈品法构成挑战。 我们分析了在佛兰德斯,““Crotting”和“Shearing”等精细后整理技术如何提升了羊毛织物的品质,使其能够更均匀地吸收和保持昂贵的染料,这极大地推动了低地国家在羊毛贸易中的霸主地位。 此外,随着黑死病的爆发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的波动,也间接影响了染色所需的资源投入。本书探讨了在人口短缺的情况下,贵族对色彩的追求是否有所松懈,或者反而因为财富集中而变得更加极端。特别是,对新兴的“绿色”——通常由菘蓝与黄染料(如槲寄生)混合产生——的普及,展示了中下层市民开始在既有法律限制内寻求色彩表达的努力。 结论:未曾褪色的时代记忆 《尘封的印记》最终总结了中世纪织物色彩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精神性。这些色彩不仅是染料的化学反应,更是社会结构的缩影。从地中海的贸易航线到城市作坊的秘密配方,再到法庭上的争议裁决,一块块被精心染色和编织的布料,成为了我们理解那个遥远而又充满细节的欧洲世界的关键“文本”。它们以无声的方式,记录了信仰的力量、商人的野心以及普通人生存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