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色,这样玩最有清新!

草木染色,这样玩最有清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箕轮直子 著,杜慧鑫 译
图书标签:
  • 草木染色
  • 天然染料
  • 植物染
  • 手工
  • DIY
  • 生活美学
  • 慢生活
  • 清新
  • 染色技巧
  • 环保染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66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07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漫时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28
套装数量:1
字数:1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由日本著名染织家箕轮直子倾情力作,是一本非常全面基础的植物染色入门图书,涵盖了基本的染色容器和工具,囊括了草木、蔬果、花卉等经典染材,包罗了煎煮染、生叶染、鲜花染等传统染色工艺。本书图解清晰,说明详细,易学易做,十分适合植物染色新手入门。让你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植物染色的不凡魅力。收集身边的常见染料,拿起衬衫、丝巾等物品,让我们一起玩转草木染!

内容简介

你也可以用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染出zui清新、zui自然的颜色。当你的衬衫、丝巾、鞋子……遇上了神奇的草木染色,它们是那样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本书详细介绍了染料、基础染色方法、染色步骤、染色案例和染色色样,还包罗了煎煮染、生叶染、鲜花染等传统染色工艺,图解清晰,易学易做。让我们在日本染织大师的带领下,让我们一起见证色彩师法自然的妙趣,或艳丽或朴素,随你所愿!

作者简介

箕轮 直子
日本染织家,生于东京并在此居住。毕业于日本共立女子大学染织专业,日本余暇文化振兴会乐习论坛会长,同时也是“厨房?花草?染色讲座”的主编,对手织和草木染色技法有独到的研究,其座右铭是“让染色更简单”。2011年在日本品川区五反田开设“手织草木染色Studio A Week”。著有《草木染色大全》 《手织大全》《居家草木染色法》等诸多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由日本著名染织家箕轮直子倾情力作,图解清晰,说明详细,易学易做。染料寻常易得,天然环保,以极低成本就能让各种日常小物焕发新颜!

目录

4  前 言

9  第一章 将身边的物品用作染料
10  用野草染色
12  用树木染色
14  用香草染色
16  用花瓣染色
18  用染料店里的物品染色
20  用市场上的物品染色
22  用厨房材料染色
22  用秋天的果实染色
22  用落叶染色

23  第二章 基础染色法
24  容器和工具
26  染色前须知
28  染色时需要的草木量
28  媒染
30  基础染色法① 对小物件进行染色
34  基础染色法② 对毛线进行染色
38  基础染色法③ 对大块布进行染色
42  专栏 挂线架的使用方法

43  第三章 用多种染料染色
44  用红花染色
48  用康乃馨花瓣染色
51  用柿漆染色
54  用枫叶染色
56  用芙蓉花(玫瑰茄)染色
59  用落叶染色
62  用土染色
66  用咖喱粉染色
69  用蓼蓝青叶染色 ①
72  专栏 培育蓼蓝
73  用靛蓝干叶染色
76  用蓼蓝青叶染色 ②
78  用粉末蓝染色
83  专栏 搭钩的使用方法
84  乐享染出缤纷的色彩!

88  第四章 草木染色色彩一览
101  专栏 线桄的使用方法

103  第五章 草木染色 随心染色
104  对藤筐进行染色
106  对纽扣和饰带进行染色
108  对5 元店里的小物件进行染色

111  第六章 实用专栏集
112  将棉染为深色
113  专栏 豆汁预处理
114  重复利用草木染色
116  染料一览表
122  染色常用词汇

126  后记
127  译后记

精彩书摘

……
用野草染色
原野或空地上随处可见的植物种类繁多,比如春有杉菜、油菜花、羊蹄和鬼针草;夏有艾蒿、葛蔓、蕺菜和老鹳草;秋有黄花、芒草、蓟和野葡萄的果实。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植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多能染成一种大地色,黄色也好,灰色也罢,抑或是浅驼色、土黄色等。初春的蒲公英,总是贴着地面生长,因此并不是很引人注目。但是到了晌午,黄色的花瓣就会一下子舒展开来。夏天,蒲公英的叶子和茎都生长得很快。如果只收集花瓣的话就太浪费了,因此还应该使用整棵蒲公英来染色。使用草木染色时必须要有足够的量。只要发现一株,其周围必定有很多株,因为它们是簇生植物,只要认真观察周围就能找到。如果采集的当天不进行染色的话,这些原野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掉,之后就不太好染色了。zui好是提前找到植物的所在地,并在染色当天早上采集;或者也可以在前一天采集好,然后用报纸裹好放起来。

用树木染色
我家四周高楼林立,院子只有巴掌大小,但是却种了许多树。树篱旁的野梧桐树枝有一米
多长,用长长的修剪后的树枝可以染出柔和的肉色,用树参可以染出黄色。秋季金桂飘香,待香味散尽时,还可以将树枝作为染料,染出明亮的颜色。当地的园艺师一年为我家修剪一次庭院,闲聊时我会问他:“这里有没有种胡桃的人家啊?”住在公寓里的人总是很期待政府修剪灌木丛和路边树木。如果想知道什么时候修剪杨梅、榉树、银杏、樱花和糙叶树等,问下管理办公室或市政府就会得到大概的时间。到时候就可以从修剪掉的树枝中选一枝合适的运回家。此外,如果附近有木匠所的话,还可以让他们给处理成刨花或碎块。刨花和碎块没必要很小,这样染色时会比较方便。但如果碎块不太新鲜的话,就不能用来染色了。使用时选择尚留有木头香味的碎块,碎块的使用量为待染色纱线或布的数倍。一般来说夏天比较适合染色,因为这时候树木长势较旺。但我觉得择日不如撞日,只要染料到手就可以进行染色。
……

前言/序言

前 言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名染织家,而非染色家。
尽管这两个词的日语读音相同,但我不仅负责染色,而且还利用草木染色后的毛线和布做手工编织。
我所写的书多半是染色方面的,因此当我说我做手工编织时,别人的反应往往是:“什么,你居然还做手工编织?”对于我来说,染色和手工编织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我zui开始感兴趣的是手工编织。
我与手织机的初次邂逅是在中学时期,当时我在戏剧俱乐部担任舞台监督。文化节活动上有一个叫作“仙鹤报恩”的节目,当时有一句台词是“你绝对不要偷看”,然后就只听得织布机的声响。为了录下这种声响,我去了所在大学的见习室。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手织机。窗外是居于闹市中心的学校,屋内则是机杼声,虽然原始,但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让我着迷。
进入大学后,我想我终于可以摸到梦寐已久的手织机了,谁知第一次的作业竟然是染色。编织用的线是我从手工艺店买的,不过织布用的线需要自己进行染色。一开始,我为了染出很棒的颜色,学习了各种化学染料的使用方法。之后老师告诉我说,“用这个可以染出非常优雅、柔和的颜色”,然后拿出了类似于褐色木屑样的物品。
那是干燥后的杨梅树皮,我按照老师说的把树皮煮了,结果真的染出了优雅的深黄色,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想来我感兴趣的出发点大概正是源于这种“不可思议”吧!之后,我开始用染料店里销售的干燥植物进行染色,或者看到书上写的可以染色的植物后,去山里寻找这种植物。不过在草木染色中,zui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身边居然有多种植物可以用作染料。比如本书中的洋葱皮和泡过之后的咖啡残渣,这些原本是废弃的东西。
虽然不能折樱花枝用作染料,但是熏菜用的樱花碎屑很容易就可以弄到手。还有艾蒿、问荆、一枝黄花这些空地上随处可见的杂草。无论何时都让我乐此不疲。
在带有院子的家中居住时,我经常用庭院树木来染色,于是便起了个 “庭院树木染色工房A Week”的名字。现在,我在家乡的市中心开了一家店,将店名改成了“Studio A Week”。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体验到草木染色和手织的乐趣。每次看到窗外的高楼时,我都会想起自己对染织感兴趣的出发点。如果此书能让大家享受到染色的乐趣,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尘封的印记:中古欧洲的织物与信仰》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欧洲社会中,织物、染色技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宗教、社会等级和经济变迁的复杂关系。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史描述,旨在揭示在那个以信仰为核心的时代,一块布料如何成为身份的象征、精神的载体以及跨越地域贸易的桥梁。我们将从原材料的获取、染料的来源、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不同阶层对色彩的占有权,构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古欧洲生活图景。 第一章:自然之源与地中海的色彩贸易 中世纪的色彩,其获取本身就是一场地理上的远征与对自然资源的精细提取过程。本书首先聚焦于欧洲本土的天然染料,如茜草(Madder)提供的深沉红色调,这在教会和贵族服饰中是至高无上的颜色。我们将详细考察茜草的种植、收获与浸渍过程,对比其在不同土壤和气候下的色泽表现。 同时,对更高贵色彩的追求,推动了横跨欧亚的贸易网络。书中详尽分析了“红宝石”——胭脂虫红(Cochineal/Kermes)。尽管地中海沿岸的虫媒红在早期占据主导,但随着十字军东征和威尼斯、热那亚等城邦的崛起,来自东方或北非的更稳定、更鲜艳的红色染料,如早期对胭脂虫的误解与实际应用,构成了复杂的经济博弈。 更引人注目的是蓝色。靛蓝(Indigo)的稀有和昂贵,使其成为权力与虔诚的终极体现。我们追溯了靛蓝从印度次大陆经由阿拉伯商人抵达欧洲港口的过程,分析了它如何挑战并最终部分取代了本土的菘蓝(Woad)。菘蓝作为本土替代品,其提取难度和最终呈现的暗淡蓝调,与靛蓝的耀眼光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鸿沟。 第二章:修道院的秘技与手工艺人的世界 在中世纪早期,知识的保存与技术的传承往往集中于修道院。本书考察了在手抄本的插画之外,修道士们在纺织和染色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技术的记录者,也是早期的质量控制者和配方持有者。例如,某些特定宗教仪式服饰所需的特定色度,需要严格遵循拉丁文手稿中的指示。 随着城市的发展,手工艺人逐渐形成了行会制度。行会对于染色技术的垄断是中世纪经济的核心特征之一。我们将深入探讨城市中的Dyers' Guilds(染色工匠行会)如何运作。这些行会严格规定了学徒的年限、原材料的采购渠道、以及成品的价格和质量标准。任何试图绕过行会、使用“非法”或“劣质”染料的行为,都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这种对技术的严格控制,既保证了特定时期产品的一致性,也阻碍了技术的自然演化。 书中将特别关注对羊毛、亚麻和丝绸的处理差异。丝绸,作为异域奢侈品,其染色技艺往往需要依赖来自拜占庭或伊斯兰世界的工匠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保密的,并与贵族宫廷的庇护紧密相连。 第三章:色彩的社会编码:从法典到日常 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是等级森严的,而织物的颜色则是最直观的社会编码系统。本书详尽分析了欧洲各国颁布的“奢侈品法”(Sumptuary Laws)如何干预色彩的使用。这些法律并非仅仅是道德规范,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例如,在许多地区,只有国王、大公爵或享有特定领地的贵族,才被允许在公众场合穿着纯正的紫色或深靛蓝色长袍。平民,即使富裕起来,也常常被禁止使用这些“高级”色彩,而被迫满足于灰色、棕色以及由菘蓝和茜草的低浓度溶液染出的柔和色调。这种对色彩的“占有权”,构成了贵族阶层维护自身合法性的无声武器。 本书还将探讨宗教对色彩的象征意义的固化。白色象征纯洁与神性(常用于圣餐布或初阶神职人员),黑色代表忏悔与禁欲(修道士的道袍),而红色和金色则直接关联于基督的受难与上帝的荣耀。这些象征意义在艺术、文学和日常礼仪中被反复强化,使得织物上的颜色具有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神学重量。 第四章:技术革新与中世纪晚期的动荡 中世纪的晚期(约1300年至1500年)见证了纺织业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在佛兰德斯(Flanders)和意大利北部。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扩张,开始对传统的行会体系和奢侈品法构成挑战。 我们分析了在佛兰德斯,““Crotting”和“Shearing”等精细后整理技术如何提升了羊毛织物的品质,使其能够更均匀地吸收和保持昂贵的染料,这极大地推动了低地国家在羊毛贸易中的霸主地位。 此外,随着黑死病的爆发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的波动,也间接影响了染色所需的资源投入。本书探讨了在人口短缺的情况下,贵族对色彩的追求是否有所松懈,或者反而因为财富集中而变得更加极端。特别是,对新兴的“绿色”——通常由菘蓝与黄染料(如槲寄生)混合产生——的普及,展示了中下层市民开始在既有法律限制内寻求色彩表达的努力。 结论:未曾褪色的时代记忆 《尘封的印记》最终总结了中世纪织物色彩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精神性。这些色彩不仅是染料的化学反应,更是社会结构的缩影。从地中海的贸易航线到城市作坊的秘密配方,再到法庭上的争议裁决,一块块被精心染色和编织的布料,成为了我们理解那个遥远而又充满细节的欧洲世界的关键“文本”。它们以无声的方式,记录了信仰的力量、商人的野心以及普通人生存的艺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号称“自然系”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谨慎,毕竟很多时候只是徒有其表。但这一本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并不是那种空泛地歌颂自然美景的散文集,而是更像一本饱含着扎实知识和生活智慧的笔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那种对植物特性的观察入木三分,你几乎能感受到她是如何耐心地观察一朵花从含苞到盛放,如何理解不同土壤对色素提取的影响。尤其是在讲述几种特定植物的采集合时机和处理方法时,那种严谨和敬畏感让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关于“颜色”的记录,更是对“时间”和“土地”的深刻理解。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环境的漠视,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自然渐行渐远的疏离。它没有说教,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引导着读者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内涵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手工类”书籍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光是捧在手里摩挲着封面的纹理,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那种微微泛着植物纤维的触感,让人联想到清晨带着露水的叶片,或者午后阳光下晾晒的棉麻。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宁静的呼吸感,没有丝毫的拥挤或浮躁。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仪式,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而且,书中的插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存在,那些细致入微的植物描摹,色彩的运用既写实又带着一种梦幻的柔和,仿佛能从中嗅到淡淡的草木清香。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植物生长的细节描绘,那种生命力在纸上的缓缓流淌,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可以说,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都完美地诠释了一种“清新”的哲学,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慢下来、深呼吸的角落。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净化了不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一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但又巧妙地穿插着一些富有诗意的过渡段落。它不像一本标准的教程那样死板地罗列步骤,而是将技术性的指导融入到一种更宏大、更具哲思的框架中。比如,在介绍提取某种蓝色染料的章节前后,作者会穿插一段关于天空或深海的冥想,这种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避免了技术性描述带来的枯燥感。每一次知识点的推进,都伴随着一种意境的提升,让人在学习“术”的同时,也领悟了“道”。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对染色工艺完全不感兴趣的人,也会被书中对生活美学的阐述所吸引。这种将实用技能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叙事技巧,在同类书籍中实属罕见,它让“动手”这件事,从一种劳作,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享受。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处于一个创意枯竭的阶段,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但这本书像一剂清新的强心针。它不仅仅是提供了关于色彩的知识,它更像是在重建我与“材料”之间的连接。书中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的描述,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仿佛每一片叶子、每一段根茎下都藏着一个等待被发掘的秘密。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那种专注于细微变化、期待最终显色的过程,强迫我把注意力从外界的纷扰中抽离出来,重新聚焦于眼前手中可以掌控的美好。这种将时间沉淀在某种缓慢、自然的过程中的体验,是现代生活极度稀缺的奢侈品。读完之后,我立刻动手尝试了书中的一个小技巧,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感,以及颜色在湿润的织物上缓缓晕开的美妙,让我久违地体会到了一种踏实而宁静的喜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回归到创造的本源。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某种特定工艺的介绍来的,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的叙事节奏非常松弛有度,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信息倾泻,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壁炉边,用他那饱经风霜却依然温暖的声音,娓娓道来他的心得。某些章节的语言,带着一种老派的、略显晦涩的美感,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韵味,但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而不是简单地“扫过”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失败”和“不完美”的坦诚。那些颜色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尝试,那些因为天气原因功亏一篑的记录,都被坦然地记录下来,这让整个过程显得真实可信,充满了人情味。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清新”并非一蹴而就的完美,而是无数次尝试与接纳不确定性的集合体。这种诚恳的态度,让人倍感亲切。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实用

评分

好,快递挺快的,服务也不错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实用

评分

很好很实用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