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漫画,大历史:从清末到民国

小漫画,大历史:从清末到民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传芹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漫画
  • 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普及
  • 通俗历史
  • 历史故事
  • 连环漫画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9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65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历史的纷繁复杂前所未有,今天的人们要搞清楚这段历史,着实不易。而那一幅幅漫画,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个历史的画面,既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再现,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因此,受到大众的欢迎也在情理之中。——辛亥革命纪念馆馆长欧阳旦霓

  书中对漫画的背景做了必要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历史脉络,使漫画的意义更加凸显。纵然有些作品技法并不十分高明,也是别具价值的。就书籍的出版价值而言,既可供观赏,更可供研究,意义不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彤旭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清末民初(1898—1919)时期报刊上发表的漫画二百余幅,漫画作者包括马星驰、钱病鹤、谢瓒泰、沈泊尘、丁悚等名家。这一时期的漫画不可缺少的就是重大历史题材。预备立宪、武昌起义、清帝逊位、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事件,都在漫画中有艺术化的表现。那一幅幅嬉笑怒骂的漫画,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味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作者简介

?? 郭传芹,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从方汉奇先生。现为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近代史、新闻史。著有《袁世凯与近代新闻事业》,主编《视觉启蒙——国家图书馆藏清末民初报刊漫画集成》(全3册)等,主持编纂《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报刊资料选编》(1套6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发表论文多篇。

??

目录

??序一 /1

序二 /4
前言 /6
第一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漫画
西方漫画的影响 / 2
早期漫画的别称 / 4
瓜分危机 / 10
清末官场怪象 / 12
民生疾苦 / 18
预备立宪运动 / 21
收回矿权和保路运动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漫画
关注政治事件 批判社会现实
跟进革命进程 营造舆论氛围/ 54
揭露社会现象 警醒国人奋进 / 60
第三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漫画 / 65
关注社会痼疾 / 68
关注时事 揭露社会问题 / 70
放眼国际 揭露列强侵略野心 /74
对帝制的声讨与批判 / 78
揭露军阀矛盾 记录历史事件 /82
呼吁南北和谈 期盼停止内战 /91
抗议巴黎和会 警惕日本野心 /95
声援五四运动 施压北洋政府 /99
第四章 专题漫画 / 103
讽刺袁世凯政府漫画 / 104
讽字漫画 / 151
第五章 民风民俗系列漫画
生活习俗漫画 / 174
关于发辫的漫画 / 182
时装仕女画 / 186

??

前言/序言

  ??清末民初(1895—1919)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终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以报刊为代表的近代新闻业逐渐发展壮大,漫画作为一种新颖的绘画形式随之进入民众视野,并积极参与到历史变革的洪流中。

  纵观世界漫画历史,最初它是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和调侃而存在,但随着社会变革的到来,很快就参与到现实的折冲当中。如法国大革命前夕,政治讽刺漫画已在西欧流行开来,成为攻击当政者的尖锐武器,于是便产生了最初的新闻漫画。清末民初是我国社会激进变革的时期,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以报刊为代表的近代新闻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漫画的兴起和发展同近代报刊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漫画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挥其针砭时弊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只有通过迅速与读者见面的新闻报刊才有可能实现。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日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进行武装侵略的同时,也将他们的新闻传播理念和实践带到中国,中国最早一批近代报刊就是由传教士和外籍商人创办的,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中国的知识阶层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国出现最早的近代漫画也是由西方人创办的,如1896年,上海别发洋行出版的英文期刊《喋喋不休》(TheRattle)曾刊登了不少讽刺漫画,矛头多指向腐朽的清王朝乃至慈禧太后本人,该刊对中国近代漫画的兴起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当清政府甲午海战失败、帝国主义掀起新一轮瓜分中国狂澜时,出现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在此次办报高潮中出现了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创作的近代新闻时事漫画——《时局全图》,其创作者为谢缵泰,初刊于1898年香港的《辅仁文社社刊》上,1903年《俄事警闻》创刊时进行转载,称作《瓜分中国图》,影响进一步扩大。此后,漫画创作借助报刊这个舞台不断前进。近代新闻业的兴起推动了报刊漫画的产生与传播,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创办报刊介绍新知、开启民智,进而唤起民众觉醒,增强爱国意识。《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决定实行新政,主张官方办报,同时民间报刊也得到了较大发展,革命派充分利用时机加强革命宣传,一些漫画家在此时期开始崭露头角,如何剑士在《时事画报》上创作了一批讽喻时事政治的新闻漫画,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也刊发大量的时事漫画,对时政陋弊进行揭露和批判。

  至辛亥革命前后,为了进一步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新闻漫画大放光彩。它密切配合新闻报道,传播革命信息,争取革命舆论,形成了一次漫画创作的高潮。这些漫画主要刊登在《神州日报》《民立报》《民权画报》《新闻报》《申报》《时报》等报刊上,此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漫画家,除了何剑士外,还有马星驰、钱病鹤、汪绮云、丁悚、张聿光、沈泊尘等。民国建立后,漫画家保持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毫不留情地揭露,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

  民国成立之初,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问题,漫画家紧密结合新闻时事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新闻漫画。他们对民国初年各类政客的贪婪本质进行揭露与批判,同时也对民初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揭发,唤醒国民的社会责任。漫画家围绕重大新闻事件,从民国元年迁都之争、孙黄北上、选举法、边疆问题到“二次革命”等,都进行了及时创作和报道。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对德宣战,中国宣布中立,并划出山东一部为日德作战区。日本对德宣战的目的很明确,先侵占青岛,进而以此为据点占据山东全省。对日本宣战的真实意图有所洞察的漫画创作者,创作出了《手挥目送》等一系列漫画,对日本在一战期间的侵略野心进行揭露与鞭挞。此后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南北和谈及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中,都产生了大量新闻漫画。

  我国近代漫画由西方传入,伴随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承载了启迪民智、传播新思想的时代使命,因此在产生的同时就形成了战斗精神。不论是清末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没落,还是辛亥革命时期对革命的同情与褒扬,新闻时事漫画在揭露社会弊端、观察国际局势等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战斗精神。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漫画,艺术形式只是它的外衣,重要的是内涵与思想的表达。这些漫画饱含着对家国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是创作者对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和思想变革深刻思考的折射。

  漫画作为一个新的画种,有其自身发展过程。首先是名称的多样化,这个时期的漫画并没有统一的名称,常被称为时画、讽刺画、游戏画、画评、寓意画、时事画、警世画、纪事画、时事漫画等;其次,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色进行创作,逐渐本土化,例如,结合汉字书写结构特点产生了一系列“讽字”,利用文学典故结合时事进行创作等。

  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漫画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使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一,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启发民智功能;其二,能够集中反映社会变革之际的民众心态和历史潮流。因此,较之其他绘画种类,漫画具有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漫画与时事的紧密结合,使它不仅弥补了文字资料记载的不足,而且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直观生动的视觉资料,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

  2016年9月22日至10月20日,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启蒙与批判——清末民初新闻漫画展”。我们对1895至1919年间报刊上发表的漫画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挑选出180余幅漫画作品并制作成展板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相关实物展品30册(件)。整个展览分成五大部分:清末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期、专题漫画、漫画家小传。本书是在此次展览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充,增加了民风民俗类的漫画,共收录漫画200余幅。

  全书分成五章,每一章先介绍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其后则附有相关漫画。在编辑体例上,前三章的漫画因时间跨度较大,牵涉的历史事件多,笔者为每幅漫画撰写了导读文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漫画的背景和含义。专题漫画部分,例如“讽刺袁世凯政府漫画”,其主题明确,漫画发表时间相对集中,因此,笔者只对这类漫画的整体情况做了陈述,不再逐一导读。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有些题材的漫画做了一些取舍,例如讽袁漫画中的“瓜戏”系列,笔者只选择了其中一些简单有趣的漫画。“讽字漫画”专题,因字画构造的特殊性,不易为读者理解,笔者对每幅漫画都做了详细的释读。民风民俗类漫画通俗易懂,故未一一导读,仅在必要时略加注释。清末民初的新闻漫画有数千幅之多,这里只是冰山一角。

  这本漫画图录是对展览的再现,同时进一步补充丰富了展览内容,使展览中受场地所限无法完全呈现的漫画可以更好地展现在更多的读者面前。本书的撰写得到了王志庚和林世田两位先生的指导,朱丹阳、桑泽轩、雷强、魏嘉明等同志给了我很多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尤其要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邓咏秋博士,她为本书的出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为了更好地读图、释图,笔者在编纂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史料。然而时过境迁,有些历史细节已经很难考究清楚。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请读者诸君谅解。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小漫画,大历史:从清末到民国》之外的,关于其他历史题材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深入描绘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叙事和内容范围。 --- 图书简介:《古罗马的荣耀与沉沦:共和国的诞生到帝国的终结》 核心主题:罗马文明的兴衰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本书并非聚焦于近代中国的变革,而是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一个绵延千年的伟大文明——古罗马。我们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考察罗马如何从一个意大利半岛上的小城邦,崛起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并最终在其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下走向瓦解的复杂过程。 第一部分:从城邦到霸主——共和国的奠基与扩张(约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这一部分将详尽梳理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关键节点。我们首先从推翻王政的革命开始,分析早期罗马的政治结构:元老院、保民官和公民大会的权力制衡机制。重点将放在“汉尼拔战争”,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塑造罗马民族性格和确定其地中海主导地位的决定性时刻。本书将细致剖析迦太基的军事天才汉尼拔如何几乎颠覆罗马,以及罗马人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战略调整能力。 共和国晚期,我们将聚焦于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危机。土地兼并带来的贫富差距、公民兵制向职业军人制的转变,以及由此催生的格拉古兄弟改革的悲剧性尝试。随后,我们进入英雄与权力的角逐阶段:马略的军事改革如何为后来的内战埋下伏笔,斯巴达克起义揭示了奴隶制度的巨大隐患,以及萨卢斯蒂乌斯笔下的“阴谋与腐败”。 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是“前三头同盟”的形成与瓦解,凯撒的崛起是本书这一部分的高潮。我们不仅会叙述他征服高卢的军事壮举,更会分析他如何利用民众支持和军事威望挑战传统的共和体制。凯撒之死,以及随后的屋大维与安东尼的决战,标志着共和国的真正终结。 第二部分:帝国的黄金时代——“元首制”的构建与“罗马和平”(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本书将深入剖析屋大维如何巧妙地构建“元首制”(Principate),保留共和外衣的同时集大权于一身。这一时期被称为“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政治稳定性的巅峰。我们将探讨奥古斯都如何通过“道德立法”和对公共工程的投入,重塑罗马的社会风貌。 随后的“五贤帝”时代,是罗马帝国疆域扩张的顶峰。我们不仅会考察图拉真皇帝治下的帝国版图,更会关注这一庞大疆域下的文化同化政策(Romanization)。本书将重点分析罗马法的发展——特别是其理性化和普适性,这对后世西方法律体系的影响是深远且不可磨灭的。同时,我们将审视哈德良长城的修建,这象征着帝国从无限制扩张到“巩固边防”的战略转变。 在经济层面,我们将讨论地中海贸易网络如何因为和平而达到空前繁荣,埃及、北非的谷物如何供养罗马城数百万的居民,以及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遗址如何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日常生活最生动的画面。 第三部分:危机、分裂与转型——帝国晚期的挑战(公元180年 - 公元476年)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集中于帝国中期危机(Third Century Crisis)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外部蛮族入侵的问题,更是内部经济崩溃、货币贬值、瘟疫肆虐和政治极度不稳定的多重叠加。我们将详细分析“兵营皇帝”现象,即军队频繁拥立和推翻皇帝的无休止的内战,如何掏空了帝国的根基。 戴克里先皇帝的“四帝共治制”与君士坦丁大帝的改革,是帝国为求生存而进行的结构性调整。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试图通过强化集权、稳定税收和划分东西部来挽救大厦。其中,君士坦丁迁都君士坦丁堡和米兰敕令对基督教的接纳,是理解后世欧洲文明走向的关键。 第四部分:西方的终结与东方的延续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西罗马帝国无可挽回的衰落。本书将辩证地看待“蛮族入侵”:这些迁徙是简单的破坏,还是日耳曼部落寻求融入帝国体系的复杂过程?我们考察西哥特人的萨克拉门之战、汪达尔人的劫掠,以及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的废黜。 然而,本书的叙事并未在此结束。我们将用相当篇幅来探讨与西方同期发展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的《民法大全》如何保存了罗马的法律遗产,以及君士坦丁堡在千年时间里如何持续地扮演着连接古代与中世纪世界的桥梁角色。 独特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叙事方式摒弃了纯粹的政治编年史,而着重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交织。我们将利用考古学发现、铭文证据以及尤维纳尔、塔西佗、普鲁塔克等人的文献,力求还原罗马士兵、农奴、贵族和妇女的真实生活体验。我们探讨的重点将是:一个追求“理性”和“法律秩序”的文明,是如何最终被其自身的过度扩张和内在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所吞噬的。 《古罗马的荣耀与沉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罗马史画卷,帮助读者理解西方文明的源头、权威的构建与瓦解的永恒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我一开始对“小漫画”这个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冲淡历史的厚重感。但读进去之后,我才明白,作者的用意绝非如此。这里的“漫画”更像是一种意象,一种用来承载复杂情感和宏大叙事的载体。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角度,让我们得以绕过那些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直接去触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微观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你知道的,有些历史书读起来会让人昏昏欲睡,关键的转折点反而一带而过。但这本书不同,它懂得什么时候该慢下来,细细品味某个瞬间的张力,什么时候又该提速,展现历史碾压一切的无情力量。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事件时,作者会突然切入一些非常生动的生活场景描写,那种强烈的对比,让历史的残酷性和荒诞性一下子凸显出来,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却又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去看看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

评分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对那个“过渡期”的捕捉精准得可怕。从清末到民国,那是一个旧世界崩塌、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混沌时期。很多人研究这个时期,容易陷入“英雄史观”或者“帝制复辟/共和建立”的二元对立中。但这本书似乎更关注的是“人”本身如何在这种剧烈的震荡中生存下来,适应,或者被淘汰。它探讨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博弈,而是文化、习俗、家庭结构乃至个体信仰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被撕裂和重塑的。我发现,很多我以为是理所当然的当代观念,在那个时代其实是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孕育过程。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很强的现场感,仿佛我正站在当时的街头,能闻到煤烟和新式油墨混合的味道,听到各种方言和新式口号的交织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那些枯燥的史料堆砌要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历史爱好者,很多专有名词和复杂的派系斗争对我来说是门槛。因此,我更看重那些能将复杂概念清晰化、情感化的作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简直堪称典范。它没有牺牲历史的准确性,却巧妙地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来梳理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路线图。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但回味起来,你会发现很多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书,它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你脑海里发芽,让你开始主动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去理解那个时代背后的复杂人性。尤其是一些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描写,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新书,老实说,刚翻开的时候我有点懵。封面那种怀旧的色调,加上标题里“漫画”和“历史”的组合,让我以为会是那种轻松愉快的图解本,讲讲过去那些有趣的小轶事。结果呢,我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它的深度。作者显然在资料的搜集上花了大功夫,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历史书,更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辈,带着几分沧桑和洞察力,跟你聊起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冰冷和教条,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解构历史进程中的那些关键转折点。尤其是对社会思潮变迁的描绘,那种由内而外的冲击和融合,写得非常到位。比如,书中对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思想挣扎的刻画,就让我印象深刻,简直是触及灵魂深处的那种细腻。读完第一部分,我忍不住合上书,去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这种历史的映照感,是很多严肃历史著作也达不到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和赞叹的是,它在处理历史的“留白”和“未完成性”时所展现出的成熟度。历史从来不是一个完美闭环的叙事,尤其涉及到民国这样一个充满了断裂和尝试的时期。很多事情没有一个明确的“是”或“非”,只有无尽的挣扎和妥协。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试图用简单的结论去套住所有现象,而是忠实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弥漫着的迷惘、希望与幻灭交织的复杂情绪。他让历史人物保持了他们的复杂性,没有把他们扁平化成符号。读到最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这种共鸣不是因为我完全同意作者的每一个观点,而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深深的敬畏和理解。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书写,它不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让人思考“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性”。

评分

非常棒 非常不错 非常喜欢

评分

马马虎虎,一般尚可还行。

评分

评分

非常棒 非常不错 非常喜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非常棒 非常不错 非常喜欢

评分

非常棒 非常不错 非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