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常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数钱的学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它所研究的是人的行为,是人们如何在资源(包括时间)稀缺的条件下,通过行为的改变和选择的改变,取得很大的效果。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学是一种“行为效果学”。只要在有人和有人的行为的场合,无论是学技术还是学弹钢琴,是搞企业还是搞政府,是生产还是结婚,是写合同还是写宪法,这种行为效果学的基本逻辑和基本分析方法,是可以通用的。
本书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国家与政府”“制度与规则”“市场与经济”“社会与文化”“企业与管理”“传统与教育”和“情感与生活”等各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独到的解读,观点新颖,独辟蹊径,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社会的方式,意义深刻。这也验证了“经济学作为一种行为效果学,其基本逻辑与基本分析方法可以于社会中通用”这一真理。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张五常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有效运用。曾出版作品:《佃农理论》、《五常学经济》、《经济解释》、《中国的前景》、《中国的经济制度》、《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等。
樊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2006-201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2005、2008、2010年,连续三次被美国《外交政策研究》与英《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10年为“世界100位思想家”之一)。
高小勇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消息报》创始人,总编。
1、鲜活、生动、犀利、新颖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读本;
2、经济学泰斗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联袂作序推荐;
3、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几千年人类社会发展,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人类社会。
辑一:还历史一个经济学真相
轻重之说与古代国家“干预” 003
中国古代真是小政府吗 006
古代吏制中的“经济人”假设 011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 015
交子制度的前前后后 023
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030
官商同乐 035
《官商同乐》拾遗 040
传统契约文书中的产权 043
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李约瑟难题” 048
《明史》中的启示 054
辑二: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田忌赛马”断想 063
从吕不韦寻租说起 067
有感于晏子改规则 070
杜甫的无奈选择 073
北宋为什么变成了南宋? 077
崇祯悲剧启示录 083
梁启超之公司观 090
从王莽、海瑞、吕日周的浪漫说起 095
告老还乡 099
辑三:现实中国的经济学考量
为什么我们的是大政府? 107
没人支付成本的改革 111
吕日周:海瑞式的失败 116
对吕日周改制命运的思考 121
关于“夜经济”的一些话题 125
家族式企业:血缘对法制的替代 131
南海目击与假设 136
地下钱庄的生存空间 144
南水北调:水权交易市场“官督商办”如何? 152
云南之旅的观察 158
环境: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制度 164
住房:我的面包和盐 171
“安乐死”制度缘何难产? 176
从渊源与流变看大学改革 181
学券制的宪法意义 188
善行:另一种非市场配置 192
辑四:无处不在的经济学规律
国家谓何? 199
选举权中的经济学 202
乞丐的存在渊源 207
缠足的另一种解释 211
两个故事的背后 215
税费古今谈 221
解析单位制 225
当铺的“设置效应” 232
再谈“设置效应” 235
入世的佛教与出世的经济学 239
历史经验:大规模传染病的经济后果 245
“写条子”的西点军校 252
法国“圈地运动”的失败 255
布朗故事与民工小学 260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266
入世的佛教与出世的经济学
虔诚商品,高价以求
寺庙香火盛,其来有因。从供给的角度看,是它向人们提供了值得信赖的灵魂的皈依和愿望的寄托,作用在于“拯救黎民百姓摆脱困境”(林语堂)。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对它有信仰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犯错之后的忏悔、生活不如意后的释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祷、对不确定因素的规避;有人图升官发财,有人企盼早得贵子,有人希望金榜题名,有人希求破镜重圆……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是归根结底,都是想要仰仗神灵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传统的眼光里是迷信和宗教信仰,与经济人的理性大不相关。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这种被称为“虔诚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也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遵循经济的普遍规律,没有超出经济学的分析视野。
满足需求要付出代价,人们对于虔诚商品的需求的满足,也不例外。这代价,可以是虔诚地跪拜许愿,也可以是仅费数元钱的一炷香,还可以是像温州人那样(花费数百上千、甚至成万元)“求”一个元宝。在虔诚商品市场上,遵循着一个与普通商品市场大相径庭的不成文的“规则”——心诚则灵。心究竟诚与不诚,不是凭空说的,而是要看你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市场:它遵循自愿原则,捐与不捐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自主决策,同时又没有明确的卖方叫价,而是从心论价,价格因人而异,不同的消费者为同一个元宝支付不同价格,完全按照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值进行“交易”。实现了价格分歧的交易,市场效率当然很高。
但事实上,了解寺庙内部机制的人会发现,捐出少量金钱的香客,与捐出大量金钱的香客的地位,有明显的不同。每个寺庙都有功德碑、功德榜,把香客按照不同的金钱数额划分出不同的档次,享受不同的待遇。
王跃文的长篇小说《梅次故事》末尾提到,梅次市委书记朱怀镜去荆山寺里“争”烧大年初一的头炷香,与和尚圆真有一段对话。
朱怀镜问:“冒昧地问一句:这头炷香,按你寺里规矩,要四十万的功德。他们领导来烧香,都出吗?”
圆真说:“当然得出,求的是个灵验嘛……领导同志对我们佛教都很关心。四十万只是标准,其实偶尔没领导来烧,那些大老板来烧,就不止四十万了,给五六十万,八九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都是有的。”
朱又问二炷香要多少功德,圆真说:“通常是十五万,当然多多益善了。”有着种种清规戒律的寺庙住持,竟然这样圆通精明、坦率真诚,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又至关重要的经济现象。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巧妙地融入到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解读中。读罢此书,你会惊奇地发现,许多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从为何贫富差距会存在,到为何某些市场会失灵,甚至到婚姻和家庭的决策模式,都能在经济学的框架下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书中对于机会成本、激励机制、边际效用等基本概念的阐释,既严谨又不失生动,配合着大量贴近现实的案例,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经济学的朋友也能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它颠覆了我以往对经济学“高冷”的印象,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非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抽象公式,而是理解世界、洞察人心的强大工具。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直抵其背后运行的经济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决策的章节,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商业交易中的潜规则,也明白了为何有时我们会做出看似不明智的选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不仅能提升你的经济学素养,更能让你以更理性、更深刻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它探讨了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等核心经济因素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产权”和“交易成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论述,这让我明白了为何一些社会在历史上能够迅速崛起,而另一些则长期停滞不前。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数据和案例,使得论证既有说服力,又充满趣味性。它并没有回避经济学理论中的争议之处,而是以一种开放和批判的态度去探讨,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书中关于“路径依赖”的分析,也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了为何有些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和习惯会长期存在。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学术,但又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作者在保持严谨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书,一本关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了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认知。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从经济学的“硬核”理论开始,而是从一个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角度切入,例如,它会探讨为什么“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或者为什么我们会为了“面子”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稀缺性”、“沉没成本”等概念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是生硬的,而是自然而然,引人入胜。书中关于“延迟满足”与个人长期福祉的关系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储蓄和投资,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另外,作者在解释“网络效应”时,用到的例子非常贴切,让我理解了为何一些社交平台和产品能够迅速崛起并形成垄断。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啊,原来是这样!”。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它鼓励读者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去预测未来的趋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审慎的生活态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非市场行为”的经济学解读。我之前一直认为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市场交易,但这本书却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延伸到了家庭、人际关系、甚至是艺术和文化领域。作者通过引入“时间成本”、“情感价值”、“机会成本”等概念,巧妙地解释了为何人们在非市场环境中也会做出看似“经济”的决策。例如,关于育儿的投入,书中将其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让我重新审视了为人父母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它们在长远来看所带来的“收益”。另外,关于文化产品和艺术品的价值,作者也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有趣的分析,探讨了稀缺性、独特性以及社会认可度如何共同塑造其价格。书中关于“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络”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在非正式的社会互动中,经济学的原理同样无处不在。这本书打破了我对经济学学科边界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经济学思维的强大普适性。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加理性、更加量化的方式去理解那些曾经被认为“难以言说”的人类行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着实令人着迷,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将宏大的经济学概念娓娓道来,仿佛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思想的深度交流。它探讨的并非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宏观经济指标,而是紧密围绕着“人”本身展开,从个体如何做出选择,到群体如何形成社会规范,再到社会如何演变出各种制度。书中的分析,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在讨论消费行为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供需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情感、社会认同、甚至心理预期在其中的作用,这使得对消费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理性人”假设时所展现的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他并未将其视为一个僵化的模型,而是强调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决策往往是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开放性的讨论,避免了理论的片面性。书中关于合作与冲突的博弈论式分析,也让人大开眼界,理解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个人最优选择可能导向集体非最优结果,以及为何某些社会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合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套全新的“思维眼镜”,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也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写的还可以,缺乏生动,送货上门,服务好!谢谢
评分京东图书还是不错的,种类齐全,方便快捷。
评分快递速度快,服务很好,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非常好 等了好久终于有活动了
评分书名起得挺大,内容大多都是收录某学报上发表的文章,而且时间是2006左右的,赶不上这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编者找来张五常,樊纲作序,有虚张声势的意思
评分书不错,要好好读一读。
评分看看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评分很权威的一本从经济学角度介绍和分析人类社会活动和发展的好书
评分价格实惠 送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