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2015年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内容涉及面广,从琴论、琴学、琴乐、琴谱到与古琴相关的戏曲、文物甚至涉及文献学、翻译学、传播学、美学、史学等。汇集了古琴研究领域专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者们多年来在古琴领域学习研究与实践,集众家之长,并融会多种流派,收集、整理了大量传统琴曲,对推进古琴的学术研究,传播古琴文化,提高琴人的素质,引导古琴的发展,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该书的出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琴学论衡——二○一五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内容非常多元化,涉及琴论、琴学、琴乐、琴谱、琴器、琴人、琴派以及与古琴相关的文学、戏曲、中外文化交流、文物与考古等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也牵涉文献学、翻译学、传播学、美学、史学等等,宗旨是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古琴文化,促进琴学研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博物馆馆藏古琴的保护与利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价值;鉴赏和研究馆藏古琴,推进琴学理论研究的继续发展。该书的出版为古琴研究、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琴学研究理论基础,是琴友们值得收藏的精品。
耿慧玲,现任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通识学院教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文化大学史学博士,师事陈盘、毛汉光、黎东方诸先生,从事中国中古史、越南史、碑志及古琴研究。 与刘振维、施维礼、郑炜明、龚敏等共同筹办 “古琴的音乐美学与人文精神』跨领域、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系列出版《琴学荟萃》论文集,
王卫东,云南大学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专业学位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全国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出版《现代艺术哲学引论》、《艺术理论初探》等专著,主参编《中国语文》、《审美学教程》等教材,在国*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被转载。
龚敏,祖籍安徽巢湖,现居香港。台湾中正大学文学士、硕士,南开大学文学博士。曾任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助理研究主任、副研究主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学顾问;现任香港集古斋古籍善本部经理,兼北京大学文化资源中心研究员、云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饶宗颐学术艺术馆顾问等。研究涉略明清文学、古典小说、武侠小说、俗文学、神话传说、琴学、美术史、文献学等领域。已出版《黄人及其〈小说小话〉之研究》、《唐宋传奇品读辞典》、《陆西星研究两题》、《小说考索与文献钩沈》,并主编琴学论文集(2009-2015)及当代画集多种。
刘振维,台湾宜兰人,祖籍辽宁海城。台湾大学哲学学士(1993)、硕士(1996)、博士(2002)。现任职于朝阳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研究领域包含中国人性论、儒家、道家、中国哲学史、台湾书院与儒学、儒家与古琴,以及通识教育等。已出版《“论语”考及其哲学蕴义》、《儒学家与古琴论文集》、《从“性善”到“性本善”――一个儒学核心概念转化之探讨》等论著。
序言
論文部分
中國古琴(代序)(吳 釗) …………………………………………………14
群己之間:古琴美學的兩型(龔鵬程) ……………………………………34
中國中古琴文化與士人文化初探(耿慧玲 劉怡青) ………………………44
琴瑟和諧的文化詮釋(付麗娜 丁承運) ……………………………………61
瑤琴彈徹相思調——元雜劇中的古琴筆墨探微(曾 瑩) ………………70
抱琴彈向月明中——古琴在《玉簪記》中之妙用(劉 靜) ………………92
乾隆御銘明後期鑲貼百衲“文呈散綺”仲尼式琴(王 風) ………………98
《古岡遺譜》初探(黃樹志) ………………………………………………106
故宮藏譜《秋鴻》淺釋(李 村) ……………………………………………121
諸城派古琴的源流及風格特點(朱子易) …………………………………127
《琴操.聶政刺韓王曲》的文獻傳承及文本校理(李道和) ……………136
國圖藏油印本王賓魯《古琴學》考述(上)(嚴曉星) …………………158
〔明〕張大命及其《太古正音》考論(陳國軍) …………………………169
《東皋琴譜》指法校對拾零(薄克禮) ……………………………………181
《琴操》文獻攷述(余大金) ………………………………………………191
孔子弟子與古琴(劉振維) …………………………………………………204
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故事繹說(楊 園) ……………………………………234
宋明理學對“以琴修心”之關照——從“養性正心”到“情”的彰顯
(范曉利) ………………………………………………………………………………………248
乾隆皇帝與琴家唐侃(黃 卉) ………………………………………………275
《廣陵散》意象的形成及其在後世詩文中的呈現(康石佳 熊 明) ………285
嵇康之於《廣陵散》的文化重構(謝雪梅) ………………………………306
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中的“琴”(孟 婕) …………………………………313
先秦琴人身份變遷與琴觀的嬗變(鍾春暉 熊英潔) ………………………331
潞王琴式考證(王 莉) ………………………………………………………345
古代琴曲打譜析微(謝俊仁) ………………………………………………358
佛陀與琴之因緣(張 勇) ……………………………………………………373
從出土資料看古琴在漢代社會生活中的角色(陳中龍) …………………385
從音樂的超越性探討古琴音樂與當代西方美學(施維禮) ………………396
“琴”爲何物?——漢學大師和翻譯名家所呈現的樂器形象(洪 濤) …407
2015年5月23—24日“2015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假山東大學舉行。是次會議由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雲南大學人文學院、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臺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系、山東大學藝術學院與山東省文物總店等單位聯合主辦。此次會議得以順利圓滿召開,有賴山東濟南天鴻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對於文化教育的全力支持。
會議邀請了40多名海內外專家學者及琴人參與,如吳釗教授、朱子易先生、丁承運教授伉儷、李明忠教授、李劍國教授、龔鵬程教授、周純一教授、王衛東教授、馮良方教授、王風教授、耿慧玲教授、章宏偉教授伉儷、李道和教授、陳國軍教授、熊明教授、劉靜教授、張勇教授、劉振維教授、黃樹志先生伉儷、容克智先生、嚴曉星先生等,以及其他青年學者加入。會議期間發表討論了34篇學術論文,涵概了琴史、考古、音樂學、文獻學、美學、宗教、文學、思想史,翻譯學研究等等,呈現了會議一直堅持貫徹跨領域、跨文化的學術概念。
學術討論之餘,會議也舉辦了古琴雅集,邀請了:吳釗、李明忠、朱子易、
付麗娜、丁承運、黃樹志、梁麗雲、容克智等諸位琴家演出。是次會議,恰逢吳釗先生八十大壽,謹代表一眾琴友恭祝先生長壽安康。
自2009年舉辦“古琴的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來,我們從臺灣、香港、雲南、金門到山東,以琴會友,與世界各地的琴人、學者談琴論道,獲益匪淺!衷心感謝諸位師長和同道的支持和勉勵,我們繼續擕手向前!
2016年7月
編者謹識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古朴的气息,烫金的标题“琴学论衡”在深邃的底色上闪烁,仿佛穿越了时光,将人引向那悠远的古琴世界。我拿到它的时候,心中就充满了一种期待,仿佛即将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门,去探寻那些关于古琴的智慧与奥秘。虽然我并非古琴的演奏大家,但自幼便对这种古老而迷人的乐器怀有深厚的好感,它的声音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带来一种宁静与超脱。这本书的书名“二○一五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我想象着他们围坐在一起,围绕着古琴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展开激烈的讨论,那种学术氛围一定非常浓厚。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这些热爱古琴的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更深入地理解古琴的文化内涵、历史演变、演奏技法乃至于其哲学思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论文中,会有哪些新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能够帮助我拨开那些笼罩在古琴艺术上的迷雾,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绝不仅仅在于学术的交流,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传统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琴学论衡”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特别期待那些探讨古琴演奏美学和音乐表现力的论文,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古琴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古琴的声音,不只是简单的音符组合,它包含了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对情感的表达,甚至是某种人生境界的体现。那些关于指法、节奏、韵味的精妙分析,定能帮助我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古琴音乐的意境。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古琴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例如它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或者在当代社会中的新角色。一个有生命力的传统艺术,必然需要与时俱进,在保留其核心精神的同时,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吸引新的听众。这本书的视角,我认为会非常多元,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未来的探索,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古琴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蕴含着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哲学底蕴。“琴学论衡”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次集中的思想盛宴。我非常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学者之间观点的碰撞,激发自己更多的思考。比如,关于古琴的“道”与“术”的辩证关系,这总是让我着迷。是技艺的精湛成就了艺术,还是艺术的追求促使了技艺的提升?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古琴领域,我相信会有更加独到的解读。我也期待书中能展现古琴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独特魅力,它在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在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中的地位,以及它所传递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情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探索下去的决心,去领略这门古老艺术的无穷韵味。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密密麻麻的目录,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颗待启的珍珠,闪耀着知识的光芒。我注意到其中有关于古琴斫制的探讨,这让我非常好奇,要知道,一把好琴的诞生,本身就是一门精深的艺术。从选材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制作过程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还有关于古琴减字谱的解读,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记谱方式,理解它对于深入学习古琴演奏至关重要。我常常为那些古老的乐谱感到一丝困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指引,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和古人的音乐审美。此外,一些论文涉及到古琴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发展,这让我对古琴的文化影响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想象着,古琴是如何跨越山海,与不同的文化碰撞出火花,又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琴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系统和专业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
评分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过于专业,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是否会有些门槛。但仔细浏览目录后,我发现其中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状,几乎触及了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只为少数专家而设,它也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特别想深入了解那些关于古琴琴材、琴音特点的讨论,因为我觉得一把琴的音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灵魂。不同的木材、不同的制作工艺,会带来怎样的音色差异?这种差异又会如何影响演奏者和听众的感受?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书中对古琴教学和传播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古琴艺术面向未来的希望。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喜爱古琴,并愿意去学习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