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作品。钢琴虽为外来乐器,演奏手法已被我国几代音乐人所接收,并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调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国钢琴作品精选集(教学版)/21世纪钢琴教学丛书》是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钢琴音乐研究”项目,西南大学教学教材研究项目。《中国钢琴作品精选集(教学版)/21世纪钢琴教学丛书》收集的乐曲是从1914年至今的部分钢琴音乐作品,选曲在风格、内容、主题等方面非常全面,例如:《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嘉陵江幻想曲》《和平进行曲》,等等。书中对于每首作品的文字介绍比较统一的分为作者介绍、作品介绍、演奏提示三部分,内容非常详尽。这些作品历经百年,在艺术表现力上具有时代性,展现了我国钢琴音乐多元化特点。
作者简介
邹俊星(1982——),毕业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现为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全国国家艺术基金艺术理论与评论人才研修班成员,全国国家艺术基金戏剧艺术理论与评论人才研修班成员,重庆市钢琴协会秘书长,重庆市“新蕾杯”钢琴比赛评委,重庆市“重庆之星”钢琴比赛评委,中国歌剧舞剧院社会艺术考级重庆钢琴考级评委,琴坛新韵——重庆市钢琴协会专场音乐会执行总监,担任文化部重庆市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有关音乐理论、钢琴演奏的培训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有《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研究》《约翰·菲尔德夜曲的历史地位与作品演奏研究(上)》《约翰·菲尔德夜曲的历史地位与作品演奏研究(下)》《西方音乐史对中国音乐研究的一些探究》《阳戏“九板十三腔”片谈》《情真意切,多姿多彩——谈张馨月及其对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扮唱》《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作用探讨》《京剧大家,巴渝星空——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重庆民间音乐简述》《重庆民间器乐探析》《默默笔耕,锲而不舍的戏剧理论春蚕——记戏剧理论家胡天成先生对仪式戏剧理论体系的创建》《幻舞芭蕾——谈重庆原创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的艺术特征》等多篇。
主编《中国钢琴作品精选集》,主编重庆市老艺术家丛书《杂技的“宠儿”》,担任并完成社科类重庆省部级项目《艺术龙门阵》中音乐、舞蹈两个门类的项目撰写工作。
武增文(1953——),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学位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会员,重庆市钢琴协会主席,首批重庆市全国钢琴考级高级考官,重庆市高考艺术特长生专家考评组委员,重庆市公务员艺术专业招收评审组长及评审委员,历任重庆市钢琴比赛评审主任及主评委,市级大型音乐活动策划、艺术总监。重庆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创办常务副校长,重庆武增文音乐文化艺术中心校长。
大学任教期间,主要担任硕士生培养工作,同时担任了一定数量本科学生的培养工作。一直从事钢琴基础课、钢琴主修课、钢琴键盘和声课、钢琴伴奏课、钢琴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
从教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钢琴专业人才。学生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西班牙、瑞士、捷克、乌克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云南、贵州、河北、河南、海南、安徽、山东、浙江、湖北、湖南等地。成为多所高校的钢琴专业教师学术带头人及电视台、专业文艺团体的业务骨干及业务领导。在国内外专业赛事中所指导的学生屡次获奖,多次被教育部、文化部授予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专著有《钢琴演奏的科学训练》;发表论文有《约翰·菲尔德夜曲的历史地位与作品演奏研究(上)》《约翰·菲尔德夜曲的历史地位与作品演奏研究(下)》《美国民族音乐之魂——乔治·格什温音乐创作之我见》《(百鸟朝凤):从唢呐独奏曲到钢琴改编曲》《从(b小调钢琴奏鸣曲)探李斯特的钢琴音乐》《让儿童在钢琴学习中感受音乐的重要性》等学本论文多篇,其中有8篇论文先后获重庆市优秀论文奖。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60余篇。2005年正式出版《武增文钢琴教学学生独奏音乐会》VCD光盘一套。编著有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类)“钢琴音乐教育研究”、西南大学校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中国钢琴作品精选集》以及国家教育部项目《爱国主义钢琴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百鸟朝凤
我爱你,中国
彩云追月
翻身的日子
春风竹笛
旱天雷
社员都是向阳花
打虎上山
舞剧《鱼关人》选曲三首
春舞
映山红
火把节之夜
刘三姐主题幻想曲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采茶扑蝶
冰山随想曲
赤胆忠心
撒尼幻想曲
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快乐的罗嗦
春天的故事
牧童短笛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阳关三叠
和平进行曲
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选曲四首
晓风之舞
浏阳河
茉莉花
松花江上
夕阳箫鼓
陕北民歌四首
平湖秋月
兄妹开荒
乌苏里船歌
红星照我去战斗
北风吹
嘉陵江幻想曲
喜相逢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粱祝
序曲二号《流水》
梅花三弄
奔流的南江
谁不说俺家乡好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前言/序言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作品。钢琴虽为外来乐器,其演奏技法已被我国几代音乐人所接受,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调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国钢琴作品精选集》收集的钢琴作品,是从1914年至今的部分钢琴独奏作品,如:《和平进行曲》《浏阳河》《冰山随想曲》、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嘉陵江幻想曲》《茉莉花》《兄妹开荒》等。这些优秀的钢琴作品通过多年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现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艺术表现力上更具有时代感,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音乐特点。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的具有中国古典音乐风格,有的具有中国现代音乐风格;有的为音乐间的相互渗透,有的为独立创作;有的又是与民族音乐、电影音乐相结合,并根据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改编而来。《中国钢琴作品精选集》中的作品,有的是在全国作曲创作比赛中获奖的优秀钢琴作品,有的是全国高校、研究院从事多年钢琴教学工作的专家、教师、作曲家们所创作的钢琴作品,总之它们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不同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手法、音响效果、音乐表现、和声运用、节奏型态、织体变化、旋律特点乃至击键、发力方法、踏板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作曲家们的创作成果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精髓,极大地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钢琴音乐已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和喜爱。通常演奏者大多演奏的是外国钢琴作品,但我们也应重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演奏,重视我国钢琴音乐的传承,并向世界更多地推出我国的民族钢琴音乐文化。
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学习国外优秀钢琴作品外,通过长期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和钻研,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及演奏、学习方法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感悟、分享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希望《中国钢琴作品精选集》的出版能让更多的钢琴爱好者接触、学习并了解我国优秀的钢琴音乐文化,提高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爱党、爱国家、爱民族音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
邹俊星
2016年12月28日
键盘上的足迹:当代钢琴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部面向未来、聚焦核心技能培养的钢琴教学参考书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音乐教育领域,如何构建一套既能传承古典精髓,又能适应现代学习者需求的教学体系,一直是教育者们深思的核心课题。《键盘上的足迹:当代钢琴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为广大钢琴教师、音乐院校学生以及致力于提升钢琴教学质量的音乐爱好者们精心打造的一部前沿性、实操性极强的教学论著。本书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富有创新精神的钢琴教学策略与方法论。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某一特定曲目或技巧的集合,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钢琴教学认知框架。我们深知,成功的钢琴教学,是技术训练、音乐理解、艺术表达与心理引导的综合过程。因此,本书从宏观的教学理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微观的课堂实践细节。 第一部分:现代钢琴教学理念的重构与确立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二十一世纪钢琴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学习者兴趣的多元化,传统的“指法优先”或“曲目堆砌”的教学模式已难以为继。 1.1 学习者中心主义的转向: 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习动机与心理需求。书中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案例分析,指导教师如何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而非一刀切的教学方案。 1.2 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 钢琴学习不应止步于“弹奏正确”,更应着眼于“理解深刻”。本书强调了听觉训练、视唱练耳、乐理知识在钢琴学习中的整合作用。我们提出了“技术为音乐服务”的原则,探讨如何通过日常练习有机地融入和弦分析、曲式结构辨识等高级音乐素养训练,确保学习者能够真正“听懂”并“表达”音乐。 1.3 跨学科视角的引入: 成功的艺术教育往往受益于其他学科的滋养。本部分引入了运动科学(关于人体工程学与放松技巧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与专注力的提升)以及美学理论(关于风格鉴赏与审美判断)的知识,为钢琴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基础技术训练的深度革新 技术是钢琴演奏的基石,但基础训练的有效性与趣味性常常成为教学中的瓶颈。《键盘上的足迹》在技术训练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革新,力求使枯燥的练习变得高效而富有意义。 2.1 科学触键与人体工学: 我们摒弃了僵化的“固定手型”概念,转而推广基于人体自然结构和音乐需求的最优化触键方式。书中配有大量精确的解剖学插图和慢动作分解图示,详细讲解了从手臂重量运用、手腕的灵活调节,到手指独立性训练的科学原理。特别是针对现代钢琴的反应速度和音色变化需求,提出了“动态触键模型”。 2.2 练习曲的选择与应用策略: 针对大量传统练习曲的局限性,本书提供了一套“问题导向型”的练习曲选择与编排系统。教师应根据学生当前演奏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难点(如平行和弦的均匀性、琶音的流畅性、八度跨越的稳定性等),精准匹配相应的练习材料,并给出超越传统“从头到尾弹奏”的练习方法论,如片段化、节奏变形、速度梯度训练等。 2.3 跨越技术障碍的心理调适: 很多技术瓶颈源于心理压力或过度紧张。本书专门辟章节讨论了如何运用正念练习(Mindfulness)和积极自我对话技术,帮助学生在面对高难度段落时保持放松和专注,实现技术潜能的充分释放。 第三部分:曲目学习与艺术诠释的实战指南 钢琴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本身。《键盘上的足迹》拒绝提供简单的“演奏提示”,而是提供一套深度解析作品的方法论。 3.1 历史语境与风格研究: 准确的风格把握是诠释作品的前提。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再到近现代作品的钢琴演奏习惯差异。例如,如何区别巴赫时期与肖邦时期的触键力度控制、踏板使用的尺度差异,以及不同时代对“速度”和“装饰音”的处理规范。 3.2 结构分析与音乐叙事: 演奏不应是机械的音符堆砌,而应是音乐故事的讲述。本书教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乐曲结构分析(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三部曲式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音乐动机”的发展线索,从而在演奏中清晰地呈现音乐的逻辑流和情感张力。 3.3 踏板使用的精微艺术: 踏板是钢琴演奏的“呼吸”。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踏板训练体系,从基础的换踏技巧,到复杂的半踏、联动踏板在不同织体(如和声密集、对位复杂)中的精确运用,力求使踏板成为增强音乐色彩和连贯性的有力工具,而非掩盖缺陷的“补丁”。 第四部分:教学管理、评估与家校合作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确保学习成果持续进步的保障。《键盘上的足迹》关注教学流程的优化和师生关系的建设。 4.1 高效的课堂管理与时间分配: 针对一小时的钢琴课,本书提出了不同教学重点的课程结构模型(例如,侧重技术突破课、侧重乐曲诠释课、侧重综合复习课等),确保每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高效的产出。 4.2 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估: 超越传统的“考级”标准,本书探讨了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的评估体系,包括演奏录音分析、即兴创作练习、音乐赏析报告等,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4.3 建立积极的家校合作机制: 钢琴学习是家庭、教师与学生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书中提供了与家长沟通的实用话术和策略,帮助家长理解教学目标,明确在家练习的有效方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 --- 《键盘上的足迹:当代钢琴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成为一本“活的”教学参考书,它不提供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强大的思考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助力每一位致力于钢琴教育事业的同仁,在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路径,共同探索键盘艺术的无限可能。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教学法理论到具体练习指导的完整链条,是每一位严肃对待钢琴教学的专业人士案头不可或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