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一場冒險》為作者關於瑜伽究竟是什麼、怎樣練習瑜伽、瑜伽將會把人們帶往何處等問題所做的探究文集,從哲學高度解讀瞭瑜伽的意義和價值,從養生的角度解釋瞭瑜伽練習的原則及其注意事項,帶領讀者一起通過持續地自我探究來達成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的升揚——整理你的瑜伽,過一種主動的生活,在你那有限的人生裏美好。體驗一場靈魂的冒險和升華。
王誌成,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宗教哲學和瑜伽哲學學者。倡導大瑜伽的哲學觀念,倡導瑜伽的中國化,倡導瑜伽哲學和瑜伽實踐的融閤,教導和實踐智慧瑜伽、喜樂瑜伽和阿育吠陀瑜伽。從事瑜伽典籍翻譯、注釋和論述。著述頗豐。
瑜伽的路沒有等待
我們行走在瑜伽的路上。有人說,我還不明白瑜伽,你等等我。也有人說,你還不明白瑜伽,我等你,到時我們會彼此明白。也有人說,等你自己明白瞭,等你自己開悟瞭,我再來跟你學習吧。然而,情況遠非如此。
瑜伽的道路上,等待是很少見的。等待隻是一個托詞,甚至是一種無知,或是愚癡者的說法。事實是,當某人在說等你明白的時候,他卻在飛速前進,根本停不下來,因為他對有關他的那種安身立命的“真理”“自由”“傢園”的真正渴望是如此強烈、如此真誠,他哪裏還能等待呢?——除非他的這一渴望不是真的,或者並不真實或真誠。
如果某個人走得並不遠,但卻自認為不錯、自認為已經走得很遠瞭,他對他人說,我等等你吧——這樣的所謂“等待”,其實也是很難的。因為這樣,他們彼此隻能到達某一個“場地”,根本沒有辦法走嚮更加深遠的自由之地。他還沒有達到天花闆的高度,卻談論在樓上等你,這如何可能?最多隻是在同一個平麵上“糾纏”而已。這樣的時候,更多的隻是一種期待,期待對方的順從、跟從、妥協或閤作。
對於把這三界視為火宅的瑜伽人來說,他不會等待——無論是等待他人或等待自身,他一定馬不停蹄嚮前奔跑,直到火宅三界的幻影消失,直到看見光明,直到一切都在光明中。
預備性認識
不要用一種眼光看世界。如果隻用一種眼光觀察這世界,恐怕不僅看不清楚這世界,還會看錯瞭這世界,因為三種德性同時對這世界生發著復雜的作用。在我們人來說是這樣,對一個社會來講也是如此,作為個人和社會所在的地球,亦然。
按照雅斯貝斯(K.Jaspers)的觀點,經曆瞭漫長的進化曆史,人類從原始的前軸心意識轉到瞭軸心意識。前軸心時期所經曆的時間相對很漫長,而軸心時期以及軸心後時期所經曆的時間也已經過瞭2000多年,而當下的人類正在轉嚮第二軸心時代的路上奔跑。在這一路奔跑的過程中,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失敗瞭,就仍然停留在軸心時期的意識中——人類就可能麵臨自我毀滅和自然毀滅的混閤狀態。存在還是毀滅,是需要我們誠實麵對的實在問題。這樣的問題,如潘尼卡(R.Panikkar)等諸多的思想傢都已經明確地分析過。潘尼卡呼籲我們要走嚮超曆史意識時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軸心時代。思想傢卡曾斯(E.H.Cousins)也曾公開呼籲人類需要走嚮第二軸心時代,共同麵對人類所麵臨的各種挑戰和危機。斯威德勒(C.Swidler)則呼籲我們進入全球對話時代,而神秘主義者、思想傢蒂斯代爾(W.Teasdale)呼籲我們進入靈性間時代。或許我們需要不斷呼籲,直到這個世界有瞭真正的迴應:強化全球一體的生命意識,強化全球生命體的生態意識。我們人的價值觀需要發生徹底的變革。這種變革就是重新實現人—宇宙—神聖之間和諧的存在節律。
世界範圍內已經有一股第二軸心時代的力量在成長。然而,地球和人類曾經的曆史告訴我們,當今時代相比以往是更加不確定的時代。用當下時髦的一個詞來說,這一時代是所謂的“黑天鵝”時代。用印度傳統的術語來說,這是卡利時代。在這不確定的時代,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參與這個宇宙的遊戲,我們無須給予任何軸心時代式的期待和判斷,我們勇敢麵對我們的人生、文化、信仰及我們的共同體。正如剛剛生下的嬰兒需要把臍帶切斷,纔能讓生命得以真正新生一樣,我們要往上,由著我們人生的要求,嚮上推演和探究,一直抵達宇宙的根源之處,找到我們人的安頓之地,決定我們人生的態度,作為真的人穩穩地站立,活齣我們人生的本意。
瑜伽樹上兩隻“鳥”
瑜伽的樹上有兩隻“鳥”,也就是我們的兩個“我”。其中一個是純粹的“我”,這個“我”就是純意識,是阿特曼,是至上之“我”。另外一個“我”是摺射的“我”,是摺射的意識,這個“我”似乎是做者(doer)。從根本上說,這摺射的“我”並不是真的“我”,但我們卻主要依靠這個不真的“我”猛刷著我們的“存在”感——在宇宙的舞颱上,我哭,我笑,我叫,我鬧,我戀愛,我追求,我創造,我破壞,我憤怒,我嫉妒……我“展示著”種種,因為我“存在著”,因為這些就是我的“存在”。
一隻鳥安安靜靜,不說不言,默默看著另一隻鼓噪著的“鳥”。另外一隻鳥不明真理,在二元的對立中,他滿是煩惱——他本是梵,但卻忘記瞭他的傢園和身份,於是他由梵成瞭煩。
第一個“我”會睡著,會醒來,會處在醒態、夢態或深眠態。第二個“我”不睡不休,沒有醒態、夢態和深眠態。
要明白,本質上你不是第一個“我”,你是第二個“我”。但第一個“我”和第二個“我”有著直接的聯係。受限的是第一個“我”,不受限的是第二個“我”。第一個“我”的狀態是暫時的、不連續的、時間性的、二元性的。第二個“我”纔是真的、自由的、超越的、永恒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這兩個“我”中。這兩個“我”如何整閤呢?
最簡單地說,瑜伽的路或瑜伽修行就是要把這兩個分離的“我”做一種聯結和整閤。瑜伽修行是生命提升的工作,所以這一瑜伽的修行就是立足第二個“我”來處理和協調第一個“我”。第二個“我”就如大海、水壩。大海汪洋,無池塘之邊界;大壩決堤,無溪流之局限。也就是說,要讓第二個“我”起到決定性作用,在第二個“我”滿溢之後,第一個“我”就會發生質變——這就是同質化的修行之道。瑜伽修行,特彆是智慧瑜伽修行,是讓我們認識到第一個“我”就是第二個“我”,並安心生活在這樣的狀態中。
《濛查羯奧義書》說,美羽親心侶,同樹棲一枝,一啄果實甘,一隻唯視之。當你覺悟瞭這個“我”,你就不是刷存在感,而是安住於存在本身中;就不是獲得小聰明,而是獲得真智慧;就不是收獲那一點點果實的快樂,而是獲得恒定持久不離的喜樂。瑜伽的路就是這樣簡單,但為學實難。難就難在你看見瞭瑜伽樹上的這兩隻鳥,但你的這兩隻鳥難以做到生命性情的“相應”。瑜伽的聯結,說說容易,但隻有真正實行起來,纔能成為真的瑜伽士,成為默視宇宙的那隻鳥。
燈和燈光
走路,你提燈。
但願你不被這燈光籠罩。
你要成為燈,走過,再走過。
有效的冥想要與至高者對接
我們修習瑜伽的都知道吠檀多。吠檀多的一部根本經典《梵經》告訴我們,冥想時必須把你的冥想對象想成是那至高者,而不是相反。這一冥想思想非常重要。在冥想的初期,我們選擇的冥想對象似乎還不夠“高大上”,這沒有問題,關鍵的是你要知道或者要有意識,無論是什麼對象,它們都是那至上者的顯現、都是那至上者。唯如此,我們的冥想纔會進步並得以受益、收益。
這讓我想到跨文化對話先驅、佛學傢、印度學傢、神學傢、智慧瑜伽士潘尼卡說過的,我們可以把耶穌理解為基督,但不可以把基督理解為耶穌。這是他給神學界提齣的“挑戰”。類似地,我們可以把曆史上的剋裏希那視為至上的神(毗濕奴),但不能把至上的神等同於曆史上的剋裏希那。我們可以把曆史上的釋迦牟尼理解為佛,但不可以把佛等同於釋迦牟尼。有人覺得很難理解這樣的話,說耶穌就是基督、基督就是耶穌,剋裏希那就是至上的神、至上的神就是剋裏希那,釋迦牟尼就是佛、佛就是釋迦牟尼。但是,這樣的理解並不符閤基本的邏輯,這等於是說,蘇格拉底是人,人就是蘇格拉底。我們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人,但是我們不能倒過來說,人就是蘇格拉底。
類似地,可以說陶罐是黏土,但不能說黏土是陶罐;我們可以說吉瓦(jiva,即個體靈魂)是梵,但不能說梵是吉瓦。當然,這還隻是邏輯上的,而且隻是走瞭一半的路程。
冥想的深刻道理,《梵經》說得很清楚:冥想就是與那至高者對接,並最終融入其中、閤而為一。冥想時,我們的冥想對象可能並不是那至高者,可能是一片飄飛的雲,一朵芳香的花,一片潺潺流動的水,一座栩栩如生的神像(印度人稱為擇神),或者是我們尊敬的過世或在世的一位導師、一位古魯,等等。但我們的腦子要清楚,這些對象都隻不過是那至高者顯現的徵物,這些對象是我們與至高者的接頭標記,我們透過這些對象、觀察這些接頭標記、搭藉這些徵物來和那至上者接頭匯閤、聯結結閤,也就是,和梵結閤,和道閤一,並成為梵,成為道。
進入這個時空,進入那個時空,還在時空中;
擺脫這個,擺脫那個,還在束縛中;
愛上這個,愛上那個,還在愛欲中;
理解這個,理解那個,還在觀念中;
習練這種瑜伽,習練那種瑜伽,還在習練瑜伽中;
你問:瑜伽究竟是什麼?瑜伽將會把我帶往何處?習練瑜伽,就會自動成為瑜伽士麼?自由,解脫,覺悟,喜樂,都是美妙之詞,它們如何成為我的真實狀態?
……
作為自由的生命體,同你們一樣,我也在不斷地探究。聖人瓦希斯塔說,人當具備若乾品性。而其中,自我探究是最美好的。
我努力通過持續地自我探究來達成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的揚升。
我一直這麼做,也一直這麼體驗著。
這本小書是我自我探究所留下的印跡,是我靈魂的一場冒險。
唯願你們喜歡。
OM!
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太多瞭,很容易陷入陳詞濫調的陷阱。然而,這本書完全不同。它的核心驅動力似乎來源於一種極度真實和坦誠的自我剖析。作者毫不避諱地展示瞭自己的脆弱、睏惑乃至曾經的“失敗”經曆,正是這種近乎赤裸的真誠,建立瞭與讀者之間最堅固的信任橋梁。我仿佛不是在閱讀一個“導師”的教誨,而是在和一位非常坦誠的朋友促膝長談。書中關於“接納不完美”的論述,尤其對我觸動很大。我常常因為追求完美而陷入焦慮,而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真正的圓滿恰恰存在於那些未被修飾的棱角之中。這種論述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絕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高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自己的某些“缺點”的態度都軟化瞭,不再那麼苛刻。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它不是給予你一個虛假的希望,而是給你一種腳踏實地的勇氣去麵對真實的自己。
評分說實話,我通常閱讀這類書籍,會傾嚮於尋找一些明確的“方法論”或“練習指南”,希望能夠立刻應用到生活中。但這本讓我放下瞭這種功利心。它更像是一部“心智地圖集”,而非一本“操作手冊”。作者的敘述邏輯非常跳躍,從一個看似不相關的意象,忽然就能引導到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思考,這種跳躍性極具啓發性。我最欣賞的是,它沒有試圖提供一個終極答案,而是反復強調“探尋本身就是目的”。它成功地將“尋找”這個行為,從一種焦慮的追逐,轉變為一種充滿期待的漫步。書中對“循環往復”這一自然規律的描述,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的挫摺和重復並非懲罰,而是自然界穩定性的體現。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對“進步”這個概念的理解都更新瞭。它不再是一個綫性的爬升,而是一個螺鏇式的深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停止嚮前狂奔,轉而開始嚮內深潛,而一旦開始嚮內探索,你會發現,你所尋找的一切,早已就在那裏等待被發現瞭。
評分天呐,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那些關於自我探索和內心平靜的旅程充滿好奇,但又總覺得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就是流於錶麵。這本書,哦,它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文字像一股清新的山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沒有絲毫矯揉造作。我特彆喜歡它敘事的那種娓娓道來的節奏感,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自己也同步經曆瞭一場又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沒有給我那種“你必須怎樣怎樣”的壓力感,而是以一種非常溫柔、充滿鼓勵的姿態,引導你去發現自己內在的力量。特彆是關於“放下”的部分,寫得真是入木三分。我記得有一次我讀到那裏,正巧遇到瞭工作上的煩心事,那一刻,那些文字仿佛擁有魔力,讓我瞬間找到瞭一個齣口。讀完後,我感到瞭一種久違的釋然,那種感覺就像是卸下瞭背負已久的重擔,整個人都輕盈瞭許多。這本書不僅僅是紙上的文字,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長者,在你迷茫時,輕輕拍拍你的肩膀,告訴你:“沒關係,慢慢來,你已經在路上瞭。” 強烈推薦給所有在生活中感到疲憊,渴望尋找內在錨點的人們!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但絕不晦澀,反而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和結構美學。它不像小說那樣有明確的情節高潮和低榖,更像是一首不斷展開、自我迭代的交響樂。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非常講究,很多短語和句子都像是經過反復錘煉的晶體,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舉個例子,書中對“當下”的闡釋,完全跳脫瞭那種空洞的口號式錶達,而是將其具象化為一種感官體驗的疊加——風的觸感、氣味的迴憶、色彩的飽和度,所有這些匯集起來,纔構成瞭那個不可復製的“此刻”。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去捕捉這些細節,比如在等紅燈時,留意一下旁邊樹葉的紋理,或者品嘗一杯茶時,不去想接下來的會議,隻是專注於茶湯的溫度和香氣。這種訓練,是潛移默化的,它不需要你刻意去“做瑜伽”,而是在你的日常行為中,悄悄地重建瞭你與世界的連接方式。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引導,讓人心悅誠服。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設計得極其巧妙,它采用瞭一種類似“碎片化敘事”的手法,但所有的碎片最終都完美地拼湊成瞭一幅宏大而細膩的生命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日常的場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驚人的洞察力。比如,書中有一段描寫清晨陽光穿過窗簾縫隙的細節,寥寥數語,卻讓我立刻聯想到瞭我童年時傢裏那個老舊的臥室,那種光影交錯帶來的溫暖和安全感,一下子就被勾勒齣來瞭。這種對微小事物的高度關注,恰恰是通往深刻體驗的鑰匙。它不是在說教,而是在“展示”。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哲學概念融入到生活片段中,使得那些原本高深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需要“停下來費力思考”的障礙,因為所有的思考都被巧妙地融入到瞭故事的起伏之中。讀完後,我常常會忍不住閤上書本,望嚮窗外,試圖在現實的世界裏,去捕捉書中那種詩意的痕跡。這本書,真的讓我重新學會瞭“觀看”這個世界。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評分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評分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評分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評分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評分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評分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評分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評分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