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郑珍与中国现代性的崛起

诗人郑珍与中国现代性的崛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施吉瑞 著,王立 译
图书标签:
  • 郑珍
  • 现代性
  • 中国现代文学
  • 诗歌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学研究
  • 近现代史
  • 中国文学
  • 诗人群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246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2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8
字数:5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人郑珍与中国现代性的崛起》是加拿大当代汉学家施吉瑞(J.D.Schmidt)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新作。在该著作中,作者将郑珍视为与陶渊明、李白、杜甫及苏轼齐名的诗人通过对郑珍的深入剖析,探讨了郑珍及其为代表宋诗派对晚晴文学、思想、政治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借此,该著作发掘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部源头,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施吉瑞(Jerry Schmidt,1946—),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中心教授、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诗学,尤专于清代诗学。出版有:《杨万里》《随园:袁枚之人生、诗学与诗作》《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等。

目录

图片列表
前言
1864年前郑珍和沙滩派活动年表
沙滩黎家谱系
常用引注书籍缩略名称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生平
第一章 希望和失望:早年生活
第二章 穿过死亡的幽谷

第三部分 思想和文学理论
第三章 郑珍思想中的两面性
第四章 灵感和学问:郑珍和宋诗派的文学理论

第四部分 主要风格和主题
第五章 对人境的重新定义
第六章 对自然的热爱和恐惧
第七章 讲故事的新方法:叙事诗歌
第八章 关于知识、科学和技术的诗歌

第五部分 郑珍作品注释
早期诗作(1826—1834)
去往贵阳、北京、云南(1834—1837)
成功与失败(1837—1840)
鸦片战争以后(1840—1845)
漂泊于各地教书(1845—1854)
暴风雨将至(1854—1855)
避难时期(1855—1859)
毁灭与死亡(1859—1864)
附录
北征
归家即事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诗人郑珍与中国现代性的崛起》:
  在一系列辛苦的学术研究和弟弟去世的打击后,郑珍需要休整。1859年冬初,他去贵州北部、以酒出名的茅台镇游玩。在那里,他从赤水上船,一路驶入长江后,逆流前往四川南溪,唐炯时任南溪知县。当郑珍于十一月初(公历11月末)抵达南溪后,他听说叙州(现在的宜宾)刚发生起义,唐炯率军赶去守卫叙州。郑珍跟随军队,写诗记述这场发生在这片多次出现在古诗中的锦绣大地上的惨烈战争(参见第五部分,1859,3)。唐炯单骑人起义军营抚慰众人而化解了叛乱(参见第五部分,1859,4),郑珍随唐炯返回南溪。郑珍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旅行计划,因为四川多地出现暴乱,他在南溪住到十二月中(公历1860年1月),打算新年前回家。
  忽然听说贵州爆发的白号、黄号起义军已从发源地瓮安、龙泉(贵州东北部,现称凤岗)、湄潭攻入南乡,杀死知县江炳琳。因牵挂着家人的安危,郑珍立即辞别唐炯,动身返家。十二月三十(1860年1月22日),郑珍回到子午山,却发现家人全无。起义军已经撤离,他的邻居们甚至准备庆贺新年,没人知道他的家人去向。郑珍又去了弟媳家(郑珏的遗孀),也未打听到他们的去向。次日,他在慌乱中走了百余里(57.8公里或35.8英里),去他姐姐家后,得知家人暂居遵义城内。他继续前往遵义,却发现消息不实。他又赶去团溪附近的女儿淑昭家,正巧女儿返家,他才知道家人都已平安。
  ……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的内容。 --- 书名: 熔炉中的思想: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抉择与文化转型 作者: 史景南 ISBN: 978-7-5000-0000-0 出版社: 世纪文华出版社 定价: 98.00 元 字数: 约 50 万字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应对、塑造并最终被卷入“现代性”洪流的学术专著。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思想史梳理,而是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关键思潮的细致考察,还原一个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知识图景。 二十世纪初叶,古老的中华帝国轰然崩塌,西方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救亡图存”与“文化重塑”的双重困境。他们如何理解西方的“现代性”概念,又如何将其本土化?他们是全盘西化还是固守传统?他们的抉择,不仅塑造了他们个人的命运,更深刻地决定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走向与社会结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国的“现代性”并非一个单向度、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和多重解释的“熔炉”。在这个熔炉中,启蒙理性、科学精神、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乃至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都在进行着剧烈的化学反应。 第一编: 观念的碰撞与启蒙的黎明 本编聚焦于辛亥革命前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早期阶段。我们首先审视了梁启超等改良派知识分子在“新民”构建过程中的努力与局限。他们试图在维护民族主体性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与科学观念,但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在面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 随后的分析转向了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狂热追逐。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封建礼教、家族制度乃至汉语本身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与改造。本书着重探讨了白话文运动背后的权力逻辑——即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掌握“新的话语权”来重塑国民心智的政治意图。我们深入分析了胡适、陈独秀等人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理解,并指出这种对西方个体解放观念的引入,在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下所产生的巨大张力。 第二编: 民族主义与知识分子的政治转向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救亡”的紧迫性压倒了单纯的“启蒙”。本编详细考察了知识分子群体在宏大叙事面前的裂变与聚合。 我们探讨了国民党政府主导下的文化政策,以及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政治诱惑与思想挣扎。更重要的是,本书着力描绘了左翼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文化批判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对社会底层和无产阶级的关注。通过对瞿秋原、柔石等早期左翼作家的思想轨迹分析,我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解释现代性困境的“终极关怀”,是如何吸引并重塑一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的。他们如何将对国家现代化的追求与阶级解放的理论相结合,成为了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转向的关键所在。 第三编: 战火中的文化坚守与身份重构 抗日战争爆发,知识分子被迫进入了“大后方”的生存状态。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期:国家危亡使得民族主义成为最高意识形态,但同时,物质的匮乏与通讯的阻断,也使得不同学术流派的交流陷于停滞,甚至产生新的分野。 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文化生态。在沦陷区,知识分子面临着“合作”与“不合作”的道德困境;在后方,他们则需要平衡抗战宣传与学术独立之间的界限。我们特别关注了两位代表性学者——一位是致力于整理国故,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以支撑民族精神的学者;另一位则是坚守社会科学研究,试图在战争间隙为战后重建进行理论准备的实干家。他们的工作,体现了在极端环境下,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第四编: 现代性逻辑的继承与超越 解放战争结束后,新的政权带来了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根本性重塑。本书的收官部分,探讨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向苏联学习”的时代主题,以及他们如何参与到新制度的构建之中。 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的适应、抗拒与最终的融入过程。这并非简单的服从,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调适过程:他们如何将早年追求的民主、科学与新政权的“人民性”进行对接?他们如何在新设立的学科框架下,继续进行他们的学术探索? 本书最终认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历程,是一部关于“理性缺席”与“政治在场”的宏大悲喜剧。他们既是西方观念的引进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他们既渴望成为独立的现代公民,又难以摆脱“家国一体”的传统使命感。他们的抉择与牺牲,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文化与思想的深层肌理。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政治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工具,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2. 档案挖掘: 首次引入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日记和未刊稿件,还原了知识分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3. 重估与平衡: 避免了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力求在批判性继承中,展现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人性与艰难选择。 适合读者: 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感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所有关注中国文化转型历程的普通读者。通过本书,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思想版图,是如何在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挣扎、探索与奉献中被塑造而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抹古朴的墨色与现代感十足的字体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心生敬意,翻开扉页,那清秀的排版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读来十分舒适。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但又对近现代思想的激荡充满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悸动。书中的引言部分,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就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像一位引路人,先在我面前铺陈了广阔的历史背景,让我对即将展开的论述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对于某个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下了多少功夫去挖掘史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张弛有度,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堆砌。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史诗,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巧妙地融合。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能听到当时街头的喧嚣,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烟火味。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也值得称道,那些鲜活的侧面描写,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挣扎。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某一特定文学流派兴衰的分析,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哲学思辨,那种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现代性”构建过程的独特视角。它并非是简单地梳理一个名人的生平,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图景中进行审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非常严谨,脚注详实,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库。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文化环境,思考“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永恒张力。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让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依然会时不时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些论断或片段。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毋庸置疑,它以一种非常成熟和内敛的方式,呈现了对某一历史侧面的深刻挖掘。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细腻,既有大家风范,又不失个人温度。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史料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完成了一次对往昔精神世界的成功打捞。我向所有对那个时代知识阶层命运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社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纸张的厚度适中,墨色均匀,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如今许多快餐式出版物所不具备的。内容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他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但却总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其拆解,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其核心要义。这种兼顾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点,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每当我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