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略

大国战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一南 等 著,中国军事文化讲坛 编
图书标签:
  • 战略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国家安全
  • 大国博弈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全球化
  • 时事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234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487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8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强力推荐,20余位将军鼎力支持。

该书的出版以及该活动的主办,得到了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的强力支持。同时,20余位将军陆续出席参加该活动,并即席发言,这是中国军方极高规格的一场盛宴。

2. 世界视野下,中国所面临的迫切性挑战,对战略问题的ZUI直面的权回答。

国家战略问题如何定位?中美对决何时方休?中日冲突渊源何在,何去何从?大变局下中国周边安全如何布局?台湾问题如何解决?……大国战略如何立足当下,布局未来?这是世界视野下,中国所面临的迫切性挑战,更是以不回避的态度发出直面的声音。

3. 金一南携手一流专家,纷纷祭出重拳,提出系统、全面的战略布局思想。

国防大学著名教授,畅销书作家金一南、乔良携手徐焰、赵丕、吕耀东、王宝付、贾宇、舒健、戴旭、王在希等一流专家,对大国战略强力发声,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战略布局思想。


内容简介

国家战略问题如何定位?中美对决何时方休?

中日冲突渊源何在,何去何从?

大变局下中国周边安全如何布局?

台湾问题如何解决?
这是世界视野下,中国所面临的迫切性挑战,更是以不回避的态度发出直面的声音。国防大学著名教授,畅销书作家金一南携手乔良等专家,对大国战略强力发声。大国有战略,高层有布局!


作者简介

金一南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战略,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著有《苦难辉煌》等畅销书。


精彩书评

军事本身从大文化角度来说,就是文化现象。文化对军事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开设军事文化讲坛,有助于加强军事文化研究传播,有助于提高军事干部素质,有助于促进军地沟通、了解、融合、互助。——李忠杰

军事文化研究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问题,提高我们的素质,提高国民对我们的军队的理解和支持。——沙祖康


目录

金一南 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若干问题 // 001

王宝付 世界大变局下的中国周边安全 // 019

贾宇 中国海洋发展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037

乔良 美国东移与中国西进

——中美博弈与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 // 061

徐焰 甲午战史和中日关系演变的回顾与反思 // 093

吕耀东 ?从丰臣秀吉到“七七”事变 // 127

王在希 ?台湾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未来走向 // 165

舒健 ?晚清军事变革启示 // 181

赵丕? 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开掘与再造 // 201

戴旭 血性与担当 // 225


精彩书摘

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若干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考量:国家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战略的提出与筹划、安全战略中的塑造和威慑。

一、国家与国家安全

从现代国家安全治理角度来讲,和平与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平——无对抗,无纷扰;安全——无威胁,无侵害。国家安全是对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受威胁程度的界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实现和有效维护安全。

(一)国家安全基于现代国家理念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建立在现代国家概念基础之上的。就世界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国家的建立并不久远。17世纪以后,西方才开始建立现代民主国家。西方现代民主国家的奠基者之一,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说,如果没有一种强制力量,就不足以约束人们的野心、贪婪、愤怒和其他的类似激情,通过这个具有震撼力的绝对权威,避免人们由于其恶的本性重返战争状态。国家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慈善的产物,不是为了自由民主人权而诞生的,不是为了普世价值。霍布斯说,当人人难以自我保护时,人们便自觉自愿放弃权利开始缔约,指定一人或多人组成权威代表他们的人格,将自己的意志服从于集体的意志,将自己的判断服从于集体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实现联合,这就是国家。

恩格斯讲,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的出现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驭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现代国家和封建社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宗族王朝完全不一样。第一,它有非血缘属性,第二,它有公共属性。如果国家治理是基于血缘关系连接,那就是封建国家,现代国家超出血缘关系。封建国家权利具有私人属性,而现代国家权利具有公共属性,这就是天下为公——现代国家与封建国家的重要区别。

在讲到国家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西方描述国家的三个词:Country,从土地上讲;Nation,从民族意义上讲;State,从政权意义上讲。有的人强调自然,有的人强调民族,有的人强调政权。很多人以为国家安全仅仅是政权安全,其实国家的安全标准是民族安全,是人的安全,是国家整体的安全,人的、民族的、国家集合体的安全,所以国家安全是既包括又超出政权安全范畴的。

国家安全是一个集合体的安全。对于我们来说,容易忽视这一点。近代学者严复对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做了一个很准确的描述,严复说:“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今天一些人的国家观念缺在哪里?就是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二)一盘散沙无法对抗坚船利炮

不能不承认,我们国家受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三元里那样的抗击是极其个别的,大量的当地原住民在远处观战。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周围的民众也参加了哄抢园林的行动。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8月2日,18000多人的八国联军,十天攻陷北京,我们京畿一带清军有十五六万,义和团团民五六十万,大量给八国联军推送物资的都是中国人。

缺乏现代国家观念导致的是更大的灾难。1931年8月,日本关东军即将发动“九·一八”事变,我国东北军将近20万,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等装备,关东军据日本人统计只有1.09万人,从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关东军没有底气。板垣征四郎,也就是1948年被判处绞刑的7个甲级战犯之一,他说:“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因此,它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板垣告诉关东军,中国人无所谓,把税交给张大帅也是交,交“满洲国”也是交,交给日本人也是交,只要能活着就行。

另一个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石原莞尔说:“我不用拔剑,只用竹刀就足以吓退张学良。”这就是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所讲的,四万万中国人只是一盘散沙。一盘散沙与坚船利炮无法对抗,你没有凝聚起来,没有团结起来,不管你有多少人也不行。

(三)苦难中的觉醒

有这么一句话:“直到列强不再把中国当作一个国家看待了,中国人才感觉到有组织一个现代国家的必要。”梁启超讲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认识:“一曰对于一身而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就是这么逐步演化的,是一步一步认识到的。

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标志着封建士大夫阶层觉醒。这个阶层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认识到整个国家出了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投入到救国救民的洪流中去。

1937年的全民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全民族觉醒。日本侵略者占中国的地,杀中国的人,屠中国的城,对准整个中华民族,使这个民族第一次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地域之隔、没有统治与被统治之嫌,“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真正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地域、超越了统治与被统治,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我们对现代国家的认识,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是,这一过程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八年抗战,全国军民死伤3500万人,有形财产损失6000多亿美元,无形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在这一饱受苦难的进程中,民众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四)共产党人的担当

没有最惨痛的沉沦,就没有最辉煌的崛起。中国共产党人给中华民族注入了现代国家的观念,让我们认识了什么叫作国家。

中国什么时候才算是一个国家。真正在最黑暗的时候,我们的民众才认识到我们是民族共同体,这点是我们付出重大代价才得出的结论。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抵抗,决不投降,战斗到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身边的人除去牺牲,就是叛变。叛徒程斌,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人。1938年7月率部投敌,组成“程斌挺进队”,将杨靖宇在深山老林里的密营全部捣毁,把杨靖宇逼入绝境。叛徒张秀峰是军部警卫排长,这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由杨靖宇抚养成人。1940年2月他带机密文件、枪支及抗联经费叛变投敌,向日军提供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他还是杨靖宇的贴身警卫,知道杨靖宇活动规律,他的叛变导致杨靖宇很快牺牲。叛徒张奚若,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特等机枪射手。叛变后在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的命令下,开枪射杀了杨靖宇。还有一个很难称为叛徒的人:蒙江县“保安村”村民赵廷喜,上山砍柴发现了杨靖宇。当时杨靖宇好几天没吃饭,棉鞋也跑丢一只,他对赵廷喜等几个村民说,下山帮我买几个馒头,再买双棉鞋,给你们钱,不要告诉日本人。赵廷喜张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发:杨靖宇在山上。

杨靖宇最后壮烈牺牲,日本人从他肚子里掏出来的只有草根、树皮、棉絮。杨靖宇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的血性、中国人的骨气。出卖杨靖宇、抓住杨靖宇的全是叛徒,赵廷喜向日本人告发前,对杨靖宇说: “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赵廷喜哪里知道,岂止不杀,如果投降,日本人打算让杨靖宇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利用其影响制服东北抗联。

杨靖宇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就是共产党人杨靖宇!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家万念俱灰纷纷投降的时候,用自己的灵魂与血性,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就是在这种最黑暗的时候,才树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将阶级担当转化为民族担当,由阶级斗争的开路先锋,转变为民族存亡的中流砥柱。

1938年,抗战最困难的时候,蒋廷黻讲,近百年来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是有前途和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1949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牺牲奋斗、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献上的一份大礼。它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持续、稳定、繁荣、昌盛,能够完成救亡与复兴双重使命的政治实体。当然,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是这一艰难探索的起始。3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不稳定、不持续、不繁荣,最终既无法完成民族救亡,也无法完成民族复兴。建立现代国家的历史使命,历史地被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来。这就是毛泽东讲的:“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精神,由此建立。从这个意义上,再回头看霍布斯的话,将自己的意志服从于集体的意志,这就是国家。只有新中国,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和集体判断。这是新中国超越意识形态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建构起第一个稳定、繁荣,既能完成民族救亡,也能完成民族复兴的现代国家。

(五)警惕来自内部的颠覆

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我们经过了一个艰苦的过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我们看,现在一些人在否定、搅乱我们的国家观念,妄图肢解、颠覆我们的国家。习近平同志讲: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有个教授说:“鸦片战争是林则徐违反了自由贸易准则,咎由自取。”有的教授说:“《辛丑条约》是西方对华的合理条约,‘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正确的做法。”还有教授说:“有些汉奸如汪精卫,并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减轻人民痛苦,作为抵挡日本人对中国人欺压的缓冲器。这样的汉奸非但没有错,而且是真正的英雄。相反,我们有的人以十几万人生命作代价,宣称死不投降,这样的人,人民不值得怀念。”

这就是我们的教授,这样的观点在大学里堂而皇之地教我们的学生。这样一批人在解构我们的历史,解构我们的国家,解构我们的英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六)忧患意识警醒历史责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但是我觉得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尚未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的,必须完成发展;尚未统一,必须完成统一;社会主义的,必须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大国,必须履行大国的责任。一定不要忘记尚未统一,对我们造成的长期重大影响。我们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统一的国家,联合国190多个国家,没有统一的为数很少,我们是其中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是一个强国,全世界没有一例一个强国连自己国家的统一没有解决,还宣称自己是强国。这是你从大国到强国必须迈过的门槛。现在我们讲忧患意识,不是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什么叫国家安全?绝不简单是一个政治概念,尤其对中国来说,对中华民族来说,它的深刻性我们必须牢牢记住。

二、国家安全战略的提出与筹划

现代国家的建立,现代安全观念的建立,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讲现代国家安全的建立。

(一)确立科学的安全理念

新中国成立四十年的1989年出版的《辞海》,关于国家的词条,既没有提国家利益,也没有涉及国家安全。1989年底,邓小平同志讲,以中国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论和处理问题。1999年版《辞海》加进了国家利益、国家安全。1992年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提出,2007年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完善国家安全战略。2012年十八大报告35次提到安全,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我们终于提出国家安全,但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认识仍没有到位,还有待升华。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与国家特定安全环境、相应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大国安全战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总体安全观,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安全范围极度的扩大,是我们新中国在这一领域认识的重大进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进展。

政府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推手,还是安全的维护者。国家安全在国家大战略中应占有重要位置,其排序——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军事战略。国家发展战略是什么?简单说,国家发展战略就是两个一百年:中共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顶级战略,我们的全部工作要围绕这个目标。国家安全战略就是保障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筹划,筹划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国家发展战略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任务就是综合运用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综合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安全战略为保障发展战略的实现而存在,国家发展对国家安全产生制约,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就有什么样的安全战略。

(二)把握战略筹划的关键环节

2014年1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负责,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并确定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这是我们在国家安全战略规划上的一个重大进展。

要科学把握筹划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素。一个完整的国家战略需要几个基本机制:

(1)利益定位。这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对维护国家利益的力度排序。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的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六项,新中国第一次公布自己的核心利益,不惜用战争手段维护的利益就是核心利益。当然这六项,我个人觉得还有调整的余地,但是比较好的是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个对国家安全意义的阐释。从学者的角度描述国家安全:第一,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第二,基本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第三,经济发展的资源及市场环境。第四,进入国际市场的权利和运输通道。第五,周边地区不出现敌对国家联盟或集团。第六,国内社会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这些与国务院白皮书配合起来,就是今天中国国家安全的判断,你要维护什么,你最重要的利益点是什么。否则你就容易出现以领导者的讲话为准,以领导者个人的态度为准,或者以部门的观点为准。我们的国家安全出发点是对自己国家的清晰判断,而不是来源于任何别的结论。

(2)威胁判断。判定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防范对象。威胁判断不是脑袋一拍、计上心来的问题,它有一个基本要素判断:第一,是否具有重大利益抵触。第二,是否具有实际能力抗衡。第三,是否有针对性战略。第四,是否展开综合力量部署。

(3)目标选择。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军队有句话讲得比较好,目标跳起来能够着,目标与力量之间的距离就是风险,跳起来够不着,风险无法防范。

(4)手段的应用。对所用手段提供支撑的,是国家综合战略能力,即国家着眼安全利益目标,所能调动使用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国家战略能力是国家硬、软实力之和。首先说软实力,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健康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富含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全民族共同一致的奋斗目标;领袖人物的道德感召力和战略决断力;民族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硬实力,包括国家资源力、经济力,武装力量的打赢能力。

(三)着力于战略短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是筹划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性需求。你在研究战略问题的时候,如果不与力量结合,一切皆空,都是照猫画虎,理论设计就是空的,落不到实际上去,能干多大事,一定要与力量结合。讲到力量,我们正在迎来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新一轮发展黄金时期。从今天看,我们的国防投入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当前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关键是人的差距,关键是领导干部的差距,关键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差距,不解决这些差距,强军目标实现不了。能否具有大国军官的理念、素质、胸怀,这一代军人必须迈过这道坎儿。习近平同志曾在“两会”参加解放军代表团小组讨论时讲了三个必须: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三、安全战略中的塑造和威慑

单独把塑造和威慑提出来讲,对我们今天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一)以“塑造”把握战略主动权

塑造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改变,能不能切实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主动塑造。今天,我国已经在一些重要战略领域发挥着很好的主导作用。比如“上合组织”“一带一路”“中国东盟10+1”“朝核六方会谈”“中老缅湄公河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等等。就像十八大报告讲的,推动全球治理秩序变革,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我们抵御风险和塑造外部世界的能力明显增强。我们要塑造一个让我们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环境。

(二)以“威慑”达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真正保证安全,离不了威慑。威慑说穿了就是让别人对你有所畏惧。实力是威慑的基础,决心是威慑的灵魂。美国人特别会用他的战略思维影响我们,我们也要学会用我们的战略思维影响他们。什么叫作威慑?基辛格讲得很透:第一,实力。第二,决心。没有决心,实力形同摆设。第三,让对手知道。三个缺一不可,丢了一个都不能形成有效的威慑。美国将自身的实力透明化是威慑;当然,我们秘而不宣也是威慑。这是双方对威慑的不同选择。

毛泽东同志那一代,“两弹一星”战略威慑已经建立了,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资本上,我们必须前进。而且我们看到,仅仅靠毛泽东同志那一代的“两弹一星”已经不足以形成我们的战略威慑了。毛泽东同志对海军有两次指示: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对海军第一次指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能够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第二次是1975年5月对海军的指示,即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语言非常简练,含义非常深刻。

人类的出路在哪里?善意与力量的结合。今后十年到二十年是决定中国能否进入发达国家序列的关键时间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道路,必然是在力量与善意结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保障国家安全的模式。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科学的,才能够最终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前言/序言


《海权论:历史的必然与未来的走向》 前言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进程便与海洋紧密相连。海洋,这片广袤而神秘的蓝色疆域,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连接陆地的纽带,是贸易的动脉,也是权力与荣耀的象征。古希腊人依海而兴,威尼斯共和国凭借其舟楫之利称霸地中海,大英帝国的崛起更是与日不落的辉煌海权密不可分。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海权的概念和实践也在不断演变。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浪潮汹涌、地缘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重新审视海权对于理解国际关系、预测未来趋势,乃至制定国家战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本书《海权论:历史的必然与未来的走向》并非一本单纯的历史回顾,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它试图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深入剖析海权概念的演进轨迹,探究塑造海权兴衰的深层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海权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我们并非要鼓吹某种军事扩张,也不是要为任何特定国家的崛起提供背书,而是希望通过对海权本质的深入理解,帮助读者洞察全球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可能走向的未来。 第一章 溯源:海洋的召唤与早期海权的萌芽 海洋,自人类文明伊始,就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力量,吸引着人类的目光。早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便与海洋及其沿岸地区息息相关。本书将首先追溯人类与海洋的早期互动,从史前时代的渔猎采集,到古代文明对海洋的初步探索,描绘海洋如何逐渐从自然的阻碍转变为生存的沃土,进而成为文明交流与传播的桥梁。 我们会深入探讨那些早期孕育出强大航海能力的文明,如古埃及、腓尼基、古希腊等。这些文明并非仅仅依赖于先进的造船技术,更关键的是他们对海洋的认知、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思维。例如,腓尼基人凭借其卓越的航海术和贸易网络,在地中海建立了强大的商业帝国,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对海洋地理、风向洋流以及战略要地的深刻理解。古希腊城邦在抵御波斯入侵时,雅典海军的胜利便生动地诠释了海权在国家存亡中的关键作用。 本章还将考察早期海权发展的关键要素: 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 漫长的海岸线、天然良港、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便利的航道,这些都是孕育早期海权的重要自然条件。 技术创新与传播: 从简单的独木舟到帆船,再到更大型的战船,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拓展海洋活动范围和能力的基础。而这些技术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贸易与经济驱动: 海洋是连接不同陆地市场的天然通道。早期商贸活动的繁荣,为发展海军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也对海军提出了保护航线和商船的需求。 军事与防御需求: 抵御外敌入侵,控制关键海峡,保护沿海地区,这些军事上的考量,直接催生了对海军力量的需求。 我们将着重分析这些早期文明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巧妙地利用海洋,建立起初步的海上影响力。这不仅仅是对技术能力的展现,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战略远见的体现。通过对这些历史案例的细致梳理,我们试图揭示海权发展的最初动力,以及塑造早期海权格局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黄金时代:海军的崛起与全球化格局的奠基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到来,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海洋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展,全球性的贸易网络开始形成,而支撑这一切的,无疑是不断强大起来的海军力量。本章将重点剖析从16世纪到19世纪,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海权黄金时代,以及这一时期海权理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我们将深入研究那些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海洋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走向巅峰的大英帝国。他们的崛起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多种力量综合博弈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的催化作用: 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行,打破了传统的世界认知,开辟了通往新大陆和东方的新航线,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国家对海洋的探索和控制欲。 重商主义的经济逻辑: 欧洲国家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积累贵金属,而强大的海军是保障海外贸易、殖民地掠夺和争夺市场的主要工具。 海军战略与战术的演进: 从早期的炮舰外交到大规模的海战,海军的战略部署、舰队组织、舰船设计和武器装备都在不断发展。特拉法加海战等经典战役,成为海权战略的生动注脚。 殖民扩张与全球帝国: 海军的力量是殖民扩张的先导和保障。欧洲国家通过海军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地,形成了最初的全球性经济和政治体系。 海权理论的萌芽: 尽管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如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等人的思想,已经开始预示着未来海权理论的核心要素。他们强调海军对于国家繁荣和力量投射的重要性。 本章将重点分析大英帝国如何在这一时期建立起其“日不落”的海上霸权,探讨其海军建设、战略布局、殖民管理以及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英国如何利用其海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贸易保护、航线控制和战略部署,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其他海洋强国的兴衰,分析他们在这场海权争夺中的成败原因。 第三章 挑战与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权变局 20世纪,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海权的力量格局。技术革新,特别是潜艇和航空母舰的出现,对传统的战列舰海军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两次世界大战如何重塑海权,以及海权概念本身的演变。 潜艇战的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U型潜艇对协约国的海上运输线构成了巨大威胁,迫使各国重新思考海军战略的重心。 航空母舰的崛起: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逐渐从一种辅助舰艇发展成为海军的核心力量。其远程打击能力和制空权对于控制海洋至关重要,彻底改变了海战的形态。 海军力量的集中与分散: 战前,各国普遍追求建立与陆军相匹配的强大舰队。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和战略需求,使得海军力量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既有大规模舰队决战,也有分散的破袭战。 战略目标的变化: 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权斗争,不再仅仅是为了争夺贸易路线和殖民地,更是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支援陆地战场、以及控制关键的海上通道。 技术革新的双刃剑: 新技术的应用,如雷达、声纳、无线电通讯等,极大地提升了海军的作战能力,但同时也加剧了海权竞争的激烈程度。 战后海权格局的重塑: 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些传统海洋强国的衰落,而新兴大国的崛起,如美国,逐渐成为新的海上力量中心。 本章将重点分析太平洋战场和北大西洋战场的海战,剖析航空母舰在这些战役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潜艇战如何影响战争的进程。我们将考察各国在战时如何调整其海军战略,以适应新的技术和战场环境。同时,也会审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以及冷战时期美苏海上力量的对峙,为理解当前的海权格局奠定基础。 第四章 新世纪的海权:技术、地缘与未来的走向 进入21世纪,全球化与区域化交织,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技术革新更是日新月异。海权的概念和实践,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本章将聚焦于当前及未来海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潜在挑战。 信息技术与智能化作战: 传感器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海军的作战模式。无人作战平台、精确打击能力、信息网络战,都成为海权发展的新焦点。 “一带一路”与海上互联互通: 倡议的推进,将极大地促进沿线国家的海上贸易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海上安全与稳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合作,更蕴含着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 区域大国竞争与海上力量投射: 随着一些区域大国的崛起,其海上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在关键战略区域的海上活动,正在深刻影响全球海权的力量平衡。 全球治理与海上公共产品: 维护海上航行自由、打击海盗、应对海洋污染,这些全球性的海上公共产品,需要各国共同承担责任,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领域。 能源与资源争夺: 随着全球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尤其是对深海资源和极地海域的关注,可能成为未来海权竞争的新焦点。 海上通道的战略重要性: 关键的海上通道,如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对这些通道的控制与否,将直接影响全球贸易的顺畅和区域安全。 海洋权益与国际法: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的完善与执行,对各国在海洋领域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海洋权益的界定与争端解决,仍然是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非传统安全威胁: 海洋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对海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章将深入分析当前全球主要海军力量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兴海上力量的崛起。我们将探讨不同国家在构建其海上战略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塑造区域海权格局。同时,我们也会反思,在科技飞速发展和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海权的概念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及未来海上力量的“有效性”将如何定义。 结语 《海权论:历史的必然与未来的走向》旨在通过对海权历史的深入回顾与对当下格局的细致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全球力量演变和国际关系运作的独特视角。我们相信,海洋的力量,无论是其物理存在还是其象征意义,都将继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解海权,就是理解历史的必然,把握未来的走向。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海洋战略、国际关系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到在波澜壮阔的蓝色疆域上,每个国家都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大国战略》也显得非常有分量,让我觉得它一定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宏大叙事背后逻辑的书籍充满兴趣。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国家利益”的核心是什么,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国家利益的理解是如何演变的。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如何准确地界定和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战略的首要前提。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看待“联盟”与“对抗”的关系的。一个大国在发展过程中,是应该更多地寻求合作与伙伴关系,还是需要采取更具攻击性的姿态?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关于如何分析一个国家行为的“思维模型”,能够跳出表面的信息,去洞察更深层次的原因。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被表象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多么重要。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书籍,而《大国战略》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个对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变化比较敏感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梳理当前复杂局势的书籍。我比较好奇的是,书中对于“战略”的定义是什么?是仅仅指军事和经济上的对抗,还是包含更广泛的文化、科技、外交等多个维度?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战略,必然是系统性的、多层面的。这本书的作者,如果能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战略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那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特别关注书中有没有关于“长期主义”的讨论,因为很多战略的成效并非立竿见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持续的投入。一个国家的战略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是否能为子孙后代留下长远的利益,这才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战略思维的启示,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行为背后的逻辑,从而更理性地看待国际事件。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书名《大国战略》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人联想到宏大的视野、深邃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历史借鉴的部分感到好奇,想看看作者是如何从过往的经验中提炼出适用于当代的战略智慧。现代国际局势波诡云谲,大国之间的博弈更是牵动人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战略思维,才能在复杂的棋局中占据主动,规避风险,实现长远的发展?这是我最期待解答的问题。我个人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战略,不仅仅是看它做了什么,更要看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它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它将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去理解这些深层次的逻辑。我希望作者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战略概念解释清楚,而不是堆砌一堆晦涩的理论。毕竟,一本好书,应该是能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书中的世界,去探索那些关于国家崛起与衰落的奥秘,去学习那些引领历史潮流的战略智慧。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国家发展方向的普通读者,《大国战略》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离不开清晰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我最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如何定义“大国”的,以及成为“大国”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要素?是仅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是还包括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等等?我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并且能够用历史和现实的例子来佐证。另外,我对书中关于“战略调整”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国际格局是不断变化的,任何战略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个国家如何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其战略,避免陷入僵化和被动,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战略韧性与适应性的思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本《大国战略》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与思考。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对国家的兴衰更替有着天然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讨论,以及作者如何权衡这两者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军事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等“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非物质因素如何在国家战略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构建和运用它们。同时,我也想了解作者对于“意外事件”或“黑天鹅”事件的看法。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个优秀的国家战略,不仅要着眼于规划好的蓝图,更要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韧性。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建立战略预警机制,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机遇,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它应该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可能包含着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着在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绝对正版图书,配送就是快快快快快快,满分好评

评分

和此卖家交流,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自觉七经八脉为之一畅,我在JD买了这么多年,所 谓阅商无数,但与卖家您交流,我只想说,老板你实在是太好了,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 了,本人对此卖家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交易成功 后,我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静,自古英雄出少年,卖家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 安邦之智,而今,天佑我大中华,沧海桑田 5000 年,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雾迷 天,朦胧中,只见顶天立地一金甲天神立于天地间,花见花开,人见人爱,这位英雄手持双 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得此大 英雄,实乃国之幸也,民之福,人之初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看着交易成功,我竟产生 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 这么好的卖家, 如果将来我再也遇不到了, 那我该怎么办? 直到我毫不犹豫地把卖家的店收藏了, 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静下来, 可是我立刻想到, 这么好的卖家,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 决心,牺牲小我,奉献大我。我要以此评价奉献给世人赏阅,我要给好评……

评分

还没有看,看了书摘,还不错。

评分

书特别好,囤起来慢慢看,赞一个

评分

书不错,值得一读,慢慢看,京东买书很给力。

评分

太好了 活动价 物流快 谢谢 谢谢!

评分

印刷排版不错,纸质轻型纸,还好

评分

非常好,非常抱好,东西很好,好好好?

评分

作为政治类书籍,还不错,包装很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