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既是“法相唯识宗”依据的经典之一,同时也是禅宗初祖达磨传付慧可的重要经典,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可见一斑。
《楞伽经》有一明显的特点,即调和大小二乘,涵摄空有二宗;不仅糅合了如来藏系和唯识系的思想,而且兼容了性相二宗。在中国佛教中,它既是“法相唯识宗”依据的经典之一,同时也是禅宗初祖达磨传付慧可的重要经典,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可见一斑。
赖永海,一九四九年生于福建仁山,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法人代表兼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近十几年来,相继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中国佛教文化论》《宗教学概论》等十八部著作,主编全球首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国内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书局版《佛教十三经》等。
一九九一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一九九三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二○一三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文化人物,二○一四年被评为南京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题解 001
经典 015
1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017
2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043
3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062
4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110
5 无常品第三之一 161
6 无常品第三之余 208
现证品第四 229
如来无常品第五 234
刹那品第六 237
7 变化品第七 260
断食肉品第八 264
陀罗尼品第九 275
偈颂品第十之一 276
源流 281
解说 287
附录 295
参考书目 301
《楞伽经》,七卷,十品,于阗(今新疆和阗一带)僧人实叉难陀于唐久视元年(公元七〇〇年)译出,全称《大乘入楞伽经》。
此《楞伽经》在中土凡四译,现存三本,均收入《大正藏》第十六卷中。其一是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四四三年)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译出,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四品,但品名均为《一切佛语心
品》,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此译之特点是比较质直,“语顺西音”,“文辞简古”,以至于“句读有不可读”,遂使“髦彦英哲,措解无由,愚类庸夫,强推邪解”(详见西门寺法藏撰《入楞伽心玄义》。大正三十九?页四三〇),故未能得到弘传。
其二是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由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译出,全称《入楞伽经》,十卷,共十八品。鉴于求那译本之简古晦涩,菩提流支在翻译此本时力求畅达,故“加字混文”,“或致有错”,“遂使明明正理滞以方言”(同
上),如把“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截然分开,称“如来藏识不在阿赖耶识中”等,就与原意多相背离。
现奉献给读者的这部《楞伽经》,是唐译本,译者署名是实叉难陀。实际上,西域僧人弥陀山、大福先寺僧人复礼等对此经之翻译用力颇勤。据有关资料记载,实叉难陀刚译出此经之初稿后,未来得及再作审校对勘,就奉敕回西域了,后由“尤善《楞伽》”之西域僧人弥陀山“奉敕共翻经沙门复礼、法藏等,再更勘译”(同上)。由于此译本几经校勘,加之采用以梵本对照前两个译本的方法,因此,义理方面较前二本更准确、完备,文字之表述也更加通畅、流利,受到佛教界的一致肯定和推
崇,或曰此译本“文敷畅而义昭然,直使后来,力不劳而功必倍,当时称为大备”(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卷一。大正三十九?页四三三)。或曰“若论所译文之难易,则唐之七卷,文易义显,始末具备”(宗泐、如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一。大正三十九?页三四三)。正因为这样,本书选择唐译七卷之《大乘入楞伽经》为底本。
在具体版本上,本书采用金陵刻经处本。
此《大乘入楞伽经》,正如经名所显示的,是一部大乘经典;“楞伽”二字,系梵音,意译为“难入”。所谓
“难入”者,原指摩罗耶山陡削险绝,为常人所难到;楞伽城本无门户,非神通者不可入。今以处表法,譬喻此经乃是微妙第一了义之教,非大乘利根之人,不可得入。
此经以楞伽城城主罗婆那王请佛往楞伽城说法为引子,以大慧菩萨问法为契机,引出如来之宣讲佛法。所讲佛法之大要者,无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所有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到达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故宋译之各品皆冠之以“一切佛语心”。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沉静的力量。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烫金的纹饰,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联想到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米白色的纸张,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上,字体的选择和行间距的把握都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读起来非常流畅舒适,即便是一些拗口的句子,也能因为清晰的排版而更容易进入理解的状态。初次翻阅时,我就被这种精致的实体感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出版物,而是真正有份量的作品,值得收藏。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好,从外到内都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忍不住想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哲学思辨的厚度。作者在构建人物群像时,没有采取扁平化的处理,每一个角色,即便是篇幅不长的配角,都有其鲜明的性格弧光和内在的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描写的细腻笔触,那种将特定时空背景融入叙事的能力,使得场景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板,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心境的重要元素。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情绪的层层递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为之动容。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充实的旅程,合上书页时,脑海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故事的轮廓,更有对某些人生议题的重新审视。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创新性是值得高度赞扬的。它似乎并不满足于既有的叙事范式,而是大胆地进行了实验性的尝试,比如在时间线的处理上就采用了非线性的手法,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挑战性,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每一次跳跃的时间点,都像是解开了一个新的谜题,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去。这种“互动性”阅读,让人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更像是一个与作者共同完成作品的伙伴。这种对传统文学边界的拓展,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性,也让我对当代作家的勇气和远见肃然起敬。这是一部需要二刷、三刷才能完全领略其深意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某个核心观点吸引才开始阅读的,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论证结构严谨得令人称奇,作者似乎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离,用一种近乎数学推导般的逻辑链条将它们串联起来。即便涉及到一些较为晦涩的理论体系,作者也总是能找到一个贴切的比喻或是生活化的例子来加以阐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悦某些段落,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其观点的深刻性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内化。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导师,引导我探索知识的边界,而非简单地灌输结论。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是如今很多畅销书难以提供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又丝毫没有老气横秋的感觉,反而有一种历经沉淀后的通透与洒脱。作者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很多地方的措辞,那种微妙的语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有一种音乐般的流动性。我特别喜欢他运用排比和对偶的地方,那些句子像精心打磨过的宝石,在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让人忍不住要大声朗读几遍,去感受那份语言的力量。虽然内容本身可能偏向严肃题材,但优美的文字像是一层丝滑的保护膜,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愉悦。我常常在想,能将如此深奥的议题,用如此雅致的文字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成就。
评分非常好正在学习
评分楞伽经,星云大师总监修,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第66本,还有131本,慢慢看。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楞伽经,星云大师总监修,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第66本,还有131本,慢慢看。
评分白话注释可以扫清一般阅读障碍,后面的源流、解说、附录颇有知津筏的价值
评分白话注释可以扫清一般阅读障碍,后面的源流、解说、附录颇有知津筏的价值
评分非常好正在学习
评分白话注释可以扫清一般阅读障碍,后面的源流、解说、附录颇有知津筏的价值
评分楞伽经,星云大师总监修,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第66本,还有131本,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