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是道教的文献典籍,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道经中疑难字词众多,造成了一定的閲读障碍。本书以《中华道藏》道法类经书为范围,选取了部头较大、口语性较强的10几部道经作为考察的重点,著重从俗字、训詁、校勘的角度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了考释,所涉字词或前人未释,或释读有误,或不为大型语文工具书所载,或虽载而释义未尽。本书并对《中华道藏》在转録影印本《道藏》及敦煌道藏过程中因不辨俗字俗词出现的点校讹误进行了辨析,在汉语史研究、俗字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牛尚鹏,男,河南新乡人,1983年生,2002-2009年就读於山东大学,师从邵文利、路广正教授;2009-2012年就读於南开大学,师从杨琳教授,获博士学位。主攻训诂学、俗字学及道教文献学。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俗字学等课程。历届中国训诂学会、中国文字学会会员,在《说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古籍研究》《汉语史学报》《汉语史研究集刊》《宁夏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馀篇,编著《〈说文解字〉简注》《〈中庸〉点读》,参编教材《古代汉语》《汉语基础教程》。主持天津市教委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级科研项目多项。2015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
目录
A
俺俗 ……………………… (2)
案如、 科比 ……………… (3)
B …………………………… (7)
般唆 ……………………… (7)
保叙 ……………………… (7)
本内 ……………………… (9)
本行 ……………………… (10)
邊遊 ……………………… (11)
便面 ……………………… (12)
病鬼 ……………………… (15)
逋廢 ……………………… (16)
補代 ……………………… (17)
不必 ……………………… (18)
C …………………………… (22)
唱引 ……………………… (22)
抄注、 抄題 ……………… (25)
策寶 ……………………… (30)
沉隱、 憑委 ……………… (31)
充扶 ……………………… (33)
蠢類 ……………………… (35)
次苦 ……………………… (37)
殂兵 ……………………… (38)
D …………………………… (40)
打慢 ……………………… (40)
但自、 共自 ……………… (41)
得替 ……………………… (43)
帝代 ……………………… (44)
地欵 ……………………… (44)
動用、 行用 ……………… (46)
闘氣 ……………………… (47)
都章 ……………………… (48)
度賣 ……………………… (49)
對應 ……………………… (50)
E …………………………… (52)
阿污、 土未 ……………… (52)
F …………………………… (54)
犯解 ……………………… (54)
方宜 ……………………… (54)
方頭 ……………………… (57)
放今逐便 ………………… (58)
分臨 ……………………… (59)
糞雜 ……………………… (60)
伏須 ……………………… (61)
福祙 ……………………… (63)
負口 ……………………… (63)
G …………………………… (65)
敢健 ……………………… (65)
宫分 ……………………… (66)
貢章、 扶章 ……………… (67)
供由 ……………………… (69)
關契……………………… (70)
廣漢……………………… (71)
過次……………………… (73)
過尋……………………… (74)
H …………………………… (75)
………………………… (75)
和喻……………………… (76)
和闌……………………… (77)
………………………… (79)
昏皂……………………… (80)
回化(迴化) …………… (80)
J …………………………… (82)
基謫、基考、基罰……… (82)
急景……………………… (84)
家類……………………… (84)
加證……………………… (85)
箋檀……………………… (85)
揀放……………………… (86)
薦巽……………………… (87)
降慶……………………… (88)
結會……………………… (89)
………………………… (91)
戒伏……………………… (91)
津極……………………… (92)
精好……………………… (93)
居生……………………… (93)
舉注、注差……………… (94)
枸閉……………………… (97)
K …………………………… (99)
……………………… (99)
考對、罷對、罪對…… (100)
簆眼…………………… (103)
款辯、狀款、辯狀…… (105)
括摘…………………… (109)
括…………………… (110)
L ………………………… (112)
来久…………………… (112)
利通…………………… (114)
兩偶…………………… (114)
料剩、糧剩…………… (115)
潦留…………………… (118)
臨背…………………… (120)
零林…………………… (122)
M ………………………… (126)
門例、切緣…………… (126)
孟長、孟……………… (128)
明能…………………… (129)
末民、天民…………… (131)
N ………………………… (133)
惱、惱怖……………… (133)
擬慮…………………… (135)
年抵…………………… (136)
P ………………………… (138)
盤黨…………………… (138)
被差…………………… (139)
披動…………………… (140)
被將…………………… (142)
偏促…………………… (143)
偏併…………………… (145)
憑傳、錢馬…………… (147)
破痛…………………… (154)
Q
淺蕃…………………… (156)
勤化…………………… (158)
取復…………………… (160)
R ………………………… (162)
榮爲…………………… (163)
如悦…………………… (163)
S …………………………… (165)
生官…………………… (165)
時頃…………………… (170)
首謝…………………… (171)
屬户…………………… (172)
水密…………………… (172)
疏目…………………… (175)
肅、供肅……………… (176)
T ………………………… (178)
臺連…………………… (178)
貪柘…………………… (179)
貪作…………………… (179)
同法…………………… (180)
投命、質命…………… (181)
推諱…………………… (182)
W ………………………… (184)
爲化、行化…………… (184)
違攝…………………… (185)
翁父…………………… (186)
無明…………………… (189)
無觜…………………… (191)
X ………………………… (194)
係統…………………… (194)
嫌度…………………… (195)
間花、間花草………… (195)
香信、聽尋…………… (198)
笑郊…………………… (200)
慴協…………………… (200)
信方…………………… (203)
興營…………………… (204)
薰羞…………………… (206)
Y ………………………… (208)
要細…………………… (208)
一合…………………… (209)
宜自、利比…………… (210)
儀矩…………………… (212)
倚是…………………… (212)
蟻細、細族…………… (215)
因痛…………………… (216)
陰小…………………… (218)
陰眷…………………… (219)
引日…………………… (219)
引逮、梯首…………… (221)
飲丹、丹水…………… (223)
營傳、符廟…………… (224)
育育…………………… (228)
育活…………………… (230)
原蒙…………………… (231)
元元…………………… (233)
越…………………… (235)
約當…………………… (237)
雲剛…………………… (238)
Z ………………………… (240)
齋官…………………… (241)
齋直、直……………… (242)
占……………………… (243)
章本…………………… (244)
執告、質告…………… (245)
執昧…………………… (247)
植利…………………… (247)
直教…………………… (248)
執駐、執住…………… (249)
執苦…………………… (250)
逐延…………………… (253)
擢質…………………… (253)
姿醜、咨首…………… (255)
宗因…………………… (257)
祖來…………………… (259)
罪元、福元…………… (260)
遵副…………………… (262)
附録一 «中華道藏» 録
校指瑕………… (264)
附録二 «太上洞淵神咒
經» 異文考校… (277)
參考文獻………………… (354)
後記……………………… (369)__
第四段评价: 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概念的流动性”这一主题。我们总习惯于将历史上的概念视为静止不变的实体,但这本书却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个核心词汇是如何随着社会结构、思想流派的更迭而发生微妙的“形变”的。有些词在早期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操作名词,到了后期却演化成了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作者对于这种“语义漂移”的捕捉异常敏锐,他不仅仅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它“是如何变成现在的样子的”。这种动态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堆固定不变的口号和教条,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自我更新和修正的有机系统。这本书是理解“变化”本身的一把钥匙,因为它拆解了构成我们语言和思想的最基本单元。
评分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深度阅读材料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上佳,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远低于阅读一些粗制滥造的出版物。更重要的是,校对工作做得极其出色,几乎没有看到影响阅读流畅性的印刷错误。在处理大量的引文和注释时,版式设计也显得井井有条,无论是横向的释义展开,还是纵向的文献参照,都安排得逻辑清晰,读者可以非常便捷地在正文和辅助信息之间进行切换,而不会迷失方向。可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完美地服务于其精神内核,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一本好书,不仅内容要经得起推敲,其呈现的方式也同样是体验的一部分,这一点上,该书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和珍藏。
评分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可能会充满枯燥的训诂和生硬的引证。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富有张力。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字侦探剧”,作者像一个经验老到的侦探,循着每一个词语留下的蛛丝马迹,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深层含义。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便是对古代语言学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被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所吸引。它成功地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完美结合起来。每次解开一个词语的“谜团”,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单纯阅读史书或通论难以比拟的。它让你感觉到,每一次的停顿和思考,都是在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
评分第三段评价: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其内在的平衡感。一方面,它保持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引用的资料涵盖广博,考证链条清晰可见,足以让专业人士信服;另一方面,它又非常注重“可读性”,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绝无故作高深的腔调。它没有陷入那种为了炫耀学问而堆砌冷僻典故的窠臼。相反,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贴切的现代语境去解释那些古老的概念,使得复杂的语义演变过程变得清晰易懂。对于我这种希望在业余时间提升人文素养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友好型”的深度读物。它让你在提升知识深度的同时,不会感到心力交瘁,反而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探索知识的纯粹乐趣。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走入文献的迷宫,而不是直接把你推入深渊。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古代文献有深深探究欲望的人准备的宝藏。我得说,初次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字词的肌理之中,去剖析它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如何承载起特定的哲学或文化内涵的。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匠,在打磨每一个齿轮,确保时间的流逝被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一些平日里习以为常的古老词汇时,视角完全变了。它们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载物,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时代的烙印。这种学习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考古发掘,让人在追溯本源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知道”什么,而在于它能让你“如何去看待”这些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