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解析道德经

逻辑解析道德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广逵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老子
  • 哲学
  • 道家
  • 逻辑学
  • 思维
  • 解读
  • 中国哲学
  • 经典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41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7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50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原生态还原《道德经》,对《道德经》的所有章句都进行了详细的意义、语法和逻辑分析,对古今汉语语法一体化进行了具体而大胆的尝试。另外,本书在句读方面也相当规范,使语句表达更符合逻辑,特别是对《道德经》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的纠正和解释,彻底否定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道德经》的一些曲解和误解。所有这些不同,绝非哗众取宠,而是建立在义理考据、逻辑分析和充分推敲基础上的。

作者简介

陈广逵,男,1954年生,大学学历。曾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基础教育论坛》主编。代表作品有《<论语>通释、解读与点评》等。

目录

关于老子 1

关于《道德经》 3

本书的编排体例 5

作者的古文通释思想 8

《道德经》研究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11

《道德经》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16

《道德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7

《道德经》中的“吾”与“我” 22

第一章 24

第二章 31

第三章 37

第四章 43

第五章 46

第六章 49

第七章 51

第八章 54

第九章 58

第十章 64

第十一章 69

第十二章 73

第十三章 76

第十四章 80

第十五章 85

第十六章 92

第十七章 97

第十八章 103

第十九章 109

第二十章 114

第二十一章 120

第二十二章 124

第二十三章 128

第二十四章 133

第二十五章 136

第二十六章 141

第二十七章 145

第二十八章 150

第二十九章 154

第三十章 158

第三十一章 163

第三十二章 169

第三十三章 174

第三十四章 178

第三十五章 181

第三十六章 184

第三十七章 188

第三十八章 191

第三十九章 197

第四十章 202

第四十一章 205

第四十二章 210

第四十三章 214

第四十四章 217

第四十五章 220

第四十六章 223

第四十七章 227

第四十八章 230

第四十九章 234

第五十章 239

第五十一章 246

第五十二章 250

第五十三章 254

第五十四章 259

第五十五章 264

第五十六章 269

第五十七章 273

第五十八章 279

第五十九章 285

第六十章 291

第六十一章 295

第六十二章 300

第六十三章 306

第六十四章 311

第六十五章 317

第六十六章 321

第六十七章 325

第六十八章 330

第六十九章 334

第七十章 340

第七十一章 343

第七十二章 346

第七十三章 349

第七十四章 353

第七十五章 357

第七十六章 361

第七十七章 365

第七十八章 370

第七十九章 374

第八十章 378

第八十一章 383

附录 387

后记 39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天地之始③;“有”,名万物之母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⑤;常“有”,欲以观其徼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⑦。同谓之玄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⑨。

  【通释】

  道可以因循,没有恒久不变的道;名字可以称呼,没有恒久不变的名称。“无”,为天地的初始命名;“有”,为产生的万物命名。所以恒久的“无”,要来考察事物是怎么产生的;恒久的“有”,要来观察事物是怎么存在的。(无与有)这两个事物同出一个源头,但名字不同,不同的名称却出自相同的源头就叫作深奥。深奥又深奥,是认识万物的关键所在。

  【考辨】

  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与以往的解释大为不同。首先,我对第二个“道”,也就是“可道”之“道”的解释跳出了“说”“称道”的框子。先前我也一直用“可以用语言表述”释“可道”,在反复揣摩后,我选择了“可以沿着它前行”这个解释。

  “道”的本义就是“路”。将一个名词动词化,一定与本义有联系。“道”用作动词就是“取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道”正是“道路”之义。今天我们使用的“道路”之意,应该是古已有之。“道”的“说”“称道”之意,应该是后世出现的,产生于何时,尚需考证。我甚至怀疑,“道”的“说”“称道”之意,可能正是对《道德经》这种错误解释沿袭的结果。查与老子同时代的《左传》之“道”,凡一百七十,只有一处“道”近似于“宣讲”“言说”之意:“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yín,愚蠢而顽固)。”且此“道”似与“导”通,是“引导”义的转移。

  以往对“非常”的解释局限于将“非”释作“不是”。

  “非”这个字有多个义项,使用最多的义项是“不”“不是”,其实它还有“无”“没有”的义项,在先秦文字中,这个义项也经常出现,如:

  1.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左传?僖公四年》(君非姬氏:国君没有姬氏)

  2.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左传?文公七年》(非威非怀:没有威信没有怀柔。注意本句的“无德”)

  3.郤成子曰:“吾闻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左传?宣公十一年》(非德:没有德性。非勤:没有勤恳)

  4.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左传?成公二年》(非德:无德,缺德)

  5.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非文辞不为功:没有文采的辞令不会成功)

  6.暴虐淫从,肆行非度,无所还忌……《左传?昭公二十年》(肆行非度:放任做事没有限度。请注意本例中也有“无”)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臂非加长也:胳膊并没有加长)

  大概由于“非”作“不”“不是”解释的时候较为常见,所以人们出于“定式”,多把“非常道”释为“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多把“非常名”释为“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而这种解释恰恰与老子的思想矛盾了。是用“不是”来解释“非”,还是用“没有(无)”来解释“非”,要点是把握“道”可以不可以说或者“道”可以不可以走,“事物”可以不可以命名、称名。显然“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而且通篇《道德经》说的正是“道”;“道”是可以走并可以依循的,“事物”是可以命名和称呼的。

  那么老子为什么不用“无常道”“无常名”来表述呢?因为下文出现了“有”与“无”“此两者”一组对应的概念,为了不混淆,就用了“非常道”“非常名”来表示。而且,“非”与“无”在同一段文字中出现,表示相同的意义并不冲突,上面列举的例2中的“无德”之“无”与“非威非怀”之“非”,例6中的“非度”之“非”与“无所”中的“无”,意义就是一样的。

  “徼”还是解释为“边际”,引申为“外表”“客观存在”。

  本章是《道经》之首,大概编者有意让它与第三十八章《德经》之首有所呼应,因此与第三十八章一样,对本章可能也有刻意篡改。所以通释本章时我感觉比较吃力。重点问题是:一是本章的“名”字费解;二是“玄之又玄”与老子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第七十章)显然冲突。

  【解读与点评】

  《道德经》的“道”的含义十分丰富,总体来说,它指客观事物运行所依据的轨迹,是人对自然规律的经验认知和总结,是应该取法遵循而不应违背和对抗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是动态的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道”、第一个“名”分别是名词,第二个“道”、第二个“名”分别是动词。“道可道”通俗一些说就是“道可以当作道”,“名可名”通俗一些说就是“名可以当作名”;分别进一步说就是“道可以取道”“名可以称名”,分别再进一步说就是“道可以因循”“道可以沿着它走”,“名可以确定事物”“名可以称呼”。

  “非常道”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就是说道没有完全固定的因循模式,要因循道前行,但不能教条地、机械地沿着它走。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一样,“道”作为“路”虽然可以沿着它前行,但没有永恒的路,没有固定不变的因循模式:可以凭借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侧一些,也可以偏向右侧一点;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像为避免寒风似的倒着走……

  再打个比方:航天飞行器也都要依循一定的轨迹,但也同样没有永远不变的轨迹。设计得很精确,不等于一成不变。飞机飞行、船只航行要有航标,那是飞行的参照,避免脱离了航线。这里的“航线”就是“道”,就是飞行或航行依循的大致轨迹,上一点、下一点,左一点、右一点,快一点、慢一点,飞行器或船只大一点、小一点等,都是被允许的,没有绝对的——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为什么会出现“非常道”的情况呢?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道”是动态的,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修正自己走上可因循的“道”。比如人们根据动物的习性下套捕猎,动物没察觉到“套”,不会修正改变“道”,就会“上套”。比如“大道”虽然易行,但如果修路或像王弼所说有人设置了路障,不修改路线便依旧难以前行。

  “非常名”就是“没有永久不变的名称”,就是名可以区别于其他事物。但在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名字是变化的。世界上的事物,乃至宇宙空间都是运动的,事物要经过产生到消亡这个过程;法则也在运动中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产生了事物,就要为其命名;事物消亡了,它的名称也会逐渐消亡。

  那么,“道”可不可以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呢?从一定角度来说,用今天的一个时髦的词,道大致相当于与方针、政策经常并列说的“路线”,比如国家发展建设的总路线,就是一种既抽象又较为具体的道。“路线”实际上是人为设计规划出来的“道”,它必须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让人有所遵循,才能走得顺,展现出“大象”来。可以说为政治国、为人治家,确定一条正确的大道十分重要。判断大道好与不好,实践能检验它,走在这条道上的人最有体会。当然,道虽然可以设计,但实际运行的轨迹可能需要修正,这样才能使道更平坦、更光明;道不是装模作样的口头文章,不能南辕北辙,不能划一条道却不行其道。违背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规划设计的“道”没有前途,大吹大擂的只是“假象”,最后必然是“乱象”。

  为什么“名可名,非常名”呢?因为它存在着“有”与“无”的问题。“有”是存在,事物存在,名称就存在。“无”是不存在,事物还没出现,或者没发现,当然无从命名;同时,事物消失,名称也随之消失。“‘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有”与“无”正是典型的“非常名”。“无”与“有”“同出而异名”,这就是“非常名”。“有”与“无”是动态的,变化的,自然就“非常名”了。

  怎样理解“非常道”与“非常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可道之道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可名之名也是发展变化的。正因为如此,既然无常道,所以必然会无常名。唯其如此,道可以取道,可以因循,但没有亘古不变、可以永久因循的道;没有亘古不变、可以永久称呼的名称。

  既说它“有”,又说它“无”,在于“似或存”(第四章)。

  “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从恒久的“无”中来探究事物到底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常‘无’”看“有”是怎么产生的。“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从恒久的存在来看事物,通过“常‘有’”来看“有”是怎么存在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极富辩证思想,“有”与“无”是一对矛盾概念,但它们却相因相生,是对立的统一体。“同谓之玄”说它们出自同一源头,这确实很深奥,确实“玄”,“道学”又被称为“玄学”即源于此。然而,它又是打开万物宝库的钥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门”,即事物的发端,观察研究事物的通道。

  本章产生成语“玄之又玄”。

  ……



《静观:探寻内心平静与生命智慧的古老路径》 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迷失了方向?在快速的变迁中,我们是否遗忘了内心的声音?《静观:探寻内心平静与生命智慧的古老路径》是一本邀您踏上溯源之旅的书籍,它将引领您穿越时空的迷雾,抵达那片沉淀着古老智慧的宁静港湾。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励志手册,更不是急功近利的生存指南,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审视自我、理解生命、回归本真的深刻洞察。 本书的精髓在于“静观”二字。它指的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观察,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洞察,更是对内心活动的觉察。在这个信息爆炸、欲望横流的时代,我们的思绪常常被无数的杂念所裹挟,我们的情绪如同翻腾的浪涛,难以平息。而“静观”则是一种熄灭喧嚣、沉淀浮躁的方法。它教导我们如何在一呼一吸之间,在每一个当下,安住身心,如同置身于清澈的溪流旁,静静地看着水流涌过,不被卷走,也不加评判。 《静观》并非主张逃避现实,而是提供一种更具穿透力的视角来面对现实。它认识到生活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应对挑战的心态却可以截然不同。通过“静观”,我们可以学会识别那些引发内心不安的模式,洞察欲望的本质,理解情绪的来龙去脉。当我们将目光从外界的纷扰转向内在的风景时,会发现许多曾经让我们焦虑不安的事物,其力量其实源于我们内心的投射与解读。 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顺应自然”。这并非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宇宙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个体生命亦不例外。试图违背自然而为,往往导致损耗与痛苦。反之,理解并顺应这些规律,则能事半功倍,获得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顺利。《静观》将带领读者探索这种“顺应”的智慧,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理解个人的生理节律,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何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找到稳定的基点。这种顺应,是一种基于洞察的智慧,是对生命宏大叙事的尊重,是对个体在其中角色的清晰认知。 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无为”的概念,但这种“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为”。它强调的是以一种更契合生命本然状态的方式去行动。当我们的行为源于内心的真实需求,而非外界的压力或短暂的冲动时,行动将自然而然地发生,且往往更具成效,也更少带来负面影响。《静观》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无为”的智慧,让工作、学习、生活都变得更加轻松而富有意义。 “知足”是《静观》所倡导的另一重要品质。在这个被无限消费主义所裹挟的时代,我们被告知需要更多、更好。然而,真正的幸福,或许并非源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源于对当下所拥有的感恩与珍惜。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足够”的标准,理解“知足”并非对现状的妥协,而是一种内在的丰盈与满足。它让我们意识到,当我们不再被无止境的欲望驱使时,反而能体验到更深刻的平静与喜悦。 《静观》还着重强调了“柔弱”的力量。在许多文化中,强大往往与刚毅、坚韧联系在一起,而柔弱则常被视为弱点。然而,本书将揭示柔弱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不与外力硬碰的弹性,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韧性,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智慧。如同水一般,看似柔弱,却能穿石,更能汇聚成海。理解并运用这种柔弱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化解冲突,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弹性,在追求目标时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此外,书中还会涉及“返璞归真”的理念。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积累了太多的知识、技巧和附加品,有时反而遮蔽了我们最初的、最纯粹的自我。返璞归真,是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包裹,回归到生命最本质的状态。它意味着简化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干扰,重新连接内心的宁静与纯真。这种回归,不是退步,而是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升华。 《静观》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而富有力量,避免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故事、贴近生活的比喻,以及对人体心智的细腻描摹,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作者深谙心理学、哲学以及传统智慧的精髓,并将其融会贯通,以一种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本书适合所有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心灵锚点的人,适合所有对生命意义和内在成长感到好奇的探索者,适合所有希望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培养平和心态的读者。无论您是身处职场漩涡的专业人士,还是在家中操持家务的父母,抑或是正在寻求人生方向的年轻人,《静观》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养分,帮助您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看见生命最本真的光辉。 它将带领您一同走进一个由平静、智慧、顺应和知足构筑的内在世界,在那里,您将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如何与世界温柔相拥,最终发现,最深刻的平静,原来一直蕴藏在您的内心深处,等待着您去静静地观照,去全然地接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现实问题的剖析角度极其锐利和独特。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透视眼”,能够穿透表象,直击事物的本质。在阅读那些关于权力、人性以及社会运行规律的章节时,我常常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撼。它不是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在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这种逻辑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紧密结合了人类数千年来的实践经验。书中引用的案例和历史事件,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锤炼,用来佐证观点时,力量感十足,让人无法反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而非仅仅是信息堆砌。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实在是太流畅了,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仿佛带着你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意犹未尽。尤其是那些对古代哲学思想的阐释,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人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对深奥的道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都让人感同身受。读完之后,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智慧的冲击力,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将如此复杂的思想体系梳理得如此清晰透彻,而且文字功底极其深厚,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学养,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介绍古代思想的书籍,但这本书无疑是最具启发性的之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像是一位思想的炼金术士。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组织和严密的逻辑推演,将那些原本深藏于典籍之中的智慧,提炼成了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应用的精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某些概念的刻板印象,展示了其多维度的复杂性和弹性。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体操,酣畅淋漓,每读完一个部分,都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不少。对于那些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流中建立自己独立判断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论述,而是像一个精密的迷宫,层层深入,每当你以为已经触及核心时,作者又会带你进入一个新的视野。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巧妙地利用了对比和映照的手法,将看似无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而自洽的知识网络。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增量和思维模式的重塑。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非常考究,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系统性思考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看起来有点高,但一旦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作者真的是一位极其有耐心的导师。他会耐心地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个核心概念,确保读者不会因为第一次理解不透彻而放弃。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是很多学术著作所不具备的亲和力。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他没有居高临下地教导,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读者进行深度对话。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平衡”与“变动”的辩证关系,放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及时和宝贵。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锚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