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球超級暢銷書《上帝的指紋》續篇!
國際知名暢銷書作傢葛瑞姆?漢卡剋 潛心研究20年*力作!
作者作品長期雄居美、英、法、日等國傢和港颱地區暢銷書金榜之首!
作者作品被譯成30種語言全球發行,總銷量突破一億冊!
內文配以彩插,材料紮實詳細,解讀深刻,邏輯條理清晰。
內容簡介
在12800年前,一顆巨大彗星,進入太陽係,爆發成瞭無數顆碎片。其中一些撞擊地球,引發瞭一場地球浩劫,導緻瞭恐龍的滅絕。這些衝擊,引發瞭地殼運動,並由此造成全球範圍的洪災,被世人寫入瞭世紀開篇手記之中。第二次係列衝擊,發生在11600前同樣具有破壞性,造成進一步的災難性洪水,柏拉圖在亞特蘭蒂斯的消失前記錄下瞭確切的日子。
本書中透露的證據排除瞭人們之前所認為的,在12800年到11600年之間的,冰河時期和全球發生災難之間的人類文明起源的閤理懷疑。期間1200個災難多發的年頭的記錄是個空白——而這一段時期並不是純粹以狩獵采集為主,而是有瞭先進的文明。這一段時期的先進文明是否真實存在過,作者帶我們通過地球物理學、天文學、考古學、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建築學等等理論,揭開這一曆史謎團。
幸免於難的幸存者,這些人被後世稱為“聖人”“魔法師”“光晝一族”和“神秘的天堂之師”。
他們乘坐著方舟周遊世界,盡其所能地保護著人類文明之光。他們定居在關鍵地點,土耳其的哥貝剋力山丘,黎巴嫩的巴勒貝剋,埃及的吉薩金字塔,古老的蘇美爾,墨西哥,秘魯等地,在印尼發掘的巨大金字塔,這無疑都是當時留下的痕跡。
作者簡介
葛瑞姆·漢卡剋(Graham Hancock),英國人,國際著名古文明研究專傢、探險傢、作傢。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童年時期生活在印度,1973年從英國杜倫大學畢業後,成為瞭一名優秀的記者。曾任經濟學人雜誌非洲特派員,後從事調查旅行與遺址探險,並在Discovery頻道現身開講“尋找失落文明”經典係列,揭開人類文明史上神秘的麵紗。著有《上帝的指紋》、《失落的約櫃》、《天之鏡》、《創世紀的守護神》、《火星的秘密》等國際知名暢銷書。
舒麗萍,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係,熱愛並一直從事翻譯事業。曾譯作品包括《生命的色彩》《解密失落的符號》《美國失落的世界》《福爾摩斯新傳1-5》《二戰每日紀實》《隔壁天堂尼泊爾》等多部作品。翻譯秉承“信、達、雅”的宗旨,文字風格細膩、深刻,全方位把握書籍的整體基調,將原著的風格原汁原味地傳達齣來。
內頁插圖
目錄
緻謝
引言:沙子
第一部 異常 1
第一章 這裏的奧秘太多瞭…… 3
第二章 光之山 34
第二部 彗星 47
第三章 綠色水牆摧毀沿途的一切 49
第四章 疤地之旅 73
第五章 納米金剛石是永恒的 89
第六章 彗星的指紋 116
第三部 先賢 135
第七章 下一次將是烈火 137
第八章 大洪水以前的人和事 157
第四部 復蘇 177
第九章 靈魂之島 179
第十章 七賢修道院 200
第十一章 圖特之書 235
第五部 石頭 253
第十二章 巴勒貝剋 255
第十三章 洪水來瞭 280
第六部 星星 309
第十四章 太陽之門 311
第十五章 創世紀之地 341
第十六章 星座的傳承 359
第七部 距離 393
第十七章 山脈 395
第十八章 海洋 423
第八部 結尾 457
第十九章 下一個失落的文明? 459
附錄 獵戶座的對應關係並不是顛倒的 477
參考文獻 479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這裏的奧秘太多瞭……
哥貝剋力石陣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紀念性建築,至少考古學傢認可這個說法,而且它規模宏大。
“令人敬畏”“勢磅礴”“神聖莊嚴”及“壓倒一切”這樣的形容詞都無法恰當地描述它。在過去的幾個小時裏,我一直和哥貝剋力石陣的發掘者剋勞斯?施密特教授在這裏轉悠。我實在是感到震驚。
“這個寺廟將會改寫曆史,而你是發現它的人。”我問他,“感覺怎麼樣?”
施密特是一個紅光滿麵的德國考古學傢,長著桶狀胸和灰白的鬍須。他穿著褪色的牛仔褲和藍色牛仔襯衫,袖子上沾著一道泥漿。他裸露的、髒兮兮的腳上穿著一雙磨損的涼鞋。現在是2013年9月,三個月後就是他的六十歲生日,而我們誰都不知道他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去世。
他一邊思考我的問題,一邊擦去額頭上閃閃發亮的汗珠。上午還未過半,土耳其東南部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太陽已經高高地掛在天上,天空萬裏無雲,托羅斯山脈的山脊被曬得非常炙熱。我們就站在這個山脊上,沒有風,甚至沒有一絲微風的跡象,也沒有任何地方可以遮陰。在2014年,這裏將會搭建一個頂棚,以覆蓋和保護這片遺址,但現在是2013年,這項工作隻是打瞭一個基礎,所以我們此刻站在一個露天的臨時搭建的木質走道上。走道下麵是一係列半埋在地下的帶有圍牆的遺址,多多少少呈環形,圍牆裏有數十根T型巨石柱。是施密特和他的來自德國考古研究所的團隊使它們重見天日。在他們展開工作之前,這裏錶麵上看起來隻是一座圓形的山丘—實際上哥貝剋力石陣的意思為“肚臍山”1,有時也被譯作“大肚山”2—但是這次的發掘把以往的大部分說法都推翻瞭。
“當然,我們不能斷定哥貝剋力石陣就是一座廟宇。”施密特終於開始迴答我的問題瞭,他顯然是在字斟句酌,“且讓我們稱其為山的聖所。我不認為它將改寫曆史,而是在既存的曆史中增添一個重要章節。我們嚮來認為,人類從狩獵采集嚮農耕的轉變是一個緩慢而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現在卻發現,在這個轉變時期,齣乎意料的是這種激動人心的紀念性建築被建造齣來瞭。”3
“不隻是紀念性建築。”我提醒說,“一開始當地人隻是狩獵采集者,並沒有農業發展的跡象。”
“對!”施密特對我的說法錶示贊同,“沒有一點跡象。”他豪邁地指嚮這一片環形立柱說,“但是,來到哥貝剋力土丘並建造瞭這些石陣的人發明瞭農業!我們可以看齣這裏發生的事和後來齣現的依賴於農業的新石器時代之間存在某種關聯。”
聽到“發明”一詞,我的耳朵就竪瞭起來。我想確認自己是否理解對瞭。“所以……”我強調道,“您的意思是建造瞭哥貝剋力石陣的人發明瞭農業?”
“對,對。”
“您能詳細說說嗎?”
“因為在這個地區先前已經有瞭馴養物,包括動物和植物。馴養是在這個地區完成的。所以馴養動植物的人和修建石陣的人是同一批人。”
“所以在您看來,這裏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古老的—農業發源地?”
“是全世界第一處有農業的地方,對。”
我感覺到,我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的方式已經使施密特有些不耐煩瞭,但是我有我的理由。被發掘的哥貝剋力石陣區域距今將近12000年(根據正統年錶),它要比其他任何巨石遺址—比如馬耳他的甘特遺址和姆娜拉神廟、英國的巨石陣和埃夫伯裏巨石圈、埃及的吉薩金字塔—都要再早6000年以上。但是那些遺址都是屬於被考古學傢稱為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明演化階段,農業和社會組織在這個時期被一同構建起來,階級劃分也取得瞭很大的進展,這纔造就瞭技術嫻熟的匠人,因為他們可以用農民生産的補給維生而不用自己去生産食物。相反,哥貝剋力石陣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最末階段,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是通過遊牧的狩獵采集維生,這些流動的小規模群居人類還無法完成需要長期計劃、復雜分工和高度管理技巧的任務。
施密特和我站在步道的一處能夠俯瞰圍閤C和圍閤D的地方,我在背景知識研究中瞭解到一幅引人深思的圖像,它是刻在某一石柱上的。於是我想徵得這位考古學傢的同意,嚮下爬到圍閤D裏麵,以便能更近地觀察這一圖像,但是在此之前,我想先弄清楚他對農業起源及其與巨石建築之間關係的看法。圍閤C,是目前挖掘齣的四個主坑當中最大的,主要由兩根龐大的中央立柱構成,但兩根立柱都摺斷瞭。它們原本應該每根超過6米(20英尺)高,20噸左右重。周圍的圍牆內還嵌入瞭另外十多根立柱。這些立柱相對較小,但仍然十分巨大。圍閤D也是一樣—又是一圈較小的立柱,環繞著兩根高聳的中央立柱,但兩根都保存完好。它們的頂部呈T字形,從正麵看有個微微嚮下傾斜的角度,似乎沒有特彆之處,但是卻讓人莫名聯想到巨大的人頭—石柱上一些淡淡的輪廓加深瞭這一印象:順著柱子的側麵有肘部彎麯的手臂,嚮下延伸至精心雕刻的人類手掌和長長的手指。
“所有這些—”我說,“這些巨石、人物肖像、遺址的總體構思和布局……說實話,這規模看起來已經和英格蘭的巨石陣一般宏大瞭,但是巨石陣卻年輕得多。所以,您在這裏的發現要怎麼貼閤您所說的狩獵采集社會的概念呢?”
“這裏要比我們預計得更有組織。”施密特說道,“我們從中看到的是一群明顯有著勞動分工的狩獵采集者,因為這些巨石工程是一項特殊工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他們還能搬運這些沉重的石頭,並且能把它們竪起來,這錶示他們必須有某些工程方麵的基本知識,我們不能期待狩獵采集者能夠做到這些。這真的是人類最早的建築,而且規模宏大。”
“所以,施密特教授,如果我理解得沒錯,您是說我們現在站的地方不僅是一個紀念性的建築物,而且是人類首次發明農業的地方。”
“對,是這樣。”
“但是您並不覺得這具備任何顛覆性意義?您隻將之看作一個能夠被妥帖地納入現有曆史框架的過程?”
“是的,納入現有的曆史當中。但是這個過程比我們預期得更令人興奮。特彆是因為我們在哥貝剋力石陣中發現的東西更多地屬於狩獵采集的世界,而不是農業社會。這個時間接近狩獵采集即將結束的時代,當時新石器時代尚未開始。”
“所以這是個過渡期,是風口浪尖的時刻。也許還不止於此?從我們的對話中,以及您今早給我展示的遺址中,我産生瞭一種想法,哥貝剋力石陣是一個史前的智囊團或創新中心的所在地,也許是居民當中的精英人物在掌控。您覺得呢?”
“對,是的。這是個聚會場所,人們會聚集於此,而且毫無疑問,這兒是傳播智慧和發明創新的平颱。”
“傳播內容包括大規模石材加工的知識和農業方麵的知識。您會不會大膽揣測控製這一場所和傳播思想的人們是祭司呢?”
“不管他們是誰,都絕不僅僅在這裏實踐薩滿教,他們更像是在遵循一種習俗。所以,答案是肯定的,他們正在朝神職人員的方嚮發展。”
“由於一韆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在使用哥貝剋力石陣,從未間斷,那麼這會不會變成一種帶有自身習俗的持續的文化呢?掌控這一場所的人也在此期間保持著相同的思想和‘祭祀製度’?”
“是的。但奇怪的是,隨著幾個世紀的流逝,過去的勞動創造存在明顯的坍塌。真正不朽的建築結構位於較古老的岩層;建築結構在較年輕的岩層中會變得越來越小,而且在質量上也有明顯的下降。”
“所以最古老的是最好的?”
“對,的確如此。”
“但您不覺得這令人費解嗎?”
剋勞斯?施密特看上去幾乎有些歉意。“希望我們最終能找齣甚至更古老的岩層,在那裏,我們就能看到我們期待看到卻還沒有找到的小起點。然後,我們會看到不朽的那部分建築,再然後是再衰敗的那部分。”
我突然想到,在施密特教授剛纔說的話裏,“希望”是最關鍵的詞。我們習慣於從小而簡單的事物開始,然後進步—發展—成為更復雜和精細的事物,所以這自然是我們在考古遺跡中期待能找到的。先前我們精細構建瞭文明的運轉模式,以及它們如何逐漸成熟和發展的模式。所以當我們遇到哥貝剋力石陣,目睹它發端完美卻漸漸退化直至成為早前的自我的一個暗淡的影子,會感到它顛覆瞭我們的觀念。
我們也不是有多麼反對文明退化的過程。眾所周知,文明是可能衰敗的,看看羅馬帝國和大英帝國就知道瞭。
就像雅典娜突然婀娜多姿、全副武裝地從宙斯的頭顱裏孕育齣來那般,哥貝剋力石陣的問題是突然齣現一種似乎已經經過歲月打磨的文明,它是如此完善,以至於其在誕生之初就“發明瞭”農業和紀念性建築。
即使沒有一絲從簡單到精細的發展痕跡,考古學可以解釋為何古埃及最早的紀念碑、藝術、雕塑、象形文字、數學、醫藥學、天文學和建築在最初就很完美,但卻無法解釋哥貝剋力石陣的問題。我們不妨像我的朋友約翰?安東尼對古埃及發問那樣,對哥貝剋力石陣同樣進行發問:
一種復雜的文明是如何應運而生的?看看1905年的汽車,拿它跟現代的汽車對比一下,我們對“發展”過程不存在任何誤解。但埃及的情況沒有相似之處,那裏的一切在最初就是好端端的。
這一奧秘的答案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因為其為當代主流思想所排斥,所以不被考慮。埃及文明並非是一種“發展”,而是遺産。4
那麼哥貝剋力石陣是否也是同樣的情況呢?
關於這一失落文明是後來所有已知文明的起源這種想法,剋勞斯?施密特根本沒時間去考慮,所以在我因此嚮他施壓時,他反復提齣,哥貝剋力石陣的絕大部分都還未挖掘。“我說瞭—”他有些不耐煩地嘀咕道,“等我們挖齣更早階段的遺跡時就能找齣演化的證據瞭。”
他有可能是對的。哥貝剋力石陣在很多方麵讓人震驚,其中一點便是,到剋勞斯?施密特在2013年帶我參觀它時,人們已經對其進行
瞭連續十八年的發掘工作,而它的很大部分還埋藏於地下。
但是這部分到底有多大呢?
“很難說。”施密特告訴我,“我們做瞭地質勘測—使用探地雷達—能看到至少還有十六個尚未發掘的大型圍閤。”
“大型圍閤?”我指著圍閤D中高聳的石柱問道,“像這樣的?”
“對,就像這樣的,最少十六個。在有些區域地質勘測無法提供全麵的答案,看不清裏麵的情況,但我們預計會超過十六個。可能最終實際數字會翻倍,甚至達到五十個。”
“五十個!”
“是—五十個大型圍閤,每個圍閤有十四根或更多的石柱。但是,我們的目的並非挖齣所有的東西,隻需要挖齣一小部分,因為挖掘就是破壞。我們想讓大部分的遺址保持原封不動。”
試想古人建造哥貝剋力石陣這一事業所具的規模,是需要耗費想象力的。不僅因為這裏挖掘齣的排成圓圈狀的巨石柱至少比任何其他已知的巨石遺址古老6000年,我現在還認識到,哥貝剋力石陣是巨大的—它所占的麵積可能最終將被證明一處是比其他大型遺址(例如巨石陣)還要大三十倍的區域。
換句話說,我們遭遇的是一個廣博而莫名的古跡,有著超大規模和不為人知的用途,一切都是來源不明的未解之謎,沒有清晰的背景和鋪墊,全然被籠罩在迷霧之中。
……
上帝的魔法師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帝的魔法師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