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与诚意

慎独与诚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海波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心学
  • 明理学
  • 慎独
  • 诚意
  • 修身
  • 道德修养
  • 传统文化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861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9
字数:43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子说:“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你,所有的手都在指着你,多么地严峻啊!”财富可使房舍华丽,道德能令身心庄严,心胸广阔,则体态祥和,所以君子一定要真诚自己的意念。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是作者引用曾子的话,那么《大学》的作者就并非曾子本人了,这是判定《大学》作者很重要的一处线索。心广体胖,指心胸宽阔,安泰宽舒。
  “诚意”首先是要能做到“慎独”。为什么要慎独?子思分三个层次讲清楚这个道理。
  其一,独处的时候还用得着自欺欺人吗?这正是爱我所爱、随顺真心真性的时候。
  第二,独处的时候,恰恰也是君子和小人泾渭分明的时候。因为“小人闲居为不善”,所有的毛病习气都曝露了,他自己还以为可以不被人发现呢。
  第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是君子独处时的存心。十不是实数,而是代表多。独处时的“不善”何尝能欺骗人呢?“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所以君子恰恰要在较可能放逸时,观心正行,使明德大放光明。
  从这三个方面深入去理解“诚意”,才能明白子思用《大学》一文点明“修行次第”的指引作用。怎样诚意?就是要象独处时那样完全真诚,不欺骗,而且在独处的时候也依然能保持善心、立身正道,就像被所有人看着、被所有人指着一样,使罪恶的意欲无所遁逃!所以慎独的功夫其实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躬身反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只是在错误面前是自我欺骗,还是正视它、改正它而已。
  《论语》解释“为政以德”,用了一句《诗经·鲁颂·駉(jiōng)》里的话:“思无邪。”诚意其实就是“思无邪”,是纯善德性的自然流露。所以,“慎独”是“诚意”的一条重要考核标准,在人前人后表现出诚意,未必是真诚意,只有独处燕然,而心仍无杂念邪思的诚意,才是真诚意。陆九渊说得好:“继续之不善,防闲之不严,昏气恶习,乘懈而炽,丧其本心。”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不是缺少一念诚善、恻隐,而是不能将诚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持而久之,尤其是会当独处时,便懈怠放逸,前功尽弃。“慎独”便是要在诚善、仁爱的根本上持续不断地浇灌养护。
  “富润屋,德润身”是“诚于中,形于外”另一种表达。润,既指安泰平和的生活态度,又指君子温润如玉的操守:那么地谦虚含蓄,彬彬有礼。这是由他的道德修养而散发出来的气质,装不出来。所以古人修学儒家思想,有一种“润”的修行方法,让自己时刻保持“温润”的心行,待人接物皆以平和直处,久而久之,明德的气象便长养光大。在《论语·学而》中,子贡评价孔子有“温、良、恭、俭、让”之德,《论语·述而》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两处“温”字,都指温润、平和,举重若轻,荣辱不惊。所以,“温”也是相由心生的有力证明,道德君子总是法相庄严的,大家都愿意亲近。

作者简介

  高海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中国哲学史学会朱子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洛阳市二程学会名誉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及中国近现代哲学。先后在《中国哲学史》、《哲学门》、《鹅湖学志》、《儒教文化研究》发表《荀子与孟子[人性]概念分歧的一种[语用学]解读》、《试论刘宗周的格物思想》、《刘宗周中庸慎独思想研究》等论文二十余篇。另外有多篇译文及译著一部:南乐山(RobertC.Neville)著《波士顿儒家》。

《静水流深:隐匿的治愈力》 简介 在我们这个喧嚣而又浮躁的世界里,人们普遍追逐着外在的成功,渴望被看见、被赞扬。然而,在繁华的背后,一种更深层的需求常常被忽略——那份源自内心的宁静,那份不需外界佐证的完整。我的新著《静水流深:隐匿的治愈力》,便是为了探索和唤醒这份几乎被遗忘的力量而作。它并非一本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读物,也不是一套操作指南式的行为手册,而是一次深刻的内心对话,一次关于自我接纳与内在和谐的漫长旅程。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引导读者深入探索“静水流深”的意境。 第一部分:溯流而上——认知失调的根源 这一部分,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溯流而上的旅程,去探寻现代人内心失调的根源。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极快的当下,我们如何不自觉地被卷入一场关于“不够好”的无休止竞赛? “外在评分”的陷阱: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追求分数、排名、成就,仿佛这些数字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这种外部评价体系,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将我们的自我价值深深地与他人的目光和社会的期待捆绑在一起。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在攀比中迷失,在期待中焦虑。即便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内心深处却可能仍旧感到空虚,因为这种满足感是短暂且脆弱的,它依赖于外部的不断肯定。 “完美主义”的幻象: 许多人沉溺于追求完美,将每一个错误都视为能力的缺失,每一次失败都看作人生污点。他们用严苛的标准审视自己,不允许丝毫的瑕疵。这种极端的自我要求,实际上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逃避。我们害怕暴露自己的不完美,害怕被否定,于是戴上虚假的、光鲜的面具,试图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然而,这种不懈的追求,只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内耗,让我们疲惫不堪,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角色扮演”的疲惫: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角色的舞台。我们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父母,在职场中扮演员工、领导,在社交圈中扮演朋友、同伴。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我们付出不同的表演,去迎合不同的情境。久而久之,我们可能连自己原本的面貌都模糊了,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种无休止的角色扮演,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让我们感到身心俱疲,缺乏归属感。 “比较与匮乏”的循环: 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加剧了这种“比较与匮乏”的心理。我们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仿佛自己一无所有。这种无休止的比较,让我们感到自己总是“不够”——不够成功、不够富有、不够漂亮、不够有趣。这种匮乏感,如同一个无底洞,吞噬着我们的快乐和满足。 在这一部分,我将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心理学理论的阐释,以及引人深思的哲学思考,帮助读者识别并剖析这些导致内心失调的深层原因。我们将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痛苦并非来自外部的客观环境,而是源于我们对自身、对世界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 第二部分:静心观照——发掘内在的力量 在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之后,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深邃的领域——如何通过“静心观照”来发掘和培养那份隐匿的治愈力。这不是要求我们立刻变得超凡脱俗,而是从日常的点滴中,重新连接我们真实的内在。 “觉察”的艺术: 觉察,是培养内在力量的基石。它意味着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而不加以评判。当我们能觉察到自己何时开始陷入负面思维,何时被焦虑所困扰,何时身体出现不适时,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觉察不是要改变,而是要看见。看见自己的脆弱,看见自己的欲望,看见自己的恐惧,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有意识的选择。我们将探讨不同的觉察练习,如正念呼吸、身体扫描、情绪识别等,帮助读者将觉察融入日常生活。 “自我接纳”的温床: 真正的治愈,始于自我接纳。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原谅过去的错误,并且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即使不完美。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当我们不再与自己为敌,而是像对待一位挚友一样对待自己时,内心的冲突就会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与力量。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克服内在批评、培养自我同情心的实用方法。 “内在空间”的构建: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创造“内在空间”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宁静角落,是我们可以在其中不受外界打扰,与自己深度连接的空间。它可以是一段独处的时光,一次深入的冥想,甚至是一段专注的阅读。重要的是,这个空间是我们主动创造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避风港。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设定界限、简化生活、留白等方式,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在空间。 “直觉”的倾听: 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份微妙的“直觉”。直觉是我们潜意识智慧的体现,它能够指引我们做出更符合内心真实需求的选择。然而,在信息洪流中,我们的直觉常常被淹没。我们将学习如何辨别直觉的信号,如何通过静心和放松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并相信这份内在的智慧。 “微小而持续”的练习: 培养内在力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微小而持续的练习。我将强调,不需要宏大的计划,只需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做一些能够滋养内心的事情,比如写日记、接触自然、进行创造性活动等。这些微小的努力,如同涓涓细流,最终会汇聚成治愈的海洋。 第三部分:静水流深——绽放生命的光彩 当我们将内在的力量培养起来,最终将进入“静水流深”的境界。此时,我们不再被外界的波涛汹涌所裹挟,而是拥有了一种内在的稳定与从容,让生命的光彩自然而然地绽放。 “平静的力量”: 这种力量并非被动地忍受,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与平和。当我们不再被情绪所左右,而是能以一种更超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起伏时,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在挑战面前从容不迫。 “意义的追寻”: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部的评价,而是转向内心时,我们才真正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被赋予的,而是我们在与自身、与世界深刻连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创造的。我们将探讨,当一个人不再需要通过外部的认可来证明自己时,他会如何自然而然地投身于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关系的深化”: 真正的关系,是建立在真实自我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当我们学会了接纳自己,也就更容易接纳他人。当我们拥有了内在的平和,就能与他人建立更健康、更深入的连接。我们将看到,一个内心宁静的人,如何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股温暖的力量。 “创造性的流动”: 当心灵不再被担忧和恐惧所占据,就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静水流深的状态,使得灵感得以自由涌现,让我们能够以更具活力和热情的方式去生活、去工作、去创造。 “生命的本然”: 最终,当我们能够“静水流深”时,我们便能回归生命的本然状态。不再刻意去成为谁,不再刻意去追求什么,而是以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这种状态,便是最深刻的治愈,也是生命最动人的光彩。 《静水流深:隐匿的治愈力》是一本关于回归自我的书。它邀请你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发现那份深藏不露的力量。这本书不是要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助你“看到本来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活出生命的深度与宽度。它是一份送给每一个在喧嚣中渴望宁静的灵魂的礼物,愿它能成为你内心旅程中最可靠的伴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静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初看便给人一种古朴而深邃之感。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无意间在一家老旧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那时的光线有些昏暗,正好映衬出书页边缘微微泛黄的痕迹,仿佛它本身就带着某种历史的厚重感。我随手翻开其中一页,里面的字体排版考究,行距舒适,读起来眼睛非常放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所使用的那些极具画面感的比喻。比如,他形容“真诚”如同山涧清泉,看似微小,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直抵人心最深处。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思辨变得生动起来。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前几章的引言部分,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安静的角落,邀请你进去,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长久的对话。那种感觉,就像是推开一扇布满灰尘的木门,里面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不受外界喧嚣打扰的空间。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算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对深度思考的渴望。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快节奏、充满戏剧冲突的小说,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慢热”。但是,对于像我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寻找精神锚点的人来说,它简直是一剂良药。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用词精准,用句沉稳,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场高质量的独奏音乐会,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特别是它讨论到“内省的勇气”那一节,作者描述了面对自己内心阴暗面的那种挣扎与和解,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我从中读到了一种坦诚,一种不加粉饰的真实。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可以逃避的捷径,它直视人性深处的复杂性,并鼓励我们去拥抱这份复杂,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种鼓励,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

评分

最近我在思考,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对我而言,一本好书应该能在你合上它很久之后,依然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在你处理生活中的某个小细节时,忽然跳出来,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本书就具备这种“遗留效应”。比如,当我在做决定时,我会不自觉地想起书中关于“权衡利弊背后的心性考量”的那段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理性选择,其实是被隐藏的欲望所驱动的。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渗透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逐渐融入你思维底层结构的一部分。我甚至推荐给了几位从事不同职业的朋友,虽然他们的专业领域相差甚远,但他们都反馈说,这本书让他们看待自己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方式,产生了一些微妙但积极的变化。这足以证明它的普适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论述体,更像是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的项链。每一章的主题看似独立,但当你读到后面时,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我最喜欢的是它对“自洽”这个概念的阐述。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一个人如何做到内在言行的一致性,那种不为外界环境所动的定力。他引用了一些历史上的典故,但引用的方式非常高明,不是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古人的智慧提炼出来,巧妙地融入到对现代人处事哲学的探讨之中。阅读时,我时常会拿出笔来做批注,有些地方的论述实在太过精辟,让我忍不住想立刻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激发你主动思考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成功地在“知识传授”和“思想启迪”之间找到了一条平衡的钢丝。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类探讨内在修养的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容易流于说教,或是陷入空泛的道德高地。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接地气”。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与当代的读者交流,他不会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评判,反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耐心地为你剖析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的是现代人如何应对社交媒体上的“表演型人格”,他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类比——“在镜子前跳舞的人,最终会忘记自己原本的舞步。”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它没有直接批判谁,而是引导你去反思,在追求外界认可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真正失去了什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细致的“自我体检”,它没有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你自己去打磨和审视自己的棱角。我常常读完一章,会把书合上,沉默地坐一会儿,让那些文字的力量在心里慢慢沉淀,这种沉思的体验是久违的。

评分

这本书当然要给五星,专业基础扎实,论述清晰有力,好此道者必然有惺惺焉。

评分

好书。。。。。。。。。。。。。。。。。。。

评分

比预想的还要厚实,印刷质量尚可。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很好 希望京东能够多送点京豆 多搞些图书优惠活动

评分

还没看 应该还不错

评分

满意,书很好,服务也很好。

评分

快递速度快,图书没有损坏,正版图书

评分

很嗨很满意的一次网络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