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辅导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是中公教育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研究中心编写。本书在研究湖北农信社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依据考试难度,选择相关的内容编辑成书。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包含近年真题汇编。本书包含了湖北省农信社近三年的真题,让考生可以通过真题了解湖北省农信社考试的概况、特点。
(2)可以进行考前模拟训练。本书还包含了根据2016年真题题型题量编写的7套模拟试卷,让考生进行考前的巩固练习。
本书的编写目标便是尽可能让考生通过本书熟悉考试的题型的基础上,帮助考生进行考前复习。
同时,购买本书还享有中公移动自习室的服务。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辅导教材:历年真题及全真模拟预测试卷》认真研究考试真题,根据湖北农信社真题编写内容。全书分为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两个部分。其中:
试卷部分包含3套真题汇编、7套模拟试卷:3套真题汇编分别选择了2016年、2015年、2014年湖北农信社的真题编辑而成。7套模拟试卷根据2016年的湖北农信社真题的题型题量编写,每套模拟试卷分为综合知识、职业能力测试、经济金融3个部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是以上10套试卷的答案解析。参考答案及解析部分由多名中公教育师资推敲审定,解析详细易懂,帮助考生加深理解。
目录
2016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汇编(1)
2015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汇编(16)
2014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汇编(35)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53)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68)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84)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100)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116)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133)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七)(150)
2016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汇编参考答案及解析(166)
2015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汇编参考答案及解析(175)
2014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汇编参考答案及解析(184)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191)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200)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208)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217)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226)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参考答案及解析(235)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解析(244)
精彩书摘
2015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共100小题,每小题0.5分,共50分。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相应选项,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提出了明确要求的文件是()。
A.《绿色信贷指引》B.《项目融资业务指引》
C.《商业银行法》D.《贷款通则》
2.超额准备金存款在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活动中()。
A.可以自由支配
B.经人民银行审批可以使用
C.经银监会审批可以使用
D.不得投入使用
3.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效果最猛烈的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政策
C.直接信用控制
D.公开市场业务
4.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是()。
A.外汇市场B.货币市场
C.资本市场D.欧洲货币市场
5.存款人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是()。
A.专用存款账户B.一般存款账户
C.基本存款账户D.临时存款账户
6.信用社稽核是信用社稽核部门依法对信用社的和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A.业务;经济B.财务;经营
C.业务;财务D.经济;经营
7.关于抵押的说法,正确的有()。
A.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
B.作为抵押的财产只能是不动产
C.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是抵押权人,债权人是抵押人
D.土地所有权、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
8.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托其正常经营收入已经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属于()。
A.关注贷款B.次级贷款
C.可疑贷款D.损失贷款
9.信用社最大一家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社资本总额的%,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社资本总额的倍。()
A.30;1.5B.35;1.5
C.30;1.6D.35;1.6
10.按我国现行规定,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贴现的票据必须是()商业汇票。
A.未到期的已承兑B.已到期的已承兑
C.未到期的未承兑D.已到期的未承兑
11.在国际银行监管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
A.8%B.4%
C.10%D.20%
12.下列属于资本市场的特点的是()。
A.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风险小
B.偿还期短、流动性小、风险高
C.偿还期长、流动性小、风险高
D.偿还期长、流动性强、风险小
13.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
A.风险计量B.风险监测
C.风险识别D.风险控制
14.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超过其业务库存限额的现金再送缴人民银行发行库的过程称为()。
A.现金发行B.现金归行
C.现金投放D.现金回笼
15.下列结算方式中,属于同城结算方式的是()。
A.支票结算B.汇兑结算
C.托收D.信用证结算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另一本假定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完全围绕该书展开,且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或任何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 --- 2024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文化精要:从《诗经》到唐宋大家 导论:古典诗词的时代回响与审美坐标 本书旨在为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文学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鉴赏指南。我们深知,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脉络与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本书摒弃了传统教材的刻板说教,力求以现代视角结合深厚的文献功底,展现诗词艺术的生命力与跨越时空的魅力。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的文学高峰,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立体的古典诗词知识体系,真正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全书特色亮点: 1. 时间轴的精妙梳理: 以朝代更迭为纲,精准把握各个历史时期诗歌体裁、主题、风格的演变逻辑。 2. 文本的深度解读: 不停留在表层意象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心境及其文化意蕴。 3. 跨学科的融合视野: 将诗词艺术置于哲学、历史、艺术史的宏大背景下考察,提供更广阔的理解维度。 --- 第一编:诗源的探寻——先秦至魏晋的奠基与转型 本篇聚焦于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探讨了其如何从质朴的民间歌谣,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学自觉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诗经》的田园与礼乐 详细解析《诗经》的“赋比兴”手法,重点探讨“风”、“雅”、“颂”三大部分的社会功能与文学价值。特别设立专题,剖析“国风”中农民的劳作、爱情的坚贞与政治的哀叹,如何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基调。对朱熹《诗集传》的注释体系进行辨析,提出当代解读的新思路。 第二章:楚辞的浪漫与想象 着重分析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谱系,探讨《离骚》中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与神话叙事结构。我们将对比北方《诗经》的朴素写实与南方楚辞的瑰丽奇谲,阐明“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形态。 第三章:汉乐府的市井烟火 汉代乐府诗是民间疾苦与边塞风光的交响乐。本章精选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叙事长诗,分析其白描手法与戏剧张力。同时,深入探讨建安文学中曹氏父子的“慷慨悲歌”,揭示汉末乱世下文人的复杂心绪。 第四章:魏晋风骨与山水田园的觉醒 这是诗歌审美转向的关键时期。本章详细梳理了“竹林七贤”的文学姿态,重点剖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如何将个体精神的自由从政治依附中彻底解放出来。山水诗的兴起不仅是地理环境的描绘,更是文人对生命本体的哲学追问。 --- 第二编:盛唐气象——格律的成熟与意境的巅峰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毋庸置疑的顶峰,本篇将以“格律的规范化”与“风格的多元化”为双主线进行阐述。 第五章:初唐的规范与格律的确立 梳理近体诗(律诗、绝句)格律的形成过程,解析声韵平仄的音韵之美。重点分析王勃、杨炯等初唐四杰如何承上启下,为盛唐的辉煌打下坚实基础。 第六章:李白的浪漫与盛唐的“气” 李白被誉为“诗仙”,本章着重研究其诗歌中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对道家思想的融入,以及他如何将豪迈的“盛唐之气”提升到极致。对《将进酒》、《蜀道难》等名篇的结构分析,揭示其看似随性而实则精妙的内在逻辑。 第七章:杜甫的沉郁与史诗的责任 杜甫被尊为“诗圣”,本章聚焦于其诗歌强烈的社会关怀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我们将通过“三吏”、“三别”等作品,探讨杜甫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构建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诗史”传统。 第八章:中晚唐的流变与多元探索 王维、孟浩然开创的“诗中有画”境界,在本篇中得到深入解析。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唐的韩愈、孟郊对古文运动的文学影响,以及晚唐李商隐、杜牧的“唯美主义”倾向,分析诗歌审美在盛唐余晖下如何走向精微与内敛。 --- 第三编:宋代的词化与文体的拓宽 宋代是“词”取代“诗”成为主流抒情体裁的时代,本篇将重点梳理词体的演变、格律的复杂性,以及宋人对生命哲学的反思。 第九章:宋词的兴起与体裁的成熟 系统梳理宋词的起源、格律的差异(长短句的音乐性),以及词牌的丰富性。分析柳永对都市生活和市民情感的捕捉,如何推动词从“艳科”走向更广阔的表达领域。 第十章: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审美分野 详细对比苏轼与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苏轼如何以诗为词,将哲理思辨注入词体,开创“豪放”之风。李清照的“易安体”如何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哀婉提升至极致,展现了不同人生阶段的审美转换。 第十一章:江西诗派的风格与“点铁成金” 本章专门探讨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格律技巧上的革新,如“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理念,及其对后世诗歌技法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宋代诗学理论的构建作用。 第十二章:宋代哲理诗与理学的影响 探讨宋代理学思潮(程朱理学)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分析陆游、辛弃疾如何将爱国情怀与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深度融合,尤其对辛弃疾大量作品中“议论入词”的现象进行分析。 --- 第四编:元明清的延续与古典的终章 本篇简述元明清时期文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特别是戏曲的兴盛对古典诗词传统的冲击与补充。 第十三章:元曲的平民化倾向 概述元代散曲(套数、小令)的特点,分析其在语言上的通俗化、在题材上的市井化,及其与宋词在审美趣味上的继承与区别。 第十四章:明清诗坛的复古与流变 梳理明代前后七子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以及清代乾嘉学派对诗歌源流的考证,探讨在古典文学的成熟期,文人如何进行“合法性”的继承与创新。 --- 结语:古典的生命力与现代的对话 总结中国古典诗词从《诗经》到清代的整体审美脉络,强调其在继承中不断的自我革新。本书最后提出,古典诗词并非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我们理解当代情感与文化身份的活水源头,鼓励读者将诗词的审美经验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一次深刻的“文化回归”。 附录: 历代重要诗人词人年表、常用古典意象图解词典、重要格律术语速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