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史

中国妇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慧兰,王向梅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妇女史
  • 女性史
  • 中国历史
  • 社会史
  • 性别研究
  • 历史学
  • 妇女研究
  • 文化史
  • 古代史
  • 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7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69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妇女史》是在国内外妇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尊重妇女史观的多元化,采用专题史的体例编写的妇女史。其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制度与性别观念的变化、女性的角色与定位、女主政治、女子教育、女性婚姻家庭、女性身体、女性阶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角度,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妇女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诠释了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妇女的历史。它是一部主题鲜明、内容详实、兼具研究性成果与教学参考的学术作品。

作者简介

罗慧兰,福建省连城人,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在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工作,现为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妇女史研究与教学。兼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兼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委讲师团专家。2009年至2011年任国家教育部“女性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等国际机构担任性别专家,多次参与国际项目的培训和评估。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专题片《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中担任策划并出任嘉宾。主要研究方向有:妇女史、女性心理学、性别研究等。代表作《女性学》,2002年7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王向梅,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妇女史、妇女学、妇女运动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一部,合著两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


目录

序  001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妇女史研究  002

一、妇女史的界定  002

二、妇女史的产生以及对史学的挑战  003

三、妇女史的发展

  ——从“添加式的妇女史”、“她史”到社会性别史  007

四、中国妇女史研究概述  010

第二节 妇女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011

一、社会性别理论及其在妇女史研究中的应用  011

二、妇女史研究的史料  014

三、妇女史的研究对象  015

四、妇女口述史  016

第三节 妇女史教学  018

一、中国妇女史的课程目标  018

二、女性主义教学法的运用  019

三、妇女史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021


第二章 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妇女的规范/ 025

第一节 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026

一、母系氏族及其社会基础  026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地位  029

三、母权制的颠覆与一夫一妻制的形成  032

第二节 父权制的确立  035

一、华夏父权制的确立  035

二、父权制下性别秩序的建立与两性角色规范  039

三、华夏性别制度及其话语构建  042


第三章 古代婚姻礼俗与媵妾制/ 050

第一节 古代婚姻内涵及婚礼的形成  051

一、婚姻的意义与婚姻的目的  051

二、六礼与择偶标准  055

三、婚龄与婚姻决定权  065

四、古代婚姻禁忌  070

五、男子的离婚特权:“七出”与“三不去”  074

第二节 中国古代媵婚制  078

一、媵婚制的起源与发展  078

二、媵婚制的基本内容  080

三、媵婚制的解体  082

第三节 纳妾制度  086

一、纳妾原因  086

二、“妾”的来源  089

三、妾的地位  091


第四章 古代女子教育与道德修养/ 098

第一节 “女教”的产生及其对女子的教化  099

一、女教著述  100

二、古代女子教育的内容  112

第二节 妇德教育的途径与“妇道”的养成  119

一、妇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19

二、“妇道”的养成——女子教育的基本目标  124

第三节 近代女子学校的兴起与出国留学之风  129

一、晚清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对《女诫》的重新解读  129

二、女性出国留学热潮  134


第五章 儒家礼法的形成与性别制度的发展/ 142

第一节 儒家礼法的形成  143

一、礼的起源与内涵  143

二、礼法结合思想的形成过程  147

第二节 由礼入法——性别制度的法典化  149

一、唐代以前有关法律对性别关系的规定  150

二、唐律中有关性别制度与妇女的法规  153

第三节 族规家法中的性别角色规范  162

一、宋代重建家族组织与家法族规的发展  163

二、家法族规中对男女两性的角色定位与行为规范  166


第六章 女主政治与武则天称帝/ 17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女祸”论的产生与发展  178

一、对“女祸”的解释  178

二、汉代“美女破国”形象的塑造  179

三、禁止后妃干政  184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女主政治”  185

一、“女主”概念以及参政的方式  186

二、女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188

第三节 武则天称帝以及对“女主政治”评价  191

一、武则天——中国男权社会的一朵奇葩  191

二、“女主政治”的分析与思考  202


第七章 古代女性的性与身体/ 210

第一节 “妓”的起源与社会地位  211

一、“妓”的起源、类别与来源  211

二、中国历史各朝代娼妓业的发展  214

三、晚清色情业的发展以及清政府的管理措施  216

四、妓女诗作与才情  221

第二节 缠足的兴起  222

一、关于缠足的起源  222

二、缠足流行的社会根源  225

第三节 贞节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228

一、汉唐时期两性关系的开放之风  228

二、贞节观念——从宽泛到严格  232

三、明清时期贞节观念的强化  235


第八章 独特的妇女群体——“三姑六婆”/ 244


前言/序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群体由两个性别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参与。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男女两性共同承担着历史发展的重任,女性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父权制以降的人类历史是由男性所书写,男性价值观渗透于各种史书典籍中,作为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认知,在以往被记载的人类知识主要是男性的声音和男性的经历。千百年来,帝王将相和男性精英人物一直在父权制社会的现实中和历史著作中担当主角, 有关妇女的记载却非常有限,即便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也多是一种“他者”身份。其结果是,男性一直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央,History被诠释为男人的故事。而广大妇女则被遗忘,成了历史叙述的“缺席者”和 “失语者”, 女性的贡献和价值也被历史尘埃所湮没。这不仅造成了历史研究题材的狭窄,也导致人们对历史认识的偏差和失误。更重要的是,由于当今女性看不到女性自己的历史,看不到女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贡献,也就无法从男性主导的历史观中汲取足够的人类智慧和涵养,不利于女性群体的自尊和自信。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人类向来有一种从过往经验中回忆、撷取智慧以寻觅当下行动指向的本能。今人也往往从古人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当你发现历史中所记载的信息与事实不相符、被歪曲、甚至看不见在历史中的作用时,这个群体便失去了自我。因此我们编写妇女史的目的, 是把以往被历史忘却、被传统史学摒弃的妇女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公正地写入历史,用著名妇女史学家琼·凯利·加多(Joan Kell Gadol)的话说就是,“把妇女还给历史,以及把历史还给妇女,在建构妇女群体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建构起历史知识生产领域的公正客观地位”。

然而,以往的历史研究,无论就其内容而言,或就其断代的依据和史学类别的制定而言,都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以社会生活为场景,以政治沿革为主线,以记录下来并解析过的史实文本为依据。因此,妇女史研究必须纠正这一偏向,把社会性别作为历史分析的基本范畴。

鉴于此,西方妇女史学者曾经对传统的历史分期提出了质疑,认为讨论历史分期问题不能忽视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历史经验,历史学家应当用男女两性的双重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的过去。由于性别差异,妇女与男人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妇女史与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有不同的历史分期法、不同的社会范畴。基于这一论点,本书摒弃传统史学常用的断代史的编写体例,采用专题史的角度,力图从性别制度与性别观念的变化、女主政治、女性的角色与定位、女子教育、女性婚姻家庭地位、女性身体、女性阶层与社会地位变迁等不同角度展现中国妇女在五千年的文明社会发展中多姿多彩的画卷。不过,由于编写者能力的局限,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还原妇女历史,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得到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指正。

本书作为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女性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获得了北京市教委的出版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从2006年开始, 中华女子学院就为女性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中国妇女史”课程,本书即是在前后九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编写而成,由两位主讲妇女史的教师编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王向梅、罗慧兰;第二章,王向梅;第三、四章,罗慧兰;第五章,罗慧兰、王向梅;第六、七章,罗慧兰;第八、九章,王向梅。全书由罗慧兰主编并统稿。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尘封的年代:一位普通女性的时代记忆》 这是一本关于时代的记忆,更是一位普通女性穿越岁月洪流的生命独白。它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史书,也非洋洋洒洒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名出生于上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名为“婉容”(请注意,此“婉容”与历史上某位著名人物无关,仅为一个笔名,代指无数默默无闻的女性)的视角,缓缓展开了她波澜壮阔又平凡得令人心碎的一生。 本书的主线,是婉容个人的生活轨迹,但她的个人命运,却如同海面上的一片叶,紧密地与那个时代最剧烈的变革紧密相连,并以一种极为细腻、私人的方式,折射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无数女性所经历的挣扎、改变与求索。 第一部分:旧礼的束缚与萌动的思绪 故事的开端,将我们带回那个被父权、夫权、族权层层包裹的旧社会。婉容的童年,是在庭院深处,在女红、诗书的浅尝辄止中度过的。她从家族长辈口中听闻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安排。然而,即使在这样森严的礼教之下,婉容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她偷偷翻阅哥哥的书籍,在昏黄的灯光下,辨认那些她被禁止接触的文字。她在母亲耳边窃窃询问,关于那些发生在外面世界的故事,关于那些被认为“不合女子体统”的言行。 这一部分,将通过婉容的视角,细致描摹旧时大家庭中女性的日常生活:晨昏定省的规矩,三从四德的教诲,媒妁之言的婚姻,以及生育与操持家务的责任。我们会看到,在这些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细节中,女性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喘息的空间,如何通过眼神的交流、细微的动作传递着无声的反抗与渴望。婉容的第一次“反抗”,也许只是在绣花时,故意将一朵花的颜色绣得比规矩的颜色更鲜艳一些;也许只是在被要求早早嫁人时,躲在房梁下,偷偷听着男人们关于家族荣誉和利益的盘算。 第二部分:时代洪流的裹挟与觉醒的种子 随着新思潮的涌入,以及社会动荡的加剧,婉容的生活开始被外界的巨大力量所裹挟。她所在的家族,也并非铁板就彼,开始有人接受新式教育,有人外出求学。婉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式的刊物,看到一些描绘女性独立、解放的文章。虽然这些文字对她而言,尚且模糊而遥远,但它们像一颗颗种子,在婉容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这一时期,婉容可能会经历一次至关重要的转变。或许是她的某个亲近的女性长辈,曾经受过新式教育,在某个隐秘的时刻,向她讲述了外面的世界,讲述了女性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仅仅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或许是她在某个动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女性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这些都颠覆了她过去的认知。 本书将聚焦于这个转变的过程。我们会看到,婉容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是如何在内心深处质疑和反思。她会开始思考,为什么女性的命运必须被他人所定义?为什么自己的声音,总是被压抑?她可能会尝试写下一些自己的想法,将它们藏在日记本里,成为她内心秘密花园的守护者。 第三部分:求生存与寻解放——新时代的女性困境与希望 时代的巨变,让婉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还是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挣扎求生,她都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残酷。她可能经历婚姻的变故,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子女的重担;她可能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做一些过去从未想象过的工作,例如在工厂里做工,或者在集市上摆摊。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婉容看到了女性的另一种可能。她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生存之道。她可能会遇到其他同样命运多舛的女性,她们相互扶持,在艰难岁月中给予彼此温暖与力量。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婉容逐渐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种集体经验的缩影。 这一部分,将通过婉容的经历,展现那个时期女性生存的艰辛,以及她们在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她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被迫离开家乡,经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在这旅程中,她看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也看到了不同背景下女性的生活状态。她可能会为了子女的教育,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牺牲自己的尊严。 第四部分:时代的烙印与个人的坚守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婉容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篇章。她可能会参与到集体劳动中,在工厂或农田中挥洒汗水,感受参与社会建设的意义。她可能会学习识字,掌握新的技能,获得前所未有的独立感。她可能经历了政治运动的冲击,在风云变幻中,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庭和内心。 本书将深入描写婉容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她如何在集体主义的浪潮中,找到自己个体的价值?她如何在政策的起伏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她可能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而面临一些挑战,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善良。 这一部分,将着重描绘婉容在新时代中的生活状态。她可能在单位里与男同事并肩工作,感受男女平等的到来。她可能在退休后,看着子女们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体验着时代的变迁。她也可能在晚年,回首一生,感慨万千,但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结语:无声的传承与不朽的精神 《尘封的年代:一位普通女性的时代记忆》并非要歌颂某种宏大的历史成就,而是试图通过一位普通女性婉容的视角,去触碰那些被大历史所忽略的微观个体经验。它展现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女性也从未停止过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尊严的维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本书试图呈现的,是一种“以女性的眼光看世界,以女性的身体去承受,以女性的内心去体悟”的叙事方式。它关于时代的变迁,但更关于人性中的坚韧、智慧与爱。婉容的记忆,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共同的注脚,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无声却不朽的篇章。 本书将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细节、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婉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内心独白,来构建一个真实可信的女性形象。它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最朴素的坚持,以及最深刻的时代印记。它希望引发读者的共鸣,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感受到,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无数普通女性,她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而温柔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审视的心态,因为这类题材的书籍,很容易落入“为历史服务”的窠臼,将女性的奋斗简化为某种政治进程的附属品。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它没有将女性置于一个扁平的“受害者”或“英雄”的二元对立中,而是深入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女性的生活肌理之中。例如,关于抗战时期后方工厂中女工的工作状态和情感生活,作者引用了大量口述史料,那些关于物质匮乏、对家人思念、以及在集体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独特友谊的描述,真实得让人动容。这种对日常经验的尊重,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事件的罗列,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性的温度。特别是关于女性在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角色重塑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论点:即便在政治权利尚未完全落实的阶段,家庭内部权力的微妙转移,才是更具基础性的变革动力。这种由内而外的观察角度,为理解整个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切入口。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得令人佩服,尤其体现在它对史料的广度和深度的挖掘上。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民国时期婚姻法和财产继承权改革的章节,这通常是历史研究中容易被过于法律条文化的部分。但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冷硬的法条置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场景中进行考察。比如,她追溯了多起涉及寡妇再嫁和财产分配的民事诉讼案例,通过分析法官的判词、律师的辩护词以及当事人的申诉,揭示了法律条文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受到传统观念的渗透、规避和扭曲的。这种“在法律的缝隙中寻找历史真相”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此外,书中对各种行业协会和文化团体的活动记录的梳理,也展现了女性在公共领域中争取话语权时的策略多样性,从正式的请愿到非正式的沙龙聚会,无不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且后劲十足。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断代史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能动性”的史诗。我尤其对书中最后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女性群体如何被纳入全新的政治经济体系的过渡阶段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细致地比较了城市工人、农村妇女和知识分子群体在身份重塑过程中的差异化体验,以及集体化动员对个体家庭生活的冲击。这种对宏大叙事之下“颗粒度”的关注,使得历史的纹理变得无比真实。读完后,我感觉到自己的历史观被重新校准了——历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一系列无数个体、无数家庭,在既定结构中艰难协商、不断适应和无声抵抗的结果。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咀嚼、反复回味的佳作,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更深层次的同理心和历史敏感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宋体书名,一眼望去就觉得内容分量十足。我一直对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深藏于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命运和群体心态的变迁。这本书的开篇,没有急于抛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节点,而是用相当大的篇幅描绘了清末民初,在传统礼教与西方新知碰撞的夹缝中,知识女性群体的初步觉醒与挣扎。作者的叙事非常细腻,她善于捕捉那些不易被主流史学捕捉的“微历史”——比如,家庭内部对于女性接受新式教育的不同态度,不同地域的女子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微妙差异,甚至是一些早期女权刊物中夹带的私人信件和诗歌,都得到了细致的考证和引用。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与承受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关于“新女性”形象构建的章节,它不仅梳理了报刊杂志上的理想模板,更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模板对底层女性可能造成的异化和疏离,这种辩证的视角,远比一般的“赞歌式”记述要深刻得多。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对“进步”和“现代化”的固有认知。作者在论及五四运动后,知识女性群体内部出现的思潮分化时,处理得尤为审慎和富有张力。她没有简单地将激进的“打倒孔家店”与温和的“改良主义”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路径背后所代表的对传统文化的不同取舍和再创造。例如,关于“家庭伦理剧”在剧场中的流行,作者认为这并非简单的保守回潮,而是一种在现代戏剧形式中对传统情感结构的重新编码,是女性在新的社会空间中探索情感自主性的复杂努力。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克制与共情,她既不粉饰历史的沉重,也不回避个体选择的局限性,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冷静,记录下那个时代女性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全部努力。

评分

以前看到过一本中国妇女小史,现在在买这本来参考

评分

脉络清晰,史料翔实,包装好运送速度快,好评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以前看到过一本中国妇女小史,现在在买这本来参考

评分

以前看到过一本中国妇女小史,现在在买这本来参考

评分

以前看到过一本中国妇女小史,现在在买这本来参考

评分

装帧很漂亮,印刷不错,纸张质量也很好

评分

研究妇女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买下来好好看看

评分

还行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