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史》是在国内外妇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尊重妇女史观的多元化,采用专题史的体例编写的妇女史。其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制度与性别观念的变化、女性的角色与定位、女主政治、女子教育、女性婚姻家庭、女性身体、女性阶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角度,呈现出了中国古代妇女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诠释了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妇女的历史。它是一部主题鲜明、内容详实、兼具研究性成果与教学参考的学术作品。
罗慧兰,福建省连城人,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在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工作,现为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妇女史研究与教学。兼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兼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委讲师团专家。2009年至2011年任国家教育部“女性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等国际机构担任性别专家,多次参与国际项目的培训和评估。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专题片《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中担任策划并出任嘉宾。主要研究方向有:妇女史、女性心理学、性别研究等。代表作《女性学》,2002年7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王向梅,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妇女史、妇女学、妇女运动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一部,合著两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
序 001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妇女史研究 002
一、妇女史的界定 002
二、妇女史的产生以及对史学的挑战 003
三、妇女史的发展
——从“添加式的妇女史”、“她史”到社会性别史 007
四、中国妇女史研究概述 010
第二节 妇女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011
一、社会性别理论及其在妇女史研究中的应用 011
二、妇女史研究的史料 014
三、妇女史的研究对象 015
四、妇女口述史 016
第三节 妇女史教学 018
一、中国妇女史的课程目标 018
二、女性主义教学法的运用 019
三、妇女史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021
第二章 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及其对妇女的规范/ 025
第一节 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026
一、母系氏族及其社会基础 026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地位 029
三、母权制的颠覆与一夫一妻制的形成 032
第二节 父权制的确立 035
一、华夏父权制的确立 035
二、父权制下性别秩序的建立与两性角色规范 039
三、华夏性别制度及其话语构建 042
第三章 古代婚姻礼俗与媵妾制/ 050
第一节 古代婚姻内涵及婚礼的形成 051
一、婚姻的意义与婚姻的目的 051
二、六礼与择偶标准 055
三、婚龄与婚姻决定权 065
四、古代婚姻禁忌 070
五、男子的离婚特权:“七出”与“三不去” 074
第二节 中国古代媵婚制 078
一、媵婚制的起源与发展 078
二、媵婚制的基本内容 080
三、媵婚制的解体 082
第三节 纳妾制度 086
一、纳妾原因 086
二、“妾”的来源 089
三、妾的地位 091
第四章 古代女子教育与道德修养/ 098
第一节 “女教”的产生及其对女子的教化 099
一、女教著述 100
二、古代女子教育的内容 112
第二节 妇德教育的途径与“妇道”的养成 119
一、妇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19
二、“妇道”的养成——女子教育的基本目标 124
第三节 近代女子学校的兴起与出国留学之风 129
一、晚清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对《女诫》的重新解读 129
二、女性出国留学热潮 134
第五章 儒家礼法的形成与性别制度的发展/ 142
第一节 儒家礼法的形成 143
一、礼的起源与内涵 143
二、礼法结合思想的形成过程 147
第二节 由礼入法——性别制度的法典化 149
一、唐代以前有关法律对性别关系的规定 150
二、唐律中有关性别制度与妇女的法规 153
第三节 族规家法中的性别角色规范 162
一、宋代重建家族组织与家法族规的发展 163
二、家法族规中对男女两性的角色定位与行为规范 166
第六章 女主政治与武则天称帝/ 17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女祸”论的产生与发展 178
一、对“女祸”的解释 178
二、汉代“美女破国”形象的塑造 179
三、禁止后妃干政 184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女主政治” 185
一、“女主”概念以及参政的方式 186
二、女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188
第三节 武则天称帝以及对“女主政治”评价 191
一、武则天——中国男权社会的一朵奇葩 191
二、“女主政治”的分析与思考 202
第七章 古代女性的性与身体/ 210
第一节 “妓”的起源与社会地位 211
一、“妓”的起源、类别与来源 211
二、中国历史各朝代娼妓业的发展 214
三、晚清色情业的发展以及清政府的管理措施 216
四、妓女诗作与才情 221
第二节 缠足的兴起 222
一、关于缠足的起源 222
二、缠足流行的社会根源 225
第三节 贞节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228
一、汉唐时期两性关系的开放之风 228
二、贞节观念——从宽泛到严格 232
三、明清时期贞节观念的强化 235
第八章 独特的妇女群体——“三姑六婆”/ 244
序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群体由两个性别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参与。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男女两性共同承担着历史发展的重任,女性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父权制以降的人类历史是由男性所书写,男性价值观渗透于各种史书典籍中,作为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认知,在以往被记载的人类知识主要是男性的声音和男性的经历。千百年来,帝王将相和男性精英人物一直在父权制社会的现实中和历史著作中担当主角, 有关妇女的记载却非常有限,即便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也多是一种“他者”身份。其结果是,男性一直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央,History被诠释为男人的故事。而广大妇女则被遗忘,成了历史叙述的“缺席者”和 “失语者”, 女性的贡献和价值也被历史尘埃所湮没。这不仅造成了历史研究题材的狭窄,也导致人们对历史认识的偏差和失误。更重要的是,由于当今女性看不到女性自己的历史,看不到女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贡献,也就无法从男性主导的历史观中汲取足够的人类智慧和涵养,不利于女性群体的自尊和自信。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人类向来有一种从过往经验中回忆、撷取智慧以寻觅当下行动指向的本能。今人也往往从古人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当你发现历史中所记载的信息与事实不相符、被歪曲、甚至看不见在历史中的作用时,这个群体便失去了自我。因此我们编写妇女史的目的, 是把以往被历史忘却、被传统史学摒弃的妇女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公正地写入历史,用著名妇女史学家琼·凯利·加多(Joan Kell Gadol)的话说就是,“把妇女还给历史,以及把历史还给妇女,在建构妇女群体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建构起历史知识生产领域的公正客观地位”。
然而,以往的历史研究,无论就其内容而言,或就其断代的依据和史学类别的制定而言,都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以社会生活为场景,以政治沿革为主线,以记录下来并解析过的史实文本为依据。因此,妇女史研究必须纠正这一偏向,把社会性别作为历史分析的基本范畴。
鉴于此,西方妇女史学者曾经对传统的历史分期提出了质疑,认为讨论历史分期问题不能忽视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历史经验,历史学家应当用男女两性的双重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的过去。由于性别差异,妇女与男人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妇女史与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有不同的历史分期法、不同的社会范畴。基于这一论点,本书摒弃传统史学常用的断代史的编写体例,采用专题史的角度,力图从性别制度与性别观念的变化、女主政治、女性的角色与定位、女子教育、女性婚姻家庭地位、女性身体、女性阶层与社会地位变迁等不同角度展现中国妇女在五千年的文明社会发展中多姿多彩的画卷。不过,由于编写者能力的局限,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还原妇女历史,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得到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指正。
本书作为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女性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获得了北京市教委的出版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从2006年开始, 中华女子学院就为女性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中国妇女史”课程,本书即是在前后九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编写而成,由两位主讲妇女史的教师编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王向梅、罗慧兰;第二章,王向梅;第三、四章,罗慧兰;第五章,罗慧兰、王向梅;第六、七章,罗慧兰;第八、九章,王向梅。全书由罗慧兰主编并统稿。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坦白说,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审视的心态,因为这类题材的书籍,很容易落入“为历史服务”的窠臼,将女性的奋斗简化为某种政治进程的附属品。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它没有将女性置于一个扁平的“受害者”或“英雄”的二元对立中,而是深入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女性的生活肌理之中。例如,关于抗战时期后方工厂中女工的工作状态和情感生活,作者引用了大量口述史料,那些关于物质匮乏、对家人思念、以及在集体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独特友谊的描述,真实得让人动容。这种对日常经验的尊重,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事件的罗列,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性的温度。特别是关于女性在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角色重塑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论点:即便在政治权利尚未完全落实的阶段,家庭内部权力的微妙转移,才是更具基础性的变革动力。这种由内而外的观察角度,为理解整个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切入口。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得令人佩服,尤其体现在它对史料的广度和深度的挖掘上。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民国时期婚姻法和财产继承权改革的章节,这通常是历史研究中容易被过于法律条文化的部分。但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冷硬的法条置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场景中进行考察。比如,她追溯了多起涉及寡妇再嫁和财产分配的民事诉讼案例,通过分析法官的判词、律师的辩护词以及当事人的申诉,揭示了法律条文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受到传统观念的渗透、规避和扭曲的。这种“在法律的缝隙中寻找历史真相”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此外,书中对各种行业协会和文化团体的活动记录的梳理,也展现了女性在公共领域中争取话语权时的策略多样性,从正式的请愿到非正式的沙龙聚会,无不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且后劲十足。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断代史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能动性”的史诗。我尤其对书中最后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女性群体如何被纳入全新的政治经济体系的过渡阶段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细致地比较了城市工人、农村妇女和知识分子群体在身份重塑过程中的差异化体验,以及集体化动员对个体家庭生活的冲击。这种对宏大叙事之下“颗粒度”的关注,使得历史的纹理变得无比真实。读完后,我感觉到自己的历史观被重新校准了——历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一系列无数个体、无数家庭,在既定结构中艰难协商、不断适应和无声抵抗的结果。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咀嚼、反复回味的佳作,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更深层次的同理心和历史敏感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宋体书名,一眼望去就觉得内容分量十足。我一直对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深藏于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命运和群体心态的变迁。这本书的开篇,没有急于抛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节点,而是用相当大的篇幅描绘了清末民初,在传统礼教与西方新知碰撞的夹缝中,知识女性群体的初步觉醒与挣扎。作者的叙事非常细腻,她善于捕捉那些不易被主流史学捕捉的“微历史”——比如,家庭内部对于女性接受新式教育的不同态度,不同地域的女子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微妙差异,甚至是一些早期女权刊物中夹带的私人信件和诗歌,都得到了细致的考证和引用。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与承受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关于“新女性”形象构建的章节,它不仅梳理了报刊杂志上的理想模板,更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模板对底层女性可能造成的异化和疏离,这种辩证的视角,远比一般的“赞歌式”记述要深刻得多。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对“进步”和“现代化”的固有认知。作者在论及五四运动后,知识女性群体内部出现的思潮分化时,处理得尤为审慎和富有张力。她没有简单地将激进的“打倒孔家店”与温和的“改良主义”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路径背后所代表的对传统文化的不同取舍和再创造。例如,关于“家庭伦理剧”在剧场中的流行,作者认为这并非简单的保守回潮,而是一种在现代戏剧形式中对传统情感结构的重新编码,是女性在新的社会空间中探索情感自主性的复杂努力。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克制与共情,她既不粉饰历史的沉重,也不回避个体选择的局限性,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冷静,记录下那个时代女性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全部努力。
评分以前看到过一本中国妇女小史,现在在买这本来参考
评分脉络清晰,史料翔实,包装好运送速度快,好评
评分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以前看到过一本中国妇女小史,现在在买这本来参考
评分以前看到过一本中国妇女小史,现在在买这本来参考
评分以前看到过一本中国妇女小史,现在在买这本来参考
评分装帧很漂亮,印刷不错,纸张质量也很好
评分研究妇女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买下来好好看看
评分还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