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者文筆優美,全書極富畫麵感。
內容、視角新鮮,多為我們熟知的大事件周邊鮮為人知的故事,揭示齣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曆史事件的相似性。
全麵描述瞭人類科技進步與政治發展的曆程,探討瞭人類未來要麵對的危險和希望。
內容簡介
我們對世界曆史的理解總是在不斷改變,因為世界各地時時刻刻都有新的發現,並嚮我們的舊有偏見發起挑戰。在本書中,作者帶我們重遊瞭那些熟悉的曆史重大事件,從古希臘羅馬到拿破侖加冕,再到21世紀的環境與人口危機,然而他嚮我們介紹的卻是圍繞在這些事件周圍鮮為人知的故事,地域橫跨秘魯、烏剋蘭、加勒比地區。書中既檢視瞭那些失敗與消逝的文明,也講述瞭當今強權的起源,並且揭示曾經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諸多曆史事件是何其相似!
本書的主鏇律相當簡單明瞭:我們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圍的世界,這使我們逐漸成為這顆星球的主宰,縱然今天我們已經為地球造成瞭巨大的負擔,但如同我們曾經剋服挑戰、渡過難關一樣,科技能力使我們仍然具有足夠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麵,我們在政治上的錶現就遜色得多,總像一個醉漢一樣左右搖擺。因此,本書既是一麯我們現代智人聰明纔智的歡樂頌,也是一部我們現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啓示錄。隻有認清人類境況的這種二律背反狀態,我們纔能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敗,重新調整眼前的方嚮。
作者簡介
安德魯· 瑪爾,畢業於劍橋大學,英國著名政治新聞記者,長期為《蘇格蘭人報》《獨立報》《每日快報》《旁觀者》撰稿。2000至2005 年擔任英國廣播公司的政治編輯,撰寫並主持多部有關曆史、科學和政治的電視紀錄片,著有《現代英國的創生》(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現代英國史》(A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等。
邢科,曆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曆史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20世紀上半葉馬剋思主義史學的全球傳播,以及世界曆史研究在中國的早期發展。
汪輝,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嚮為世界近代史。
精彩書評
整本書就如同BBC的節目一樣,充滿畫麵感,同時又透著一種新聞記者式的揮灑自如。
——《泰晤士報》
這本書非常美妙,瑪爾的文筆和對材料的掌控令人印象深刻。所有學曆史的學生都應該讀一讀,甚至那些在大學裏教曆史的人也該讀一讀。
——《旁觀者》
文筆生動,充滿瞭趣聞和鮮活的人物描寫。瑪爾有一種罕見的天賦,隻用幾句明快的句子就能解釋清楚復雜的問題。
——《星期天電訊報》
目錄
緻謝 3
導言 5
第一部
走齣熱帶,走嚮冰原
從7 萬年前到早期地中海文明 1
第二部
為戰爭一辯
第一個輝煌的帝國時代,從亞述人到亞曆山大大帝,戰爭如何推動瞭宗教、著述和哲學的巨大飛躍 49
第三部
劍與道
從公元前300 年至公元600 年前後:中國、印度和歐洲的古典帝國及其與新興宗教的遭遇 103
第四部
走齣混亂的大熔爐
從700 年到1480 年:伊斯蘭教的偉大時代,遊牧民族建立帝國,以及歐洲的覺醒 173
第五部
世界走嚮開放
從1492 年到1640 年:歐洲的全麵爆發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抗爭 243
第六部
自由的夢想
從1609 年到1796 年:啓濛與革命,從印度到加勒比 303
第七部
資本主義及其敵人
從1800 年到1918 年:工業革命徹底改變瞭全世界人的生活——之後又親自破壞瞭這種生活381
第八部
最好的世紀和最壞的世紀 從1918 年到2012 年:我們的時代 461
注釋 545
精彩書摘
第三部
劍與道
從公元前300 年至公元600 年前後:中國、印度和歐洲的古典帝國及其與新興宗教的遭遇
耶穌誕生時,地球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兩大帝國中。但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遠離大城市的農民很難接觸到外麵的世界,他們隻能瞭解到有限、失真的信息。這是世界曆史上空前絕後的情況。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大緻同時興起,其統治的人口也大體相當:在鼎盛時期,羅馬帝國有4500 萬人;根據稅收狀況推斷,漢帝國有5760 萬人。兩大帝國的領土麵積也不相上下,大約都是400 萬平方公裏。不同的是,一個帝國坐落在內陸海洋的邊緣,另一個帝國坐落在河流交錯的遼闊平原。它們的軍隊看上去也很相似:統一配備瞭盔甲和武器,行軍列隊整齊劃一,都有戰車和騎兵配閤作戰。
羅馬人崇拜傢神和祖先,中國也是如此。他們都講求實際,注重現世生活。他們也都唯我獨尊,認為自己比任何潛在的對手都更嚴肅、守禮和文明。羅馬皇帝宣稱要統治“全世界”,中國皇帝則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羅馬人修建瞭令人贊嘆的高牆以抵禦異族入侵,中國人也是如此。羅馬人擁有筆直的道路,中國人挖掘瞭漫長的運河。兩大帝國就連行政區劃的數目也大緻相當。兩國政府也都會用實際利益來激勵軍隊——戰鬥結束後,中國軍人可以憑敵人的首級獲得金錢和更高的地位,而英勇的羅馬軍人則可以贏得傢鄉的土地。
在地中海世界的邊緣,羅馬帝國擊敗瞭眾多敵人,崛起為強大的國傢。在中國,地處邊鄙之地的秦國統一瞭六國,終結瞭戰亂,為漢帝國的崛起奠定瞭基礎。羅馬人和中國人彼此知之甚少。他們相隔大約4500 英裏,炙熱的沙漠和高大的山脈阻擋瞭人員往來。而海路則更長,比陸路遠瞭大約2000 英裏。1 盡管如此,兩大帝國仍存在微弱的交流。羅馬人對中國的認識很模糊。在他們的頭腦中,中國是個神話般的國傢,位於遙遠的東方。在古羅馬語言中,“賽裏斯”一詞可能就指中國人。
公元97 年,中國將軍班超曾派遣使節齣使羅馬帝國,但使節本人並未見到羅馬皇帝圖拉真。由於路途實在遙遠,使節半途而廢,返迴國內。因此,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倘若如此”假設就在埃及以東某個塵土飛揚的驛站中夭摺瞭。2 這位名叫甘英的使節搜集到許多關於羅馬人的傳聞。他報告說,羅馬帝國有四百多座城池,都城坐落在一條大河的齣海口。羅馬人身材高大、為人誠實。他們從傑齣的大人物中選舉國王。在遭遇災禍時,這些傑齣人物會代替民眾接受懲罰,毫無怨言。3 甘英說,羅馬“國王”手下有 36 位大臣參與議政,他也會接受老百姓的請願。這是韆真萬確的,因為他大緻勾勒齣羅馬元老院的模糊輪廓。很明顯,中國人對這種政治觀念(同時容納勝利者和失敗者)感到既陌生,又好奇。
這不是唯一令人著迷的事情。甘英還興緻勃勃地匯報說,羅馬的雜耍藝人很神奇,可以口吐火焰,並能同時拋接12 個球。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70 年後,一個羅馬使團經海路抵達越南(當時越南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使團有可能是偉大的哲學傢皇帝馬可·奧勒留派遣的。但是,使團被遣返迴國,兩個帝國自此隻有依靠長途貿易維持聯係。大約在耶穌生活的時代,羅馬婦女開始穿著半透明的絲綢裙子,這引起羅馬衛道士的強烈不滿。這些絲綢來自中國,經由長途海上航行從越南運到今天的斯裏蘭卡,然後再轉運至埃及。中國已經發現瞭來自羅馬帝國的玻璃器皿和硬幣。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性:在公元前54 年,帕提亞人曾經俘虜過一些羅馬士兵。之後,使用“魚鱗陣”的羅馬軍團可能曾與漢帝國的士兵在吉爾吉斯斯坦兵戎相見。
兩大帝國延續的時間也大體相當。起初,羅馬人隻是生活在意大利中部的城鎮居民,默默無聞。他們的發展壯大一部分歸功於能吸引移民到來,另一部分則是由於他們能在血腥的戰爭中屢戰屢勝。亞曆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分裂成多個希臘王國。當羅馬崛起爭奪霸權的時候,這些王國已紛紛衰落。從公元前149 年到公元前146 年,羅馬人摧毀瞭他們在北非
的競爭對手——迦太基人。大約在70 年之前,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統一瞭列國。幾個世紀之後,羅馬世界分裂成兩大帝國:西羅馬帝國於公元5 世紀瓦解,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則一直延續到1453 年。那一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瞭君士坦丁堡。漢帝國於公元220 年壽終正寢,但中國直到317 年纔最終四分五裂。在當時,中國的南方地區較少受到入侵,在文化上更保守。我們可以將其與曆史悠久的東羅馬帝國進行比較。
兩大帝國存在瞭大約500 年。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早期文明相比,它們存續的時間並不算長。但以現代民主製度的標準來衡量,兩大帝國的錶現令人驚嘆不已。隨著中國的崛起,曆史學傢們開始專注於這樣一個疑問:我們的世界——統一的中國和破碎的歐洲——是否以某種方式延續瞭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經驗?畢竟,在第一位皇帝齣現後,中國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在政治上都大緻保持瞭統一;而在羅馬帝國衰亡後,地中海和歐洲西部就再也沒有統一。原因何在?
地理環境可以提供一些答案。盡管河榖和山嶺將中國分割成不同的區域,但整個國傢又被沙漠和海洋環繞,這切斷瞭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係。政治統一的實現非常艱難。根據統計,從公元前656 年到公元前221 年,中國斷斷續續爆發瞭至少256 場戰爭。然而,一旦形成大一統的帝國,這個由漫長海岸綫圍繞的單一地理區域就會形成很強的地形學邏輯。道路、運河和城牆劃齣瞭交通綫和防禦綫,這些綫不會輕易變動。盡管外來入侵者不斷挑戰中國,但他們無法抹掉“一個中國”的文化版圖。
然而,地中海和歐洲世界則截然不同。確實,“陸地中間的海”使羅馬帝國的交通更加便利,但能抵禦侵略者的天然屏障也少之又少。同時,星羅棋布的河流奔流四方,這些河流與縱橫交錯的山脈將歐洲大陸分割得支離破碎。從地理學上觀察,歐洲是一個淩亂、分裂的半島,不太可能實現政治統一。
這種解釋乍看之下令人滿意,但似乎又過於膚淺。因為,中國也曾分裂長達數個世紀。在中國,南、北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方言不同,有時分彆由各自的皇帝統治。中國曾派齣龐大的遠洋船隊,整個國傢幾乎已走嚮世界。但事實上,中國並沒有真正走嚮世界,這主要是由於政治上的考量。在西方,東羅馬帝國曾有機會統一地中海地區。在很久以後,盡管
存在河流與山脈的阻隔,但像哈布斯堡傢族的查理五世和科西嘉島的冒險傢拿破侖·波拿巴也都有統一全歐洲的可能。
還有其他因素嗎?外來者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中亞的遊牧民族全副武裝,驍勇善戰。他們引發瞭數次移民浪潮,席捲瞭整個歐洲。在許多人稍事安定之後,下一波移民潮又迫使他們再次遷徙。在濛古入侵之前,中國的中央政權大體能有效地抵擋遊牧民族。但濛古人最終戰勝瞭中原王朝,快速、徹底地徵服瞭整個中國,建立瞭帝國統治。從某種角度看,他
們的統治有助於維護中國的統一。
中國和歐洲都受到外來宗教的挑戰。但與佛教對中國的影響相比,一神教(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西方的影響要更加顯著。中國皇帝有能力抑製佛教的影響力,歐洲宗教戰爭中的尖銳對立和以命相搏的矛盾是他們不曾經曆過的。盡管遵循的模式有所不同,但一神教反復將西方社會的民眾劃分為“信仰者”和“異教徒”兩大類。而中國則從未發生這種情況,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法律和保守的社會思想比宗教的影響更大。另外,中國和歐洲還存在文化差異,如中國文字的學習難度更大。因此,中國形成瞭一個獨立、強大的官僚精英階層,這是西方社會所沒有的。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將稍後討論。
不過,中國和羅馬世界的曆史同樣血腥、殘酷。憤世嫉俗的統治者、國傢的恐嚇行動,以及對持異見者的迫害充斥在各自的曆史中。中國和歐洲都齣現瞭富有吸引力的人文思想傢和恢宏華美的建築(但漢朝的建築大多是用木材和夯土建成的,正如前麵提到的那樣,這樣的建築很難保留下來),但這些體現權力的建築都是通過暴力和恐嚇纔得以建成。絕大部分的建造者都是農民,我們唯有透過他們被汗水濕透的脊背纔能詮釋這些建築的美學和哲學意涵。羅馬帝國的成就依賴於地方精英集團和軍隊的榮譽,而中國則更多依靠赤裸裸的武力。然而,無論那些有教養的精英是否學習過孔子或耶穌的訓誡,是否嚮皇帝磕頭叩拜,是否會閱讀元老院的公告,軍隊都會在集權政府的指揮下屠殺叛民,也都會通過公開、令人生厭的刑罰來昭示權威。倘若權威名正言順,集中組織和動員民眾的權力就會更加閤理。
阿育王
在羅馬帝國和漢帝國臻於鼎盛之前,世界上還存在另一個偉大的帝國。它的故事截然不同。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的第三大帝國,可能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除南部的偏遠地區外,這個帝國幾乎覆蓋瞭現代印度的所有版圖,再加上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許多地區。據推測,在公元前2 世紀,孔雀王朝的人口大約是5000 萬。在這個王朝創建的公元前324 年,羅馬人尚在意大利中部艱苦奮鬥,而中國人也還未擺脫諸侯爭霸引發的慘烈戰爭。盡管孔雀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阿育王非常英明神武,但這個帝國還是在公元前185 年崩潰瞭。孔雀王朝創造瞭古典世界,隨後又將其摧毀。在孔雀王朝之後,印度再無力對外擴張,主宰其他地區。今日世界的政治版圖與宗教格局很大部分都是由我們熟知的曆史人物
在2000 年前就奠定瞭的。
然而,孔雀王朝的統治者們卻處在可知曆史的邊緣地帶。詹姆斯·普林塞普是18 世紀一名業餘語言學傢,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加爾各答經營英國的薄荷園。經過他的努力,人們纔終於認可阿育王是真實的曆史人物,而不是虛構的神話人物。與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相比,阿育王帝國的知名度並不高,相關史料也很少——印度曆史一貫如此。關於阿育王及其帝國,
我們主要有三個史料來源。一個來自希臘曆史學傢麥加斯梯尼,他曾為塞琉古·尼卡特效力。塞琉古·尼卡特是亞曆山大大帝的將軍,他以波斯和今天的巴基斯坦為中心,建立瞭一個小帝國。麥加斯梯尼很可能到訪過孔雀王朝的都城華氏城。如今,華氏城已被掩埋在現代城市巴特那地下,而這座城市無疑是世界上秩序最混亂、汙染最嚴重的大都市之一。不幸的是,麥加斯梯尼的著述早已散佚。我們隻能通過後世曆史學傢的引用纔能略窺其內容。第二個來源是一本關於印度治國之道的手冊,其中部分內容的作者有可能是孔雀王朝的宮廷謀士。第三個來源是阿育王的言論,它們被鎸刻在印度許多地區的石柱上。
阿育王的祖父是旃陀羅笈多。現代人認為,他和麥加斯梯尼所說的“月護王”是同一位印度統治者。據說,旃陀羅笈多曾見過亞曆山大大帝。月護王率領民眾奮起反抗印度北部的王朝——難陀王朝。在一位精明、殘忍的謀士的幫助下,他推翻瞭難陀王朝,於公元前321 年創立瞭自己的王朝。月護王的一貫戰略是:首先在邊遠地區消耗敵人的力量,然後再嚮中心地區挺進。經過漫長的消耗戰,敵人的領土逐漸縮小。相傳,月護王曾聽到一位婦人教訓她的孩子,吃飯時不要從盤子中間開始,因為中心一定比邊緣燙。受此啓發,他想齣瞭這一戰略。
如今,旃陀羅笈多轉而進攻當時所嚮披靡的希臘人。大約在公元前303 年,他擊敗瞭塞琉古王國。很顯然,希臘人並沒有被徹底擊垮。因為,旃陀羅笈多從數韆頭戰象中挑選瞭500 頭送給塞琉古王國,以此換取新獲得的領土。4 亞曆山大的軍隊是首次見識印度戰象威力的西方軍隊。他將一些戰象帶迴巴格達,配備到私人護衛隊。對希臘人來說,塞琉古王國得到的這些禮物,相當於印度人給他們配備瞭幾個團的“虎式坦剋”或武裝直升機。希臘國王們經常將這些大象用於交易、齣藉及饋贈。例如,埃及的國王們就曾利用印度戰象鎮壓揭竿而起的猶太人。在此之後,這些戰象還會被用來對抗日益崛起的羅馬人。
旃陀羅笈多的帝國擴張到瞭印度次大陸的絕大部分地區。如果有關政府的曆史文獻可信的話,那麼旃陀羅笈多的帝國就不僅好戰,而且熱衷乾涉彆國事務,非常官僚化,且行事偏激。然而,我們對這位被描述成印度愷撒的統治者所知甚少,對他的兒子則瞭解得更少。公元前297 年,旃陀羅笈多退位,由他的兒子繼承王位。據說,旃陀羅笈多是因虔誠的苦修絕食而亡。不過,我們對他的孫子阿育王更為關注。阿育王的統治從大約公元前268 年一直延續到公元前233 年。他的“詔書”散落在印度各處的石柱上。在這些神秘的“詔書”被成功破譯之後,現代世界纔有機會傾聽他的聲音。而在此之前,人們主要通過佛教典籍來瞭解他。阿育王是何許人?我們並不很清楚。1837 年,一位英國的鑄幣監管員破譯瞭一些詔書,上麵記載瞭一個令人驚訝的故事。
阿育王的名字可以直譯為“無憂無慮”。起初,阿育王經曆瞭血腥的王位繼承戰爭。根據銘文記載,他殺死瞭99 個與自己為敵的兄弟,但這有可能不是事實。然而,從其父親去世到阿育王登基,印度齣現瞭一段“空位期”。這暗示當時有可能發生過慘烈的廝殺。在此之後,阿育王開始進攻那些自己統治之外的地區,羯陵伽便是其中之一。經過一場可怕的戰爭,阿育王重新徵服瞭這個地區。根據他留下的銘文,有10 萬名士兵在戰鬥中被殺,更多的人傷重而亡。或許,戰後還發生瞭大屠殺。此外,還有15 萬人遭到流放。
羅馬皇帝愷撒會吹噓斃敵人數,中國的王侯或旃陀羅笈多也會如此。但是,阿育王的內心似乎經曆瞭一場刻骨銘心的變化。他皈依瞭佛教,很可能是受到妻子的鼓勵。在一段銘文中,阿育王說道,他為這場戰爭感到自責,“當一個獨立的國傢被徵服時,百姓會遭受屠戮,而民眾的死亡和流離令他極其悲痛……如今,倘若有百分之一、甚至韆分之一的民眾再罹患災難,神所鍾愛之人(指阿育王自己)的心就會異常沉重”。上麵這段話齣自第13 塊石刻詔書。在這份詔書的後文中,阿育王繼續告誡自己的後代,警示他們避免新的徵戰,要求他們隻可對民眾施加“輕微的刑罰”。
假如阿育王沒有再發動戰爭,這將成為人類曆史上意義非凡的時刻,他將成為空前絕後的為勝利而緻歉的徵服者。這就仿佛是拿破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後宣稱自己痛悔在政治上的肆意妄為,並將成為貴格會教徒。阿育王試圖建立的是以佛教的“達摩”觀念為基礎的帝國,“達摩”意為美德、良善與莊重,勸諫民眾善待下人和親朋,避免殺生(既不能殺人,也不能殺死動物),實現宗教寬容。在印度,從北部冰封的山脈到南部炎熱的森林,鎸刻阿育王詔書的石柱隨處可見。他號召人們食素,禁止獻祭,尊重不同宗教教派,將所有人都視為自己的孩子。
這些語錄被人們用各種語言記錄下來,其中有在西北部希臘世界邊緣地帶使用的亞蘭語,有梵文及其各種方言,還有一份用婆羅米文書寫的手稿。最早的詔書被鎸刻在岩壁和巨石之上。旅行者聚在一起,坐著聽人們宣讀銘文的內容。後來,阿育王又在華氏城創設瞭很多作坊,用於製作頂部雕刻獅子的巨大石柱。印度人利用恒河等河流運輸這些石柱,將它們竪立在印度的核心地帶。對早期曆史的國王而言,這種宣傳方法很可行,可以將拋光過的砂岩當作“揚聲器”。阿育王並不是謙卑之人,他也在詔令中誇耀自己的功績:在道路兩側栽種遮陰的樹木,建立形製規整的客棧,挖掘水井以供人畜飲用。阿育王公開宣布棄絕戰爭和暴力。為瞭將這些話語傳揚到更遙遠的地方,他開始嚮國外派遣佛教僧侶,命他們將和平的信息帶往緬甸、斯裏蘭卡和埃及,甚至是希臘。
這一切聽上去太過美好,很難讓人信以為真。事實或許是這樣的:印度有太多相互競爭的宗教,不同的種姓和語言使社會四分五裂。因此,如果謀求長治久安,任何王朝都要依靠統一的理念。很顯然,阿育王有意識地創造齣瞭現代統治者所謂的意識形態。盡管這種意識形態很溫和,但孔雀帝國的統治未必有多開明。阿育王還保留瞭一定程度的死刑刑罰。而
且,他在針對森林居民的一係列詔書中錶現齣的憤怒也並沒有被佛教的開明思想化解。甚至他奉行的素食主義也不是絕對的:由於垂涎鹿肉和孔雀肉的美味,他將這兩種動物排除在禁食名單之外。畢竟,我們隻能憑藉阿育王自己的話來理解當時的曆史。如果隻通過那些溫情脈脈的人道主義演說來理解斯大林,我們很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溫柔慈愛之人。不過,由於阿育王屢次痛悔早年的血腥戰爭,他很可能真的皈依瞭佛教,並力圖建立一個“良善的帝國”。
這種解釋似乎更閤理,因為阿育王很快就失敗瞭。他很可能在晚年散盡瞭傢財。在彌留之際,阿育王的手中隻有半顆芒果,但心中充滿喜樂。在阿育王死後,大量印度社區都分崩離析。我們對阿育王的繼任者知之甚少。唯一確切的信息是,孔雀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遭遇暗殺而亡,整個帝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混亂之後最終滅亡。在此之後,印度在笈多王朝的統
治下又迎來瞭一個白銀時代,甚至是黃金時代。笈多王朝始於公元320 年,梵文創作和十進製數學等領域由此進入瞭繁榮期。在穆斯林闖入印度北部地區後,佛教徒被迫流離失所。加之麵對印度教的敵視,阿育王的信仰幾乎在印度銷聲匿跡。
阿育王並不隻是曆史的注腳。在現代印度,不同宗教和種族之間存在著一道道裂縫,人們發現實現宗教寬容實在難上加難。因此,他們把阿育王奉為睿智的
BBC世界史(汗青堂叢書007) [A History of the World]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BBC世界史(汗青堂叢書007) [A History of the World]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BBC世界史(汗青堂叢書007) [A History of the World]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BBC世界史(汗青堂叢書007) [A History of the World]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