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神与兽的纹祥学》是系统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兽面纹与中国诸神之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兽面纹为何物谈起,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的兽面纹、人面纹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兽面纹的形成与变化、普通兽面纹和复合兽面纹以及珍贵兽面纹的形式特征、象征意义等。书中有大篇幅的图片供参照,从具体而微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
这是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巳奈夫为读者留下的最后一本专著。
内容简介
《神与兽的纹祥学》以各地、各时期出土的实物为例,集中讨论饕餮兽面纹样,并追溯他们的生成、演变与意义。本书图文并茂,从具体而微之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书中有大篇幅的精致图片,既有纹样的局部照片,也有拓片与线图,与文字参照,**限度地满足读者细节阅读的需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兽面纹为何物
第二章 良渚文化的兽面纹
第三章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周时代的变化
第四章 兽面纹的形成
第五章 珍贵的兽面纹
第六章 复合兽面纹
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代及以后
后记
译后记
忆念林巳奈夫先生(代跋)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精彩书摘
第一章兽面纹为何物
兽面纹以前都是用“饕餮”这一复杂的文字来表示的,这两字并不常见。翻开字典,这两字含有“贪食”之意。公元前3世纪一本名为《吕氏春秋》的书,其《先识》篇有着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自然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在大约八百年前的宋朝年间,曾兴起一股收集古青铜器之风。其青铜器图鉴中有很多关于“饕餮”的青铜器纹饰。…正如当今的日本人故作潇洒地滥用片假名一样,那时的人们使用饕餮这样的古语,无非是想卖弄自己的学问,因此,并没有人真正打算考证殷周时代的纹饰与“饕餮”这一称呼之问有何关联。
以前,某博物馆要举办一个铜器展览会,考虑到参观者可能看不懂传统器具的种类名称,便将簋、鼎等词翻译成了日语“*”、“三足*”。谁知不仅不受欢迎,反而招致了许多批评。人们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不管看懂与否,能够欣赏这些器具所体现的古老气息也是不错的。由于本书并非为思想陈腐(见谅)、有古铜器癖的人所写,因此笔者认为,把器具名称译为日语应该可以接受吧,不过,如果用“*”、“三足*”之类的话来说明,则未免有哕唆之嫌。
兽面纹,这些几乎可以与魑魅魍魉相匹敌的东西却出人意料地井然有序。其部分名称如图所示(图1-1)。目与耳应该不成问题,那么,从额头至鼻际之间的扇形细长物是什么呢?笔者将其命名为“蕝”。所谓的“蕝”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各国诸侯拜谒天子时,作为标识树立于各诸侯所站位置的一种旗帜的旧称。大兽面上的该部分与甲骨文(公元前13世纪-前12世纪的殷代,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的“舌”字形状相同,由于“舌”、“蕝”(参照图1-5)的声部相同,便用与“舌”同音的“蕝”来命名。小兽面上通常没有表现“蕝”,所谓的小兽面是指在容器肩部、把手顶端、鼎足尖端等处装饰的小型兽面,通常为浮雕。大兽面指的是在容器腹部等主要部位装饰的平面兽面(关于虎耳、水牛角等野兽要素为“动物标志”的论述,详见后文)。仔细观察一下大兽面不难发现它的形状是严格对称的。并且在此笔者还要提醒读者注意这种制作方法与器具制作技术是密切相关的。
以兽面纹作装饰的主要是殷和西周时代(公元前20世纪中期-前10世纪初期)的青铜容器。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与铜相比,硬度大、便于铸造。不过,由于青铜很难像铜那样可以用锤子击打延展来造型,所以造型的方法只能靠浇铸。所谓浇铸是指将金属熔化后的溶液灌注到范中,待青铜溶液凝固后,打碎范,取出器物的方法。对于刀之类比较简单的形状,做模难度不大,不过,像锅、壶之类的东西,其工艺就比较复杂了。
……
神与兽的纹祥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神与兽的纹祥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