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神與獸的紋祥學》是係統探討中國古代青銅器獸麵紋與中國諸神之關係的學術著作。作者從獸麵紋為何物談起,將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到春鞦、戰國時期及其後的獸麵紋、人麵紋娓娓道來,內容包括獸麵紋的形成與變化、普通獸麵紋和復閤獸麵紋以及珍貴獸麵紋的形式特徵、象徵意義等。書中有大篇幅的圖片供參照,從具體而微處闡發青銅紋樣的考古與審美之意。
這是著名的青銅器專傢、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林巳奈夫為讀者留下的最後一本專著。
內容簡介
《神與獸的紋祥學》以各地、各時期齣土的實物為例,集中討論饕餮獸麵紋樣,並追溯他們的生成、演變與意義。本書圖文並茂,從具體而微之處闡發青銅紋樣的考古與審美之意,書中有大篇幅的精緻圖片,既有紋樣的局部照片,也有拓片與綫圖,與文字參照,**限度地滿足讀者細節閱讀的需要。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獸麵紋為何物
第二章 良渚文化的獸麵紋
第三章 從新石器時代到殷周時代的變化
第四章 獸麵紋的形成
第五章 珍貴的獸麵紋
第六章 復閤獸麵紋
第七章 春鞦、戰國時代及以後
後記
譯後記
憶念林巳奈夫先生(代跋)
參考文獻
圖版目錄
精彩書摘
第一章獸麵紋為何物
獸麵紋以前都是用“饕餮”這一復雜的文字來錶示的,這兩字並不常見。翻開字典,這兩字含有“貪食”之意。公元前3世紀一本名為《呂氏春鞦》的書,其《先識》篇有著這樣的記載:周鼎鑄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自然這不過是傳說而已。在大約八百年前的宋朝年間,曾興起一股收集古青銅器之風。其青銅器圖鑒中有很多關於“饕餮”的青銅器紋飾。…正如當今的日本人故作瀟灑地濫用片假名一樣,那時的人們使用饕餮這樣的古語,無非是想賣弄自己的學問,因此,並沒有人真正打算考證殷周時代的紋飾與“饕餮”這一稱呼之問有何關聯。
以前,某博物館要舉辦一個銅器展覽會,考慮到參觀者可能看不懂傳統器具的種類名稱,便將簋、鼎等詞翻譯成瞭日語“*”、“三足*”。誰知不僅不受歡迎,反而招緻瞭許多批評。人們比較贊同的觀點是不管看懂與否,能夠欣賞這些器具所體現的古老氣息也是不錯的。由於本書並非為思想陳腐(見諒)、有古銅器癖的人所寫,因此筆者認為,把器具名稱譯為日語應該可以接受吧,不過,如果用“*”、“三足*”之類的話來說明,則未免有噦唆之嫌。
獸麵紋,這些幾乎可以與魑魅魍魎相匹敵的東西卻齣人意料地井然有序。其部分名稱如圖所示(圖1-1)。目與耳應該不成問題,那麼,從額頭至鼻際之間的扇形細長物是什麼呢?筆者將其命名為“蕝”。所謂的“蕝”是春鞦戰國時期(公元前8世紀-前3世紀)各國諸侯拜謁天子時,作為標識樹立於各諸侯所站位置的一種旗幟的舊稱。大獸麵上的該部分與甲骨文(公元前13世紀-前12世紀的殷代,刻在占蔔用的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中國最古老的漢字)的“舌”字形狀相同,由於“舌”、“蕝”(參照圖1-5)的聲部相同,便用與“舌”同音的“蕝”來命名。小獸麵上通常沒有錶現“蕝”,所謂的小獸麵是指在容器肩部、把手頂端、鼎足尖端等處裝飾的小型獸麵,通常為浮雕。大獸麵指的是在容器腹部等主要部位裝飾的平麵獸麵(關於虎耳、水牛角等野獸要素為“動物標誌”的論述,詳見後文)。仔細觀察一下大獸麵不難發現它的形狀是嚴格對稱的。並且在此筆者還要提醒讀者注意這種製作方法與器具製作技術是密切相關的。
以獸麵紋作裝飾的主要是殷和西周時代(公元前20世紀中期-前10世紀初期)的青銅容器。青銅是銅和锡的閤金,與銅相比,硬度大、便於鑄造。不過,由於青銅很難像銅那樣可以用錘子擊打延展來造型,所以造型的方法隻能靠澆鑄。所謂澆鑄是指將金屬熔化後的溶液灌注到範中,待青銅溶液凝固後,打碎範,取齣器物的方法。對於刀之類比較簡單的形狀,做模難度不大,不過,像鍋、壺之類的東西,其工藝就比較復雜瞭。
……
神與獸的紋祥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神與獸的紋祥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不錯好書慢慢讀總有收獲京東優惠活動要堅持。
評分
☆☆☆☆☆
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歡喜歡很喜歡
評分
☆☆☆☆☆
日本著名青銅器專傢、京都大學教授林巳奈夫采擷齣現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春鞦戰國、漢代至隋代的玉器、青銅器、畫像石和瓦當上的獸麵紋、人麵紋,對它們的形成與變化、形式特徵與象徵意義等進行瞭係統介紹。通過考古資料與文獻的互照,配閤精美插圖,從細微之處對青銅紋樣的曆史文化意義與藝術審美價值進行瞭綜閤性的展示。
評分
☆☆☆☆☆
書非常好,是正版,紙質也好,內容十分豐富,對於愛好者來說,絕對要收藏的一本書,推薦購買,好評瞭。
評分
☆☆☆☆☆
有情有趣。。。。
評分
☆☆☆☆☆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啊
評分
☆☆☆☆☆
參加活動加用券,性價比高,建議購買
評分
☆☆☆☆☆
還沒開始讀,還沒開始讀。書的質量不錯。
評分
☆☆☆☆☆
中國走嚮文明之路是一個長期、坎坷和復雜多樣的曆程。這個文明經曆瞭環境劇變的挑戰、復雜社會的興衰、社會衝突和政治紛爭、齣乎意料的社會轉型和外來影響。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確切知道“中國性”(Chineseness)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難以徹底瞭解古代“中國性”的一切詳情。而且,需要研究的問題永遠會比答案多。我們希望,本書有助於打開一扇窗口,能夠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8000多年來社會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這片土地上的諸多小村落一步步轉變為一個偉大的文明體係,我們稱之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