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更多産品請點擊:
編輯推薦
《傅斯年講詩經》原名《〈詩經〉講義稿》,是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所留下的講稿。本書呈現瞭作者所帶有的鮮明時代性的研究方法、理念和內容。本書涵蓋瞭詩經研究史、詩經研究方法、詩經的藝術性等多方麵內容,顯示齣一個具有深厚國學積澱和係統西學思想素養的年輕學者的學術眼光。
內容簡介
《傅斯年講詩經》涵蓋瞭詩經研究史、詩經研究方法、詩經的藝術性等多方麵內容,顯示齣一個具有深厚國學積澱和係統西學思想素養的年輕學者的學術眼光。本書涉及《詩經》相關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放在今天的《詩經》研究著作中也並不過時,堪稱《詩經》講義類著作的經典。
作者簡介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著名曆史學傢、古典文學研究專傢、教育傢、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他開拓瞭考古學、清宮檔案的收集和研究等很多領域,為中國現代學術研究的建立與發展做齣瞭巨大貢獻。
目錄
敘語
泛論《詩經》學
《周頌》
《大雅》
《小雅》
《魯頌》《商頌》述
《國風》
《國風》
《詩》時代
《詩》之影響
論所謂“諷”
《詩三百》
附錄文學革新申義
詩部類說
《詩經》中之性”“命”字
宋硃熹的《詩經集傳》和《詩序辨》
精彩書摘
敘語
下列關涉《詩經》之講義十二篇,大體寫就於民國十七年十二月,其《周頌》一篇,十一月所寫,論文辭之一節,次年一月所補也。日中無暇,每晚十一時動筆寫之,一日之勞,已感倦怠,日之夕矣,乃須抽思,故文辭不遑修飾,思想偶涉枝節。講義之用本以代言,事既同於談話,理無取乎斷飾,則文言白話參差不齊之語,疏說校訂交錯無分之章,聊藉此意自解而已。其中頗有新義,深愧語焉不詳,此實初稿,將隨時刪定,一年之後,此時麵目最好無一存也。此為論經之上捲,所敷陳諸題多為敘錄《詩經》而設,中捲將專論語言文字中事,下捲則談《詩經》旁涉所及之問題,均非今年所能寫就。若所寫就者,幸同學匡其失正其誤也。
“詩三百篇”自是一代文辭之盛,抑之者以為不過椎輪,揚之者以為超越李杜,皆非其實。文學無所謂進步,成一種有機體之發展則有之。故一詩之美,可以超脫時間,並非後來居上;而一體之成,由少而壯,既壯則老,文學亦不免此形役也。《詩經》之辭,有可以奕年永世者,《詩經》之體,乃不若五言七言之盛,則亦時代為之耳。欣賞之盛,盡隨主觀,鳩摩羅什有言,嚼飯與人,乃令嘔吐。故講習《詩經》最宜緻力者,為文字語言之事,茲編未之及,留待中捲,以此事繁博非短時整理所能得其條貫。若論文辭一節,應人之請強為主觀之事作解說,恐去講章無幾,刪之亦可也。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擬目中三節涉及《詩經》者(第二篇四、五、八),即以此捲代之。此捲所論為敘錄《詩經》,文學史中所應述說,理非二事,故不彆作。
十八年一月二十日寫記
泛論《詩經》學
《詩經》是古代傳流下來的一個絕好寶貝,它的文學的價值有些頂超越的質素。自晉人以來純粹欣賞它的文辭的頗多,但由古到今,關於它的議論非常復雜,我們在自己動手研究它以前,且看兩韆多年中議論它的大體上有多少類,哪些意見可以供我們自己研究時參考?
春鞦時人對於詩的觀念:“詩三百”中最後的詩所論事有到宋襄公者,在《商頌》;有到陳靈公者,在《陳風》;若“鬍為乎株林從夏南”為後人之歌,則這篇詩尤後,幾乎過瞭春鞦中期,到後期啦。最早的詩不容易分彆齣,《周頌》中無韻者大約甚早,但《周頌》斷不是全部分早,裏邊有“自彼成康奄有四方”的話。傳說則《時邁》《武》《桓》《賚》諸篇都是武王剋商後周文公作(《國語》《左傳》),但這樣傳說,和奚斯作《魯頌》,正考父作《商頌》,都靠不住;不過《雅》《頌》中總有不少西周的東西,其中也許有幾篇很早的罷瞭。風一種體裁是很難斷定時代的,因為民間歌詞可以流傳很久,經好多變化,纔著竹帛:譬如現在人所寫下的歌謠,許多是很長久的物事,隻是寫下的事在後罷瞭。《豳風·七月》是一篇封建製度下農民的歲歌,這樣傳來傳去的東西都是最難斷定它的源流的。
《風》中一切情詩,有些或可考時代者,無非在語言和稱謂的分彆之中,但語言之記錄或經後人改寫(如“吾車既工”之吾改為我,石鼓文可證,吾我兩字大有彆)。稱謂之差彆又沒有彆的同時書可以參映,而亞當夏娃以來的故事和情感,又不是分什麼周漢唐來的,所以這些東西的時代豈不太難斷定嗎?不過《國風》中除豳、南以外所舉人名都是春鞦時人,大約總是春鞦時詩最多,若列國之分,乃反用些殷代周初的名稱,如邶鄘衛唐等名,則辭雖甚後,而各國風之自為其風必有甚早的曆史瞭。約而言之,“詩三百”之時代一部分在西周之下半,一部分在春鞦之初期中期。這話至少目前可以如此假定。那麼,如果春鞦時遺文尚多可見者,則這些事不難考定,可惜記春鞦時書隻有《國語》一部寶貝,而這個寶貝不幸又到漢末為人割裂成兩部書,添瞭許多有意作僞的東西,以緻我們現在不得隨便使用。但我們現在若求知《詩》在春鞦時的作用,還不能不靠這部書,隻是在用它的材料時要留心罷瞭。我想,有這樣一個標準可以供我們引《左傳》《國語》中論《詩》材料之用:凡《左傳》《國語》和《毛義》相閤者,置之,怕得是他們中間有狼狽作用,是西漢末治古文學者所加所改的;凡《左傳》《國語》和《毛義》不閤者便是很有價值的材料,因為這顯然不是治古文學者所加,而是幸免於被人改削的舊材料。我們讀古書之難,難在真假混著,真書中有假材料,例如《史記》;假書中有真材料,例如《周禮》;真書中有假麵目,例如《左傳》《國語》;假書中有真麵目,例如東晉僞《古文尚書》。正若世事之難,難在好人壞人非常難分,“涇以渭濁”,論世讀書從此麻煩。言歸正傳,拿著《左傳》《國語》的材料求《詩》在春鞦時之用,現在未作此工夫不能預斷有幾多結果,但憑一時記憶所及,《左傳》中引《詩》之用已和《論語》中《詩》之用不兩樣瞭。一、《詩》是列國士大夫所習,以成辭令之有文;二、《詩》是所謂“君子”所修養,以為知人論世議政述風之資。
說到《詩》和孔丘的關係,第一便要問“孔丘究竟刪詩不?”說刪詩最明白者是《史記》:“古者詩三韆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閤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這話和《論語》本身顯然不閤。“詩三百”一辭,《論語》中數見,則此詞在當時已經是現成名詞瞭。如果刪詩三韆以為三百是孔子的事,孔子不便把這個名詞用得這麼現成。且看《論語》所引詩和今所見隻有小異。不會當時有三韆之多,遑有刪詩之說,《論語》、孟、荀書中俱不見,若孔子刪詩的話,鄭衛桑間如何還能在其中?所以太史公此言,當是漢儒造作之論。現在把《論語》中論《詩》引《詩》的話抄在下麵。
……
前言/序言
《詩經》:華夏之源,情思萬象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璀璨的瑰寶,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篇章之豐富,情感之真摯,意境之深遠,影響之廣泛,曆來為文人學士所推崇。它不僅僅是古代歌謠的匯編,更是中華民族早期精神麵貌的生動寫照,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曆史、文化、情感以及思維方式的一扇絕佳窗口。 一、 時代的迴響:從農耕文明到禮樂社會 《詩經》的成詩年代跨度長達數百年,從西周初年到春鞦中葉,這段時期正值華夏文明從早期國傢形態嚮更成熟的禮樂社會過渡的關鍵階段。其內容深深根植於當時的社會現實,反映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百態。 農事與時令的歌頌: 廣袤的土地上,農耕是社會最基礎的生産活動。《詩經》中有大量描寫農耕勞作的詩篇,如《七月》所描繪的,從春耕的播種,到夏耘的鋤草,再到鞦收的喜悅,以及鼕藏的準備,無不細緻入微,充滿對土地的敬畏與對豐收的期盼。這些詩歌不僅記錄瞭古代人民辛勤勞作的場景,更體現瞭他們順應自然、尊重節令的生活哲學。它們如同古老的農諺,蘊含著寶貴的農耕智慧,也訴說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戰爭與離彆的哀歌: 徵伐與邊患在那個時代是常態,《詩經》中也不乏對戰爭的描繪。然而,這些詩歌往往不是歌頌武力,而是側重於描繪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及戰士們遠離傢鄉、思念親人的愁苦。如《牆有茨》描繪瞭邊塞戰士的艱辛,《凱風》則錶達瞭母親對遠行子女的牽掛與不捨。這些詩歌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揭示瞭戰爭背後個體生命的脆弱與傢國情懷的交織。 愛情與婚姻的悲喜: 《詩經》中的愛情詩,是其最動人、最富有感染力的篇章之一。它大膽而真摯地錶達瞭青年男女純潔而熱烈的愛戀,如《關雎》中男子對心儀女子的傾慕與追求,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至今仍被傳頌。《子衿》中女子對遠方情郎的思念,則充滿瞭纏綿與期盼。然而,愛情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婚姻的不幸、門第的阻隔、相思的煎熬,也同樣被真實地記錄下來,如《氓》中所述的女子被拋棄後的哀怨,字字泣血,令人心碎。這些詩歌展現瞭古代男女情感世界的豐富與復雜,是對人性最本真的探索。 政治與民生的憂思: 作為社會的一麵鏡子,《詩經》也摺射齣當時政治的狀況與人民的生活境遇。一些詩歌直接或間接地錶達瞭對統治者不公、民生疾苦的憤慨與擔憂,如《碩鼠》中對貪官汙吏的痛斥,將統治者的剝削比作吞噬莊稼的碩鼠,形象而深刻。《伐檀》則諷刺瞭不勞而獲的剝削者。這些詩篇體現瞭古代人民的批判精神和對公正社會的嚮往,也展現瞭《詩經》作為“民之聲”的深刻意義。 二、 藝術的魅力:語言的精粹,意境的悠長 《詩經》的藝術價值,首先體現在其精煉、生動的語言和獨特的錶現手法上。 賦、比、興的妙用: “賦”是直接陳述,“比”是比喻,“興”是起興。這三種手法在《詩經》中被運用得爐火純青。直接鋪陳(賦)能使內容更清晰明瞭;以彼物比此物(比)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強感染力;而“興”則通過描繪自然景物來引齣詩人的情感,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即是典型的起興,以和諧的鳥鳴聲引齣對美好愛情的嚮往。這些手法使得《詩經》的語言既樸素自然,又意蘊豐富。 重章疊句的韻律之美: 《詩經》中許多篇章采用瞭重章疊句的結構,即在內容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更換其中的一兩個字,通過反復詠唱,達到強調情感、加深印象、增強音樂美的效果。這種結構極富節奏感,便於歌唱,也使詩歌的情感層層遞進,迴味無窮。 疊詞疊字的運用: 疊詞疊字的使用是《詩經》語言的一大特色,如“關關”、“呦呦”、“皎皎”、“灼灼”等,這些詞語不僅描繪瞭生動的聲音和色彩,更賦予詩歌一種活潑、生動、悅耳的音樂性,使其讀起來如同天籟。 現實主義的基調: 《詩經》的詩歌大多取材於生活,真實地反映瞭社會現實和人民情感,沒有過度的雕琢和虛飾。這種質樸、真實的風格,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跨越時空,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三、 思想的深度:德行與人文的啓迪 《詩經》所蘊含的思想,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 教化與勸誡: 《詩經》在周代被尊為“經”,承擔著教化人民、約束君王的使命。《周禮》中就有“樂正論詩”,說明《詩經》被用來教授學生,傳遞道德規範和政治理念。許多詩篇如《國風》中的某些內容,就帶有明顯的諷喻和勸誡意味,警示統治者要愛民惜民,勤政廉政。 民本思想的萌芽: 《詩經》中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對統治者不公的批判,體現瞭中國古代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它承認人民的情感與訴求,並賦予其錶達的空間。這種對普通民眾生活的體察與關懷,是中國文化中珍貴的人文關懷的體現。 道德倫理的範本: 《詩經》中的部分篇章,如《雅》和《頌》中的詩歌,往往與祭祀、朝會等莊重場閤相關,其內容涉及君臣之禮、孝悌之道、貞靜品德等,為當時的社會樹立瞭道德倫理的典範。 四、 文學史上的裏程碑:萬世景仰的文學源頭 《詩經》的齣現,標誌著中國詩歌從集體歌唱走嚮個人抒情,從原始樸素走嚮藝術成熟。 奠定現實主義詩歌傳統: 《詩經》樸素、真摯的風格,為其後的現實主義詩歌創作奠定瞭基礎。後世許多詩人,在創作中都藉鑒瞭《詩經》那種直抒胸臆、關注現實的精神。 影響深遠的文學母體: 《詩經》的許多意象、典故、錶達方式,都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從漢賦、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幾乎中國文學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能看到《詩經》的影子。它如同中華文學的母體,孕育瞭無數燦爛的文學成果。 國學經典的基石: 《詩經》作為“五經”之一,曆來是中國讀書人的必修經典。其內容被反復解讀、研究,形成瞭龐大的“詩學”體係,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哲學乃至語言都産生瞭不可估量的影響。 結語 《詩經》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它以其純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記錄瞭華夏民族早期文明的縮影,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豐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閱讀《詩經》,我們不僅能領略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魅力,更能體悟到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在嚮我們娓娓道來那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時代,其智慧與情感,穿越韆年,依舊觸動著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