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名家主编,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绝不反光。
1.折页形式,可伸可缩。既可以单面临摹,也可以展开整体欣赏,充分考虑读者需要,极为便利。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很好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古铁,原名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趋新存瘦劲,风韵见天然
—《钟繇小楷》风格赏析王振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学术、文艺等方面的变异、发展与成就足见这种转型的深刻意义。作为汉字书写技艺的“书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高度重视,呈现出辉煌灿烂的时代风貌。尤其是魏晋时期,与以篆、隶为主的“旧体”不同,以草、行、楷为主的“新体”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社会交流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同时,人们在书写实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改造、完善“新体”的样式,建立新的书写技艺规范。这一时期,名家林立,各有专擅,成就斐然,钟繇便是其中之一。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其祖钟皓(字季明),温良笃慎,精于诗律,教授门生千余人,为郡功曹。其父钟迪、叔父钟敷,皆因党锢而不仕。钟繇幼孤。族父钟瑜供其资费,使其完成学业。东汉末年,他因举孝廉而走上仕途,除尚书郎、阳陵令,后又辟三府,任廷尉正、黄门侍郎。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诛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陷长安,控制献帝。时曹操任兖州牧,遣使至长安上书,李、郭二人扣留使者,阻止献帝与外界联系。后经钟繇劝说,李、郭二人才放还曹操的使者。兴平二年(195),经钟繇策划,献帝离开长安,成功东归,摆脱李、郭的控制,钟繇因此官拜御史中丞,后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封东武亭侯。故而曹操上表举荐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让其掌关中军政大权。官渡之战,曹、袁对峙,钟繇特送马两千余匹资助曹操,其后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言道:“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封魏王,钟繇由大理迁相国。时太子曹丕敬重钟繇,赐五熟釜,并为之铭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钟繇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后曹丕成为魏文帝,钟繇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文帝赞其为:“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明帝即位,封其为定陵侯,迁太傅,故后人称其为“钟太傅”。太和四年(230),繇薨,谥成候。
钟繇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可谓举足轻重。然而,钟繇身后最负盛名的却是他的书法。关于钟繇书法,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有较为具体的记载:“颍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章程书”即早期楷书,是经过隶变演化而来的一种新书体,这种演化过程我们至今依然能从当时遗存下来的众多书迹中得到印证,而这种新的书体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经过钟繇、王羲之等人的规范、美化,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另一种说法认为,之所以称之为章程书,与当时钟繇已经用这种书体书写奏章有一定关联。
从现存(传)的钟繇所作的书迹来看,《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作品也都是上书给朝廷的奏章,所以这种说法也有可借鉴之处。从历史文献和传世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新体”(早期楷书)在当时已然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稳定的书体在社会上通用。也是在不断地实用书写过程中,这种“新体”逐渐具备一定的书写规范性,而这种规范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钟繇。
钟繇的代表作品除上述书迹外,还包括(相传为)钟繇所作的《还示帖》《力命表》《墓田丙舍帖》《长风帖》《雪寒帖》《常患帖》《白骑帖》等,皆刻本,多为小楷。其中《宣示》《力命》《荐季直》《贺捷》四表是钟繇传世书迹中最为著名的小楷作品。
“四表”虽然同为钟繇的传世书迹,但从风格来看,其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荐季直表》字势横扁,多有隶书笔意;结体略显松散质拙,行笔间又带有行书笔意。值得注意的是,钟繇的传世书迹中尤以这件的笔画最为“肥厚”,与书论中记载的“钟书瘦”的特点并不相符,所以这件书迹的真伪是值得研究的。《贺捷表》中,字形多呈横势,纵向笔画较为短促,而横向笔画较为伸展,一些在我们看来并不适合安排为横势的字也特别处理成横阔宽疏之态,并且字势以欹侧为主,笔画关系紧密、呼应强烈,确有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势巧形密”的感受;而且这件书迹作品笔画以细瘦为主,与“钟书瘦”的记载也比较贴近。《宣示表》应该说是钟书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书迹作品,东晋王导曾将它“衣带过江”,后来它辗转流传,目前见到的《宣示表》估计也存在许多可疑之处。从书迹整体风格来看,字态以平正为主,楷法整肃,隶意殆尽,也不见《贺捷表》中那种灵动与异趣。因与传世的王羲之小楷十分相似,故后世学者书家中也有人将此表定为王羲之的临本。《力命表》的字形,扁方不及《荐季直表》,平正不及《宣示表》,疏瘦自然,凝练精劲,颇为雅致;结体稍含隶意,行笔流畅,带有行书笔意。由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以钟繇小楷为代表的早期楷书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结体扁方,横向笔画伸展,纵向笔画短促;行笔似带有隶书笔意,颇显稚拙高古;笔画关系紧密,结构初具规范。
……
前言/序言
拓印千载风骨:一部关于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度探索 导言:穿越时空的书法之旅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深入领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精髓的旅程。我们聚焦于书法艺术的演变脉络、风格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而非具体某一部特定的碑帖摹本。通过对历代重要书家墨迹的梳理与分析,读者将得以一窥这项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门类是如何从实用性的书写工具,逐步淬炼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无声的音乐,凝固的诗歌”。 本书将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勾勒出中国书法艺术自先秦至明清的完整发展图景,重点剖析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如何塑造了书法的面貌。我们相信,书法不仅是笔墨的技巧,更是时代精神与个体学养的载体。 --- 第一部分:源流溯源——汉魏之前书体的奠基与演变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汉字书写形态的早期发展,理解篆书向隶书的转型期所蕴含的深刻变革。 一、 远古的刻痕与萌芽:陶器符号与甲骨文的初探 我们首先追溯文字的起源。甲骨文作为成熟的汉字系统,其线条的方折与结构布局已具备了初步的书法意味。虽然其主要功能是占卜记录,但其布局的疏密得当、笔画的力度变化,已然展现出朴拙雄强的艺术魅力。我们分析甲骨文契刻入龟甲兽骨的特殊载体,如何影响了其线条的“金石气”。 二、 钟鼎之文的庄重与规范:金文(钟鼎文)的恢弘气象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先秦时期官方意志的体现。金文的结构严谨,笔画丰腴饱满,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纪念性。本章重点探讨周代不同时期金文风格的细微差异,如西周的浑厚、春秋的工整,以及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异形化趋势,这为后世楷书的结构定型提供了潜在的参照。 三、 隶变的革命:秦汉的“蚕头燕尾”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它标志着线条开始脱离象形束缚,向更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深入解析“隶变”的实质:笔画的“扁平化”和“波磔”的出现。通过对汉代碑刻(如《曹全碑》、《乙瑛碑》等)的细致观察,阐释隶书在结构上追求的横向舒展与内在的张力平衡,以及其“蚕头燕尾”所体现的古拙韵味。 --- 第二部分:鼎盛与转型——楷书的成熟与行草的飞扬 汉末魏晋是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楷、行、草诸体全面成熟,并形成了各自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艺术体系。 一、 楷书的雏形与定型:从隶意到方正 楷书,顾名思义,是“楷模之书”。本章着重分析汉末魏晋时期,书写者如何在便捷书写需求下,将隶书的波磔逐渐收敛、笔画变得平直方正的过程。 早期过渡风格的探索: 探讨早期楷书如何仍保留隶书的笔意,如“一波三折”的残余。 楷书结构的内在逻辑: 详细阐述楷书的“间架结构”原理,如中宫收紧、四面舒展,以及对垂露、悬针等基本笔画处理技巧的规范化。 二、 行书的实用美学:便捷与雅致的平衡 行书介于楷书的端庄和草书的奔放之间,是古代士人日常往来最常使用的书体。 连带与提按的艺术: 分析行书如何通过笔画的连带(牵丝)和书写速度的提按变化,来实现笔意的连贯和情感的抒发。 名家行书的风格分野: 比较魏晋时期几位大家处理行书时在“韵致”上的不同侧重,有的偏向于法度森严,有的则更趋于洒脱自然。 三、 草书的狂放与浪漫:章草、今草的境界 草书的发展是书法艺术由“书写”向“纯粹艺术”迈进的重要标志。 章草的遗韵: 作为草书的源头,章草依然保有隶书的字形结构,笔画独立,但已具备了行款的连贯性。 今草的解放: 探讨今草如何打破字与字之间的界限,以“气”为主导,用笔恣肆,结构多变,展现出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我们解析其内在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如同欣赏一场无声的舞蹈。 --- 第三部分:法度的确立与风格的流变——隋唐至宋元的书风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进入了规范化和高峰期,而宋元时期则强调个性解放与文人情趣。 一、 楷书的集大成者:唐代的“尚法”精神 唐代书法以“法度森严”著称。本书将详述唐楷的几个主要流派: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分析他们如何从魏晋碑版中汲取营养,建立起各自独具面貌的法度体系,如欧体的险峻、虞体的温润。 颜真卿的博大雄浑: 颜真卿楷书的特点在于其内在的力量感和博大的胸襟,他将楷书推向了庙堂气象的巅峰。 柳公权的劲健秀逸: 柳体的“颜筋柳骨”如何体现出对线条力度的极致追求。 二、 行草的巅峰对决:二王一脉的传承与发展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地位在唐代被推崇至顶峰。我们将重点剖析唐代书家如孙过庭、怀仁等如何继承和发展了二王一脉的精髓。例如,孙过庭《书谱》中对笔法理论的系统阐述,为后世研究行草技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 宋代的尚意与文人书风的兴起 宋代书家反思唐代“尚法”的僵化,转而追求“尚意”,即注重书写者个性的自然流露和学养的体现。 苏轼的丰腴与拙朴: 探讨苏轼如何将诗文的意境融入笔端,形成“我行我素”的朴厚书风。 黄庭坚的奇崛与长枪大戟: 分析黄庭坚如何通过拉长结体、注重笔势的连绵,开创了独特的“长枪大戟”之势。 米芾的潇洒与精准: 米芾对“八面出锋”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对古人碑帖的精到评鉴。 --- 第四部分:元明清的探索与回归 元明清时期,书法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出现了复古与创新并存的局面。 一、 元代的“复古”思潮:赵孟頫的典范意义 元代书风的一大特点是重新推崇魏晋,尤其是晋人风度。赵孟頫以其端庄秀美的楷书和流畅的行草,成为元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书画同源”思想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 明代的“尚态”与碑学兴起 明代中晚期,文人书风在继承宋人意趣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对唐代楷书的回归与创新。我们也将简要提及明代碑学(对汉魏碑刻的推崇)在书法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对金石气息的关注,为清代的碑学大潮埋下了伏笔。 三、 清代的碑学高峰与对帖学的反思 清代中期,以碑学为代表的书法思潮达到了高潮。书家们认为自魏晋以来“尚帖”已久,导致笔法趋于柔弱,因此转向对汉碑、魏碑的直接取法。本章将深入分析碑学对楷书、隶书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如线条的厚重、结体的方折,以及这种转变对后世书法艺术走向的深远影响。 --- 结语:穿越时代的笔意传承 本书最后将总结中国书法艺术的几个核心特征:它是一种独特的动态的结构艺术,强调“气韵生动”而非仅仅外在的形似。通过对历代风格的梳理,我们期望读者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书法审美体系,理解每一位伟大书家在其作品中留下的时代烙印与个体精神的独特表达。书法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它能让一千多年前的笔墨,在今天的观者眼中依然鲜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