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42024-2013 大容量实验室以标准分流器为基准的大电流测量系统的溯源

NB/T 42024-2013 大容量实验室以标准分流器为基准的大电流测量系统的溯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NB/T 42024-2013
  • 大电流测量
  • 溯源
  • 标准分流器
  • 实验室
  • 测量系统
  • 电气测量
  • 标准
  • 技术规范
  • 国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70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
字数: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标准分流器的性能和溯源的程序,以及大容量实验室大电流测量系统的溯源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大容量实验室大电流测量系统的量值溯源。
  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短路试验联盟STL(Short-circuit Testing Liasion)技术报告第2部分STL TR2-2008《大容量实验室以STL标准分流器为基准的大电流测量系统的溯源》。
  本标准与STL TR2-2008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增加了范围(见第1章)。

前言/序言


以下是关于《NB/T 42024-2013 大容量实验室以标准分流器为基准的大电流测量系统的溯源》一书的简介,此简介将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着重于描述相关领域的一般背景、重要性以及相关技术体系的概况,旨在营造一个对该主题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可能阅读的相关文献的氛围。 --- 领域概述与技术背景:高精度电流测量与计量溯源体系的构建 本领域文献探讨的核心在于现代工业、科研及计量机构对大电流精密测量的迫切需求,以及支撑这种测量准确性的国家计量基准体系的构建。在电力电子、高功率试验、电磁兼容性(EMC)测试、以及新材料研发等前沿领域,对数千安培乃至数十万安培的直流和交流电流进行准确、稳定且可溯源的测量是确保产品质量、验证设计参数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石。 第一部分:大电流测量的挑战与计量学基础 大电流的测量并非简单地将传统电流表连接到被测回路。随着电流幅值的急剧增加,工程实践中面临着多重严峻挑战: 1. 传感器技术的瓶颈: 传统电流互感器(CT)或霍尔效应传感器在超大电流范围下,其线性度、温度漂移和磁饱和效应会变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脉冲大电流或频率变化剧烈的工况下,传感器的动态响应和精度保持成为关键难题。这要求测量系统必须采用具有高过载能力和卓越稳定性的物理量转换机制。 2. 功率损耗与热效应: 任何串联在主回路中的测量元件(如标准电阻或分流器)都会产生显著的焦耳热损失($P=I^2R$)。这种热量不仅会影响测量元件自身的电阻值(从而引入误差),还可能影响待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因此,系统设计必须兼顾低阻值、高散热效率和精确的温度补偿机制。 3. 计量溯源的刚性要求: 在国家计量体系中,任何高量程测量仪器最终都必须能追溯到国家一级标准器。对于大电流测量而言,这意味着需要一套从基本电学量(如标准电压、标准电阻)逐级传递至现场测量设备的完整、可验证的链条。这条链条必须清晰地记录从最高基准到最终测量的每一步传递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贡献。 第二部分:标准分流器在溯源链中的关键地位 在众多大电流测量方法中,基于标准分流器(Standard Shunt)的测量系统因其优异的稳定性和相对成熟的制造工艺,长期以来被视为建立大电流溯源基准的首选方案之一。 分流器的工作原理与优势: 分流器本质上是一个已知且极其稳定的低阻值电阻。根据欧姆定律,通过测量其两端产生的极小电压降,就可以反推出通过它的电流值 ($I = V/R_{ ext{shunt}}$)。 其核心优势在于: 高线性度: 优质分流器可以在宽广的电流范围内保持接近完美的线性关系。 易于比对: 相比于需要复杂磁场校准的磁感应设备,分流器的电阻值更易于在基准实验室通过电桥等标准方法进行高精度比对。 溯源体系的构建核心: 以标准分流器为基准进行溯源,意味着测量系统的核心工作在于高精度电压测量和分流器本身电阻值的维护与比对。这需要解决以下技术环节: 1. 电阻值的长期稳定性监控: 分流器的电阻值会受温度、机械应力、表面氧化层变化等因素影响。如何建立定期的、跨区域的电阻比对机制,确保其在校准周期内的漂移可控,是溯源体系的生命线。 2. 电压测量的精确度: 即使分流器电阻确定,如果两端电压测量存在系统误差或噪声干扰,最终电流值也会失真。因此,对高精度直流/交流电压测量设备(如精密直流标准电压源、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的校验和校准,成为了间接但至关重要的环节。 3. 环境因素的影响补偿: 实验室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甚至磁场环境都会对分流器的实际性能产生影响。溯源文件必须详细阐述这些环境因素如何被量化,以及它们如何被纳入到最终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之中。 第三部分:当前计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随着半导体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DSP)的进步,现代大电流测量系统正朝着更集成化、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溯源的根本要求未变。 对系统集成度的要求: 理想的大电流测量系统应是一个集成化的解决方案,能够同时采集电流的峰值、有效值、波形畸变率以及温度信息,并能自动进行溯源路径的记录与校验。这要求系统设计者必须深入理解电磁兼容性(EMC)对精密测量的干扰抑制能力。 不确定度评估的复杂性: 在实际应用中,大电流测量的总不确定度通常是多个独立不确定度分量的平方和。这些分量包括但不限于:分流器制造公差、电阻温度系数、电压表的分辨率和漂移、连接导线电阻的引入误差、以及电流波形非正弦性带来的附加误差等。 综上所述,任何关于大容量、基准化电流测量的专业文献,必然聚焦于如何通过严谨的计量学方法,将现场测量的结果,通过一套被国际或国家标准认可的、以稳定物理量(如标准电阻)为载体的传递链,成功地与最高等级的计量标准(计量基石)联系起来,从而确保测量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这种体系的建立,是保障现代电力、电子和工业制造领域量值统一和准确性的核心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极具技术含量,表明它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特定高端测量技术领域的一个空白。我推测,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实验室中最精密的“标准”有效、可靠地传递到工业现场那些动辄成千上万安培的“大容量”测量中去,这中间的“桥接”技术是极其考验功力的。作者必然深入研究了标准分流器在不同温度、不同负载下的性能漂移规律,并提出了成熟的补偿或校正模型。读完此书,读者应该能够对整个大电流测量体系的可靠性链条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理解误差的来源和传递路径。对于计量技术人员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体现在它提供了一套经过验证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溯源实施路径,是提升我国在国际计量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代表了一种对测量精度永无止境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专业,让人不禁联想到实验室里那些精密复杂的仪器设备。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在这个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才能将如此技术性的内容系统地梳理出来。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深入探讨了如何确保大电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围绕着“标准分流器”这个核心基准。对于从事电气工程、计量校准或者相关科研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大电流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溯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想象一下,一个精确的测量系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从基础的电流标准到实际应用中的误差分析,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技术支撑。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大电流测量技术水平的提升,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于“溯源链”建立的详细阐述,这关系到所有后续测量的可信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标题风格,透露出一种严谨、厚重的学术气息,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作为一名对前沿技术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包含了大量实际操作和工程经验的结晶。例如,在涉及“大容量”这个描述时,我猜想书中会对超高电流环境下的材料选择、热管理以及电磁兼容性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毕竟,处理大电流绝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损坏。标准分流器的选择与维护想必是书中的重中之重,它如同测量体系的“定海神针”,其稳定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价值。我非常希望书中能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这样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细分领域的工程师也能快速理解复杂的概念。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架起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让那些追求极致精度的测量工作者有据可依。

评分

光看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硬核”技术味儿,这对于那些在计量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猜这本书的受众群体非常精准,可能主要面向国家级计量院所、大型电力企业和高端制造企业的质量控制部门。内容上,我预估作者会花费大量篇幅来解析“标准分流器”的设计哲学和校准流程,这套流程的严谨性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或行业电流测量基准的可靠性。尤其在“溯源”这个关键词上,我期待看到对国际比对、不确定度评定等前沿计量学概念的深入探讨。这本书的出现,应该有助于统一国内大电流测量领域的规范和标准,减少因标准不一而产生的贸易壁垒或技术分歧。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为行业树立了一个高标准的标杆,引领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命名方式非常符合我国国家标准(NB/T)的严谨格式,这立即赋予了其权威性。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是高度结构化的,逻辑清晰,也许会按照“需求分析—理论基础—标准器选型—系统集成—溯源校验—不确定度评定”的顺序层层递进。对于“大容量”的应用场景,例如高压直流输电测试、大型电磁兼容性试验等,书里是否提供了针对性的测量方案?我特别好奇在探讨标准分流器的构建时,作者是如何平衡电阻材料的优异导电性和长期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的。这种级别的技术书籍,往往需要长期的工程实践积累才能撰写,因此它所蕴含的“经验值”是无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流程图和操作指南,帮助读者在实际搭建和维护大电流测量系统时,能够少走弯路,确保每一次测量结果都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